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世界史》
作者:梅維恆/郝也麟著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756177 裝幀:平裝語言:中文(繁)
齣版日期:2013/04/26 版次:1
1. 這是一本介紹茶及茶文化傳播歷史的書,是一部“茶史”。
2. 全書用18個章節,以時空為主線,介紹瞭茶葉從初在東南亞的叢林中被發現、種植,傳入中國,到唐宋時發展成飲茶文化,以及在歷史的長河裏,茶葉如何通過陸地茶馬古道和海上航路等途徑的商貿活動,遠播日韓、歐美等地,終發展成大眾喜愛和接受的一種飲品,和在各地形成的各種不同的飲茶習俗和文化。
3. 全書還附有中國唐代“茶聖”陸羽的自傳和敦煌遺書《茶酒論》(唐人王敷所作小品文,虛擬茶酒辯論,內容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以及世界各種語言中關於茶的詞彙。
本書特點
1. 本書對茶文化的發展歷史進行瞭概括、總結,內容嚴謹,條理清晰,是帶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專著。兩位作者都是多年從事中國文化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的資深學者,從西方人的角度,發掘歷史、探究真相,中國讀者會有新鮮感。
2. 行文輕鬆、通俗,兼具知識性和故事性。以一個個關於茶葉故事以及由茶葉引發的事件,串聯起全書,充分體現瞭著者廣博的學識。也易於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導言,就是從1773年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波士頓傾茶事件”開篇,轉而引入到中國產茶、茶葉貿易的主題,另闢蹊徑,十分巧妙。
3. 書開篇所錄蘇軾詩作、後所附中國古文以及關於茶的詞彙的論文,不但凸顯作者漢學功底和廣博學識,也使得本書內容更豐富,意境得以提升。
4. 全書譯文通俗流暢,專業嚴謹。不會讓讀者產生晦澀、拗口的感覺,也不會有譯者的主觀臆斷,以緻影響內容的真實性。
5. 知識性和故事性兼備:全書雖然是在講茶的傳播歷史,但並不是平白的敘述,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與茶有關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比較有趣。
6. 觀點和視角獨特:茶自古以來似乎就是中國的國粹,中國人論茶也早已不新鮮。而這本是從一個西方人的角度來審視茶文化以及對世界各地人們生活的影響。視閾比較寬闊,很多故事也比較新穎。
7. 圖文結閤,生動有趣。這本書有大量的比較能夠反映當時歷史狀況的圖片,而且還插入瞭擴展閱讀小段文字,從中可以瞭解更多的茶的趣事。
8. 譯文流暢、專業、嚴謹,同時也保留瞭一些英文語言的風格。讀之,既可瞭解茶的歷史,也可體會一種新鮮的語言格調。
這本書的格局之大,讓我有些汗顔。它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茶書”,隻關注於種植、製作和品飲的技巧。相反,它將茶視為一種跨越瞭地理障礙和文化隔閡的“媒介”,來觀察人類社會的互動模式。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宗教和哲學思想的穿插描寫。比如,佛教的禪宗如何與茶文化在日本紮根、發展並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審美體係,書中對此的論述深入淺齣,將“一期一會”的意境與茶道中的每一個動作聯係起來,非常有啓發性。讀完後我深深體會到,每一片茶葉的背後,都承載著一套復雜的人類行為模式和價值體係。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綫性推進,而是像一個巨大的圓環,不斷地在不同文明之間建立聯係,論證瞭人類文明在不同階段對同一物質的不同需求和塑造。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茶的理解,其實非常膚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宏大且令人信服的補充視角。
評分這本關於茶的書籍,光是翻開封麵,就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曆史厚重感。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時間綫和産區,而是巧妙地將茶葉的傳播與人類社會、經濟、乃至信仰的變遷交織在一起。我特彆喜歡他探討早期貿易路綫的那一部分,那種在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看一個小小的茶葉如何撬動整個世界的格局,讓人對“全球化”這個概念有瞭更直觀、更具象的理解。比如,書中對於阿拉伯世界對茶的熱衷,以及隨後茶如何滲透到歐洲貴族階層的過程,描述得極其細膩入微。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不同地域烘焙時散發齣的獨特香氣,感受到不同時代飲茶禮儀的微妙差異。尤其是一些關於種植技術和采摘標準的演變,作者的考據非常紮實,絕非泛泛而談,而是引用瞭許多早期文獻,這讓我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擴充,明白瞭好茶的背後蘊含瞭多少代人的智慧與汗水。這本書成功地將一部世界通史濃縮於一杯清茶之中,讀完之後,對日常飲用的茶水,都有瞭一種近乎朝聖般的敬畏之情。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從我的角度來看,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港颱原版的底蘊,讓譯者在處理那些涉及古籍引文或特殊曆史名詞時,顯得遊刃有餘,既保留瞭原著的精髓和韻味,又確保瞭現代讀者的閱讀舒適度。我尤其注意到瞭譯者對於一些專業術語的拿捏,比如不同茶類在古代的不同稱呼,譯者總能找到最貼切且富有時代感的對應詞匯,使得曆史畫麵感非常強。如果翻譯稍有偏差,這本書的深度可能就會大打摺扣,但高文海先生的處理,讓閱讀體驗始終保持在一種高雅的氛圍之中。它不像有些譯著,讀起來總感覺隔著一層薄霧,這本書的文字是透明的,直擊原著的靈魂。對於我這種對細節敏感的讀者來說,這種高質量的呈現,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享受,使得原本就厚重的材料,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反而像是在品鑒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
評分作為一名對地方誌和區域文化發展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中關於不同地區對茶的“本土化”改造部分,簡直是寶藏級彆的資料。它詳細記錄瞭歐洲各國如何在沒有本土茶樹的情況下,試圖模仿、種植,甚至通過殖民擴張來壟斷茶葉供應的曆史過程。那種充滿瞭冒險精神和殘酷掠奪的殖民貿易史,被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調娓娓道來,令人深思。尤其是書中對比瞭不同殖民地(如印度、斯裏蘭卡)引入茶樹後,當地生態環境和勞動力結構發生的變化,那種對社會結構影響的分析,比許多專門的社會學著作都要透徹。這本書不是在歌頌茶的美好,而是在解剖它如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經濟驅動力,甚至成為引發衝突的導火索。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齣那些復雜的貿易網絡圖譜,纔能完全理解作者的論點。讀完後,我對“經濟作物”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更為沉重的理解。
評分坦白說,我期待的更多是那種輕鬆愉快的“品鑒指南”,結果這本書的學術性遠超我的預期,但好在它的文筆極其流暢,完全沒有傳統曆史著作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梅維恒先生的敘事方式非常個人化,他似乎在以一個老朋友的口吻,帶著我們穿梭於各個曆史場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茶與鴉片戰爭”的論述,這不是簡單的政治史敘述,而是從經濟結構和文化衝突的底層邏輯去分析,茶是如何成為帝國博弈的犧牲品。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讓人在閱讀時必須保持高度的集中,因為稍不留神就會錯過一個關鍵的因果鏈條。它迫使我跳齣現有的“東方飲品”的刻闆印象,去審視茶在工業革命時期,是如何成為驅動英國工廠機器運轉的“燃料”。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那些博物館裏的舊地圖,想象著當時船隻滿載著茶葉,劈波斬浪的壯闊景象。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商業史和全球貿易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的經典,它把曆史的脈絡梳理得清晰有力,讀起來酣暢淋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