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出版工程·艺术家传记系列:毕加索 杜拉斯

金色年华出版工程·艺术家传记系列:毕加索 杜拉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本瑟姆(Martin Bentham),[英] 克罗利(Martin Crowley) 著,王德丽,万晓艳 译
图书标签:
  • 毕加索
  • 杜拉斯
  • 艺术家传记
  • 艺术史
  • 人物传记
  • 文学
  • 绘画
  • 现代艺术
  • 金色年华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73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96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
字数:1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色年华出版工程·艺术家传记系列:毕加索 杜拉斯》中既有伟大人物的介绍,也有对经典著作的解读。涉及杰出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学家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时代背景、重大成就,特别是他们的思想(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对其所处时代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金色年华出版工程·艺术家传记系列:毕加索 杜拉斯》作为入门向导(A Beginner's Guide),能够把每一位伟大人物在学术或艺术上的突出贡献,以及在其著作中所阐述的深奥哲理,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且时有画龙点睛式的提示,使一般非专业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些大思想家的突出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毕加索
简介
一、早期生活和作品
年轻的巴勃罗·毕加索
克鲁那
巴塞罗那
马德里
重返巴塞罗那
毕加索与巴黎
重返马德里
二、年轻的艺术家
蓝色时期
搬到巴黎
玫瑰时期
1906年夏
三、绘画革命
《亚威农少女》
来源和影响力
接受批评
四、立体主义(1906-1915)
综述分析
解读立体主义
综合风格和抽象拼贴画
五、后立体主义年代
回归经典的传统
西班牙内战和《格尔尼卡》
毕加索之后的艺术
总结
年轻的巴勃罗,鲁伊斯
克鲁那1891-1895
巴塞罗那
马德里
重返巴塞罗那
毕加索与巴黎;重返马德里;搬到巴黎;蓝色时期玫瑰时期;1906年夏
《亚威农少女》;绘画描绘法的分析;画风的综合和抽象拼贴画回归古典的传统;西班牙内战和《格尔尼卡》及随后的日子

杜拉斯
一、今天为什么读杜拉斯
世界的作家
时代的作家
刺激但深刻
通向文化潮流的窗口
主要评论家介绍
二、如何阅读杜拉斯作品
先读什么
《街心花园》
杜拉斯的写作技巧
打动读者
一种交流
……

精彩书摘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男孩子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中的女性待在一起,然而童年的毕加索却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在幼年的那些模式化的教育中,毕加索得到了宝贵的早期教育,并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人们在毕加索的画作中以及他整个绘画生涯中都可以看到父亲对他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毕加索为1949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海报所创作的象征世界和平的平版画《和平鸽》。他在画中致力于体现他父亲在鸽子的油画创作中的传统风格,而且使鸽子成为毕加索画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如:1952年他的油画作品《战争》。他的一组对比强烈的壁画《战争》和《和平》被挂在法国南部港口城市昂蒂布的一间破陋的礼拜堂的墙壁上。这是毕加索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授意挂上去的。此后,这间礼拜堂就成了和平的圣殿。由于父亲是个画家兼美术老师,因此,对于毕加索的绘画兴趣的培养以及他早年生活中所展露出的绘画艺术的天分,人们丝毫没有感到奇怪。作为一位勤勉的画家,和塞对他儿子的绘画兴趣和创作冲动的培养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小毕加索的绘画才能是无可争议的。现存的他的早期(最早可追溯到他大概8岁的时候)素描作品已显示出了他是一个自信而极具天赋的天才画家。不过有一种说法认为,毕加索从来都没有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绘画,从一开始绘画就具有大师风范,正如他在晚年时期所说的那样。这一说法倒是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他小时候的画作,虽然显示出了他横溢的才华和卓越的天赋,但仍能看出那是出自…个孩子的手笔。能把他的素描与普通孩子所作的素描区别开来的唯一之处就是体现在他作品中的那份从容和自信。也许正是这一点,让人们认为他的素描作品远比8岁孩子的普通画作要好得多。确实,从这一点上来说,毕加索的素描和油画进步得很快。这一神速的进步使得他在幼年时期就成为一名画家,这一点比起他的童年绘画才能来讲更加非同凡响。
  ……

前言/序言


金色年华出版工程·艺术家传记系列:梵高 一、 艺术家生平与时代背景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悲剧色彩的巨匠之一。他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仅十余年,却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强度,彻底革新了绘画的语言。 本书将深入探究梵高复杂而动荡的一生。我们从他早年在荷兰新阿姆斯特丹传教士的尝试开始,记录他如何挣扎于宗教、艺术与自我认知之间。童年时期在海牙格鲁特(Groot)画廊担任艺术经纪人的经历,为他日后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埋下了他与主流商业艺术世界疏离的伏笔。 梵高的艺术觉醒并非一蹴而就。在比利时博里纳日(Borinage)矿区,目睹了底层矿工的艰辛生活,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关怀,这也是他早期绘画主题——朴实、粗粝的农民和劳动者形象——的直接来源。我们将细致分析他早期作品如《吃土豆的人》所体现的黑暗、厚重与人文主义关怀。 二、 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关键阶段 梵高的艺术轨迹是一条不断自我超越的探索之路。本书将结构化地梳理他生命中几个关键的地理和风格转折点: 1. 荷兰与早期素描(1880-1885): 这一阶段以对光线、色彩的初步探索和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捕捉为主。他深受米勒(Millet)的影响,作品多为暗沉的褐色和泥土色调,旨在表现生命的厚重与苦难。 2. 巴黎的色彩革命(1886-1888): 移居巴黎,与弟弟提奥(Theo)共同生活,使他接触到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理论,特别是点彩画派的光学原理。他接触了德加、莫奈等大师,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日本浮世绘(Ukiyo-e)中大胆的轮廓线和平面化的色彩构成。这一时期的调色板开始变亮,出现了明显的实验性,如他创作的许多自画像和塞纳河畔的风景。 3. 阿尔勒的“南方画室”与巅峰(1888-1889): 这是梵高艺术生命最辉煌,也是最痛苦的时期。在普罗旺斯南部的阿尔勒,炽热的地中海阳光激发了他对纯粹色彩的极致运用。他试图建立一个“南方画室”的艺术家公社。书中将详尽分析《向日葵》、《夜间咖啡馆》、《黄房子》等标志性作品,阐释他如何将主观情感融入色彩(如用黄色代表希望与热情,用蓝色代表永恒与忧郁),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笔触——那些著名的“涡旋”和“火焰状”的线条。 4. 圣雷米与奥维尔的挣扎(1889-1890): 精神病发作后,梵高自愿住进了圣保罗精神病院。尽管饱受折磨,但这段时期的创作却达到了技艺与情感表达的完美融合。我们将重点探讨《星夜》如何不再是对自然表象的忠实描摹,而是对宇宙精神力量的内在投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奥维尔的田野与麦田,如《麦田群鸦》,则以其强烈的动感和预示性的阴影,为他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 艺术与人性的交织:致提奥的书信 梵高的艺术成就与他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本书的核心部分将基于他与弟弟提奥之间保存下来的数百封信件进行深度解读。这些信件不仅是研究他创作意图和技法演变的第一手资料,更是理解他复杂人格和精神困境的钥匙。 我们将分析他在信中对色彩理论的阐述、对自然和宗教的思考,以及他对贫困、孤独和艺术使命的深刻见解。提奥作为他唯一的经济和精神支柱,两兄弟之间超越亲情的深刻理解和相互支持,构成了梵高生命中最稳定的一条轴线。 四、 遗产与影响 梵高生前仅售出一幅画作,却在身后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将梳理他如何启发了野兽派(如马蒂斯)对色彩的解放,以及对表现主义(如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内在情感的强烈表达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原作高清图像的细致剖析,结合最新的艺术史研究成果,本书力求超越“受难的天才”这一单一的浪漫化叙事,呈现一位技艺精湛、思想深刻,且在极度痛苦中仍不懈追求美的、真实的艺术家形象。 本书特色: 详尽的阿尔勒时期光影与色彩分析。 基于书信文本的心理侧写。 对《向日葵》系列不同版本和阶段的比较研究。 收录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手稿资料。 本书不仅是了解一位伟大画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艺术心灵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啊,说起毕加索,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狂放不羁、色彩斑斓的世界,好像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他笔下燃烧的激情。我一直觉得,艺术家的传记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他们创造力的宝库,让我们窥探那些隐藏在画作背后的灵魂。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光是书名就足够让我心生向往。毕加索,这个名字本身就象征着一场艺术革命,他的名字就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无论是从早期的蓝色时期、玫瑰时期,到后来轰轰烈烈的立体主义,再到那些充满力量的战争题材画作,每一阶段都像是一次自我颠覆,一次对旧有观念的挑战。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他复杂而多情的感情生活,那段段绚烂而又令人唏嘘的爱情,是否真的如他笔下的色彩般浓烈而又易逝?又或者,他那些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那些与时代碰撞出的火花,在这本书中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仅仅是想象,就已经足够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跟随他的脚步,重新走一遍那条通往不朽艺术殿堂的金色年华。

评分

而关于杜拉斯的部分,我同样充满了好奇。她的生命旅程,充满了波折与传奇,她的情感世界更是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这本书,将两位看似不相关的艺术巨匠置于同一系列,或许是在暗示某种内在的联系,抑或是想要呈现时代洪流中,两位独立灵魂的闪耀。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描绘杜拉斯早年的成长经历,她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磨难,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她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写作风格。我尤其希望能够了解到,她那些充满争议却又令人难忘的作品,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包括她大胆的叙事手法,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那些直抵灵魂深处的爱情描写。她的人生,如同她的文字一样,充满了迷人而又令人不安的魅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全面地理解她作为一位作家、一位女性,她独特的生命哲学和艺术追求。

评分

对于杜拉斯,我的印象总是带着一丝丝法国式的忧郁与迷离。她的文字,像是蒙上一层薄雾的风景,似有若无,却又深刻地触动人心。每次读她的作品,都会被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所折服,她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复杂的人性,最隐秘的情感。而这本书,将毕加索与杜拉斯并列,这本身就充满了艺术上的化学反应。我猜想,作者或许会探讨他们生命中相似的特质,比如那种不被世俗羁绊的独立精神,或是对情感世界近乎残酷的真实描绘。毕加索的画作,何尝不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坦诚暴露?而杜拉斯的小说,更是将人性的幽暗与光辉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提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微妙的联系,哪怕只是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他们各自的艺术探索,是否会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共鸣?或者,作者仅仅是将这两位巨匠并置,以期通过对比,更清晰地展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生轨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让我对这两位我深爱着的艺术家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怀旧而又辉煌的色彩,“金色年华”暗示着艺术家生命中最辉煌、最有成就的时期,而“艺术家传记系列”则表明了其严谨的研究基础。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毕加索与杜拉斯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毕加索在不同创作阶段的灵感来源,以及他如何不断突破自我,引领艺术潮流。例如,立体主义的诞生,是否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变革有关?他的爱情经历,又如何体现在他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中?而对于杜拉斯,我则希望能够了解她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以及她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两位巨匠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创作的脉络,感受他们生命的光芒,即使我还没有亲自翻开它,但仅仅是书名,就已经让我对这次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金色年华出版工程·艺术家传记系列”这个标签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高品质的艺术读物。这类丛书通常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著称,力求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展现艺术家鲜活的个性与创作历程。因此,我对这本关于毕加索的传记充满了信心,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毕加索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人的创造力,他不仅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时代符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他童年时期的艺术启蒙,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才华得以被发掘和培养。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他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演变,包括那些突破性的技法和理念,以及这些演变背后所蕴含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变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借此书,更深刻地理解他作品中的情感深度和哲学思考,那些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究竟是如何在他的笔下得以实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