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离散时间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解法
1.1 离散时间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1.2 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的解法
1.3 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模型的解
习题一
第二章 连续时间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解法
2.1 连续时间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2.2 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的解法
2.3 菲利普斯乘数加速数模型的解
2.4 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的相互关系
习题二
第三章 离散时间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1 离散时间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别方法
3.2 单商品市场供需均衡时价格运动的稳定性分析
3.3 单商品市场供需非均衡时价格运动的稳定性分析
3.4 动态乘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5 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6 动态IS-LM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7 通货膨胀与失业相互作用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8 开放经济的稳定性分析
习题三
第四章 连续时间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 连续时间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别方法
4.2 一般竞争均衡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3 连续型动态IS-LM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4 动态AD-AS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5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6 连续时间投资加速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7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8 两部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习题四
第五章 定常线性系统的反馈控制与经济应用
5.1 定常线性系统的能控性、极点配置原理与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5.2 利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探讨财政政策的设计
5.3 动态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
5.4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调控
5.5 反馈控制对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习题五
第六章 离散时间经济系统的最优控制与应用
6.1 离散时间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的提法
6.2 动态规划法
6.3 离散控制系统的极大值原理
6.4 宏观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时的最优税收政策设计
6.5 离散时间线性二次型问题与跟踪问题
习题六
第七章 连续时间经济系统的最优控制与应用
7.1 连续时间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的提法
7.2 庞特里雅金最大值原理
7.3 最大值原理的证明
7.4 生产库存系统的最优控制
7.5 广告与销售系统的最优控制
7.6 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
7.7 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
7.8 最优经济增长问题
7.9 最优消费问题
7.10 最优货币政策问题
7.11 最优投资问题
习题七
参考文献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这个并非专业经济学背景的读者,对“决策”这一概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尽管我更关注的是软件开发的实际应用。 我是一名资深的软件工程师,我的日常工作围绕着编写代码、设计系统架构、解决技术难题,以及与团队协作完成项目。我习惯于以逻辑、算法和数据为基础进行思考和决策。然而,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控制”的理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指强制性的命令,更包含了一种对系统动态演变过程的引导和影响。书中关于“目标函数”、“反馈机制”以及“最优策略”的讨论,虽然用的是经济学的术语,却让我联想到了软件开发中的许多场景。例如,在设计一个推荐算法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用户的历史行为(即“当前状态”),还需要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提高用户留存率或点击率),并不断地通过用户反馈来调整算法(即“反馈回路”),以期达到最优效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看似完全理性的技术领域,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动态的调整和对不确定性的回应。作者对“控制”的细致拆解,以及对不同“控制”策略的优劣分析,让我对如何在复杂项目中做出更明智的技术决策,以及如何设计能够适应变化、自我优化的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我无法直接将“经济控制论”的模型应用于我的代码中,但书中关于系统性思维、动态规划以及权衡利弊的论述,无疑为我的软件工程实践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宏大叙事所震撼,即便它所探讨的主题——经济的“控制”——并非我个人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关注点。 作为一名长期活跃于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投资者,我的日常工作是分析财报、评估公司价值、预测利率走势,并为客户构建风险分散化的投资组合。我更关注的是具体的财务数字、行业趋势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如何影响资产价格。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从一个俯瞰全局的视角,描绘经济体作为一个复杂有机体是如何运作、如何被“调控”的。虽然书中出现的“状态空间”、“最优控制”等概念与我直接进行的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有所不同,但作者对系统性风险、政策干预效果以及经济周期背后深层动力的论述,却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某些经济政策在理论上看起来无懈可击,实际执行起来却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本书对“控制”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系统内在的非线性反应的探讨,似乎为这些困惑提供了一个更具理论深度的解释框架。我并不需要直接学习如何“控制”经济,但理解这些“控制”的机制、挑战以及可能产生的意外后果,对于我作为一名投资者,在理解政府政策导向、判断市场可能出现的极端反应,以及更审慎地评估投资风险方面,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视角,它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哲学性的层面去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
评分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尽管本书的主旨与我当下的研究领域似乎并非直接契合。 我一直对宏观经济的波动与企业微观决策之间的联动效应感到好奇,总觉得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翻阅此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复杂系统如何涌现出看似有规律却又难以预测的现象的深刻剖析所吸引。虽然我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消费者行为分析,并且我并不认为我当前的工作需要直接引用“经济控制论”的理论框架,但作者在描述反馈回路、系统稳定性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引导系统走向预期状态的篇章,却让我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比如,在分析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度时,我常常会考虑口碑传播、社交媒体影响等“正反馈”机制,以及市场饱和、替代品竞争等“负反馈”因素。本书对此类动态过程的宏观描述,虽然用了不同的术语和模型,却意外地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产生了共鸣。它让我跳出具体的营销案例,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那些驱动市场变化的底层逻辑。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能将书中描绘的“控制”思想,以一种更隐晦、更具启发性的方式融入到产品推广的策略设计中,是否能够更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并创造出更具韧性的增长模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思维窗口,即使我无法直接将其中的公式和模型套用到我的研究中,但它所提供的思考方式和对系统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将是我未来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对本书所展现的“策略性思维”和“优化目标”的深度感到着迷,虽然我的研究领域是比较文学,并不涉及经济学。 作为一名文学研究者,我沉浸于分析文本的意象、叙事结构、语言风格,以及不同作品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张力。我的工作更侧重于对人类情感、思想和社会文化的细腻描绘和解读。然而,在翻阅此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目标设定”、“策略制定”以及“资源配置”的系统性论述所吸引。书中关于“效用最大化”、“约束条件”以及“均衡状态”的探讨,虽然用了经济学的语言,却让我联想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命运走向。我常常思考,为何某些文学形象会做出特定的选择,他们的选择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最优”考量,或者又是在何种“约束”下被迫做出妥协。本书对于“策略”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文学的世界里,人物的行为也常常是在特定的“目标”驱动下,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权衡和配置的过程。作者对不同“策略”的比较和评估,也让我对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决策过程,以及如何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社会经济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有了新的启发。我不需要运用“经济控制论”的公式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但书中关于“策略性思考”和“优化选择”的框架,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结构化的方式来审视文学叙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具分析性的角度去理解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
评分我被这本书对于“系统”和“变化”的深刻洞察所吸引,尽管我本身是研究历史的学者,并不直接接触经济学理论。 我的工作是梳理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探究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兴衰更替,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我惯于从时间的长河中寻找模式和联系,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然而,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将经济视为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书中关于“涌现性”、“非线性动力学”以及“自组织”等概念,虽然与我研究的具体历史事件有所区别,却为我理解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常常思考,为何某些社会变革会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爆发,又为何某些制度在特定时期能够稳定运行,而在另一时期却土崩瓦解。本书对于系统内部反馈机制、外部干扰如何导致系统状态改变的论述,似乎能够解释历史事件中那些看似偶然却又遵循某种内在逻辑的现象。例如,书中关于“临界点”和“蝴蝶效应”的讨论,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却可能引发了滔天巨变的“导火索”。我并不需要直接运用“经济控制论”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历史,但作者对复杂系统运作原理的深刻揭示,为我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非线性以及其内在的演化规律,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正在看这部书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给女朋友买的
评分给女朋友买的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正在看这部书
评分给女朋友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