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不同于传统史书视角的。当我在书店看到《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这本书时,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但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之所以认为它会很有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天气不仅仅是天气的存在,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古代更是如此。本书的“编年史”性质,意味着它很可能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下北宋时期开封的气象变迁。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通过这些记录,我们是否能够窥见当时开封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是四季分明,还是有反常的气候?书中是否会描绘某些具体的、影响深远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一次罕见的旱灾,或者一场导致交通中断的大雪?更重要的是,我好奇这些气象记录是否会被用来分析当时开封的社会状况,比如,一次连续的阴雨天气是否会对市民的情绪产生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是否会催生出新的商业机会,比如售卖御寒衣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让我能够从自然力量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伟大时代的城市生活,这无疑比单纯的政治史或文化史更具启发性。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宋朝那个繁华昌盛的时代充满好奇。最近,我偶然间翻阅到一本名为《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我初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历史的全新视角。我们通常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文人墨客的诗篇,或是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但对于自然界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气象,却鲜少有系统性的梳理。想象一下,北宋时期,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开封的四季变化、风霜雨雪,究竟是如何与这座城市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书中所记载的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日期和现象,更是一种将天时、地利、人和巧妙融合的尝试。书中提及的“编年史”性质,预示着它将以时间为线索,细致描绘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开封的气象是如何发生的演变,这对于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农业生产、乃至城市的规划布局,都将提供极其宝贵的参考。例如,一场持续的干旱是否会影响到漕运,从而动摇首都的经济命脉?一次突如其来的严寒是否会改变人们的服饰和饮食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天气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让人对北宋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想象空间。
评分我最近对宋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城市日常的细节。我看到有介绍《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这本书的,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专门讲天气记录的,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气象观测报告。一个“编年史”的设定,通常意味着它会串联起一系列事件,而“气象”作为其中的核心元素,很可能被用来解读和串联起当时开封的社会百态。想象一下,如果在书中读到关于某个重要节日当天的天气状况,或者某次重大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细节,这无疑会大大增强我们对历史场景的代入感。例如,一场大雨是否可能打断了盛大的庆典,或者一次异常的寒潮是否迫使人们改变了原定的出行计划?这些细节,即便在最详实的史书中也可能被一带而过,但《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却可能将它们放置在聚光灯下。我甚至在猜想,书中是否会通过分析历年的气象数据,来推测当时开封的农业收成情况,从而间接了解民间的疾苦与富足。而对于城市管理而言,气候变化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书中是否会涉及相关记载,比如如何应对水患、如何保障供暖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去了解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环境的视角切入,去理解一个辉煌时代的可能性,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评分我最近对宋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的记录。看到《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这本书,虽然听起来主旨是关于气象,但我认为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一个“编年史”的叙事方式,很可能将天气事件与开封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书中有没有记录在某个特定节令,开封的温度、降水情况,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知道,在古代,农业生产对天气尤为依赖,这本书是否会通过气象记录来折射出当时开封周边地区的农业状况,从而间接反映出当时的物价和民生?此外,一个庞大的都城,其城市的运转也需要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书中是否会提及,开封在面对某些极端天气时,例如酷暑、严寒、洪涝或干旱时,是如何进行应对和管理的?这对于理解古代城市的韧性和管理智慧,都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鲜活的细节,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风的吹拂,雨的落下,以及这些自然现象如何塑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科技史略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这本书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常常觉得,在研究古代文明时,我们似乎过分关注了那些宏伟的建筑、精妙的器物,而忽略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利用。气象,作为最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现象,在古代社会中一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名中的“编年史”三个字,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会尝试去梳理和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年份的气象特点,并可能将其与当时的社会事件、经济活动,甚至文化习俗联系起来。我很好奇,在那个没有现代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是如何观测、记录和理解天气的?他们是否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观测方法和解释体系?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与气象相关的古代技术,比如古代的农事历,或者与预测天气相关的民间经验?如果这本书能够展现北宋时期人们在气象认知上的智慧,以及如何运用这种认知来指导生产生活,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也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在那个我们熟知的繁华都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天人关系。
评分为什么给四星呢?是因为这部书是一部资料书,资料书属于那种任何人下功夫就能做出来的书,体现不出作者的水平,听说作者下来还要编南宋临安的这类资料。此书书每一年前都有这一年的气象概述,之后将相关资料编年。关于作者,大河教育网是这样说的“程民生,男,回族,1956年5月生,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邓广铭学术基金评审委员,开封市历史学会会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兼治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已出版学术著作《宋代地域经济》、《宋代地域文化》、《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北方经济史》、《河南经济简史》、《宋代物价研究》等6部。另外还出版有合著、参编、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独自承担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合作(第二人)承担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规划项目1项,合作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 1999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师范教师2等奖,2006年被评为河南大学教学名师。”还有地方如是说“程民生,男,回族,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宋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校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历史学)带头人,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第一带头人,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省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学会会员,省优秀跨世纪人才,开封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项目终审专家,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兼职教授。专长宋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地理,并有重大成果和创建。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教委科研项目四项。1990年以来,该同志先后获得河南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省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2 次)、三等奖(2次),省社联优秀成果青年奖,省钱币学会首届“豫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二等奖。1992年完成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项目《汴京遗迹志》(合作);1997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地域文化》(独自);1992年完成省教委资助项目《宋代地域经济》(独自);2000年完成教育部高校教改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合作)。”
评分为什么给四星呢?是因为这部书是一部资料书,资料书属于那种任何人下功夫就能做出来的书,体现不出作者的水平,听说作者下来还要编南宋临安的这类资料。此书书每一年前都有这一年的气象概述,之后将相关资料编年。关于作者,大河教育网是这样说的“程民生,男,回族,1956年5月生,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邓广铭学术基金评审委员,开封市历史学会会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兼治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已出版学术著作《宋代地域经济》、《宋代地域文化》、《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北方经济史》、《河南经济简史》、《宋代物价研究》等6部。另外还出版有合著、参编、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独自承担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合作(第二人)承担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规划项目1项,合作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 1999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师范教师2等奖,2006年被评为河南大学教学名师。”还有地方如是说“程民生,男,回族,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宋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校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历史学)带头人,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第一带头人,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省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学会会员,省优秀跨世纪人才,开封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项目终审专家,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兼职教授。专长宋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地理,并有重大成果和创建。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教委科研项目四项。1990年以来,该同志先后获得河南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省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2 次)、三等奖(2次),省社联优秀成果青年奖,省钱币学会首届“豫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二等奖。1992年完成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项目《汴京遗迹志》(合作);1997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地域文化》(独自);1992年完成省教委资助项目《宋代地域经济》(独自);2000年完成教育部高校教改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合作)。”
评分三月持续降雨,朝廷在集英殿赐百官宴,也由于大雨而提前结束。壬戌(二十四日),朝廷“以霖雨,录系囚。”按传统观念,淫雨不绝与牢狱犯人过多有关,所以宋政府清理在押人犯以应答天意,呼唤天晴。
评分为什么给四星呢?是因为这部书是一部资料书,资料书属于那种任何人下功夫就能做出来的书,体现不出作者的水平,听说作者下来还要编南宋临安的这类资料。此书书每一年前都有这一年的气象概述,之后将相关资料编年。关于作者,大河教育网是这样说的“程民生,男,回族,1956年5月生,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邓广铭学术基金评审委员,开封市历史学会会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兼治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已出版学术著作《宋代地域经济》、《宋代地域文化》、《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北方经济史》、《河南经济简史》、《宋代物价研究》等6部。另外还出版有合著、参编、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独自承担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合作(第二人)承担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规划项目1项,合作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 1999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师范教师2等奖,2006年被评为河南大学教学名师。”还有地方如是说“程民生,男,回族,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宋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校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历史学)带头人,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第一带头人,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省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学会会员,省优秀跨世纪人才,开封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项目终审专家,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兼职教授。专长宋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地理,并有重大成果和创建。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教委科研项目四项。1990年以来,该同志先后获得河南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省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2 次)、三等奖(2次),省社联优秀成果青年奖,省钱币学会首届“豫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二等奖。1992年完成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项目《汴京遗迹志》(合作);1997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地域文化》(独自);1992年完成省教委资助项目《宋代地域经济》(独自);2000年完成教育部高校教改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合作)。”
评分庆历八年是一个少见的多雨年份,以至于发生严重涝灾。
评分史料汇编 不错哈
评分中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简明地讲述报告所包括的基本资料,讲述这些资料中包含的相 关信息,以及发掘者的一些联想、思考等。还随文配上非常直观的图片。这使得我们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围得冷冰冰高不可窥的考古报告外,非常便捷地寻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轻松地就了解到报告的基本 内容,并能建立起一些继续深入的路径,进而找到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于是,考古报告变得不再让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变了过去那付使人爱之不得又恨之不愿的面孔,极大方便了考古专业之外的其 他学科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我们常常听到社会各方面呼吁建立“人文关怀”,视之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进 步。其实从一定角度说,学术研究也存在这样需要。可乐报告“发掘者说”章的开设,何尝不是一个 特别专业性的学科给予社会各界读者的“人文关怀”呢?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果,社会科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也越来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越来越愿 意加入到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丰富和加深考古学的研究。但是考古报告编写传统的定式体例, 极大阻碍了人们直接阅读考古报告,除了考古学者外,人们,包括从事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 几乎已经不愿、或畏难直接阅读考古报告。结果人们获取的考古资料往往是几经转手演绎过的二手资 料,而这种演绎多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甚至是来自再次性的文学化创作。应当说,这不仅不利于 社会文明整体化进步,也大大有损于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 可乐报告编撰者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反省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忽略。梁太鹤先生在“后记二” 中特别提出: “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将揭示和认识的古代遗存公之于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会公众真实 了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阅读的主要资料。但如果考古报告始终只能成为考古业内人士才能读懂的‘内部 资料’时,考古是不能说已切实履行到自身的社会职责的。直言之,考古人从开始已经不经意忽略了。 社会公众应享有的那一份权利。这份权利本该还给公众!”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编撰 者在严格遵循考古学科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用“发掘者说”章的方式,开创了考古报告编写的一次革 新。尽管编撰者一再声称只是一种不大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击节 叫好!从形式上看,这确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从观念上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它态度鲜明 地向整个学科提出一个不容再忽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们击节, 正是要为这种学术研究中高风格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叫好! 由于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的编写显得格外详备、细心。比如在对出土遗物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遗物的分类和外形特征,还特别注意到对遗物的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这在很多 考古报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够重视的。实际上,考古研究中除了一般的类型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之外, 对遗物遗迹后边所包含的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果报告缺乏对遗物工艺技术 的分析介绍,将会使行为学的研究非常难以开展。此外,可乐报告对遗物的介绍还特别重视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现象,每一类文物都开设有专章对相关文化现象加以介绍。这当然首先得通过研究者自己对 遗物的深入观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后,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比起单纯报道遗物形态, 这样肯定为读者提供了大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乐报告在资料的编排、组织、查询方面作了很好的处 理,使读者查找起来甚为方便。使用考古报告时难以查找一些具体资料是我们常遇到的遗憾,比如有 的遗物需了解该类型在整个遗址的分布情况,或需了解一件在某单位中具体的存放方式,却往往会完 全无从查找,或者让你十分费力地从数十、数百个墓葬的统计总表中慢慢去挑选计算。而可乐报告在 分类介绍遗物时,不光举例介绍一件标本,还交待了该类别的所有件数及编号,这使查找时无需再到 总表费力地去逐件寻找。而且报告除了对遗物的综合性分析介绍外,还另外列举出每一个墓葬单位的 ?9?9 215?9?9 万方数据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图样。这可以做到对任何一件遗物都能清楚查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记总表 之后,报告还专门公布了所有出土器物的分类统计。这是一般考古报告所缺乏的内容,但却是让读者 从横向和纵向路径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关遗物资料十分有用的一种组成。可以看出,编撰者在构筑资 料查核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深入思考。 贵州夜郎历史研究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以及各级 领导的重视,日益形成一个众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这样形势下,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难免会侵淫其 中,这对学术研究十分不利,还会造成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评分史料汇编 不错哈
评分最爱看这种妖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