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丛刊”类的学术汇编持有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内容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叙事弧线。然而,这本关于巴黎城市史的译作,从目录预览来看,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时间框架,横跨两个世纪,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平衡宏观的政治经济驱动力与微观的日常生活体验之间的关系。城市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让我们看到那些宏伟的凯旋门和林荫大道背后,普通巴黎市民是如何在新的街道网络中迁徙、抗议、恋爱和工作。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角落,比如工人阶级的居住环境变迁,或是女性空间在城市扩张中的隐形演化。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多维度的、非线性的解读视角,而不是仅仅罗列历史事件,那它就真正具备了超越一般历史读物的价值。
评分这本《城市学编译丛刊:巴黎城市史(19-20世纪)》的译本,拿到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装帧设计很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我特意选的这个时间点来读,就是想看看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欧洲首都被如何一步步塑造成今天的面貌。我对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一直很感兴趣,尤其巴黎这个“光之城”,它的故事无疑是最引人入胜的。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记述,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肌理、社会结构和空间演变的深刻探讨。我特别期待它如何处理19世纪奥斯曼男爵的大规模改造,那场改造对巴黎的物理形态和市民生活产生了多么剧烈的冲击和重塑。书中的文字密度想必不低,需要我集中精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分析,但愿翻译的质量能跟得上原著的深度,让这些原本可能晦涩的学术概念,能够顺畅地流淌进读者的脑海中,带来如同漫步在塞纳河畔那样的真实感和历史穿透力。
评分我总觉得,阅读任何一座伟大城市的历史,其实都在试图理解“时间是如何凝固在空间之中”的。巴黎,这座经历了革命、帝国和现代主义洗礼的城市,其空间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史诗。我希望这本译著能够超越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去探讨那些被时间覆盖、被新的建筑推倒的“失落的巴黎”。比如,那些被填平的河流、被拆除的教堂的遗迹,它们在现代巴黎的集体记忆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物理的城市景观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集体心理图景联系起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而更像是一份献给城市心灵的诊断报告。期待在阅读中,能找到理解当代巴黎人那种既骄傲又略带忧郁气质的文化基因的线索。
评分翻开扉页,那股油墨和纸张混合的独特气味,总能带来一种踏实的阅读体验,这在充斥着电子屏幕的今天尤为珍贵。这本书的字体排版看起来相当清爽,大段的引文和图表的穿插也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对于阅读学术性的历史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持久性和舒适度。我个人尤其看重译者对专业名词的把控能力。城市规划术语、社会学概念,往往一词之差,意味便谬以千里。我期待这本书中的术语使用能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一致性,确保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原味”学术思想,而不是被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带过。如果能在附录部分增加一份重要的历史人名或地名对照表,那就更贴心了,能大大提高查阅和理解的效率。
评分我对西方城市史的研究一直抱有一种“他者”的审视角度,而巴黎恰好是一个绝佳的研究样本,因为它既是现代性的发源地之一,又承载着深厚的古典美学传统。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是它如何处理“现代化”这个概念在巴黎语境下的特殊性。19世纪末的“美好年代”与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以及战后重建和郊区化问题,这些都是极其复杂且相互交织的议题。我希望译者和编者能够在脚注或导读中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以便像我这样,对法国近现代史了解不那么深入的读者,也能迅速跟进作者的论述节奏。毕竟,如果不能理解雨果笔下那些阴暗的后巷与索邦大学的学术氛围之间的张力,就很难真正领会巴黎这座城市的复杂灵魂。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次双重革命:其一是人口革命,主要特征为死亡率降低,出生率趋缓及城市人口剧增,其中死亡率下降主要归功于当时的医学进步,尤其是疫苗的发明。其二是1780-1830年期间进行的工业革命,这是一个大发明的时代,这些发明随之被应用于生产,从1820年开始,农业劳动力开始流向工业和服务行业,与它的邻国相比,这种现象在法国表现得尤其明显。这种双重变革引发了信仰、道德和社会生活的深层危机,它将千百万人拖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这种痛苦的转型之后,欧洲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
评分贝纳德·马尔尚,1934年生,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主要执教于法国国立国家公共工程学校。
评分贝纳德·马尔尚,1934年生,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主要执教于法国国立国家公共工程学校。
评分谢洁莹,1976年生,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代表译作有《死亡之鸟》、《远征中国纪行》等。1789年,巴黎人口总数不足60万。然而,自复辟王朝开始,随着移民大潮汹涌而至,首都人口在一个世纪之内翻了四番。作为首都,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时,它又是法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巴黎的权力令人不安,它的财富却又让人垂涎,正是这种矛盾使巴黎成为法国历代王朝的眼中钉,首都成为了国土整治政策的众矢之的。在这些无凭无据的抨击与反巴黎主义的政策背后,我们不禁揣测这是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所催生的一种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
评分送货很快 不错 就是比当当贵点
评分贝纳德·马尔尚,1934年生,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主要执教于法国国立国家公共工程学校。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直到今天,政府在法国的国家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西欧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而法国首都从19世纪末开始便形成了一个大都市,这在法国也没有其他任何城市可与之相较。1789年后,中央集权制的政府人驻首都,同时也进入百姓的日常语汇,政府与首都常被混为一谈。政府和首都各自具有不同演变历程,两种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但这种联系的本质是什么?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巴黎的迅猛发展是相得益彰,抑或是适得其反?政府是否需要扶植另一股势力来抗衡首都的发展势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