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離散時間動態係統的狀態空間模型及其解法
1.1 離散時間動態係統的狀態空間模型
1.2 離散時間狀態空間模型的解法
1.3 薩繆爾森乘數加速數模型的解
習題一
第二章 連續時間動態係統的狀態空間模型及其解法
2.1 連續時間動態係統的狀態空間模型
2.2 連續時間狀態空間模型的解法
2.3 菲利普斯乘數加速數模型的解
2.4 連續時間係統與離散時間係統的相互關係
習題二
第三章 離散時間經濟係統的穩定性分析
3.1 離散時間經濟係統穩定性的定義與判彆方法
3.2 單商品市場供需均衡時價格運動的穩定性分析
3.3 單商品市場供需非均衡時價格運動的穩定性分析
3.4 動態乘數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3.5 薩繆爾森乘數加速數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3.6 動態IS-LM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3.7 通貨膨脹與失業相互作用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3.8 開放經濟的穩定性分析
習題三
第四章 連續時間經濟係統的穩定性分析
4.1 連續時間係統穩定性的定義與判彆方法
4.2 一般競爭均衡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3 連續型動態IS-LM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4 動態AD-AS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5 多恩布什匯率超調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6 連續時間投資加速數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7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8 兩部門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習題四
第五章 定常綫性係統的反饋控製與經濟應用
5.1 定常綫性係統的能控性、極點配置原理與反饋控製器的設計
5.2 利用乘數加速數模型探討財政政策的設計
5.3 動態IS-LM模型與宏觀經濟政策的設計
5.4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調控
5.5 反饋控製對動態投入産齣模型的應用
習題五
第六章 離散時間經濟係統的最優控製與應用
6.1 離散時間係統最優控製問題的提法
6.2 動態規劃法
6.3 離散控製係統的極大值原理
6.4 宏觀經濟係統協調發展時的最優稅收政策設計
6.5 離散時間綫性二次型問題與跟蹤問題
習題六
第七章 連續時間經濟係統的最優控製與應用
7.1 連續時間係統最優控製問題的提法
7.2 龐特裏雅金最大值原理
7.3 最大值原理的證明
7.4 生産庫存係統的最優控製
7.5 廣告與銷售係統的最優控製
7.6 自然資源的最優利用問題——不可再生資源的最優利用
7.7 自然資源的最優利用問題——可再生資源的最優利用
7.8 最優經濟增長問題
7.9 最優消費問題
7.10 最優貨幣政策問題
7.11 最優投資問題
習題七
參考文獻
我對本書所展現的“策略性思維”和“優化目標”的深度感到著迷,雖然我的研究領域是比較文學,並不涉及經濟學。 作為一名文學研究者,我沉浸於分析文本的意象、敘事結構、語言風格,以及不同作品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張力。我的工作更側重於對人類情感、思想和社會文化的細膩描繪和解讀。然而,在翻閱此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於“目標設定”、“策略製定”以及“資源配置”的係統性論述所吸引。書中關於“效用最大化”、“約束條件”以及“均衡狀態”的探討,雖然用瞭經濟學的語言,卻讓我聯想到瞭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行為動機和命運走嚮。我常常思考,為何某些文學形象會做齣特定的選擇,他們的選擇背後又存在著怎樣的“最優”考量,或者又是在何種“約束”下被迫做齣妥協。本書對於“策略”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文學的世界裏,人物的行為也常常是在特定的“目標”驅動下,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權衡和配置的過程。作者對不同“策略”的比較和評估,也讓我對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決策過程,以及如何分析文本所呈現的社會經濟背景對人物命運的影響,有瞭新的啓發。我不需要運用“經濟控製論”的公式來分析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但書中關於“策略性思考”和“優化選擇”的框架,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加結構化的方式來審視文學敘事中的人物行為和情節發展,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具分析性的角度去理解那些觸動人心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讓我這個並非專業經濟學背景的讀者,對“決策”這一概念産生瞭全新的認識,盡管我更關注的是軟件開發的實際應用。 我是一名資深的軟件工程師,我的日常工作圍繞著編寫代碼、設計係統架構、解決技術難題,以及與團隊協作完成項目。我習慣於以邏輯、算法和數據為基礎進行思考和決策。然而,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於“控製”的理解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指強製性的命令,更包含瞭一種對係統動態演變過程的引導和影響。書中關於“目標函數”、“反饋機製”以及“最優策略”的討論,雖然用的是經濟學的術語,卻讓我聯想到瞭軟件開發中的許多場景。例如,在設計一個推薦算法時,我們不僅需要考慮用戶的曆史行為(即“當前狀態”),還需要設定一個“目標”(比如提高用戶留存率或點擊率),並不斷地通過用戶反饋來調整算法(即“反饋迴路”),以期達到最優效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在看似完全理性的技術領域,決策的製定和執行也並非一成不變的綫性過程,而是充滿瞭動態的調整和對不確定性的迴應。作者對“控製”的細緻拆解,以及對不同“控製”策略的優劣分析,讓我對如何在復雜項目中做齣更明智的技術決策,以及如何設計能夠適應變化、自我優化的係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雖然我無法直接將“經濟控製論”的模型應用於我的代碼中,但書中關於係統性思維、動態規劃以及權衡利弊的論述,無疑為我的軟件工程實踐注入瞭新的思考維度。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宏大敘事所震撼,即便它所探討的主題——經濟的“控製”——並非我個人在金融投資領域的關注點。 作為一名長期活躍於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投資者,我的日常工作是分析財報、評估公司價值、預測利率走勢,並為客戶構建風險分散化的投資組閤。我更關注的是具體的財務數字、行業趨勢以及宏觀經濟數據如何影響資産價格。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更像是從一個俯瞰全局的視角,描繪經濟體作為一個復雜有機體是如何運作、如何被“調控”的。雖然書中齣現的“狀態空間”、“最優控製”等概念與我直接進行的價值評估和風險管理有所不同,但作者對係統性風險、政策乾預效果以及經濟周期背後深層動力的論述,卻引起瞭我的極大興趣。我經常在想,為什麼某些經濟政策在理論上看起來無懈可擊,實際執行起來卻總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引發瞭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本書對“控製”的局限性、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控製的有效性,以及係統內在的非綫性反應的探討,似乎為這些睏惑提供瞭一個更具理論深度的解釋框架。我並不需要直接學習如何“控製”經濟,但理解這些“控製”的機製、挑戰以及可能産生的意外後果,對於我作為一名投資者,在理解政府政策導嚮、判斷市場可能齣現的極端反應,以及更審慎地評估投資風險方麵,無疑具有極大的啓示意義。這本書提供瞭一種不同於技術分析和基本麵分析的視角,它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宏觀、更具哲學性的層麵去理解經濟運行的本質。
評分我被這本書對於“係統”和“變化”的深刻洞察所吸引,盡管我本身是研究曆史的學者,並不直接接觸經濟學理論。 我的工作是梳理和分析人類社會的曆史進程,探究不同時期、不同文明的興衰更替,以及其中蘊含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我慣於從時間的長河中尋找模式和聯係,理解曆史事件的因果鏈條。然而,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驚嘆於作者將經濟視為一個復雜的、相互關聯的係統,並對其動態變化進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書中關於“湧現性”、“非綫性動力學”以及“自組織”等概念,雖然與我研究的具體曆史事件有所區彆,卻為我理解曆史上的重大變革提供瞭新的視角。我常常思考,為何某些社會變革會以一種難以預料的方式爆發,又為何某些製度在特定時期能夠穩定運行,而在另一時期卻土崩瓦解。本書對於係統內部反饋機製、外部乾擾如何導緻係統狀態改變的論述,似乎能夠解釋曆史事件中那些看似偶然卻又遵循某種內在邏輯的現象。例如,書中關於“臨界點”和“蝴蝶效應”的討論,讓我聯想到曆史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卻可能引發瞭滔天巨變的“導火索”。我並不需要直接運用“經濟控製論”的數學模型來分析曆史,但作者對復雜係統運作原理的深刻揭示,為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非綫性以及其內在的演化規律,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框架。
評分驚嘆於作者的洞察力,盡管本書的主旨與我當下的研究領域似乎並非直接契閤。 我一直對宏觀經濟的波動與企業微觀決策之間的聯動效應感到好奇,總覺得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卻又至關重要的聯係。在翻閱此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復雜係統如何湧現齣看似有規律卻又難以預測的現象的深刻剖析所吸引。雖然我主要的研究方嚮集中在市場營銷策略的製定與消費者行為分析,並且我並不認為我當前的工作需要直接引用“經濟控製論”的理論框架,但作者在描述反饋迴路、係統穩定性以及如何通過乾預來引導係統走嚮預期狀態的篇章,卻讓我産生瞭許多新的思考。比如,在分析消費者對新産品的接受度時,我常常會考慮口碑傳播、社交媒體影響等“正反饋”機製,以及市場飽和、替代品競爭等“負反饋”因素。本書對此類動態過程的宏觀描述,雖然用瞭不同的術語和模型,卻意外地與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挑戰産生瞭共鳴。它讓我跳齣具體的營銷案例,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那些驅動市場變化的底層邏輯。我甚至開始思考,如果能將書中描繪的“控製”思想,以一種更隱晦、更具啓發性的方式融入到産品推廣的策略設計中,是否能夠更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並創造齣更具韌性的增長模式。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思維窗口,即使我無法直接將其中的公式和模型套用到我的研究中,但它所提供的思考方式和對係統運作規律的深刻理解,將是我未來工作中的寶貴財富。
評分正在看這部書
評分給女朋友買的
評分給女朋友買的
評分東西不錯
評分給女朋友買的
評分正在看這部書
評分東西不錯
評分給女朋友買的
評分東西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