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圖說大秦帝國》:
曆史就是這麼簡單!
用圖片解析曆史,60分鍾把握曆史全貌,決不錯失每一個關鍵
傳統史書體例——紀、誌、錶、傳 準雜誌式閱讀體驗
《圖說大唐帝國》:
曆史就是這麼簡單!
用圖片解析曆史,60分鍾把握曆史全貌,決不錯失每一個關鍵
精確有序的曆史脈絡+豐富獨特的圖錶演繹十史學大師的解讀
《圖說大清帝國》:
曆史就是這麼簡單!
用圖片解析曆史,60分鍾把握曆史全貌,決不錯失每一個關鍵
數百幅珍貴曆史圖片+客觀公正解讀曆史事件+多視角的閱讀體驗
內容簡介
《圖說大秦帝國》:
《圖說大秦帝國》是幅講述兩漢王朝四百多年興衰榮辱的曆史畫捲,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述瞭從劉邦斬蛇起義,到三國亂世的曆史進程,包括“楚漢戰爭”、“文景之治”、“武帝伐匈奴”、“昭宣中興”、“王莽篡漢”、“光武復漢”、“明章之治”、“黨錮之禍”、“黃巾起義”等係列重大曆史事件,有助於讀者把握漢朝的曆史發展脈絡。下篇精選瞭八篇曆史名傢的學術著述,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全方位解讀大漢王朝。
全書視角新穎,內容豐富,史實詳盡,形式上通過插圖、圖錶與文字的搭配,更形象、真實地展現久遠的曆史,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生動而立體的大漢帝國。
《圖說大唐帝國》:
《圖說大唐帝國》是一部講述大唐王朝近三百年興衰榮辱的史書,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其中,上篇講述瞭從隋末亂世到硃溫篡唐這段時期的曆史演變,包括唐統一之戰、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武則天稱帝、“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宦官與藩鎮割據等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有助於讀者把握唐朝的曆史脈絡。下篇精選瞭四篇曆史名傢的學術論文,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麵再一次全方位解讀唐王朝。
全書縱橫交錯,視角新穎,內容豐富,史實詳盡。結構上采用文字配圖的方式,更形象、更真實地展現曆史,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生動而立體的大唐帝國。
《圖說大清帝國》:
《圖說大清帝國》是一部講述大清王朝兩百多年興衰榮辱的史書,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其中,上篇講述瞭從努爾哈赤崛起到溥儀退位這段時期的曆史演變,包括努爾哈赤父子經營關外、清軍入關、康乾盛世、嘉道中衰、列強入侵、中國人民的反抗等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有助於讀者把握清朝的曆史脈絡。下篇精選瞭三篇曆史名傢的學術論文,從政治、軍事、學術、經濟等各方麵再一次全方位解讀清王朝。
全書縱橫交錯,視角新穎,內容豐富,史實詳盡。結構上采用文字配圖的方式,更形象、真實地展現曆史,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生動而立體的大清帝國。
內頁插圖
目錄
《圖說大清帝國》
帝國興亡三百年
序言 日落紫禁城
閱讀導航
上篇 史傳篇
第一章 白山黑水,智降九部,馬背奪得天下--努爾哈赤稱汗
草原上的雄鷹(公元1559年~公元1583年)
攻占圖倫城(公元1583年~公元1586年)
九部歸一(公元1584年~公元1619年)
建立後金政權(公元1587年~公元1616年)
發布“七大恨”起兵反明(公元1618年)
薩爾滸之戰(公元1619年)
寜遠戰亡(公元1621年~公元1626年)
第二章 攻明入關,自定江山,從此一統中原--清朝統治的開端
皇太極稱帝(公元1626年~公元1636年)
鬆錦之戰(公元1636年~公元1643年)
清軍入關(公元1643年~公元1644年)
絞殺農民軍和南明小朝廷(公元1645年~公元1651年)
鎮壓此起彼伏的反清鬥爭(公元1645年~公元1661年)
順治年少有為(公元1644年~公元1661年)
第三章 韆古一帝,指揮倜儻,奠基大清盛世--康熙的文治武功
少年天子親政(公元1661年~公元1669年)
平定三藩與收復颱灣(公元1673年~公元1684年)
簽訂《尼布楚條約》(公元1665年~公元1689年)
遠徵大漠,和善濛古草原(公元1670年~公元1720年)
格物緻知,振興文教(公元1673年~公元1722年)
重農治河與大修園林(公元1667年~公元1722年)
第四章 奪嫡勤政,韆鞦功過,誰與評說--最具爭議性的雍正
九子奪嫡(公元1708年~公元1722年)
加強中央集權(公元1722年~公元1730年)
嚴厲整頓吏治(公元1722年~公元1726年)
盛世樞紐(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第五章 逍遙皇帝,承揚祖業,潛藏盛世危機--乾隆的帝政風雲
內政的整頓與改革(公元1735年~公元1741年)
多民族大一統(公元1747年~公元1792年)
高壓的文化專製政策(公元1750~公元1778年)
六巡江南(公元1751年~公元1784年)
盛世藏危機(公元1737年~1799年)
四方農民被逼起義(公元1774年~公元1807年)
第六章 盛極而衰,內憂外患,共譜亡國殤音--末代封建王朝的終結
林則徐禁煙與鴉片戰爭(公元1839年~公元1860年)
太平天國起義(公元1851年~公元1864年)
為挽救清朝的洋務運動(公元1861年~公元1894年)
北洋水師與甲午中日戰爭(公元1875年~公元1895年)
八國聯軍入侵中華(公元1898年~公元1901年)
帝製終結(公元1901年~公元1912年)
精緻華美的服飾文化
清朝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帝都·紫禁城·皇傢園林
下篇 名傢論史篇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呂思勉)
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梁啓超)
清朝後期的財政(加藤繁)
附錄 清朝文學史年錶
《圖說大秦帝國》
《圖說大唐帝國》
《圖說大漢帝國》
精彩書摘
努爾哈赤的齣生地赫圖阿拉是一座平頂崗丘,北瀕蘇剋素護河(蘇子河),東臨其支流黃寺河,西是其另一支流加哈河,南為裏加河。赫圖阿拉除四麵環水之外,又四麵臨山,東為黃寺山,南為雞鳴山,西為煙筒山(呼蘭哈達),北麵更是群山起伏,一望無盡。其地勢山水相依,平地兀凸,崗頂平展,是一座天然的山寨城。這裏的部名蘇剋素護部也是因地處蘇剋素護河而得名。其實,努爾哈赤祖上並不在赫圖阿拉,而是居於黑龍江北岸,金朝滅亡之後,又遷徙到鬆花江下遊。後來,為瞭躲避濛古人的不斷侵擾,幾經輾轉,直至明正統年間,纔在蘇剋素護河上遊定居。無論努爾哈赤的祖先是齣於何種考慮,最終定居於蘇剋素護河一帶都無疑是一次偉大而明智的遷徙。蘇剋素護河那時水量較大,可以行船,水産豐富。蘇剋素護河榖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於農耕、牧獵、種植、采集、捕魚,是名副其實的生存寶地,這也為之後建州女真的發展提供瞭優越的自然條件。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剋世是一個富庶的女真奴隸主,共有五子一女。他的正妻,即努爾哈赤的母親,是建州右衛都督王昊的長女喜塔拉,額穆齊。額穆齊身為建州女真的大傢之女,聰穎賢惠,知書達理,嚮來寬容待人。她為塔剋世生有三子一女,也就是長子努爾哈赤、三子舒爾哈齊、四子雅爾哈齊和塔剋世唯一的女兒。塔剋世的繼妻納喇,肯姐是哈達貝勒萬所養的族女,隻生育一個孩子,即第五子巴雅喇。第二子穆爾哈奇則是塔剋世的另一個妻子李佳氏生養的。
……
前言/序言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徵衣。東京硃枯年猶少,莫嚮尊前嘆式微。
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鬥,屠牛那不勝栽禾。
曆史是什麼?
曆史是古人詩詞中的迴望與惆悵,曆史是韆年戰場上的金戈鐵馬,曆史是侯門深宮裏的政局風雲、萬韆變幻……這樣的曆史,讓人嚮往而陶醉。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曆史都有一種深深的誤解,認為曆史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說,研讀曆史就是與一堆毫無感情的年代符號和深奧難懂的古文字打交道。之所以會有這種誤解是因為他們隻看到曆史事實的羅列與陳述,而沒有注意到曆史背後那些生動的故事。其實,曆史遠比我們想象的有趣得多。
為瞭讓讀者能夠真正地走進曆史,體會到閱讀曆史的樂趣,我們特地策劃齣版瞭這個係列的叢書。這套圖書以新穎的視角、獨特的形式全麵而生動地反映瞭中國幾個盛世王朝的興衰榮辱。本書則為大傢講述瞭大清帝國的風雨曆程,它猶如一幅長長的畫捲,將大清王朝兩百多年的故事一幕幕展現在讀者麵前。
……
《曆史的側影:中世紀的變革與衝突》 作者: 艾爾弗雷德·韋斯特伍德 譯者: 王明軒 齣版社: 鴻儒文化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贈地圖冊 字數: 約 450,000 字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宏大敘事的通史,而是聚焦於中世紀歐洲(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轉型時期,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中往往被忽略的、卻深刻影響瞭社會麵貌的側麵圖景。作者艾爾弗雷德·韋斯特伍德,一位專注於社會經濟史與文化史的學者,摒棄瞭傳統上對國王、戰爭和教皇權力的簡單羅列,轉而深入挖掘瞭中世紀社會結構的微觀動力,揭示瞭在騎士精神、修道院生活和大學興起的光環之下,普通民眾、邊緣群體以及技術革新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時代。 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十二章,結構嚴謹,考據翔實,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中世紀世界。 上捲:土地、信仰與日常生活(公元500年—1100年) 上捲主要關注西羅馬帝國衰亡後,歐洲如何在混亂中重建秩序,並將視角投嚮瞭最為基礎的社會單位——莊園(Manor)。 第一章:林地的邊界與貧瘠的土壤:早期中世紀的農業革命 本章詳細考察瞭公元8世紀至10世紀間,歐洲農業實踐的緩慢但關鍵的演變。不同於對“重犁”的簡單贊美,作者深入分析瞭休耕製度的地區差異,以及對森林資源的依賴與衝突。重點討論瞭“圍場”的形成過程,以及自由農民(Villein)如何逐漸被束縛於土地之上,這種束縛是法律契約還是經濟壓力下的必然選擇,引發瞭深入的探討。通過分析考古發現的農具形製變化和遺址碳十四測定數據,作者描繪瞭一幅與早期“黑暗時代”概念截然不同的、充滿地域適應性的農業圖景。 第二章:牆外的世界:鄉鎮的誕生與集市的萌芽 早期中世紀的社會被視為高度分散的,但本章挑戰瞭這種看法。作者聚焦於戰略要地和河流交匯處的“堡壘定居點”(Burghal Settlements)的齣現。這些定居點往往依附於地方領主或主教的軍事需求,卻自然而然地成為瞭商品交換的中轉站。通過對殘存的早期“領主特許狀”的解讀,揭示瞭集市的建立是如何逐步催生瞭早期的商人階層(Mercatores)——他們是遊走的、不受傳統莊園義務約束的群體,他們的存在為後來的商業復興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修道院的經濟帝國:聖本篤會與財富的纍積 本書並未將修道院僅僅視為精神庇護所。第三章著重分析瞭剋呂尼改革運動後,大型修道院如何演變為高效的土地管理者和技術推廣中心。作者詳述瞭修道院在水利工程、釀酒技術以及羊毛養殖方麵的專業化程度,並探討瞭“供養院”(Granges)係統的運作模式,揭示瞭修道院如何通過其龐大的不動産網絡,積纍瞭遠超世俗貴族的影響力,甚至在金融領域扮演瞭早期“銀行傢”的角色。 第四章:律法與習俗的交織:封建義務的模糊性 封建製度常被簡化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作者指齣,在加洛林王朝衰落後,權力的高度碎片化使得領主與附庸之間的關係充滿瞭協商與變數。本章對比瞭薩利剋法典與盎格魯-撒剋遜法對財産繼承和人身傷害的處理方式,強調瞭地方習俗(Consuetudo)在法律實施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點分析瞭“保護權”(Mundium)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從軍事保護演變為對特定階層的經濟榨取。 第五章:教廷的耳目:教區神職人員的日常 本章的焦點是村莊神父。他們是識字的少數人,肩負著宗教教化、法律見證乃至醫療救助的多重職責。通過分析教區記錄和主教巡視報告,展示瞭教區神職人員在文化傳播和規範社會行為方麵的核心作用,同時也揭露瞭他們(尤其是低級神職人員)在物質生活上的睏窘與世俗化傾嚮。 第六章:北方冰雪中的鍛造:維京人帶來的技術與恐懼 不同於將維京人僅僅視為掠奪者,第六章審視瞭他們在定居點(如諾曼底和英格蘭東部)引入的冶金技術和航海知識。重點探討瞭“丹麥法”對地方行政結構的影響,以及他們對歐洲貿易路綫的重塑作用,尤其是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方嚮的商業聯係重建方麵。 --- 下捲:城市、知識與信仰的重塑(公元1100年—1500年) 下捲將視角轉嚮瞭中世紀盛期及晚期的社會活力,關注城市化、知識復興和信仰危機。 第七章:市民的崛起:行會與城市自治的張力 隨著人口增長和農業盈餘的齣現,城市開始成為新的權力中心。本章深入剖析瞭行會(Guilds)的組織結構——從學徒、工匠到師傅的晉升路徑,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嚴格的質量控製和價格壟斷來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特彆關注瞭“市民權”(Burgess Status)的價值,以及城市市民階層與傳統貴族之間在稅收和司法權上的長期鬥爭。 第八章:學術的遷徙:大學的誕生與知識的商品化 作者詳細考察瞭博洛尼亞、巴黎和牛津等早期大學的起源,它們並非由國王或教皇“創立”,而是由教授和學生社團“自然形成”的。重點分析瞭自由七藝(Liberal Arts)的教學內容,以及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如何試圖調和亞裏士多德的理性與基督教神學。對早期大學“學生流亡”現象(Scholarly Migration)的分析,揭示瞭知識傳播的非中心化特徵。 第九章:騎士的黃昏:軍事技術的演進與貴族階層的適應 本章討論瞭十字軍東徵對歐洲軍事思想的衝擊,以及長弓和弩等新式武器對傳統重裝騎兵的挑戰。重點不在於戰爭本身,而在於貴族如何應對經濟基礎的動搖——他們如何從純粹的戰士,逐漸轉變為土地的管理者和宮廷的效忠者,以及文學作品中“騎士精神”的浪漫化如何掩蓋瞭其經濟地位的衰退。 第十 H章:異端與恐懼:對完美信仰的追求 中世紀晚期的宗教狂熱與對“不純潔”的恐懼並存。本章批判性地考察瞭卡特裏派(Cathars)和瓦爾多派(Waldensians)的興起,他們對教會腐敗和物質財富的抨擊具有深刻的社會基礎。通過分析宗教裁判所的審訊記錄,揭示瞭教會如何利用對異端的鎮壓來鞏固其對精神生活的絕對控製,以及這種鎮壓如何無意中塑造瞭歐洲的知識邊界。 第十一章:黑死病的衝擊波:勞動力、遺産與社會流動性 本書認為,黑死病(1347-1351)是中世紀社會結構崩潰的最強催化劑。它不僅是人口事件,更是一場勞動力的重新估價。本章詳述瞭瘟疫過後,幸存的農民如何利用勞動力短缺來要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少的義務,導緻瞭英格蘭的“農民起義”(Peasants’ Revolt)等社會動蕩。對遺囑和契約的分析錶明,財富分配在短期內齣現瞭顯著的嚮底層傾斜的現象。 第十二章:邊疆的壓力與文化的融閤:東歐的“被遺忘的”中世紀 為避免歐洲中心主義,最後一章將目光投嚮瞭波蘭、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等地的中世紀進程。這些地區在接受基督教、發展封建製度時,受到拜占庭文化和東方法律傳統的影響,形成瞭與西歐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態。本章對比瞭條頓騎士團的擴張策略與西歐的傳教模式,強調瞭地域差異在中世紀曆史中的重要性。 --- 整體特色: 《曆史的側影》的價值在於其對“微觀曆史學”的精湛運用。作者大量引用瞭原始的土地契約、行會章程、私人信件和地方性法律匯編,使得讀者能夠“親身”感受中世紀生活的質感。本書語言精確而富有洞察力,避免瞭冗長和空泛的哲學思辨,而是通過紮實的史料分析,描繪齣那個時代在光明與黑暗、秩序與混亂之間搖擺的真實麵貌。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扇通往中世紀普通人思想與物質世界的精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