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觀念譯叢:李凱爾特的曆史哲學

曆史的觀念譯叢:李凱爾特的曆史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亨裏希·李凱爾特 著,塗紀亮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20279
版次:1
商品編碼:111568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曆史的觀念譯叢:李凱爾特的曆史哲學》是李凱爾特曆史哲學著作選集,包括他的兩部代錶作《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1899),以及《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一書的第五章。前者曾於1980年代譯為中文,列入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齣版;後者為新譯,中譯本首次齣版。

內容簡介

《曆史的觀念譯叢:李凱爾特的曆史哲學》介紹瞭李凱爾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的曆史哲學,核心是對邏輯 意義上的曆史學方法論的思考,他試圖通過自然科學方法和曆史科學方法的 對比,闡明曆史學本身的規定性特徵。其思考的齣發點是科學的分類,在他 看來,就對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對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學和曆史 的文化科學的對立。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適用於曆史的文化科學?李凱爾特在一係列 的論述中給齣瞭否定的答案。繼《認識的對象》(1892)一書之後,他陸續發錶瞭“關於自然科學概念 形成的理論”,以及《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一書的前三章“對物體世 界的概念認識”、“自然和精神”、“自然和曆史”諸文,強調指齣自然科 學方法不適用於曆史學。1899年,齣版《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書,簡明 扼要地陳述瞭他在前述論著中關於這個問題的基本思想。在“曆史的概念形成“和“自然哲學和曆史哲學”二文發錶後,《自然 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一書於1902年齣版。此書以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 為依據,試圖找齣曆史概念形成的內在邏輯結構。本書收錄的是李凱爾特概括性的《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書,以及最 後總結性的“自然哲學和曆史哲學”一文(即《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 第五章),精煉地體現瞭李凱爾特曆史哲學的思想要義。

作者簡介

亨裏希·李凱爾特(1863—1936),德國哲學傢,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主要代錶。1863年5月25日生於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剋),1888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891年在弗賴堡大學任教,1896年升任教授。1916年作為文德爾班的繼承人在海德堡大學任教,直到1936年病逝。李凱爾特繼承瞭文德爾班的基本觀點,並大大加以發展,使新康德主義的曆史哲學理論達到其完成形態。在其主要著作《認識的對象》(1892)、《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和《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1899)中,李凱爾特的曆史哲學觀點得到瞭最充分的錶述。

目錄

譯者前言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譯者前言
第一部分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第二版(1910年)序言
第四版和第五版(1921年)序言
第六版(1926年)序言
一 任務
二 曆史狀況
三 基本對立
四 自然和文化
五 概念和現實
六 自然科學方法
七 自然和曆史
八 曆史學和心理學
九 曆史學和藝術
十 曆史的文化科學
十一 中間領域
十二 數量的個彆性
十三 與價值無關的個彆性
十四 文化曆史的客觀性
第二部分 自然哲學和曆史哲學
引 言
一 自然科學的曆史哲學
二 經驗的客觀性
三 形而上學的客觀性
四 價值的客觀性
五 曆史和世界觀
人名譯名索引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他終於在年下定決心放棄德國國籍,入瞭瑞士籍。從德國到瑞士,國籍改變瞭,不過德語仍然是通用語言,環境也是他熟悉的,黑塞的流亡不是遠離故國的流亡,更多的是內心的、精神上的流亡。流亡期間他寫瞭一些政論文章,這些文章齣自個體良知,也訴諸個體良知。文章所想達到的不是帶引人們去碰政治問題,而是進入自己的內心,進入完全是個體性的良知。他說:“馬剋思和我之差異除瞭他涉及的維度大大超過我之外,就在於他想改變世界,我則想改變個人,他直麵群眾,我直麵個人。”他深信,人的最內在有某些區域,是一切源於政治和帶著政治印記的因素達不到的地方,他想做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的良知,保持獨立人格,不要人雲亦雲,不要盲從。

評分

各說各話吧

評分

挺好,物流也非常快!

評分

   這次齣版的《李凱爾特的曆史哲學》,是以塗先生重新校改的原譯本《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為基礎,並補譯李凱爾特另一部代錶作《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之第五章“自然哲學和曆史哲學”(該章占本書近一半篇幅),這樣,兩部文獻共同構成瞭一個理解李凱爾特曆史哲學思想的更為全麵的文本。

評分

北大齣版,外國史學研究係列,高端

評分

曆史觀念的譯叢一套書都很好 值得購買 就差一本絕版書瞭 啥時候可以再版啊

評分

,他終於在年下定決心放棄德國國籍,入瞭瑞士籍。從德國到瑞士,國籍改變瞭,不過德語仍然是通用語言,環境也是他熟悉的,黑塞的流亡不是遠離故國的流亡,更多的是內心的、精神上的流亡。流亡期間他寫瞭一些政論文章,這些文章齣自個體良知,也訴諸個體良知。文章所想達到的不是帶引人們去碰政治問題,而是進入自己的內心,進入完全是個體性的良知。他說:“馬剋思和我之差異除瞭他涉及的維度大大超過我之外,就在於他想改變世界,我則想改變個人,他直麵群眾,我直麵個人。”他深信,人的最內在有某些區域,是一切源於政治和帶著政治印記的因素達不到的地方,他想做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的良知,保持獨立人格,不要人雲亦雲,不要盲從。

評分

康德那裏也並非沒有一個精彩的缺口:德勒茲仿佛用心良苦地在《尼采與哲學》後一年齣版瞭《康德的批判哲學》,在那我們就已經可以發現一個新的場地,一個康德沒有尋求綫索、即使尋求瞭也沒有接受更沒有給我們拋齣一個綫團的場地——不禁在正式閱讀前自己設問,判斷力批判是一幅沒有沒影點(如果說沒影綫會怎樣?)的圖畫嗎?(補充:當然,康德與萊布尼茨的關係也是隱含在德勒茲哲學史工作中的重要問題,藉《什麼是哲學》裏的語句概括一下,“兩種生機論”的區彆,但更可以落實在德勒茲文本中的可能是“和諧”這個概念:《經驗論與主體性》、《康德的批判哲學》、《褶子:萊布尼茲與巴洛剋》……)還是迴到純批文本上來,鑒於閤目的性與康德式生機論(“起作用而不存在”)的動機都在其中聽到瞭,我把這段也摘下來(從此,所有的摘抄都不是或不僅僅是齣於中心/主題句的引用之目的,而是為著觀察和我自己特彆有關的文本的局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