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①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注释】
①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与品质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了[子游作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
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
孔子便向学生们道:“二三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
17.5公山弗扰①以费畔②,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④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造反,叫孔子去,孔子准备去。
子路很不高兴,说道:“没有地方去便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道:“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注释】
①公山弗扰——疑即《左传》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唯陈天祥的《四书辨疑》认为是两人)。不过《论语》所叙之事不见于《左传》,而《左传》定公十二年所叙的公山不狃反叛鲁国的事,不但没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当时正为司寇,命人打败了他。因此赵翼的《陔馀丛考》、崔述的《洙泗考信录》都疑心这段文字不可信。但是其后又有一些人,如刘宝楠《论语正义》,则说赵、崔不该信《左传》而疑《论语》。我们于此等处只能存疑。②畔——毛奇龄说,“畔是谋逆”,译文取这一义。③末之也,已——旧作一句读,此依武亿《经读考异》作两句读。“末”,没有地方的意思;“之”,动词,往也;“已”,止也。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之之”的第一个“之”字只是帮助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⑤而岂徒哉——“徒”下省略动宾结构,说完全是“而岂徒召我哉”。
……
这本书的翻译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完美地平衡了“信、达、雅”这三个翻译的最高标准。译者显然对先秦汉语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逐字对应的直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原文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意涵,然后用现代人能够完全理解的、流畅自然的中文重新表达出来。我对比了好几本不同版本的译本,这本书的译文在处理那些涉及古代礼仪、哲学思辨的复杂句子时,表现出了惊人的精准度和穿透力。它不是简单地“翻译”了文字,而是“转述”了思想的精髓,让孔子的那些深奥教诲,如同娓娓道来,毫无晦涩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古代经典的门槛,使得我们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厚厚的工具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本意,阅读体验由此变得极为顺畅和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舒适感和沉浸感。我个人对字体有较高的要求,很多古籍读物会使用宋体或者某些较为老旧的字体,时间长了会感觉眼睛酸涩。然而,这本译注本选用的字体清晰度非常高,字型略带圆润,既保留了典籍的庄重感,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性。特别是段落的划分和标题的层级处理,做得极富逻辑性,让人能够轻易地在复杂的篇章结构中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此外,页眉页脚的设计也很巧妙,既没有过度装饰,又提供了关键的信息索引,使得快速翻阅和查找变得异常高效。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对读者的友好度极高,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行为的尊重,使得每一次拿起它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中正平和”的解读视角。在解读古代经典时,有些译本会过度地“今化”或“政治化”孔子的思想,用力过猛,反而失了原味。但这本书的译注,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而克制的姿态,它忠实地呈现了文本的原始面貌,不轻易添加现代的价值评判。它更像是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语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与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对话。这种不喧宾夺主的翻译哲学,使得我们能够更纯粹地接触到经典的智慧,它不强迫你接受某种观点,而是为你提供了理解的钥匙。这种尊重读者的解读空间,恰恰是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注释部分的详尽程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那些常常出现的古代专有名词、官职名称,甚至是特定历史人物的背景,注释都给出了精炼而准确的解释,避免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知识断层而产生的困惑。更妙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解释,很多地方还引入了历代学者的不同见解,用简短的篇幅呈现了学术界对某一特定论点的争论焦点,这对于有志于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研究入口,引导着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文本。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份简单的读物,而是一份经过多重检验的可靠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比较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那种略带烫金效果的字体,显得既古朴又雅致,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上乘,触感细腻,字迹印刷得非常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合理,文字的行距和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处的注释和引文标注方式,既醒目又不打断整体的阅读节奏,真正做到了兼顾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翻阅它的时候,总有一种想要珍藏起来的冲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陈列的艺术品。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这本身就为阅读内容增添了一层美好的铺垫。
评分书本不厚,适合捧在手里细细品读
评分不错,给小孩看看…………
评分每天背一点,争取期末之前背玩
评分买书一直来京东,而且只等活动加领券,一本合计才10多块,心满意足。
评分不错,给小孩看看…………
评分送货速度快,价格优惠。使用方便。
评分京东自营就是快,晚上订的书早上就到了。
评分每年买了好多书,可惜无暇阅读,书非借不能读也。满足小时无书可读,渴望书香满架的愿望。
评分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杨的注也是很有大家风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