| 商品名稱: 百歲國醫大傢鍾一棠的養生之道 |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6-06-12 |
| 作者:王邦纔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46.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1323340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浙江省老中醫鍾一棠先生走過瞭足足一百年的生命曆程,他憑著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執著的職業精神,在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上耕耘瞭八十餘個春鞦,被譽為“甬上中醫泰鬥”。這位百歲老人在長期生活、學習、工作中積纍的養生經驗,是他寶貴的人生財富,是他對人類的貢獻,瞭解他的養生之道,對現實生活的每個人都大有裨益。《百歲國醫大傢鍾一棠的養生之道》從鍾老的事業、運動、精神、生活、飲食、疾病、食療及膏方調養等方麵做瞭全方位的介紹,以供認真生活的人們參考。
第一章 鍾情中醫,百年不輟
一、淵博融通承祖業
二、心存仁術濟世願
1.辨證人微,“四綱”挈領
2.調氣補腎,治病之要
3.善調脾胃,升降潤燥
4.理偏求和,相反相成
5.遣方用藥,精簡而廉
6.仁心仁術,醫患相得
三、行須學無止境求
四、哺育桃李勤耕耘
第二章 運動養生,持之以恒
一、武術伴他度過青壯年
二、晚年發明鍾氏操
三、寄情山水樂不疲
四、動而有節,持之以恒
五、推薦幾種運動養生方式與方法
第三章 精神養生,形神共養
一、修身養性,仁德為先
二、調養心神,無我養心
l.淡泊之心
2.寜靜之心
3.友愛之心
4.知足之心
5.遺忘之心
三、調和七情,滋養五髒
四、愛馬學馬,情有獨鍾
第四章 生活起居,中矩有節
一、起居有常,順時養生
二、衣著
三、居住
三、睡眠
四、房事
1.七損八益
2.適度房事
3.禁欲不足取
4.縱欲的危害
5.保精固腎,延年益壽
五、恬靜自然頤天年
第五章 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一、謹和五味
二、飲食有節
三、寒溫適度
四、謹守宜忌
1.配伍禁忌
2.胎産禁忌
3.偏食當忌
4.四時進食禁忌
5.病中禁忌
五、飲食養生當以調養脾胃為上
1.脾胃為後天之本
2.養脾胃而五髒和
3.食不在補,適口為珍
第六章 正氣為本,治養結閤
一、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二、生病起於過用
1.天地自然的“過用”
2.情誌飲食過用
3.勞逸、房事過用
4.醫藥過用
三、百病皆生於氣
四、治未病,重視體質養生
1.平和質
2.陽虛質
3.氣虛質
4.痰濕質
5.濕熱質
6.陰虛質
7.瘀血質
8.氣鬱質
9.特稟質
五、治病求醫點滴
1.提高保健意識
2.正確選醫
3.知己知彼
4.食藥結閤,謹防過度治療
5.正確選用滋補品
6.病愈康復重在養
第七章 食療養生,卻病健體
一、食療養生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
2.辨證施食原則
3.平衡膳食原則
二、食療養生的常見方式
1.粥類
2.羹類
3.茶類
4.酒類
三、食療養生誤區
1.補錯方嚮
2.補益過頭
3.不辨宜忌
四、常用養生食物分類
1.按照食物作用分類
2.按藥理學分類
五、不同體質的食療養生
1.陽虛體質人群的食療
2.陰虛體質人群的食療
3.氣虛體質人群的食療
4.血虛體質人群的食療
5.痰濕體質人群的食療
6.瘀血體質人群的食療
7.氣鬱體質人群的食療
8.濕熱體質人群的食療
六、內科常見慢性疾病的食療
1.支氣管哮喘
2.慢性支氣管炎
3.高血壓
4.高脂血癥
5.冠心病
6.腦血管意外
7.糖尿病
8.失眠
9.便秘
10.痛風
11.慢性肝炎
12.脂肪肝
13.肝硬化
14.慢性胃炎
15.缺鐵性貧血
第八章 膏方養生.通補結閤
一、從觀音百補素膏談起
1.十六補金童膏
2.十六補玉女膏
3.荷葉葛根風味飲料
二、膏方製方的原則
1.君臣佐使,量宜適中
2.調整陰陽,以平為期
3.健脾補腎,以喜為宜
4.通補相兼,動靜結閤
三、膏方醫案舉隅
恬淡從容大愛無疆一一沉痛悼念我的祖父鍾一棠
《百歲國醫大傢鍾一棠的養生之道》:
鍾老對於運動多年來總結齣幾個必須遵守的原則:
一是堅持適度原則:《呂氏春鞦》指齣:“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錶明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關鍵所在。但在運動時一定要掌握量的大小,即把握好“度”。度是運動乃至養生的關鍵。運動量太小,達不到健身的目的;運動量過大,又往往會適得其反,使身體過勞受損,同樣達不到健身的效果。正如華佗所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上海名醫裘沛然提齣“養生貴在識度與守度”,強調無論在運動、飲食、房事,還是灑、財等方麵都要把握好度,而“度”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可以根據體質、生活習慣、所在地區以及所處時代等的不同而有所區彆。因此,運動養生中要掌握一定的度,以“形勞而不倦”為準則,勞逸結閤,以鍛煉後不覺疲勞為適宜。
二是持之以恒原則:運動鍛煉身體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時間地堅持而不問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運動是達不到健身目的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方麵說明瞭“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麵也強調瞭運動鍛煉要經常地、不間斷地進行,經常流動的水纔會保持新鮮、不腐敗,經常轉動的門軸纔不會被蟲蠹掉,同樣,要常運動身體纔能不衰。
三是因人而異原則:中醫運動養生應根據不同體質人群,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進行防治疾病與養生。如平和體質的人,一般常見的運動方式可以選擇,重在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氣虛體質的人體瘦且多“火”,情緒較為急躁,應選擇以練“意”為主的運動方式,適閤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鍛煉,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練氣功等,鍛煉時要注意控製齣汗量,微齣汗即可;陽虛體質的人多較怕寒,易受風寒侵襲,鍛煉時要多注意保暖避寒,一般選擇在陽光充足的上午鍛煉,運動量不宜過大,不可大量齣汗,可選擇一些適當的短距離跑和跳躍運動;氣虛體質的人多少氣懶言,運動的方式以養氣、補氣為主,慢跑、散步、練氣功等是其較為適閤的鍛煉方法;痰濕體質的人一般體型較為肥胖,易疲倦,一般選擇中小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如練保健功、練站樁功、跑步等。
……
哎呀,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架,發現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寶藏讀物,雖然我手裏這本不是《百歲國醫大傢鍾一棠的養生之道》,但它帶來的閱讀體驗和感悟,簡直是讓我對“如何過好每一天”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姑且稱之為《閑雲野鶴的慢生活哲學》吧,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復雜的理論,就是一位隱居山林的老先生,用他樸實無華的筆觸,記錄瞭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日常起居、對四季變化的敏感捕捉,以及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得。讀起來就像是清晨薄霧中,漫步在灑滿陽光的田埂上,每一個文字都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植物的清新氣息。作者特彆強調“無為而治”的生活態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不被外界乾擾的節奏。比如他描述如何處理清晨的第一杯水,僅僅是“掬一捧山泉,溫熱至恰到好處”,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反倒襯托齣對生活本質的洞察力。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靜”,它能讓你暫時放下手機,關掉電腦,真正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食養”的部分,它不推崇昂貴的滋補品,而是教會你如何從自傢院子裏采摘最當季的野菜,如何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保留食物最原始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對“簡樸”的深刻緻敬,也是對現代人過度消費生活方式的溫柔提醒。讀完後,我開始嘗試每天早起半小時,隻是靜坐,不為任何目的,隻是為瞭感受呼吸的起伏,這比任何瑜伽課程都來得有效和真實。這本書,無疑是一劑清心良藥。
評分手裏這本書,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時間感知”的哲學寓言,書名叫《沙漏之外的七日》。它的敘事結構非常實驗性,全書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對話,而是通過對同一事件在不同時間維度下的多重重復和疊加來推動情節。故事發生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鎮上,那裏的居民似乎被睏在一種循環往復的生活裏,每一天都在重復前一天的行為,但每一個重復都帶有極其微小的、隻有最敏銳的觀察者纔能察覺到的偏差。作者的文字風格極其精準,充滿瞭對物理世界細節的描摹,比如光綫穿過百葉窗在木地闆上投下的陰影角度,或者不同濕度下牆壁上黴斑的紋理變化。這種對“當下”的極緻聚焦,讓讀者不得不放慢閱讀的速度,去品味那些通常被我們忽略的瞬間。這本書帶來的最大震撼是關於“生命長度”的重新定義——生命的厚度(即經曆的細節密度)遠比它單純的物理長度更重要。它巧妙地避開瞭任何醫學或健康主題,卻深刻地探討瞭如何“活得充實”。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好像被拉長瞭,對時間的流逝有瞭更具掌控感,不再被日曆上的數字所裹挾。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保養”,讓你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活到多少歲,而是你如何填充那每一秒鍾。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迷上瞭一套關於曆史地理的深度研究叢書,核心是探討古代漕運係統對中國南北文化融閤的影響。這套書可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普及讀物,它充滿瞭紮實的文獻考據和地理測繪數據,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書裏詳細描繪瞭隋唐以後,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和維護,如何牽動瞭沿岸城鎮的興衰,以及物資、人員、思想的流動路徑。比如,書中對“江南稻米北運”的經濟鏈條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不僅僅是糧食數量的統計,還涉及到瞭船隻製造、水利工程、稅收製度的變遷。這種層層剝繭的敘事方式,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仿佛置身於韆年前的江淮水係之中,能感受到那種水波不興下的暗流湧動。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高度學術化的,邏輯嚴密,引用詳實,每一章節的論點都建立在堅實的證據之上,很少有主觀臆斷。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傢命運中的決定性作用。看完後,我去實地考察瞭幾處運河遺址,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遠比看地圖上的綫條要震撼得多。雖然閱讀過程需要不斷查閱地圖和注釋,但知識體係搭建起來後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關於大曆史的著作,雖然與養生保健風馬牛不相及,但它教會瞭我如何用宏大的視角去看待個體生命的延續,理解文化和身體一樣,需要穩定的“輸送係統”纔能長久發展。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認知神經科學的科普讀物,書名叫《大腦的隱形腳本:我們如何編寫自己的現實》。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自由意誌”和“決策製定”的看法。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語言,結閤最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解釋瞭我們的每一個看似自主的選擇,背後都有一套復雜的神經通路和化學信號在驅動。它詳細闡述瞭“默認模式網絡”(DMN)在我們進行內省和未來規劃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環境刺激如何通過杏仁核快速繞過前額葉皮層,直接觸發情緒反應。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每一章都以一個日常的睏惑(比如“為什麼我們會拖延?”或“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人産生偏見?”)開頭,然後深入到復雜的科學解釋,最後再迴歸到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如何通過正念訓練來“重寫”某些根深蒂固的反應迴路。它不是一本心靈雞湯,而是提供瞭一套理解自身行為的“操作手冊”。這種基於硬科學的洞察,讓我對自己的情緒波動和認知偏差有瞭更客觀的認識。如果說傳統養生是關注身體的“形”,這本書則是關注心智的“芯”。瞭解瞭這個“芯”的運行機製,纔能真正做到對自身的管理和優化,遠比盲目聽從某種食譜要來得長久有效。
評分最近在讀一本很獨特的傳記文學作品,叫做《邊緣的藝術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先鋒實驗》。這本書的敘事視角極其刁鑽,它不關注那些登上曆史舞颱的巨匠,而是聚焦於一群在特定曆史時期,掙紮在主流藝術邊緣的創作者——包括一些默默無聞的劇作傢、平麵設計師和地下音樂人。作者的筆法非常細膩、感性,充滿瞭對那個“迷幻又危險”的都市氛圍的捕捉。他擅長通過一些碎片化的日記、信件和泛黃的照片,重構齣一個個鮮活而又脆弱的靈魂。比如,書中提到一位名叫“阿芳”的舞颱美術師,她所有的設計作品最終都被戰亂付之一炬,但作者卻通過采訪她晚年的鄰居,還原瞭她那套使用煤灰和植物汁液作畫的獨特技法。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次盜墓般的考古,你在黑暗中摸索著那些被時間掩蓋的、真實的情感印記。它探討的主題是如何在社會劇烈動蕩中,保持藝術創作的純粹性與精神的完整性。這與我們當下追求的“成功學”和“高效産齣”是完全對立的。這本書讓我思考,真正的“健康”不僅是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更是一種精神層麵的“不被馴服”。它提供瞭一種不同的“養生”視角:維護內心的火焰不滅,比維護皮囊的完好或許更為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