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三经:楞严经

佛教十三经:楞严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永海 编,刘鹿鸣 注
图书标签:
  • 佛教
  • 楞严经
  • 大乘佛教
  • 佛教经典
  • 中国佛教
  • 禅宗
  • 唯识
  • 修学
  • 佛学
  • 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9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695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佛教十三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佛教十三经:楞严经》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该经虽有真伪之争,但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精彩书摘

译文:
佛继续说道:“阿难,前面我伸臂举拳,你回答说眼睛看见光明拳,那么,这拳的光明因何而有?为何成拳?你因何而见?”阿难说:“由于世尊全身如阎浮檀金色一般,光艳无比,有如大宝山;这是由清净心所生,故有光明。再者,我实以眼睛看见世尊的五轮指,伸臂屈握而成拳相。”佛告诉阿难:“如来现在如实告诉你,凡有智慧的人,应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比如我这个拳相,若无我手,就不成我的拳相,若无你眼,就不成你的所见。以你眼根之能见,类比我拳相之屈握,二者道理相同吗?”阿难说:“是的,世尊。若无我眼,就不成我的所见。以我眼根来类比如来拳相,二者的道理相同。”佛告诉阿难:“你说二者道理相同,其实不然。为什么呢?比如无手的人,拳相完全没有了;而那些没有眼的盲人,并不是全无其‘见’。原因何在呢?你试着在路上询问那些盲人:‘你们看见什么了?’那些盲人一定回答说:‘我眼前只见一片黑暗,别无所见。’以此道理来看,是眼前的尘境自暗,见性又何曾亏缺呢?”阿难说:“那些盲人眼前只见黑暗,怎么能成有所见呢?”佛对阿难说:“那些盲人没有眼睛,只看到黑暗,这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中,眼前也是一片黑暗,二者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阿难说:“是的,世尊,处于暗室中的有眼人与那些盲人,二者所见黑暗相比较,原来并无不同。” 佛说:“阿难,若那些盲人,原本眼前全见黑暗,忽然眼睛得到光明,见到眼前尘境中的种种色相,如果这就称为‘眼见’的话,那么,那些处于暗室中的有眼人也是眼前全见黑暗,忽然获得灯光,见到眼前尘境中的种种色相,类似的就应该称为‘灯见’了。如果能够称为‘灯见’的话,灯既然自能有所见,自然就不能称为无情之物的‘灯’,而应该属于有情之物了。再说,既然是灯在看见种种色相,又何关你的事呢?所以应当知道,灯的作用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够看见种种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灯;同样,眼的作用也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够看见种种色相的见性,是心而不是眼。”
……

前言/序言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句禅门话语道出了《楞严经》在中国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本经自唐代中叶译出后便开始流行,宋代之后更是盛行于僧俗、禅教之间,成为汉传大乘佛教的最核心经典之一,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教、律、密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
  《楞严经》以禅定修习之见、修、行、果为框架,以首楞严大定为中心,系统讲述了见地抉择、禅修法门、菩萨阶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十阴魔等佛法大义,其禅观体系组织得十分严密巧妙,义理宏深,内容丰富,一经在手,见修齐备,因而被誉为佛教“教观之总纲”,素有“佛教全书”之称;其教理和禅观思想,对宋代之后的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元代天如惟则法师称之为:“《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明代高僧蒲益智旭在《阅藏知津》中称赞:“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楞严经》对于修行开悟、明了宇宙人生实相真理具有特别的意义,是能够使人入门悟道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直至证果都需要带在身边的一部书。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由于经中对于破妄显真、破魔显正以及禅定中出现的种种魔事境界作了非常细致的讲述,故本经历来被公认为是一部禅修宝典、破魔大全。
  从唐末五代以来,丛林就盛行“楞严法会”,宋元以后,楞严咒逐步成为丛林早课的中心内容,而《楞严经》的流传和讲习也随之更普遍了。
  《楞严经》在唐代译出不久,就流传到了日本、韩国。在藏文《甘珠尔》中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实即本经第九、第十两卷,据学者考证,为西藏前弘期(约当唐代)的译品。清乾隆年间,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衮波却将全经重译成藏文,并刊成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一本经之翻译和流通
  《楞严经》是在唐代中叶于广州制旨寺(今光孝寺)译成汉语,并随后开始流通。唐代著名的佛经目录学家智升将其列入《开元释教录》(编于唐开元十八年〔730〕,是经录中集大成者,宋藏以下诸藏皆依准之)中。自北宋初年第一部雕刊汉文大藏经《开宝藏》起,直至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龙藏》,无一例外地将其列入“正藏”加以流通。
  关于《楞严经》的传译情况,早在本经流传之初就有不同说法,由此也引起了后世关于本经的真伪之争。智升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记载,罗浮山沙门释怀迪“因游广府,遇一梵僧(原注:未得其名),赍梵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兼缉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在同书的卷十二、卷十七则简略记为“大唐循州沙门怀迪共梵僧于广州译,新编入录”、“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这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误解。智升在其后专门补充译经史迹的《续古今译经图记》中则有了详细记载:“沙门般刺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利物为心,敷斯秘赜。以神龙元年(705)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遂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这一记载,颇为全面,不但补充了《开元释教录》中情况不明的“梵僧”详情,而且增加了弥迦译语、怀迪证译和房融笔受等译经经过。智升在《续古今译经图记》中关于《楞严经》传译的补充资料,被其后的佛教目录家所采用。在稍后释圆照撰写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关于《楞严经》的传译完全采用了《续古今译经图记》的说法,而不再沿用《开元释教录》的说法。
  ……
《佛说大佛顶首楞严经》:悟道之阶,定慧之源 《佛说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是一部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据极为重要地位的经典。其博大精深的教义,层层递进的论述,以及对修行者心灵的深刻洞察,吸引了无数求道者,成为无数寺院早晚功课的必诵之经。此经不仅是一部阐述深奥佛理的宝典,更是一部指导修行实践的指南,为后世学佛者指明了一条从迷到悟,从凡夫到圣者的光明大道。 缘起与核心:佛陀的慈悲与众生的迷悟 《楞严经》的缘起,源于一次阿难尊者险些破戒的事件。阿难尊者,以多闻著称,但由于定力不足,在托钵乞食时,被摩登伽女的幻术所迷,即将失却梵行。危急时刻,佛陀得知,立即派遣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解救。此事一出,阿难尊者深感惭愧,认识到闻慧固然重要,但定慧二觉的圆满才是解脱的根本。因此,他诚恳地向佛陀请教:“云何得定?云何得慧?”佛陀应其所请,借此因缘,广阐《楞严经》的义理。 经文的核心,在于揭示“奢摩他”(止)、“三摩”(定)与“禅那”(慧)的精妙结合,即“定慧不二”的圆融之道。佛陀通过层层剖析,指出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迷失本性,皆因妄心杂乱,执着于虚妄的相。而要摆脱这一切,必须从“心”下手,收摄散乱的妄缘,回归清净的自性。 内容结构与次第:从破妄到证真 《楞严经》的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共计十卷。其论述次第清晰,逻辑严谨,循序渐进地引导修行者深入理解佛法,最终达到证悟的境界。 卷一:奢摩他义(止)——收摄心猿,安住当下 经文开篇,佛陀便以阿难尊者的困惑为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止”的法门。何为“止”?即是止息妄念,收摄散乱的心,将注意力从外界的纷繁景象转向内心。佛陀以种种譬喻,如“风中的烛火”、“浮木沉水”等,说明心念的浮动不定,以及妄心对修行造成的阻碍。在此基础上,佛陀教授了“奢摩他”的修法,强调了以“背舍”法门,即背弃外境的色相,转而观察内心的动静,从而逐渐让心安住下来。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培养专注力,减少无谓的分别与执着,为后续的禅定打下基础。 卷二:三摩义(定)——渐入禅境,体悟空寂 在初步止息妄念之后,《楞严经》便进入了“定”的论述。佛陀在此阶段,进一步指导修行者如何通过精进的禅修,渐次进入更高的禅定境界。经文详细描绘了从“煖、顶、世第一法”等修所成定的过程,并开示了“七趣因果”、“二十五圣因地”等内容,展示了不同修行者因各自的发心和行持,所感得的不同果报,以及圣者们如何从不同的因缘中证悟菩提。此卷的重点在于引导修行者体验心念的寂静,体悟“空”的境界,逐渐放下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减少业缘的牵缠。 卷三:禅那义(慧)——洞察实相,破除虚妄 当定力渐深,心念寂静时,便为“慧”的生起提供了土壤。《楞严经》的第三阶段,便是阐述“慧”的修行。佛陀在此通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析,层层剥开我们认知的虚妄性。他指出,我们所认为的“我”和“世界”,实则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而这些又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质上是空性的。佛陀进而揭示了“七趣”的众生,无论其形态如何,皆因执着于各种虚妄的相而轮回不已。这一阶段,旨在帮助修行者破除对“我”和“法”的执着,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和空性,从而生起真实的智慧。 卷四:如来妙性与楞严神咒——真如自性与护持正法 《楞严经》的第四卷,是全经的纲领所在,也是其最为核心的部分。佛陀在此揭示了“真心”的本体,即“如来藏性”。此性周遍一切,无生无灭,清净无染,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佛陀以“大佛顶”为喻,说明此真心之广大,超越一切言语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经文在此引入了“楞严咒”。《楞严咒》是佛陀无上甚深的智慧所化现,其威力不可思议,能够破除一切邪恶,驱散魔障,护持正法,助修行者早日证悟。咒语的意义,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强大能量,能够直接契合修行者的自性,帮助其快速地消业增福,开启智慧。 卷五至卷十:五十阴魔与末法时代——辨别邪正,坚定信心 《楞严经》的后半部分,是佛陀对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五十阴魔”的详细开示。佛陀通过对五阴境界中种种幻象的辨析,帮助修行者认清哪些是修行中正常的境界,哪些是潜在的魔扰。他指出,众生由于心念的虚妄,很容易在修行中产生种种幻觉、执着,甚至被魔所乘,误入歧途。因此,佛陀详细讲解了各种魔境的相状,以及如何辨别和对治它们。同时,经文也预示了末法时代的到来,强调了《楞严经》在末法时期作为“法灭之前”的重要意义,鼓励修行者坚定信心,珍惜佛法,依教奉行。 《楞严经》的价值与意义:修行指南与心灵解药 《楞严经》之所以在中国佛教中备受尊崇,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哲理,更在于其对修行者实践的指导意义。 破除迷妄的利剑: 经文层层剥开我们对“我”和“世界”的错误认知,揭示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性,帮助修行者破除执着,摆脱轮回的根本原因。 定慧一体的典范: 经文强调“止”、“定”、“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学习经文,修行者可以学习到如何次第修习,将定与慧圆融一体,达到最高的觉悟境界。 修行道路的明灯: 《楞严经》提供了详细的修行次第和方法,从初期的止息妄念,到中期的入定体验,再到后期的破除虚妄、体悟空性,为修行者指明了清晰的道路。 末法时代的守护神: 经文预言了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浅薄,魔障丛生。《楞严咒》的出现,更是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强大的护持力量,帮助众生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正法,不被邪说所惑。 心灵净化的良方: 经文对众生烦恼的根源——妄心的产生和运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供了收摄妄心、回归自性的方法,对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具有极强的疗愈作用。 结语: 《佛说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一部集义理、实践、护持于一体的伟大经典。它犹如一座巍峨的宝山,等待着有缘的求道者去探索;它又似一位慈悲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觉悟的彼岸。研习《楞严经》,不仅是理解佛陀的教诲,更是踏上自我净化、摆脱烦恼、获得究竟解脱的光明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带着现代审美的融合,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安心感,这是阅读纸质书时,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阅读起来非常舒畅,不会让人感到压迫。不过,从内容深度上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更偏向于知识的梳理和概念的梳理,缺乏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像一位博学的学者,在课堂上给我们描绘一幅佛教思想的全景图,每一个名词、每一个流派都被精准地放置在它的历史坐标系里,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但是,那种宗教修行中常常伴随的、关于个体生命经验的转化和体悟,在这本书里体现得相对较少。我期待读到一些更具“内化”性质的文字,能引导我将这些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觉察。它更像是“研究佛学”的书,而不是“实践佛法”的书。对于历史脉络和宗派差异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极好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禅修方法或心灵慰藉,那可能需要调整一下预期了。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原本是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十三经”这个名头,自带了某种神圣的光环,让人联想到浩瀚的佛学海洋,以及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发现这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纂的目录,或者说,是一套宏大理论体系的“纲要”。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直接把那些深奥的义理剖开来,细致入微地展示给我看。相反,它更像是一份地图的索引,标示着哪些山脉(经典)值得攀登,哪些河流(思想流派)值得探究。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梳理它所提及的那些核心概念,比如“缘起性空”、“唯识中观”的脉络,但这本书本身似乎更侧重于“列举”和“介绍”这个体系的结构,而不是“阐释”和“论证”某个具体经文的精髓。这使得初学者可能会感到一种信息量的冲击,却缺少那种“醍醐灌顶”的直观体验。它要求读者自带背景知识,或者准备好另一套工具书来配合阅读,否则,这些名词的堆砌,很容易让人迷失在知识的森林里,找不到那棵标志性的智慧之树。整体感觉是,它是一个绝佳的“导航手册”,但对于渴望即刻获得深层启发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自我挖掘的努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琢磨,如何才能将如此庞杂的佛学体系,用一种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常“学术性”的路线,它对于经典的分类、历史的梳理,做得非常扎实,可以说,是建立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理论框架。但是,这种框架带来的副作用是,文字的表达方式略显生硬和疏离。它更像是在“报告”而不是在“对话”。比如,在阐述一些核心教义时,经常会引用大量的术语,虽然书后可能附有注释,但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而言,这种“术语墙”的构建,会大大增加阅读的门槛。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理解这些术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这占用了我太多心神,反而分散了我对整体思想流动的关注。我猜想,作者可能更希望这本书成为一部严谨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所以,如果你已经对佛教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本书可以帮你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系统的认知,但如果你是零基础的探索者,可能需要先找一些更具叙事性和故事性的材料来铺垫一下,否则,在这本书里你会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未经处理的硬骨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它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十三经”所代表的整个佛教思想的版图。从这个宏观视角来看,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种俯瞰的视野,让人明白哪些经典是核心,哪些是补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张力何在。然而,这种“大而全”的取向,使得任何一个具体板块的深入探讨都显得相对简略。就好比你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博物馆,这本书给你提供了详细的导览图,告诉你每个展厅都有什么重量级作品,但你并不能在那张导览图上,仔细欣赏到任何一幅画作的笔触细节。对于某个特定经文的核心关切点,比如《楞严经》里关于“见性”和“妄心”的辨析,我期待读到更深入、更贴合现代人困惑的论述,但这本书似乎只是点到了为止,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重要议题上。这并非是说它肤浅,而是说它的篇幅限制或写作风格决定了它只能是“导论”级别的深度。对于追求细致入微、逐字逐句解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广度可能会让他们略感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心境”和“目的”。如果抱着寻找一种新的哲学体系或历史研究的角度去看待它,那么它提供的结构性梳理和关键概念的定位,是非常精准和有益的。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了解佛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定型的。但如果我的目的是寻求心灵的慰藉或者对某个具体修行法门的实操指导,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显得不那么直接了。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充满了学院派的冷静和客观,很少有那种能瞬间触动情感的诗意表达或者充满力量的比喻。它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描述一个复杂的自然规律,准确无误,但缺少了些许人情味。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部“学术工具书”,是进入更深层次佛学研究的敲门砖,而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午后阳光下,边喝茶边体会生命真谛的“伴读书”。它对我的智力层面有启发,但对我的情绪或直觉层面的触动,则相对有限。

评分

选择京东准对!正版图书!可以不吃饭,唯独不能不读书!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坏了,没法送人,求换包装

评分

不错不错,很好的,以后买京东书。送货的速度太棒了。

评分

悟性不够 看不懂

评分

质量不错,字迹清晰

评分

佛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读楞严经从此不阅天下糟粕书,末学参悟楞严愚笨,所以买本白话注释的辅助学习经文的大威神力,感恩佛菩萨的保佑,感恩佛法,皈依佛皈依发皈依僧,顶礼 阿弥陀佛!顶礼 南无大势至菩萨!顶礼 南无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顶礼 南无大悲大愿 地藏王菩萨 摩诃萨!顶礼 文殊菩萨!顶礼 普贤菩萨 !顶礼 十方一切诸佛菩萨!

评分

趁活动买下了杜甫全集,世说新语校注本,还有帮我弟买的几本佛书,以及庄子集释然,可谓物美价廉,得空慢慢品味。修炼气质,就要多读书。

评分

太棒了 书的质量上乘一流 快递小哥非常给力 必须赞一个?赞一个?

评分

质量很不错,开卷有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