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先生著的《外国造园艺术》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专著,荣获第二届建筑图书奖第2名,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建筑系列为考研参考书。《外国造园艺术》史料丰富、文笔优美、深入浅出、触类旁通,把国外造园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娓娓道来,是对园林和建筑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参观外国园林的旅游指南。作者尤其善于将建筑、城市、园林的专业描述与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再采用平实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仔细阅读品味《外国造园艺术》,不仅仅是阅读一本普通的专业书籍,更是如同打开了一张造园的历史长卷,观看了一部园林发展史的无声电影。书中随处看见的史实案例,融汇进作者的亲身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再与造园的知识相结合,你会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园林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们在静静诉说当年的种种,繁华抑或衰落……
《外国造园艺术》1990年先由台湾明文书局出版繁体字本,随即被台湾各大学选为正式教材;2001年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作者又进行了修订,同时增加了插图、彩色插页和“人名索引”及“府邸园林索引”。我国已故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大师汪坦先生曾于1987年为本书作序,特别指出:“和建筑很不相同,长期以来难得见到有介绍外国造园艺术的论著,陈志华的这几篇文章,借用科技界爱用的评语来说填补了空白”。
京东特价、《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教授著作推荐:
《》
《外国造园艺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有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
作者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可谓别开生面。
造在地上的天堂——读陈志华的《外国造园艺术》
发表于《中华图书报》2010年3月21日5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而广之,世界各国也都有自己的“苏杭”--那千百座各具特色的园林,正是人们在地上建造的天堂。
记得多年前一次走进北京的“世界公园”,迎面便是雄伟壮观的“意大利台地园”,孤陋寡闻的我一下子便深切体验了“震撼”。该园的景致还多得很,但这种感觉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当然,与深圳的“世界之窗”比起来,这处园子颇像“盗版”的,但或许是先入为主吧,几年后我瞻仰“原版”时并未再现“震撼”之感,而遍寻“之窗”见不到“台地园”也让人有几分遗憾--窃以为,“台地园”是“世界公园”惟一可以傲视“世界之窗”的一景。
说来很可笑,我原先一直以为那令人感动的“台地园”是意大利某个园林的名字,甚至因在一本介绍外国园林的翻译书的目录中查不到“台地园”而感到困惑,及至读到陈志华先生的《外国造园艺术》才恍然大悟:“台地园”者,“台地(或曰台阶)式园林”之谓也。北京的“意大利台地园”,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一些特点,似乎还模仿了建于17世纪的迦兆尼别墅花园。
通晓西方古代建筑史(全国的建筑系学子至今仍在读陈先生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写过《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和《北窗杂记》的陈志华先生,又修订出版了他于十年前在台湾出版的《外国造园艺术》,同时增加了插图和彩色插页,书末并附有“人名索引”和“府邸园林索引”。这是一本“很学术”的书,但作者一如既往地贯彻他那特有的“北窗风格”,幽默风趣地跟你拉家常、讲故事,时而露出嘲讽的微笑……这种轻松的笔调于仿佛不经意之间已带领读者周游世界,遍访名园。
16世纪到17世纪初,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盛期。作为反映当时意大利知识阶层的审美理想的园林,追求和谐的美,也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他们把园林视为府邸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力求“把山坡、树木、水体等等都图案化,服从于对称的几何构图”。沿山坡筑成几层台地,建筑造在台上且与园林轴线严格对称;道路笔直,层层台阶雕栏玉砌;树木全都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即所谓“绿色雕刻”,花园中座座植坛方方正正,与水池一样讲究对称;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层层跌落,称为“链式瀑布”。朗特、艾斯塔、法尔尼斯、迦兆尼……这一座座园林别墅,带领读者在充满罗马古风的府邸中领略那迷人的林荫和水雾。
17世纪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天下。以商迪府邸、孚-勒-维贡府邸和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园林,是规则的几何式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比之意大利园林,它首先是大。以凡尔赛宫为例,作为三条城市大道的交汇点,580米长的凡尔赛宫横贯南北;宫墙西边,3000米长的凡尔赛园林主轴线纵贯东西。两年前,我有幸在一次出国机会中走进了凡尔赛宫,站在正对园林主轴的宫殿西墙下远望,当时的感觉恐怕只有卡通画上的叹词“哇--赛!”才略可搪塞,任何形容词都不足以达意--壮观的大台阶和层叠的“拉东娜”喷泉之下,名为“绿毯”的300多米长的大草坪向西铺开,与长达1600米的浩瀚水面相接,真是水天一色……超常的园林尺度,体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所谓的“伟大风格”;而把主建筑群置于园林开端且处于俯瞰全园的统率地位,更是反映了专制君主的至高无上。这里,不禁想起作者那让人莞尔的妙语:“为了敬神,要有一帮僧侣,要有一座庙。路易十四的宫廷,那些王公贵族们,近幸内宠们,是他的僧侣;而凡尔赛,就是他的庙。”园林内建筑物的巨大、主轴线得到加强、众多的副轴线和小林园以及平坦的地势和辽阔的水面,也都是法国古典园林区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而关于伟大的造园家勒瑙特亥(时称“国王们的园丁,园丁们的国王”)生平的叙述,读来也是妙趣横生。路易十四虽说威严,倒也礼贤下士,不乏人情味儿,他与勒氏的交往也不乏形式上的平等,这在我们中国的皇帝和他的臣子们看来,未免有点儿“掉价”。
18世纪是英国自然风致园走向无限风光的日子。经过17世纪中叶的革命暴雨的冲刷,强调对称、秩序的审美观受到了挑战,英国出现了浪漫主义,“重新发现自然”成了进步人士的追求。而“歌颂自然,就是歌颂自由。自然风致园是自由的象征”。“英国的自然风致园是牧场式的,芳草如茵,绿荫如盖,再配上些池沼”,废弃中轴线,不要方正的植坛,园林的树木也不加修剪。18世纪下半叶,自然风致园更发展为追求野趣、荒凉和忧郁情调的罗莎风景画画意的“图画式园林”。先浪漫主义者普赖斯说:“造园一定要造出这样的印象,就是,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18世纪的英国人在造园艺术领域发动了一场大革命,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读读那些外国传教士们关于中国园林的描述,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某些六分真实、一分夸张再加三分幻想的“游园纪实”,足可与时下报刊上耸人听闻的“社会纪实”相媲美。当然,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例如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尤其是不仅到过中国,且在英国的丘园中建过一座中国塔的钱伯斯爵士,都对中国造园艺术作过十分中肯的评述。
近来似乎开拓风景区和造园之事很受重视,这应该是属于一种国家兴旺的现象。既说是“开拓”、“造”,当然免不了是人的愿望,或社会的意志、时代精神的表达。自然的青山绿水原无送情的意思。好友周仪先毕业后(1941年)冬季在峨眉山读书,得句“青山有情皆白头,绿窗无刻不黄昏”。一般说来是触景生情。然而,并不是任何自然景色都能感人,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状态中都会被感。无宁说这是一种双向的、有条件的情境。文化传统修养在这里起着极为重要的丰富或阻碍的双重作用。现实生活是多彩的且充满着矛盾,一厢情愿只能是画饼充饥。
中国造园艺术固然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赞美,但因此而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墨守陈规孤芳自赏,总不能称作有志气的一代吧!长期以来和建筑很不相同,难得见到有介绍外国造园艺术的论著,陈志华的这几篇文章,借用科技界爱用的评语来说“填补了空白”。希望能起点促进作用。
用“人工”或“自然”来分辨过去的园林,是常用的且清楚明了的方法,其实所谓古典自然园林也都是人“造”出来的,其拙劣者不免有“矫揉造作”之讥(见陈文)。草地、花圃、雕像、喷泉……那些作为西方造园艺术的要素,在我国也已为“屡见不鲜”。有些看起来有些不顺眼,恐怕不是学派问题,是本领和修养还没有到家。今后风景区和园林的群众性将要迫使“门户之见”退让。现在学术上都提倡开放体系,遣园艺术自不例外吧!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外国造园艺术”这个主题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广了。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丰富感。它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罗列所有国家的园林风格,而是非常明智地挑选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最具代表性的流派进行深度挖掘。比如,书中对日式枯山水与西方冥想空间之间的对比探讨,那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散文般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技术实现时所采用的语言,并非冷冰冰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将材料的质感、光影的变化与设计师的创作意图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深刻体会到设计的“生命力”。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园林专业学生或者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拓宽视野、深化理解的绝佳参考书,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比较方法,对未来设计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园艺爱好者的福音,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突破传统中式园林思维,想要领略一番异国情调的朋友们来说。我最近沉迷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景观设计手法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详尽地梳理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主义思潮中,西方园林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如何与当地的哲学、社会结构以及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的那种细致入微,比如对凡尔赛宫的几何对称性如何反映绝对君主制思想的剖析,或者对英式自然风景园中“借景”艺术如何融入浪漫主义情怀的解读,都非常到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了时空,亲身漫步在那些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的花园之中。书中对不同时期标志性设计师的风格特征、他们使用的核心元素(如雕塑、水景、步道布局)的分析,都极具启发性,远超一般科普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本专业的田野调查报告和审美指南的结合体。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理论性书籍的阅读速度比较慢,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非常清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去不断探索下一章。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较分析法,比如将法国的轴线布局与英国的曲线布局进行对比,这种结构化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梳理了繁杂的知识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尺度感”的讨论,书中是如何通过树木的高度、水池的广度以及路径的曲直来控制人的情绪和移动速度,从而达到预设的观赏效果的。这种对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框架,帮助我系统地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园林艺术的精髓,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视角的重塑,是我书架上近期最值得反复翻阅的一本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配图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视觉性很强的艺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插图的选择非常讲究,不仅有精美的平面图和轴测图,更穿插了大量高质量的实景照片,清晰地展示了那些经典园林的细节肌理和空间感受。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介绍完某种风格的理论基础后,总会立即配上与之对应的现代景观作品案例,展示了古典美学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生的。这种“古今对话”的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陈旧的理论知识焕发了出现实的活力。对于我这种更偏爱现代极简风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我带回了古典,并让我理解了现代设计中那些看似随机的留白和材料选择,其实都源自对历史的深刻继承和反思。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做”的指南,而是一本“为何如此”的深度解析。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化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园林技术本身。它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西方审美史和生活方式史。阅读它,你会发现园林空间是如何被用来划分阶层、彰显权力、表达个人情怀,乃至成为一种政治宣言的。作者很擅长挖掘隐藏在植物配置和硬质景观背后的文化密码。例如,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别墅花园中,对“秩序”的狂热追求,如何与古罗马的理性精神相呼应,那段论述极其精彩,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书中对不同地域气候如何塑造景观形态的分析也非常到位,比如地中海地区的干旱耐受植物如何与石材雕塑结合,营造出一种沉静而永恒的美感,与潮湿多雨地区那种繁茂、略带野趣的园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优秀设计,一定是尊重和顺应自然的。
评分作者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可谓别开生面。
评分外国造园艺术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陈志华先生著的外国造园艺术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专著,荣获第二届建筑图书奖第2名,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建筑系列为考研参考书。外国造园艺术史料丰富、文笔优美、深入浅出、触类旁通,把国外造园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娓娓道来,是对园林和建筑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参观外国园林的旅游指南。作者尤其善于将建筑、城市、园林的专业描述与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再采用平实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仔细阅读品味外国造园艺术,不仅仅是阅读一本普通的专业书籍,更是如同打开了一张造园的历史长卷,观看了一部园林发展史的无声电影。书中随处看见的史实案例,融汇进作者的亲身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再与造园的知识相结合,你会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园林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们在静静诉说当年的种种,繁华抑或衰落外国造园艺术1990年先由台湾明文书局繁体字本,随即被台湾各大学选为正式教材2001年在河南科学技术社时,作者又进行了修订,同时增加了插图、彩色插页和人名索引及府邸园林索引。我国已故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大师汪坦先生曾于1987年为本书作序,特别指出和建筑很不相同,长期以来难得见到有介绍外国造园艺术的论著,陈志华的这几篇文章,借用科技界爱用的评语来说填补了空白。陈志华著北窗杂记京东特价销售中。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陈志华著写的外国造园艺术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外国造园艺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有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作者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可谓别开生面。,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园林,已经表现出许多巴洛克艺术趣味。但巴洛克特色的加强,则是从1598-1604年间造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开始的。这所别墅在罗马东南21千米处的弗拉斯卡迪,它位于阿尔本山的西北坡,这里,以及它的附近,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一些别墅。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这里是红衣主教们的别墅的集中地,目前著名的至少还有卜座。其中以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比较好。弗拉斯卡迪海拔400米左右,别墅依山分布在325400米之间。这所别墅的设
评分读书的目的几乎因人而异,以往的那些关于读书目的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在古代,读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学而优则仕”是读书惟一的信条。古代中国的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中以“士”为最高,“士”也就是文人,读书的人,因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其实那真正的“高”并不是高在读书本身,而是高在通过读书获取的权势。1905年中国满清政府取消了科举制度以后,这个读书目的现在看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1917年 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那个著名的就职演说中便指出,学生进大学的目的是求学,而不是升官发财。这样,“学而优则仕”这个古老的说法就等于被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取消了。取而代之的说法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这句名言现在几乎在所有的中学教室都可以见到。蔡元培当时有一名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和周恩来的意思十分接近。把读书与爱国热情结合起来,这当然与当时中国要求反抗列强争取独立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如果说“学而优则仕”把读书的目的弄得太过恶俗了,“救国救民”则把读书的目的弄得太过崇高了。前一种目的早已过时,后一种目的则显得十分迂阔。历史已经证明了,真正拯救中国的是毛泽东,以及毛泽东领导下的最广大的中国人民,而不是那些“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学者教授,更不是那些“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莘莘学子。在这方面,也许目不识丁的农民比满腹经纶的文人的作用还要大得多。让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去救国救民,无异于缘木求鱼,而让区区读书这件小事负起那么崇高的使命,也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现在我们都比较脚踏实地了,读书的目的也不是那么好高骛远了。找工作、拿学位应当就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读书目的。但就是这个说法也有些可疑。当我为了一部小说激动不已,兴奋得三天三夜都睡不着觉时,当我为了弄懂一种哲学观点而殚精竭虑、苦苦思索时,当我在古旧书店掘地三尺,为发现一本早已绝版的好书而欣喜若狂时,当我沏上一杯清茶,叼着一支香烟,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顺手捞起一部小说时,这种心情与学位或工作有什么相干?
评分不错 速度非常快!
评分太棒了 各种给力
评分改进来咯了。
评分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
评分考研需要
评分以前有一本 搞掉了 重新买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