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采用了文图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来阐释图片,以丰富的图片来注解文字。那一帧帧名人的生活存照,那一张张旧时的珍贵老照片,正蕴藏着用再多文字也难以描述的内涵。如果光有图片而无文字,这就成了“无声电影”,正是通过这些简洁的文字来帮助解读图片,更能诱发读者去想象,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人物有一种立体感,使人物更真实、更生动,更丰满。有句话说得好:图片是文字的眼睛,文字是图片的心声。本“书系”正达到了这种效果,文字因图片而真实,图片因文字而生动,两者互为映照,相得益彰。
在写作上,作者也摆脱了按人物成长为序的一般传记式写法的藩篱。借“聚焦”的形式,抓住人物生命中最精彩、最关键的镜头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内容需要,穿插传主的有关言论和他人的评述,使人物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读《丁聪——画卷就这样展开》,作者以诗的意境先写他与丁聪在深秋的一个雨天,到丁聪八、九岁时住过的老房子——上海老弄堂而引起的回忆为镜头,以电影蒙太奇回溯的形式,把我们带入到丁聪老的人生世界中去。读着文字,看着图片,仿佛他们从书中走了出来,走入到你、我中间。我发现读这套书感觉不错,既可提高人们的素养和生活质量,又比较轻松且有兴趣。
时代在飞跃。穿越历史的长河,当我们回望世纪的家园,发现此“书系”中人物:黄永玉、梁思成、邓拓、老舍、巴金、杨宪益、王世襄、丁聪等均为20世纪知识分子中的出色代表人物,均为时代文化的精英,“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总序》)本书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加强对现实的深思,以及对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时代知识精英的关照。纵观这些时代产儿一生的思想、生活和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归结点:他们均世事坎坷,一路风险,历经磨难,但他们却微笑面对,以一个智者的积极态势和一颗平常心来迎接这些人生的苦难和艰蹇,在炼狱中化解痛苦,以一种艺术的快活方式适意生活,幽默达观地挥洒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从中使我们顿悟出生命的真谛,吸收到一股新鲜的空气,保持吾生一份安然和洒脱。特别是在我们阅读那些珍藏几十年的珍贵“老照片”时,正像看到一朵朵怦然跳动的生命火花。这些“老照片”是他们的生命中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使我们在读懂这些人物所表达出的生命意义时会产生出特殊效果,会给人以深邃的时代追思、历史的反思,生存的启思,给人留下非常真实生动的深刻印象,从中清晰地看到了这些时代文化名人那种非常注重气节、品行、学风、立身、做人的多姿多彩的魂灵和身影。也使我们更深层、更真实地窥视到他们那些于人、于学、于家、于国忠心耿耿、一腔热血的内心世界。
读这套“书系”,定会给你以大启迪、大感悟、大智慧、大裨益。
这是一本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本书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深受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
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说,只要我面对先生的话,就会产生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虽然我没有见到过傅先生本人,但我想他一定是一位不仅具有宽广、善良的心胸,而且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的人。
这个感觉真是非常真切。
在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当你傅先生的同学盐出英雄眼里,长他八岁的傅先生,皮肤白皙,头脑明敏,气宇轩昂,洵如贵公子。这个印象,我们可以从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拍摄的几帧照片上,得到印证。
但傅抱石不是贵胄子弟,也不是出自书香门第,而是寒门出身,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自学成才的。
先生祖籍江西神新喻县(今新余市)章塘乡,出生于南昌,幼年丧父,靠母亲补伞为生。他天资聪慧,从小就志向远大,爱读书,苦读书,过目不忘,直到晚年写文章,引用某书,仅凭记忆,有的甚至可以指出某段出自某书第几页。因为酷爱读书学习,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入学读书,所以在南昌第一师范学习艺术科毕业后,就留任该校附属小学教书。
母亲徐氏,童养媳出身,性格刚直,作风豪爽,虽贫穷却常行善事,喜欢结交朋友,会吸旱烟,又能喝酒。先生的相貌有点像母亲,他乐于助人的品性,以及作品的大气恢弘,都有来自母亲的一份影响。先生对于母亲十分敬重,他公费留学日本时,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近一半的钱留在家里,以保障他离家后母亲的生活。甫到日本就拍了一张照片,提上字,寄给母亲,上面写道:“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十日,日本东京摄,呈母亲大人赐阅”。
1935年5月,傅抱石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作品展。个展结束之际,他得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立刻启程回国,但人还没有到家,他母亲就不幸离开人世。这位慈爱又严于教子、在困境中保持耿直品性的女性,让傅抱石缅怀终身。
先生的夫人名叫罗时慧,是南昌“豫章罗寓”的大小姐。她十四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中学读书,北伐战争开始后被推举为江西省学联干事,加入“CY”——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位见多识广的进步青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备取在省立一中艺术班,成为傅抱石的学生。
师生相处,日久生情,于1930年1月喜结连理。
婚后,落时慧考取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就读于图画音乐系,毕业后,也一度染翰,而且画得不错。傅先生东瀛学成回国后,她就很少作画,以全部精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养育孩子,照顾家庭,使他免除后顾之忧。傅先生的做话,她磨墨,所以她自称“磨墨妇”。几十年共同生活,夫妻相濡以沫,感情极深。
南京是个小盆地,夏天炎热,到了晚上,到了晚上,白天余热还不能迅速消散,因此相当闷热,使人难以成眠。这时,傅先生全家便在院子里乘凉。时慧夫人常常穿着一套半新不旧的黑绸衫裤,睡在院子里的小竹床上,轻轻地拍着扇子。P 2-7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新 序
李辉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 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 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 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 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 ,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
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 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 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人耳 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 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 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
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 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 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 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 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 ,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 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 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 现出来。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 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 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
2000年、2001年两年里,我先后完成了对巴金、梁思成、丁聪等十位人 物图书的出版。我很高兴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 评,为此,自2002年起,我将广邀新的作者加盟,“书系”不再仅限于我个 人的创作,而是由更多的作者来描述更多的人物。我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 努力之后,该书系能够以它特有的形式,构成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斑斓长卷 。
愿这一设想早日成为现实。
2001年12月25日,北京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艺术书籍往往存在一定的门槛,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非常友好。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走近傅抱石的艺术世界。书中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仿佛一位温和的导览者,在我耳边细语,讲述着傅抱石先生的生平故事,他艺术上的师承与创新,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作品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技法的描述,更深入到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以及傅抱石先生的情感寄托。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傅抱石的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情感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美感,更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深度和思想内涵。它让我看到了,一位艺术大师,是如何用他的画笔,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又如何将民族的情感与审美,凝固在不朽的艺术作品中。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和艺术都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双重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傅抱石先生的画册,更是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史的生动写照。书中对傅抱石先生艺术生涯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了他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看到了他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又如何将西方的绘画理念融入中国画的创作,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和“散锋笔法”。书中对一些重要作品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傅抱石先生的艺术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给艺术爱好者准备的,更是为所有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大师、认识时代的窗口。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力量,是如何跨越时空,触动人心,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见之下,便已勾勒出一幅极具画面感的意境。“傅抱石:落笔世所稀”,这不单单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声轻叹,一缕墨香,指向了一位艺术巨匠,一位在水墨丹青的世界里独辟蹊径的先驱。它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才华如同璀璨的星辰,即便时光流转,也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人驻足,令人神往。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就是在召唤我,去探寻这位傅抱石先生,他的艺术之路,他的精神世界,以及那些被时光珍藏、被后人传颂的“世所稀”的笔墨。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超越时代的绝世画作,能感受到那份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夫,更能窥探到艺术家在创作背后,那颗对艺术永不妥协、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灵魂。这种书名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足以让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的读者,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它不是那种喧宾夺主的标题党,而是恰如其分地,用一种含蓄而深邃的方式,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对傅抱石先生艺术成就的深度挖掘与呈现。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厚重感,不仅是纸张的质感,更是内容承载的分量。虽然我还没深入细读,但翻阅的每一页,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踏实的诚意。那些印刷精美的画作,即便隔着书页,也能感受到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刚柔并济,构图的精妙绝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创作理念的探讨,那是一种将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的艺术哲学。他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再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是饱含家国情怀的壮丽画卷。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人物的衣纹,还是山石的皴法,都展现了傅抱石先生登峰造极的艺术功力。我仿佛能看到,在宣纸之上,他如何运笔如飞,如何用墨如水,将生命的热情与自然的灵气,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艺术精神的传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的注解。它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展示傅抱石先生的绘画作品,更在于它深入挖掘了这位艺术巨匠的创作心路历程。书中那些关于他生活经历、艺术感悟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其艺术创作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他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烙印。我了解到,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是如何在传承古人技法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新精神,他是如何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倾注于笔端,创作出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精心挑选和高清呈现,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傅抱石先生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以及他对于光影、色彩、构图的精妙运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画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大师的创作秘密,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