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论语新解(新校本)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论语新解(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论语
  • 新解
  • 国学
  • 经典
  • 儒学
  • 文化
  • 历史
  • 简体中文
  • 注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8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65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2
字数:3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之书。历代对《论语》解读注释之书,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解证更加精当独到,如其所云:“《论语新解(新校本)》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目录

序言
再版序
上编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编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孔子年表

精彩书摘

丧与其易也宁戚: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有死生,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易”字有两解,一平易义。如地有易险,行于平易之地,其心轻放,履险则否。人之居丧,其心宁戚毋易。另一解,治地使平亦曰易,故易有治办义。衣衾棺槨一切治办而哀情不足,是亦不足观。故曰宁戚。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林放殆鉴于世之为礼者,竞务虚文,灭实质,故问礼之本。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若孔子径以何者为礼之本答之,又恐林放执本贱末,其敝将如后世之庄老。故孔子仍举两端以告,与彼宁此,则本之何在自见,而中之可贵亦见。抑且所告者,具体着实,可使林放自加体悟。事若偏指,义实圆通。语虽卑近,意自远到。即此可见圣人主教。
礼有文有节。如饮食之礼,为之笪簋笾豆罍爵,所以文之也。其本则污尊抷饮,惟俭而已。临丧之礼,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其本则哀痛惨怛,惟戚而已。若惟知有本,不文不节,亦将无礼可言。故孔子虽大林放之间,而不径直以所为本者答之。

前言/序言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论语新解(新校本) 探寻孔子思想的真谛,重读中华文明的根脉 《论语》者,孔子及其门徒言行录也。自问世以来,千载传诵,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然而,历经岁月流转,文字演变,注释纷繁,理解《论语》已非易事。今日,由钱穆先生倾注毕生心力校勘、注解的《论语新解》简体新校本,将为读者提供一把通往孔子思想核心的钥匙,带领我们拨开重重迷雾,重拾这位伟大思想家思想的温度与深度。 钱穆先生的学术情怀与《论语新解》的时代意义 钱穆先生,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之一,毕生致力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阐扬。他的一生,与《论语》有着不解之缘。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西方思潮汹涌,国学面临式微之际,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切体认,极力主张“中国自有其根本”,而《论语》正是这“根本”之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论语新解》并非一部简单的文字校勘本,更非堆砌繁琐注释的学术专著。它饱含着钱穆先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以及对青年学子传承与发展中国思想的殷切期望。他以其“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审视《论语》文本,不仅纠正了历代以来一些学者的疏漏或误解,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现代的视角,却又不失古人的古朴,重新解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揭示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与现实意义。 本书的“新校本”之名,足以体现其严谨与创新。钱穆先生不满足于前人的校订,而是亲自搜集各善本,旁征博引,对《论语》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与辨析。他力求还原《论语》最本真的面貌,去除因传抄、刻印而产生的讹误,使读者得以直接面对孔子原初的思想。 而“新解”则更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不同于历代名家的注疏,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孔子思想的脉络,强调其“道统”的传承,以及其“学”与“行”的统一。他反对将《论语》简单地视为政治学说或道德训诫,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关于人生、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学说,一种关乎人格修养、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 深入文本:拨云见日,体认孔子思想的精髓 《论语》之所以能够穿越数千年而依旧闪耀,在于其思想的普适性与深刻性。然而,其语言的古奥、思想的深邃,往往让现代读者望而却步。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诞生的。 本书并非逐字逐句的直译,而是以一种“融贯”的方式,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结合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整体的理解,进行深入的解读。他强调,理解《论语》,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的某一句,而要将其放在“仁”、“礼”、“中庸”、“君子”等核心概念的框架内去把握,去体会。 例如,在解读“仁”时,钱穆先生不仅仅将其解释为爱人,更强调其内在的道德自觉,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完善的伦理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在钱穆先生的解读下,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深层的同理心与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又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历代注家多有阐释,但钱穆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了“学”与“习”的辩证统一。“学”是知识的获取,而““习”则是实践、体验、内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变为行动的关键。他认为,真正的学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钱穆先生的解读,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其对《论语》的“史”的关照。他认为,《论语》不仅仅是思想家的语录,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的变迁,礼乐文化的兴衰,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在乱世中力图重建社会秩序的努力。这种历史的维度,使得《论语》的解读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充满了现实的关怀与历史的厚重感。 《论语新解》的创新与价值 《论语新解》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经典,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严谨的校勘与精炼的注释: 钱穆先生以其毕生的学术积累,对《论语》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考订,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文本。同时,他的注释精炼而准确,点拨到位,既能帮助读者理解字词的含义,更能揭示其深层意蕴,避免了繁琐冗杂的学术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阅读。 2. 融贯的整体把握: 钱穆先生并非孤立地解读《论语》中的某句话,而是将其置于孔子思想的整体框架下进行阐释,强调“仁”、“礼”、“道”等核心概念的相互联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这有助于读者建立起对孔子思想的系统性认知。 3. 深厚的文化关怀: 钱穆先生的解读,饱含着对中华文化的深情与敬意。他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试图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他强调《论语》中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下构建道德社会、传承优良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鲜明的时代视角: 尽管钱穆先生是研究古籍的大师,但他并非泥古不化。他的解读,常常能够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语境相结合,使得《论语》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产生共鸣。 5. 人文的温度与历史的厚度: 钱穆先生的文字,充满着人文的关怀与历史的厚度。他并非冰冷的学者,而是怀揣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他的解读,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文明的深入思考。 重读《论语》:一部民族精神的溯源与再造 在当代中国,重读《论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为了追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汲取滋养我们文化血脉的智慧。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简体版:新校本),正是这样一部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重要著作。 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至圣先师对话,体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智慧传承;领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胸怀;体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人格境界。 本书的简体新校本,以更易于当下读者理解的文字呈现,却又不失原著的精髓与钱穆先生独特的学术风格。它将为每一位渴望了解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读者,提供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 无论您是初次接触《论语》,还是对《论语》已有一定了解,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简体版:新校本)都将为您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文化体验。它将帮助您拨开迷雾,看见孔子思想那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重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以及我们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跟随钱穆先生的脚步,走进《论语》的世界,感受这位伟大思想家思想的温度与深度,重温中华文明的根脉,为我们今天的时代,注入一份历史的智慧与文化的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论语新解(新校本)》,我本来有点忐忑,毕竟“新校本”这三个字,总让人担心是不是过度解读或者加入了太多现代的修改痕迹。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它的语言处理得相当得体,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典雅,又通过注释和译文,让现代读者能够顺畅地进入情境。我个人对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是敬而远之的,但这本书却像一位和蔼的老师,耐心地为你搭建起通往古人思想的桥梁。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的章节的处理,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孔子语境中的微妙之处。比如,某处关于“仁”的阐释,就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扁平化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动态变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具生命力的阅读体验,而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报告。

评分

这部书,我得说,完全是冲着那个“钱穆”的名头去的。毕竟是国学大师的经典之作,总觉得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些穿越时空的智慧。我翻开它,最先感受到的是那种醇厚的文化底蕴,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很注重体系的构建,它不像那种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力图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在探讨一些核心概念时,作者会非常耐心地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让你不得不停下来细细琢磨。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虽然节奏不快,但后劲十足。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基于扎实的文献考据,给出自己的见解。读完之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足,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不得不提,相当舒服。对于一个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眼睛的感受是很重要的。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精妙设计。我注意到,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语录,而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关于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蓝图。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让人感觉思路是连贯的,而不是零散的碎片。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论点,而联想到其他历史事件,这本书俨然成了一个思维的触发点。它不像那种只讲知识点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对传统进行再思考的著作。阅读过程中,那种被引导着去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体验,是目前市面上很多标榜“国学”的书籍所欠缺的,它要求你付出思考的努力,但回报也是丰厚的。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太平,而是以一种近乎坦诚的方式,呈现了古代圣贤们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概念需要消化,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会逐渐清晰起来,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让你不仅仅停留在“知道”孔子说了什么,而是去“体悟”他为何这么说。我时常合上书本,独自沉思良久,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正是好书的标志。它不是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它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你日后的思考中不断生根发芽,影响你的价值判断。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背景有较高要求的人,如果一本书只是空谈理论而脱离了时代土壤,我很难产生共鸣。而这套系列,特别是这本《论语新解》,它非常巧妙地将孔子的思想置于春秋末期的社会动荡之中进行考察。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反而将其视为理解思想深度的切入点。这种“立足当下看古人”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坚实和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孔子如何应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那种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正试图在乱世中寻找秩序和安顿人心的努力,读来令人动容。它让我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那种“安身立命”的智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

评分

书很好啊,就是还没开始看,要加油啦^_^

评分

喜欢读资深学者的解读,可以帮助初学者深刻地了解《论语》所承载的儒家思想,

评分

京东物流赞一个,书来的时候完好无损。这书一定要卖,钱大师从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及至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给予我们宝贵提示及经验。

评分

老师推荐的书,纸质不错,孩子还未开始看

评分

读书须用意,下笔如有神!

评分

好书,每天都有收获,谢谢钱老前辈。

评分

论语中有很多难认的字,但这本书中没有拼音。。

评分

万事去心闲偃仰,四支由我任舒伸。

评分

庭花盛处凉铺簟,檐雪飞时软布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