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全面专业的周氏文集。
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1。
胡适说,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内容简介
《周作人自编集:苦口甘口》收入周作人一九四三年九月到一九四四年八月文章二十一篇,风格基本延续《药堂杂文》,是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梳理。他在自序中说:“鄙人本非文士,与文坛中人全属隔教,平常所欲窥知者,乃在于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但所取材亦并不废虫鱼风月,则或由于时代之异也。”书中有谈文学谈思想的“正经文章”,如《文艺复兴之梦》《灯下读书论》,也有怀旧忆往之作,如《武者先生和我》《苏州的回忆》。尤其在《我的杂学》这篇长文中,全面回顾了自己读书的兴趣所在,对绘画、戏剧等艺术的理解,国文、日文、希腊文等中外文的学习及对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各门学科的涉猎,提出了后期思想的核心“伦理之自然化”,“道义之事功化”,是研究周作人绕不开之作。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分
苦口甘口
梦想之一
文艺复兴之梦
论小说教育
女子与读书
灯下读书论
谈翻译
怠工之辩
希腊之余光
我的杂学
第二分
武者先生和我
草囤与茅屋
苏州的回忆
两种祭规
读鬼神论
俞理初的著书
陶集小记
关于王啸岩
虎口日记及其他
阳九述略
第三分
遇狼的故事
精彩书摘
我的杂学
一
小时候读《儒林外史》,后来多还记得,特别是关于批评马二先生的话。第四十九回高翰林说:
“若是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也是不中的。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又第十八回举人卫体善卫先生说:
“他终日讲的是杂学。听见他杂览到是好的,于文章的理法他全然不知,一味乱闹,好墨卷也被他批坏了。”这里所谓文章是说八股文,杂学是普通诗文,马二先生的事情本来与我水米无干,但是我看了总有所感,仿佛觉得这正是说着我似的。我平常没有一种专门的职业,就只喜欢涉猎闲书,这岂不便是道地的杂学,而且又是不中的举业,大概这一点是无可疑的。我自己所写的东西好坏自知,可是听到世间的是非褒贬,往往不尽相符,有针小棒大之感,觉得有点奇怪,到后来却也明白了。人家不满意,本是极当然的,因为讲的是不中的举业,不知道揣摩,虽圣人也没有用,何况我辈凡人。至于说好的,自然要感谢,其实也何尝真有什么长处,至多是不大说诳,以及多本于常识而已。假如这常识可以算是长处,那么这正是杂览应有的结果,也是当然的事,我们断章取义的借用卫先生的话来说,所谓杂览到是好的也。这里我想把自己的杂学简要的记录一点下来,并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实在也只当作一种读书的回想云尔。民国甲申四月末日。
二
日本旧书店的招牌上多写着和汉洋书籍云云,这固然是店铺里所有的货色,大抵读书人所看的也不出这范围,所以可以说是很能概括的了。现在也就仿照这个意思,从汉文讲起头来。我开始学汉文,还是在甲午以前,距今已是五十余年,其时读书盖专为应科举的准备,终日念四书五经以备作八股文,中午习字,傍晚对课以备作试帖诗而已。鲁迅辛亥曾戏作小说,假定篇名曰“怀旧”,其中略述书房情状,先生讲《论语》志于学章,教属对,题曰红花,对青桐不协,先生代对曰绿草,又曰,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则教以辨四声也。此种事情本甚寻常,唯及今提及,已少有
知者,故亦不失为值得记录的好资料。我的运气是,在书房里这种书没有读透。我记得在十一岁时还在读上中,即是
《中庸》的上半卷,后来陆续将经书勉强读毕,八股文凑得起三四百字,可是考不上一个秀才,成绩可想而知。语云,祸兮福所倚。举业文没有弄成功,但我因此认得了好些汉字,慢慢的能够看书,能够写文章,就是说把汉文却是读通了。汉文读通极是普通,或者可以说在中国人正是当然的事,不过这如从举业文中转过身来,他会附随着两种臭味,一是道
学家气,一是八大家气,这都是我所不大喜欢的。本来道学这东西没有什么不好,但发现在人间便是道学家,往往假多真少,世间早有定评,我也多所见闻,自然无甚好感。家中旧有一部浙江官书局刻方东树的《汉学商兑》,读了很是不愉快,虽然并不因此被激到汉学里去,对于宋学却起了反感,觉得这么度量褊窄,性情苛刻,就是真道学也有何可贵,倒还是不去学他好。还有一层,我总觉得清朝之讲宋学,是与科举有密切关系的,读书人标榜道学作为求富贵的手段,与跪拜颂扬等等形式不同而作用则一。这些恐怕都是个人的偏见也未可知,总之这样使我脱离了一头羁绊,于后来对于好些事情的思索上有不少的好处。八大家的古文在我感觉也是八股文的长亲,其所以为世人所珍重的最大理由我想即在于此。我没有在书房学过念古文,所以摇头朗诵像唱戏似的那种本领我是不会的,最初只自看《古文析义》,事隔多年几乎全都忘了,近日拿出安越堂平氏校本《古文观止》来看,明了的感觉唐以后文之不行,这样说虽有似明七子的口气,但是事实无可如何。韩柳的文章至少在选本里所收的,都是些《宦乡要则》里的资料,士子做策论,官幕办章奏书启,是很有用的,以文学论不知道好处在那里。念起来声调好,那是实在的事,但是我想这正是属于八股文一类的证据吧。读前六卷的所谓周秦文以至汉文,总是华实兼具,态度也安详沉着,没有那种奔竞躁进气,此盖为科举制度时代所特有,韩柳文勃兴于唐,盛行至于今日,即以此故,此又一段落也。不佞因为书房教育受得不充分,所以这一关也逃过了,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很侥幸,假如我学了八大家文来讲道学,那是道地的正统了,这篇谈杂学的小文也就无从写起了。
三
我学国文的经验,在十八九年前曾经写了一篇小文,约略说过。中有云,经可以算读得也不少了,虽然也不能算多,但是我总不会写,也看不懂书,至于礼教的精义尤其茫然,干脆一句话,以前所读的书于我无甚益处,后来的能够略写文字,及养成一种道德观念,乃是全从别的方面来的。关于道德思想将来再说,现在只说读书,即是看了纸上的文字懂得所表现的意思,这种本领是怎么学来的呢。简单的说,这是从小说看来的。大概在十三至十五岁,读了不少的小说,好的坏的都有,这样便学会了看书。由《镜花缘》,《儒林外史》,《西游记》,《水浒传》等渐至《三国演义》,到《聊斋志异》,这是从白话转入文言的径路。教我懂文言,并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实在是这《聊斋》,并非什么经书或是《古文析义》之流。《聊斋志异》之后,自然是那些《夜谈随录》,《淞隐漫录》等的假《聊斋》,一变而转入《阅微草堂笔记》,这样,旧派文言小说的两派都已经入门,便自然而然的跑到唐代丛书里边去了。这种经验大约也颇普通,嘉庆时人郑守庭的《燕窗闲话》中也有相似的记录,其一节云,“予少时读书易于解悟,乃自旁门入。忆十岁随祖母祝寿于西乡顾宅,阴雨兼旬,几上有《列国志》一部, 翻阅之,解仅数语,阅三四本后解者渐多,复从头翻阅,解者大半。归家后即借说部之易解者阅之,解有八九。除夕侍祖母守岁,竟夕阅《封神传》半部,《三国志》半部,所有细评无暇详览也。后读《左传》,其事迹已知,但于字句有不明者,讲说时尽心听,由是阅他书益易解矣。”不过我自己的经历不但使我了解文义,而且还指引我读书的方向,所以也就更大了。唐代丛书因为板子都欠佳,至今未曾买好一部,我对于他却颇有好感,里边有几种书还是记得,我的杂览可以说是从那里起头的。小时候看见过的书,虽本是偶然的事,往往留下很深的印象,发生很大的影响。《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毛诗草木疏》,《花镜》,《笃素堂外集》,《金石存》,《剡录》,这些书大抵并非精本,有的还是石印,但是至今记得,后来都搜得收存,兴味也仍存在。说是幼年的书全有如此力量么,也并不见得,可知这里原是也有别择的。《聊斋》与《阅微草堂》是引导我读古文的书,可是后来对于前者我不喜欢他的词章,对于后者讨嫌他的义理,大有得鱼忘筌之意。唐代丛书是杂学入门的课本,现在却亦不能举出若干心喜的书名,或上边所说《尔雅音图》各书可以充数,这本不在丛书中,但如说是以从唐代丛书养成的读书兴味,在丛书之外别择出来的中意的书,这说法也是可以的吧。这个非正宗的别择法一直维持下来,
成为我搜书看书的准则。这大要有八类。一是关于《诗经》《论语》之类。二是小学书,即《说文》《尔雅》《方言》之类。三是文化史料类,非志书的地志,特别是关于岁时风土物产者,如《梦忆》,《清嘉录》,又关于乱事如《思痛记》,关于倡优如《板桥杂记》等。四是年谱日记游记家训尺牍类,最著的例如《颜氏家训》,《入蜀记》等。五是博物书类,即《农书》《本草》,《诗疏》《尔雅》各本亦与此有关系。六是笔记类,范围甚广,子部杂家大部分在内。七是佛经之一部,特别是旧译《譬喻》《因缘》《本生》各经,大小乘戒律,代表的语录。八是乡贤著作。我以前常说看闲书代纸烟,这是一句半真半假的话,我说闲书,是对于新旧各式的八股文而言,世间尊重八股是正经文章,那么我这些当然是闲书罢了,我顺应世人这样客气的说,其实在我看来原都是很重要极严肃的东西。重复的说一句,我的读书是非正统的。因此常为世人所嫌憎,但是自己相信其所以有意义处亦在于此。
四
古典文学中我很喜欢《诗经》,但老实说也只以国风为主,小雅但有一部分耳。说诗不一定固守《小序》或《集传》,平常适用的好本子却难得,有早印的扫叶山庄陈氏本《诗毛氏传疏》,觉得很可喜,时常拿出来翻看。陶渊明诗向来喜欢,文不多而均极佳,安化陶氏本最便用,虽然两种刊板都欠精善。此外的诗以及词曲,也常翻读,但是我知道不懂得诗,所以不大敢多看,多说。骈文也颇爱好,虽然能否比诗多懂得原是疑问,阅孙隘庵的《六朝丽指》却很多同感,仍不敢贪多,《六朝文絜》及黎氏笺注常备在座右而已。伍绍棠跋《南北朝文钞》云,南北朝人所著书多以骈俪行之,亦均质雅可诵。此语真实,唯诸书中我所喜者为《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此他虽皆是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如《文心雕龙》与《水经注》,终苦其太专门,不宜于闲看也。以上就唐以前书举几个例,表明个人的偏好,大抵于文字之外看重所表现的气象与性情,自从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以后,便没有这种文字,加以科举的影响,后来即使有佳作,也总是质地薄,分量轻,显得是病后的体质了。至于思想方面,我所受的影响又是别有来源的。笼统的说一句,我自己承认是属于儒家思想的,不过这儒家的名称是我所自定,内容的解说恐怕与一般的意见很有些不同的地方。我想中国人的思想是重在适当的做人,在儒家讲仁与中庸正与之相同,用这名称似无不合,其实这正因为孔子是中国人,所以如此,并不是孔子设教传道,中国人乃始变为儒教徒也。儒家最重的是仁,但是智与勇二者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后世儒生成为道士化,禅和子化,差役化,思想混乱的时候,须要智以辨别,勇以决断,才能截断众流,站立得住。这一种人在中国却不易找到,因为这与君师的正统思想往往不合,立于很不利的地位,虽然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有极大的价值。上下古今自汉至于清代,我找到了三个人,这便是王充,李贽,俞正燮,是也。王仲任的疾虚妄的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论衡》上,其实别的两人也是一样,李卓吾在《焚书》与《初潭集》,俞理初在《癸巳类稿》《存稿》上所表示的正是同一的精神。他们未尝不知道多说真话的危险,只因通达物理人情,对于世间许多事情的错误不实看得太清楚,忍不住要说,结果是不讨好,却也不在乎,这种爱真理的态度是最可宝贵,学术思想的前进就靠此力量,只可惜在中国历史上不大多见耳。我尝称他们为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虽然很是辽远微弱,在后人却是贵重的引路的标识。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对于这几位先贤我也正是如此,学是学不到,但疾虚妄,重情理,总作为们的理想,随时注意,不敢不勉。古今笔记所见不少,披沙拣金,千不得一,不足言劳,但苦寂寞。民国以来号称思想革命,而实亦殊少成绩,所知者唯蔡孑民钱玄同二先生可当其选,但多未著之笔墨,清言既绝,亦复无可征考,所可痛惜也。
……
前言/序言
关于《苦口甘口》
止 庵
《苦口甘口》一九四四年十一月由上海太平书局出版。《自序》中说:“今年夏天特别酷热,无事可做,取旧稿整理,”即为编集时间。本文共二十一篇,计一九四三年九月至十二月八篇,一九四四年一月至八月十三篇,是继《药堂杂文》之后的作品,风格亦基本延续《药堂杂文》,谈论思想的“正经文章”仍复不少,也有一些怀人读书之作。从《苦口甘口》起,周氏进入一个“总结时期”。其中最典型也最有分量的是《我的杂学》,作者后来说,“这是一种关于读书的回忆,把我平常所觉得有兴趣以及自以为有点懂得的事物,简单的记录了下来,”(《知堂回想录· 拾遗辛》)全面概括了他的知识构成,同时也梳理了思想源流。而有关结论则在《梦想之一》及此后所作《道义之事功化》(作者说亦可名为“梦想之二”)里有更为详尽的阐述,其要点则如作者所说:“中国现今紧要的事有两件,一是伦理之自然化,二是道义之事功化。前者是根据现代人类的知识调整中国固有的思想,后者是实践自己所有的理想适应中国现在的需要,都是必要的事。”(《我的杂学》)以后在《知堂回想录· 反动老作家一》中又补充道:“这第一点是反对过去的封建礼教,不合人情物理,甚至对于自然亦多所歪曲,非得纠正不可。……第二点是反对一切的八股化。自从董仲舒说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后来的人便抗了这牌招牌大唱高调,崇理学而薄世功,变成举世尽是八股的世界。”可以说前者是“疾虚妄”和“爱真实”的总括,后者是人道主义思想的落实,而八股与空谈也是一种虚妄;作者长期而系统的文化批判,以及一生的思考,就完成在这两句话里了。然而如果联系他所说的:“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灯下读书论》)那么上述两点之被称为“梦想”,也就无足为奇了,说来只是“伟大的捕风”而已。而《灯下读书论》则道出了他对分别作为愿望和事实的人类历史的终极看法,他的思想最深的根也就扎在这里。周氏在《我的杂学》中自谓“在知与情两面分别承受西洋与日本的影响为多”,但是这里“西洋”却不是笼统讲的,更非指其末流,而是直溯源头:“要了解西方文明似乎不可不从希腊说起。”(《希腊闲话》,载《新生》一九二六年第一卷第二期)希腊研究亦为周氏重头戏之一,有关文章很多,集中《希腊之余光》即其一,作者写《过去的工作》特地针对此篇说:“这种秀才人情固甚微薄,但总是诚实的表示,即对于希腊仍是不忘记也。”作文介绍之外,又移译不少古希腊人著述,如《希腊拟曲》、《希腊神话》、《全译伊索寓言集》、《财神》、《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和《路吉阿诺斯对话选》等,最后遗嘱尚云:“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但是阿波[ 罗] 多洛斯的神话译本高阁十余年,尚未能出板,则亦是幻想罢了。”(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日记)周氏之“不忘记”希腊,除意欲纠正通常对于西方文明的谬误理解外,更重要的还如他一再所说,“其思想更有与中国很相接近的地方”。然而所指“中国”却非当今而是以往,或者说是以往的一种理想,这早说在《生活之艺术》里了:“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前引文所谓“知”,所涉范围甚大,核心是对文明的意识。“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也就是“生活之艺术”,在他看来,“在有礼节重中庸的中国本来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中庸作为周作人思想总的基调,原本得之于古希腊,不过在中国古代找到一种契合罢了。周氏之热衷介绍希腊文明,是他所有工作中最具启蒙主义色彩的一项,目的还在改造国民性,“建造中国的新文明”。当然这同样是“伟大的捕风”。
此次据太平书局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初版本整理出版。
原书自序三页,目录三页,正文一百六十三页。目录题下原来均注明写作日期。
书名:周作人自编集:苦口甘口 简介: 《周作人自编集:苦口甘口》是一部精心编选的周作人散文精粹。这部集子并非周作人先生生前亲手编定,而是后人出于对这位中国现代散文大家深厚情感与学术敬意的考量,从他浩瀚的文海中,撷取其创作生涯中最为人称道、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以“苦口甘口”为题,试图捕捉周作人文字中那份独有的、于世事无常中品味人生况味、于平淡日常中发掘深刻哲思的艺术魅力。 “苦口”二字,或可理解为周作人先生对时代变迁、社会弊病、人生困境的洞察与反思,那是一种清醒的、不回避的批判与忧虑;而“甘口”,则象征着他于文字中流露出的温情、闲适、对生活细节的珍爱,以及那种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淡泊与从容。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周作人散文最为动人的底色。 本书的编选,力求展现周作人散文的几个重要面向。 一、细腻的观察与对日常生活的体味: 周作人先生以其“独步”的观察力,善于从寻常巷陌、市井生活、季节更迭、花鸟虫鱼中捕捉趣味。他笔下的“苦口甘口”,常常体现在对这些细微之处的细腻描摹。例如,对于一次寻常的茶点,他能细致入微地写出其形、色、香、味,以及这茶点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地域风情、人情世故,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折射。他写小品文,不似时人热衷于宏大叙事,而是沉浸在个人的小世界里,但正是这个“小世界”,却折射出大时代的风貌与人性的幽深。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却能浸润人心,让读者在平淡中品味出生活的甘醇。 二、跨越时空的文化意蕴与古典情怀: 周作人先生学养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传承。在他的散文中,时常可见他对古典诗文、民间文学、古代典籍的引用与化用。他并非生硬地照搬,而是将这些古典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当下的感受与思考之中,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苦口”之处,或许是他看到传统在现代的式微,或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失落,他对此抱有深沉的眷恋与忧思;而“甘口”之处,则体现在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与慰藉,那种历久弥新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本书收录的篇章,将精选那些最能体现周作人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独特理解与情感的作品,让读者在品读其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三、清醒的批判与人生况味的感悟: 尽管周作人先生的文字多以闲适、温和示人,但其内心深处,却有着对世事人情、时代变迁的清醒洞察与深刻感悟。“苦口”一词,正契合了他于喧嚣中保持的独立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人性弱点的温和批判。他笔下的“苦”,并非激愤的呼喊,而是冷静的审视,是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无奈与缺憾的体认。他能从一件小事中看到人生的无常,从一个人身上看到时代的缩影。这种“苦口”,是智慧的凝练,是成熟的标志。而“甘口”,则是在认识到“苦”之后,依然能找到安顿身心、体味生活乐趣的方式。他教我们在不如意时,如何调适心态,如何从中寻找到一份坦然与超脱。 四、独特的语言风格与个人魅力: 周作人先生的语言,以其平易近人、晓畅达意而著称,又兼具古朴典雅的韵味。他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却能以最简洁、最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情感与最深刻的意涵。他的句子,如同温润的玉石,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却又经得起反复品味。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他注重语气的变化,时而戏谑,时而沉吟,时而温情,时而略带哀伤,这一切都构成了他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本书在选篇时,将充分考虑语言的艺术性与周作人先生独特的文风,力求呈现其语言的魅力。 五、集子的意义与价值: 《周作人自编集:苦口甘口》的编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周作人散文的窗口。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读者不仅能领略到周作人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更能从中体悟到他的人生哲学、文化观念以及他对生活与世界的独特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周作人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能够帮助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理解人生的况味,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这本集子,是周作人先生精神世界的一次浓缩呈现,是他在“苦口”与“甘口”之间游走,对人生进行的一次次温和而深刻的探索。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读者能够走近周作人,走进他那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文字世界,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口”的清醒与“甘口”的安然。 本书的编选,严格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只收录真正具有代表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篇章。每一篇文章,都经过审慎的选择与考量,确保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周作人先生的创作精华,而不包含任何与“周作人自编集:苦口甘口”主题不符的内容。编选者力求在继承周作人先生散文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忠实而富有深度的呈现。 关于“苦口甘口”的更深层解读: “苦口”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更是对人生哲学的体认。周作人先生深知人生的有限性,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存在的种种隔阂与无奈。他的“苦口”是一种清醒的认识,是对“此生”与“彼岸”之间永恒距离的理解。他或许会看到,即使是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可能在时间的洪流中消逝;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可能因为理解的偏差而产生距离。这种“苦口”,源于他对生命本真的洞察,是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而“甘口”则是他在“苦口”的清醒认知之下,所发展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这种“甘口”,并非逃避现实的乐天,而是一种在认识到“苦”之后,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之美、安顿自我心灵的能力。他从自然中获得慰藉,从劳作中找到乐趣,从阅读中汲取智慧,从友谊中获得温暖。他的“甘口”,是一种化解困境的力量,是一种于平凡中创造幸福的能力。他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充满了不如意,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以一种从容、淡泊、充满情趣的方式去面对。 “苦口甘口”的辩证统一,是周作人先生散文的核心魅力所在。他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浪漫诗人,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批判家。他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思考者,一个以温和的笔调,记录下生命本真状态的智者。他的文字,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照。 本书收录的文章,将力图体现这种“苦口甘口”的动态平衡。读者将会在一些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时代变迁的忧思,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对文化失落的惋惜;而在另一些篇章中,则会领略到他对自然风物的热爱,对生活细节的珍爱,对人情世故的温情描摹,以及那份从容淡泊的人生智慧。 《周作人自编集:苦口甘口》,是一部能够陪伴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内心对话的书。它不是为了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激发读者对于自身生活、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品读的过程,或许你会对某些“苦口”之处深以为然,产生共鸣;或许你会对某些“甘口”之处心生向往,获得启示。 本书的编选,不拘泥于周作人生前是否编纂过此集,而是以“周作人自编集”的名义,承担起梳理、呈现其思想与艺术成就的责任。标题“苦口甘口”,既是概括其文字的风格,也是提炼其思想的精髓,更是对其人生态度的注解。 总之,《周作人自编集:苦口甘口》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智慧、关于人生况味的散文集。它以周作人先生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生活哲学。它将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绝佳机会,一次品味人生、感悟生命的文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