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图说大秦帝国》:
历史就是这么简单!
用图片解析历史,60分钟把握历史全貌,决不错失每一个关键
传统史书体例——纪、志、表、传 准杂志式阅读体验
《图说大唐帝国》:
历史就是这么简单!
用图片解析历史,60分钟把握历史全貌,决不错失每一个关键
精确有序的历史脉络+丰富独特的图表演绎十史学大师的解读
《图说大清帝国》:
历史就是这么简单!
用图片解析历史,60分钟把握历史全貌,决不错失每一个关键
数百幅珍贵历史图片+客观公正解读历史事件+多视角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图说大秦帝国》:
《图说大秦帝国》是幅讲述两汉王朝四百多年兴衰荣辱的历史画卷,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了从刘邦斩蛇起义,到三国乱世的历史进程,包括“楚汉战争”、“文景之治”、“武帝伐匈奴”、“昭宣中兴”、“王莽篡汉”、“光武复汉”、“明章之治”、“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读者把握汉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下篇精选了八篇历史名家的学术著述,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解读大汉王朝。
全书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史实详尽,形式上通过插图、图表与文字的搭配,更形象、真实地展现久远的历史,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大汉帝国。
《图说大唐帝国》:
《图说大唐帝国》是一部讲述大唐王朝近三百年兴衰荣辱的史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讲述了从隋末乱世到朱温篡唐这段时期的历史演变,包括唐统一之战、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宦官与藩镇割据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读者把握唐朝的历史脉络。下篇精选了四篇历史名家的学术论文,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再一次全方位解读唐王朝。
全书纵横交错,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史实详尽。结构上采用文字配图的方式,更形象、更真实地展现历史,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大唐帝国。
《图说大清帝国》:
《图说大清帝国》是一部讲述大清王朝两百多年兴衰荣辱的史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讲述了从努尔哈赤崛起到溥仪退位这段时期的历史演变,包括努尔哈赤父子经营关外、清军入关、康乾盛世、嘉道中衰、列强入侵、中国人民的反抗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读者把握清朝的历史脉络。下篇精选了三篇历史名家的学术论文,从政治、军事、学术、经济等各方面再一次全方位解读清王朝。
全书纵横交错,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史实详尽。结构上采用文字配图的方式,更形象、真实地展现历史,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大清帝国。
内页插图
目录
《图说大清帝国》
帝国兴亡三百年
序言 日落紫禁城
阅读导航
上篇 史传篇
第一章 白山黑水,智降九部,马背夺得天下--努尔哈赤称汗
草原上的雄鹰(公元1559年~公元1583年)
攻占图伦城(公元1583年~公元1586年)
九部归一(公元1584年~公元1619年)
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587年~公元1616年)
发布“七大恨”起兵反明(公元1618年)
萨尔浒之战(公元1619年)
宁远战亡(公元1621年~公元1626年)
第二章 攻明入关,自定江山,从此一统中原--清朝统治的开端
皇太极称帝(公元1626年~公元1636年)
松锦之战(公元1636年~公元1643年)
清军入关(公元1643年~公元1644年)
绞杀农民军和南明小朝廷(公元1645年~公元1651年)
镇压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公元1645年~公元1661年)
顺治年少有为(公元1644年~公元1661年)
第三章 千古一帝,指挥倜傥,奠基大清盛世--康熙的文治武功
少年天子亲政(公元1661年~公元1669年)
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公元1673年~公元1684年)
签订《尼布楚条约》(公元1665年~公元1689年)
远征大漠,和善蒙古草原(公元1670年~公元1720年)
格物致知,振兴文教(公元1673年~公元1722年)
重农治河与大修园林(公元1667年~公元1722年)
第四章 夺嫡勤政,千秋功过,谁与评说--最具争议性的雍正
九子夺嫡(公元1708年~公元1722年)
加强中央集权(公元1722年~公元1730年)
严厉整顿吏治(公元1722年~公元1726年)
盛世枢纽(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第五章 逍遥皇帝,承扬祖业,潜藏盛世危机--乾隆的帝政风云
内政的整顿与改革(公元1735年~公元1741年)
多民族大一统(公元1747年~公元1792年)
高压的文化专制政策(公元1750~公元1778年)
六巡江南(公元1751年~公元1784年)
盛世藏危机(公元1737年~1799年)
四方农民被逼起义(公元1774年~公元1807年)
第六章 盛极而衰,内忧外患,共谱亡国殇音--末代封建王朝的终结
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公元1839年~公元1860年)
太平天国起义(公元1851年~公元1864年)
为挽救清朝的洋务运动(公元1861年~公元1894年)
北洋水师与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75年~公元1895年)
八国联军入侵中华(公元1898年~公元1901年)
帝制终结(公元1901年~公元1912年)
精致华美的服饰文化
清朝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帝都·紫禁城·皇家园林
下篇 名家论史篇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吕思勉)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梁启超)
清朝后期的财政(加藤繁)
附录 清朝文学史年表
《图说大秦帝国》
《图说大唐帝国》
《图说大汉帝国》
精彩书摘
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赫图阿拉是一座平顶岗丘,北濒苏克素护河(苏子河),东临其支流黄寺河,西是其另一支流加哈河,南为里加河。赫图阿拉除四面环水之外,又四面临山,东为黄寺山,南为鸡鸣山,西为烟筒山(呼兰哈达),北面更是群山起伏,一望无尽。其地势山水相依,平地兀凸,岗顶平展,是一座天然的山寨城。这里的部名苏克素护部也是因地处苏克素护河而得名。其实,努尔哈赤祖上并不在赫图阿拉,而是居于黑龙江北岸,金朝灭亡之后,又迁徙到松花江下游。后来,为了躲避蒙古人的不断侵扰,几经辗转,直至明正统年间,才在苏克素护河上游定居。无论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出于何种考虑,最终定居于苏克素护河一带都无疑是一次伟大而明智的迁徙。苏克素护河那时水量较大,可以行船,水产丰富。苏克素护河谷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于农耕、牧猎、种植、采集、捕鱼,是名副其实的生存宝地,这也为之后建州女真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一个富庶的女真奴隶主,共有五子一女。他的正妻,即努尔哈赤的母亲,是建州右卫都督王昊的长女喜塔拉,额穆齐。额穆齐身为建州女真的大家之女,聪颖贤惠,知书达理,向来宽容待人。她为塔克世生有三子一女,也就是长子努尔哈赤、三子舒尔哈齐、四子雅尔哈齐和塔克世唯一的女儿。塔克世的继妻纳喇,肯姐是哈达贝勒万所养的族女,只生育一个孩子,即第五子巴雅喇。第二子穆尔哈奇则是塔克世的另一个妻子李佳氏生养的。
……
前言/序言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东京朱枯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古人诗词中的回望与惆怅,历史是千年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历史是侯门深宫里的政局风云、万千变幻……这样的历史,让人向往而陶醉。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历史都有一种深深的误解,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说,研读历史就是与一堆毫无感情的年代符号和深奥难懂的古文字打交道。之所以会有这种误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历史事实的罗列与陈述,而没有注意到历史背后那些生动的故事。其实,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得多。
为了让读者能够真正地走进历史,体会到阅读历史的乐趣,我们特地策划出版了这个系列的丛书。这套图书以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几个盛世王朝的兴衰荣辱。本书则为大家讲述了大清帝国的风雨历程,它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将大清王朝两百多年的故事一幕幕展现在读者面前。
……
《历史的侧影:中世纪的变革与冲突》 作者: 艾尔弗雷德·韦斯特伍德 译者: 王明轩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地图册 字数: 约 450,000 字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中世纪欧洲(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转型时期,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往往被忽略的、却深刻影响了社会面貌的侧面图景。作者艾尔弗雷德·韦斯特伍德,一位专注于社会经济史与文化史的学者,摒弃了传统上对国王、战争和教皇权力的简单罗列,转而深入挖掘了中世纪社会结构的微观动力,揭示了在骑士精神、修道院生活和大学兴起的光环之下,普通民众、边缘群体以及技术革新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时代。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结构严谨,考据翔实,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中世纪世界。 上卷:土地、信仰与日常生活(公元500年—1100年) 上卷主要关注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如何在混乱中重建秩序,并将视角投向了最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庄园(Manor)。 第一章:林地的边界与贫瘠的土壤:早期中世纪的农业革命 本章详细考察了公元8世纪至10世纪间,欧洲农业实践的缓慢但关键的演变。不同于对“重犁”的简单赞美,作者深入分析了休耕制度的地区差异,以及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与冲突。重点讨论了“围场”的形成过程,以及自由农民(Villein)如何逐渐被束缚于土地之上,这种束缚是法律契约还是经济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引发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农具形制变化和遗址碳十四测定数据,作者描绘了一幅与早期“黑暗时代”概念截然不同的、充满地域适应性的农业图景。 第二章:墙外的世界:乡镇的诞生与集市的萌芽 早期中世纪的社会被视为高度分散的,但本章挑战了这种看法。作者聚焦于战略要地和河流交汇处的“堡垒定居点”(Burghal Settlements)的出现。这些定居点往往依附于地方领主或主教的军事需求,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转站。通过对残存的早期“领主特许状”的解读,揭示了集市的建立是如何逐步催生了早期的商人阶层(Mercatores)——他们是游走的、不受传统庄园义务约束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为后来的商业复兴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修道院的经济帝国:圣本笃会与财富的累积 本书并未将修道院仅仅视为精神庇护所。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克吕尼改革运动后,大型修道院如何演变为高效的土地管理者和技术推广中心。作者详述了修道院在水利工程、酿酒技术以及羊毛养殖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并探讨了“供养院”(Granges)系统的运作模式,揭示了修道院如何通过其庞大的不动产网络,积累了远超世俗贵族的影响力,甚至在金融领域扮演了早期“银行家”的角色。 第四章:律法与习俗的交织:封建义务的模糊性 封建制度常被简化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作者指出,在加洛林王朝衰落后,权力的高度碎片化使得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协商与变数。本章对比了萨利克法典与盎格鲁-撒克逊法对财产继承和人身伤害的处理方式,强调了地方习俗(Consuetudo)在法律实施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分析了“保护权”(Mundium)的概念,以及它如何从军事保护演变为对特定阶层的经济榨取。 第五章:教廷的耳目:教区神职人员的日常 本章的焦点是村庄神父。他们是识字的少数人,肩负着宗教教化、法律见证乃至医疗救助的多重职责。通过分析教区记录和主教巡视报告,展示了教区神职人员在文化传播和规范社会行为方面的核心作用,同时也揭露了他们(尤其是低级神职人员)在物质生活上的困窘与世俗化倾向。 第六章:北方冰雪中的锻造:维京人带来的技术与恐惧 不同于将维京人仅仅视为掠夺者,第六章审视了他们在定居点(如诺曼底和英格兰东部)引入的冶金技术和航海知识。重点探讨了“丹麦法”对地方行政结构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欧洲贸易路线的重塑作用,尤其是在波罗的海和黑海方向的商业联系重建方面。 --- 下卷:城市、知识与信仰的重塑(公元1100年—1500年) 下卷将视角转向了中世纪盛期及晚期的社会活力,关注城市化、知识复兴和信仰危机。 第七章:市民的崛起:行会与城市自治的张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盈余的出现,城市开始成为新的权力中心。本章深入剖析了行会(Guilds)的组织结构——从学徒、工匠到师傅的晋升路径,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价格垄断来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关注了“市民权”(Burgess Status)的价值,以及城市市民阶层与传统贵族之间在税收和司法权上的长期斗争。 第八章:学术的迁徙:大学的诞生与知识的商品化 作者详细考察了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等早期大学的起源,它们并非由国王或教皇“创立”,而是由教授和学生社团“自然形成”的。重点分析了自由七艺(Liberal Arts)的教学内容,以及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如何试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与基督教神学。对早期大学“学生流亡”现象(Scholarly Migration)的分析,揭示了知识传播的非中心化特征。 第九章:骑士的黄昏:军事技术的演进与贵族阶层的适应 本章讨论了十字军东征对欧洲军事思想的冲击,以及长弓和弩等新式武器对传统重装骑兵的挑战。重点不在于战争本身,而在于贵族如何应对经济基础的动摇——他们如何从纯粹的战士,逐渐转变为土地的管理者和宫廷的效忠者,以及文学作品中“骑士精神”的浪漫化如何掩盖了其经济地位的衰退。 第十 H章:异端与恐惧:对完美信仰的追求 中世纪晚期的宗教狂热与对“不纯洁”的恐惧并存。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卡特里派(Cathars)和瓦尔多派(Waldensians)的兴起,他们对教会腐败和物质财富的抨击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通过分析宗教裁判所的审讯记录,揭示了教会如何利用对异端的镇压来巩固其对精神生活的绝对控制,以及这种镇压如何无意中塑造了欧洲的知识边界。 第十一章:黑死病的冲击波:劳动力、遗产与社会流动性 本书认为,黑死病(1347-1351)是中世纪社会结构崩溃的最强催化剂。它不仅是人口事件,更是一场劳动力的重新估价。本章详述了瘟疫过后,幸存的农民如何利用劳动力短缺来要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少的义务,导致了英格兰的“农民起义”(Peasants’ Revolt)等社会动荡。对遗嘱和契约的分析表明,财富分配在短期内出现了显著的向底层倾斜的现象。 第十二章:边疆的压力与文化的融合:东欧的“被遗忘的”中世纪 为避免欧洲中心主义,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了波兰、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等地的中世纪进程。这些地区在接受基督教、发展封建制度时,受到拜占庭文化和东方法律传统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欧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本章对比了条顿骑士团的扩张策略与西欧的传教模式,强调了地域差异在中世纪历史中的重要性。 --- 整体特色: 《历史的侧影》的价值在于其对“微观历史学”的精湛运用。作者大量引用了原始的土地契约、行会章程、私人信件和地方性法律汇编,使得读者能够“亲身”感受中世纪生活的质感。本书语言精确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了冗长和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扎实的史料分析,描绘出那个时代在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混乱之间摇摆的真实面貌。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扇通往中世纪普通人思想与物质世界的精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