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史大家黄永年先生以研究唐史著称,《物换星移话唐朝》收录其四种关于唐朝历史与文化的普及读物,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唐代的长安》、《〈旧唐书〉与〈新唐书〉》和《敦煌千佛洞》,从不同侧面呈现繁荣开放的唐代文明。《物换星移话唐朝》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是一般读者了解唐朝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黄永年(1925年10月-2007年1月),江苏江阴人。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至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6年随迁校至西安,1978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晋升为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2001年退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委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学术著作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树新义室笔谈》《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教材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史部要籍概述》《子部要籍概述》.古籍整理有《类编长安志》《雍录》《西游证道书》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本堪与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比肩而立的佳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曹旅宁
《<旧唐书>和<新唐书>》极有创见,篇幅虽小,却极有分量,对初学唐史者也是很好的入门之作。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
目录
唐太宗李世民
李家二郎
从太原到长安
西讨北征
平定山东
父子兄弟之间
血溅玄武门
雪耻
治天下
用人
求谏与纳谏
兴儒学与抑佛道
修史作乐讲书法
边疆的战争
儿子们
昭陵
附录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唐代的长安
西北第一个大都市
渭水两岸的几个古都
周围三十六公里的大城
热闹的东市和西市
长安城里的西域人
西域文化传入了长安
骊山和曲江
大雁塔和景云钟
壁画和碑刻
唐代以后的长安城
《旧唐书》与《新唐书》
为什么要介绍这两部书
唐人怎样修本朝史
《旧唐书》的纂修
纂修《新唐书》
怎样读这两部书
应该参考哪些书
用哪个本子好
敦煌千佛洞
敦煌——古代西北的大门
鸣沙山和千佛洞
千佛洞的遭劫
两万多件卷子
石窟和塑像
壁画和佛教故事
优秀的艺术遗产
西千佛洞和万佛峡
敦煌回到了人民的手里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从西汉以来,我们祖国和西方国家的交通一天天发达,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就慢慢传入了我们的祖国。
读者们知道,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地方,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佛教在印度就兴盛起来,不但印度本地的居民很多信了佛教,而且还把这种宗教传播到西域,现在新疆的库车(当时叫做龟兹)、于阒等地方,当时都成为了佛教在西域的大本营。
我们前面讲过,当时中西交通有南北两条大路,北路要经过库车,南路要经过于阗,因此在库车、于阗流行的佛教,也就很容易沿着南北两条大路传入了我们的祖国。
敦煌呢?又是这南北两路会合的地方,是我们祖国古代西北边境的大门,佛教沿着南北两路传入我们的祖国,首先要通过这个西北边境的大门,然后再向全国各地广泛地传播。因此,敦煌这个地方和佛教的接触最早,在很早的时候,当地的许多居民就信仰了佛教,佛教在这里一天天地兴盛起来。
佛教兴盛的地方,一定是有许多寺院的,在这些寺院里,有佛殿,有讲堂,有宝塔,还有许多其他壮丽的建筑。这是每个读者都知道的。但是,在敦煌,却很奇怪,这里的佛教在当时虽然很兴盛,却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壮丽的大寺院。
原因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壮丽的建筑,已经不是寺院的最初形式了。这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佛教徒,往往是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人聚集在一起,除掉自己念经修道,还要对外宣传宗教,接待从外面来礼拜的信徒,因此需要建筑壮丽的佛殿、讲堂;同时,许多佛教徒的穿衣吃饭也得自己料理,因此除了佛殿、讲堂外,还需要建筑谷仓、厨房和食堂。在佛教最初兴起的时候,情形便不是这样了,当时佛教徒的生活很简单,他们很少和外面打交道,多半住在深山里,自己拜佛修道,口渴就到山涧里去喝水,肚子饿了就托着一个钵盂,到附近村子里去化斋。因此,他们只需在山壁上凿个小小的洞窟,作为自己住宿修道的场所,后来的那种壮丽的大建筑,他们不需要,也没有想到。
这种山上的石窟,就是最早的寺院的形式。以后佛教一天天发达起来,佛教徒多了,信仰佛教要“朝山进香”的人也多了,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这种用洞窟作为寺院的形式还没有能够很快地改变过来。印度是这样,西域的库车和于阗也是这样,在这些佛教兴盛的地方,到处开凿着这样的石窟。佛教传入敦煌后,也就把这种开凿石窟的风气带了进来,在敦煌没有建造壮丽的寺院,而要开凿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
正好在敦煌的境内,有一座鸣沙山,是个开凿石窟的好地方。
从现在的敦煌县城向南走出十里路,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山,这座山有一百多里长,横在敦煌县城的南面,山脊都是像刀削一样的峭壁,山里的泉水很清,流成一个十亩大小半月形的池子,当地人叫它做月牙泉。
读者们不要忘记,敦煌附近是一片沙漠,大风刮起来,沙粒一颗颗吹到半空,到处飘扬,大部落到这座山上,日子一久,山上就盖了一层厚厚的沙土,人跑上山,沙土就会一块块坍下来。
因为沙土坍下来有响声,因此当地居民就把这座大山叫做鸣沙山。有些古书里甚至把这个现象夸大了,说人马上山,山上的沙土就会发生打雷似的吼声,于是把山上的沙土叫做神沙,给这座山加上了许多神话。
当印度的佛教经过西域传到了敦煌,敦煌的居民就选择了这座神秘的鸣沙山,在山上开凿石窟,把它变成了佛教的圣地。
鸣沙山的东端,离开现在的敦煌县城大约三十多里的一带山壁上,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当地居民管它叫做千佛洞。这就是当时佛教传到敦煌后所开凿的,当时叫它莫高窟。
……
前言/序言
沧海桑田录:一部关于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 《沧海桑田录》,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朝代的兴衰荣辱,而是一部以时间为轴,横跨数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宏大史诗。它以一种审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摹了自上古文明萌芽至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人类社会在政治结构、思想观念、技术革新以及日常生活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持续演进。本书旨在揭示“变”的本质,探讨“不变”的内核,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全新视角。 第一编:远古的回响与文明的奠基 本书的开篇,并未急于进入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背景——史前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及其对后世文化基因的奠定作用。作者细致考证了不同地域早期聚落的形成模式,分析了农业革命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复杂化的核心驱动力。 神话与史实的交织: 探讨了早期神话传说如何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这些叙事如何逐渐演化为早期宗教信仰和伦理观念的雏形。重点分析了“天命观”在早期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中的作用。 文字的诞生与知识的固化: 详细阐述了不同文明中文字系统的独立发展及其对信息传播效率的革命性提升。文字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权力结构和知识垄断的关键载体。书中通过对甲骨文、楔形文字及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早期书写材料(如竹简、泥板、莎草纸)对知识传承的制约与影响。 早期法律与秩序的构建: 考察了古代社会中萌芽期的法律思想,如《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以眼还眼”原则的社会功能,以及早期宗法制度在维护家族和社会稳定中的核心地位。这些早期的规则,构成了后世法律体系的道德与逻辑基础。 第二编: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秩序重塑 进入“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人类精神世界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冲突。本书将此阶段视为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哲学、宗教和伦理思潮的爆发性增长,彻底改变了人们看待自身、社会与宇宙的方式。 东方智慧的内省之路: 深入剖析了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东方思想流派。重点讨论了儒家如何通过“仁、义、礼、智、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世俗道德秩序,以及道家思想中对自然无为的追求如何成为反思僵化制度的永恒力量。作者强调了这种思辨如何在东亚政治伦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西方哲学的逻辑探求: 考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理性思维的塑造。书中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将对“善”的追求从神性领域转向了对逻辑推理和城邦政治的探讨,为后来的科学方法论和民主思想埋下了种子。 信仰的地域性扩展: 探讨了早期佛教在印度的兴起,以及它如何通过“四圣谛”和“八正道”提供了一种超越种姓制度的精神解脱路径。同时,分析了早期一神教(如犹太教)如何通过其排他性的信仰体系,强化了社群的凝聚力,并对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三编:帝国构建与技术驱动的社会转型 本书的中间部分,聚焦于大规模、区域性帝国的兴衰,以及技术进步在维持或瓦解这些庞大结构中的作用。 统一帝国的治理艺术: 以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为例,对比分析了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与内在矛盾。重点分析了官僚体系的建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经济一体化的贡献,以及军事力量在边疆维持上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地理的约束与突破: 详细描述了古代水利工程(如运河、灌溉系统)在支持人口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探讨了丝绸之路等贸易网络的开辟,如何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疾病和技术扩散的动脉。 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 考察了冶铁技术的普及对农业生产力和战争形态的改变。例如,铁制农具如何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从而间接支持了非农业人口(如官僚和军队)的庞大规模。 第四编:中世纪的再融合与全球化的前夜 此阶段的描述,避开了传统史学中对“黑暗时代”的简单标签化,而是着重于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及其对古典遗产的保存与发展。 知识的避难所与创新中心: 细致描绘了拜占庭和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如代数)、医学和天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分析了阿拉伯学者如何将古希腊的哲学著作翻译并加以批判性吸收,形成了连接东西方的知识桥梁。 封建体系的权力分散: 探讨了在中央权力衰弱的背景下,地方领主、教会和新兴城市行会之间复杂的权力制衡关系。研究了庄园制度在保障基本生产的同时,也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 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描述了十字军东征等重大事件对欧洲和中东地区社会心理和经济格局产生的长期影响,包括商品贸易的重启和对异域文化的初步认知。 第五编:近代转型:科学革命、启蒙与世界秩序的重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近五百年来的剧烈动荡,重点解析了驱动现代世界的两大核心动力——科学思维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 从观测到实验:科学方法的胜利: 深入剖析了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发现如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强调了实证精神和数学语言的威力。这种思维范式的转变,是所有后续技术革命的基石。 启蒙的理性之光与政治遗产: 分析了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思想家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和社会契约论的阐释。探讨了这些观念如何直接催生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并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 工业革命的社会撕裂与重塑: 考察了蒸汽机、纺织机械的发明如何将人类社会从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彻底转变为以资本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模式。书中详述了城市化进程的残酷性、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福利和劳工权益的早期探索。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我们所处的“变局” 全书的收尾并非对某一近现代事件的详尽记录,而是回归到对“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作者总结道,尽管技术和政治形式不断更迭,但人类对意义的追寻、对群体归属的渴望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却是贯穿古今的不变主题。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切变革,都深深植根于前人无数次“沧海桑田”的经验之中。它邀请读者跳出狭隘的时代视角,以更广阔的历史纵深来审视自身的处境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