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建筑场地是街道和城市河流上的一片池塘,它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房屋。安藤忠雄如是说。
内容简介
《城市环境建筑学研究系列:设计顺从自然》主要介绍了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探索了设计如何回归自然的环境要素。倡导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设计顺从气候、地形地貌、声与光等自然要素。从而唤起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及相关建筑爱好者,对未来设计追求自然的信心与创造力。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建筑是大地与太阳的儿子,大地比任何人为的环境都重要。一个建筑,在其中的生活与其外界的自然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生命力。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伊东丰雄
目录
第一章 设计顺从自然
一、设计与自然生态
二、生态的自然空间
三、城市规划顺从生态环境
四、城市乡村化
五、建筑设计顺从生态环境
六、仿生
第二章 设计顺从气候
一、气候是建筑的成因
二、气候因素
三、建筑形式与气候效应
四、室内气候
五、气候与能源
六、气候与风水
第三章 设计顺从地形地貌
一、依山就势顺从地形
二、山势
三、设计顺应地形地貌
四、地形建筑
五、地能利用
第四章 设计从土从石
一、万物本乎土
二、土壤的生态意义
三、生土材料
四、覆土建筑
五、设计从石
第五章 设计从风从声
一、流动的风
二、风环境与小气候
三、城市风
四、风与建筑设计
五、充气空间
六、设计从声
第六章 设计从光
一、天然光
二、光空间
三、建筑光
四、光与色
五、照明
第七章 设计从水
一、水环境
二、雨水
三、湿地
四、水与城市
五、从水设计
第八章 水景观
一、水景生态
二、水景观
二、静水空间
四、建筑与水
五、亲水设施
第九章 设计从绿
一、设计结合植物
二、植物配置
二、大树
四、绿色的空间、绿色建筑与街道
五、绿色建筑材料
第十章 设计从景观
一、风景设计
二、园林风景
三、绿道网络与生态廊道
四、工业景观及农田景观
五、生命景观
精彩书摘
2.抱阳负阴,背山面水,藏风纳气中国古代遵从“天人合一”的聚落选址,讲究“抱阳负阴”,“背山面水”、“藏风纳气”为理想的居住环境。背山可挡住冬季北风,面水可接纳夏季东南凉风,向阳可获良好日照,近水可提供饮水、灌溉、防洪及排除雨雪,又便利交通。宅前有开阔田野,背靠山林,寓青山绿水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中国传统村落的“水口园林”建于村庄的入口处,广植树木,点缀凉亭水榭,生活污水排入村外的水圳或农田,设置污水发酵池或净化池,利用莲藕吸附污泥,乌龟、鱼类吃掉浮游微生物,净化水质。“水口园林”将来自山区的凉爽气流引入村落内部,及时带走热量,有利于自然通风,形成有组织的通风渠道。集会的空场,街巷空间,宅户的晒场,后院的菜地,屋内的小天井,大小不等的露天空间串联起来,组成通风渠道。山林、田野和溪流上的冷风补人街道巷口,屋后的林木菜园的清新空气补人室内,天井使屋面水不外流,增加了空气湿度。
徽州地区的街道大多为东西向,仅宽2米,俗称“6尺巷”,两侧房屋檐高约5米,宽高比为2:5,适合当地太阳高度角变化,夏天只晒到店门口和檐柱脚,冬天照到店堂内的八仙桌上。巷道多为南北向,仅宽1米左右,两侧民居墙高6~8米,宽高比为1:7.5,挡住了东西晒,除了正午,人都在巷内阴影中行走。
天井采光二次折射,光线柔和并减少眩光。天井组织自然通风,汇集雨水,院内的水池、盆景绿化调节湿度。天井院具有采光、通风、给排水、防火、防盗五大功能。堂尾的中轴线上设井窖,与天井排水阴沟相通,井窖中散发出的土气冬暖夏凉。住户捉只乌龟放人其中,可疏通阴沟并吃掉蚊虫,人与生物共生。
徽州村落选址讲究仿生,有牛形的宏村、船形的西递。风水以山为牛首,树为牛角,民居为牛身,邕溪为“牛肠”、“牛胃”,月塘为“牛肚”。南湖奇特的自然式村落布局创造了“绿树村边合”,是仿生与美学的结合。“宅以大地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结合自然的建筑材料和色彩,土、石、砖、木、竹、草,均崇尚自然本色,青瓦白墙,平淡自然。
结合自然的建筑部件如防火防盗的马头墙,形态如云之飞腾。一开一合的宅门有阴阳乾坤之变化。门匾、门联、门饰,用青砖、石雕、木雕以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手法寄托人与自然共处的吉祥寓意。门环的“云纹”与气为一体,兽头门环与寿音同,有长寿之意。“悠然见南山”,“四水归堂”,天井中足不出户便可见水池中的蓝天白云倒影。村镇中水主财,保留水的“龙脉”,以桥关锁气。徽州村镇民居是设计顺从自然生态环境的典范。
……
前言/序言
人类因为大自然才有今天的美好风光,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你我不分,相依为命”,人类顺从于自然,大自然主导人类的生活。自从有了设计师以后,设计却要主导大自然,改天换地的征服自然,自称是大自然的主人。然而,经历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教训,至今人们才有所觉醒,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将毁灭人类自身的生存。 建筑摩登运动的早期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的设计口号是“形式跟随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盛行于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一百多年,成为引领摩登主义建筑设计的原则。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的后期摩登主义思潮,设计多元化,提出了“功能跟随形式”(Function Follow Form)的新口号,建筑的新形式层出不穷。1969 年麦克哈格(Ian L.McHarg)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被誉为当代的生态主义宣言书,开启了生态化设计的新时代,主张设计与大自然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平等的地位。如今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危机加骤,重新审视我们设计经历的历史,人工与自然的关系至少错位了上千年,设计“结合”自然远远不够。当今的设计急需修复被人工环境大量损毁的自然环境,必须考虑要设计“顺从”自然,以大自然的环境主导设计,在设计中真正忠实于和谐的自然因素。设计必须顺从自然,从属于自然。
在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寻求人与自然正确关系的永恒力量,在这种力量后面如同水源那样是人为环境中的大自然要素。在追求形式或功能的时代,自然因素常常被设计师忽略,然而这些大自然要素却是主宰着环境设计的基础。
《设计顺从自然》是从城市与建筑环境设计中提炼出来的理念,是探索如何回归自然的环境设计要素;是规划与建筑专业设计生活的经验记录。《设计顺从自然》诚于内而形于外,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环境要素之实质正在于此。
今天的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中,在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上缺少共振,在人与自然之间缺少情感上的沟通时,本书旨在给读者一种理想的回忆与对现实的反省,希望带给我们一种回归自然的兴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与建筑跟大自然之间的主从关系。虽然城市建筑是每个时代人类艺术整体最后完成的重要一环,但主题是大自然。只要我们珍惜,就可以从大自然的要素中采集不少设计构思,酝酿出设计顺从自然的设计思路。尤其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冷硬的现代生活,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得到调剂,流露出生活中真实的美,那就需要设计回归自然。自然之美远远超越于城市与建筑中的物质环境。俗话说“生活中见真谛”,希望本书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对未来设计生活追求自然的信心与创造力!
城市环境建筑学研究系列:设计顺从自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造环境与自然系统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旨在构建一种既尊重生态规律,又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建筑和城市设计范式。本研究系列并非停留在对现有建筑现象的简单描述或批判,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设计哲学与技术框架,用以指导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卷的核心议题聚焦于“顺从自然”的设计理念。这并非意味着复古地回归原始的建造方式,而是主张在现代技术与复杂城市需求的背景下,以一种更具智慧和谦逊的态度,将建筑和城市规划融入到其所处的自然地貌、气候条件和生态肌理之中。全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地剖析了这一主题。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范式重构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aradigm Reframing) 本部分首先对当代城市发展中“人定胜天”的旧有范式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常常将自然视为需要被征服、控制或隔离的外部力量,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当前生态危机和城市功能失调的深层根源。 我们引入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现代诠释,强调场所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是一个动态的、生物物理的系统。通过回顾维特鲁威的经典论述、中世纪的生态智慧以及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对气候适应的尝试(如柯布西耶早期的气候研究),本章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架:即建筑的效率和美学价值,应与其对本地生态的贡献程度成正比。 重点探讨了“生态韧性”(Ecological Resilience)在城市肌理中的体现。城市不再被视为一个封闭的、消耗性的系统,而应被视为一个开放的、能够自我调节和恢复的复杂系统。我们提出了“最小化干预原则”和“最大化共生效益”的设计导向,为后续的技术应用奠定了哲学基调。 第二部分:气候适应性设计与形态生成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Morphological Generation) 本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形态学研究。建筑的形态不应是任意的风格选择,而应是对特定微气候条件(如风、光照、湿度、热辐射)的几何学回应。 研究深入分析了不同气候区(热带、温带、寒冷地带)的经典被动式设计策略,例如: 1. 遮阳与采光: 对参数化遮阳构件的动态模拟,探讨最佳的角度和密度,以平衡全年日照需求与过热风险。 2. 自然通风系统: 案例分析了烟囱效应、文丘里效应在建筑群落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建筑布局控制城市峡谷中的风场,实现街道尺度的自然降温。 3. 热惰性与材料选择: 详细比较了不同本土材料(如夯土、当地石材、竹材)的热工性能,超越了单纯的能源效率指标,关注材料的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及其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本部分特别强调了“适应性”而非“抵抗性”的思维转变。设计的目标是降低建筑物对外部机械干预(空调、集中供暖)的依赖,使建筑在能量输入最小化的情况下保持最佳的室内环境质量。 第三部分:水文循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态化 (Hydrological Cycling and Ecological Urban Infrastructure) “顺从自然”的理念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体现得尤为关键。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视为需要快速排走的“问题”,而本章则倡导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和塑造景观的要素。 我们详细阐述了“低影响开发”(LID)和“海绵城市”的进阶策略。这包括: 1. 蓝绿基础设施的集成: 如何在密集的城市核心区植入生物滞留池、渗透沟、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研究的重点在于这些元素如何不仅管理径流,还能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并增强公共空间体验。 2. 灰水与黑水系统的就地循环: 探讨分布式水处理技术在建筑群和社区尺度上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实现水资源的“场域内”闭环。 3. 景观层面的地貌修正: 分析在不进行大规模土方工程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精细的地形处理,引导自然水流,恢复或模拟原有的水文路径,从而减轻洪涝风险并涵养地下水。 第四部分:生物多样性与场所的生态修复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Place) 城市环境的健康程度,最终取决于其对非人类生命的承载能力。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中。 探讨了“生态连接性”的规划方法,即如何设计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的自然斑块,确保物种的迁徙和基因交流。具体的设计工具包括: 1. 垂直生态系统: 绿色立面、生态墙体的设计标准,关注植物选择对本地昆虫和鸟类的吸引力,而非仅仅是装饰效果。 2. 栖息地最小化干扰设计: 研究大型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避让和导向结构。 3. 本土化景观策略: 强调使用本地原生植物群落,而非引入外来观赏性物种,以确保景观的低维护性和生态适应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汇集了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面向未来的“顺从自然”的设计流程图。它要求设计师从项目最初的概念阶段,就深度参与到对场地环境的科学解读中,将生态学家的洞察力与建筑师的创造力相结合,最终目标是创造出在功能上高效、在文化上深刻、并在生态上具有长远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全书贯穿着对技术理性与生态谦逊的平衡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