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装具

中国古籍装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张平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装具
  • 中国古籍
  • 书籍装帧
  • 传统工艺
  • 文化遗产
  • 修复
  • 历史
  • 文献
  • 古书
  • 装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8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177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装具》将装具问题从文献记载到实物遗存,到近现代实践的得失,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相信《中国古籍装具》的出版,能够提供给同行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希望吸引各方关注,把装具的课题深入下去,让当今装具的制作、使用更加科学、规范。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历史上古籍装具的记载和遗存
第一节 古籍装具的文献记载
一、库房建筑
二、古籍的内外装具
三、配套的保护措施
第二节 古代库房建筑遗迹一览
一、皇家库房建筑
二、私家藏书建筑
第三节 古籍装具的记载和遗存
一、古籍外装具
二、古籍内装具的记载和遗存

第二章 古籍装具图例
第一节 外装具
一、书库
二、书柜书橱
三、书架
第二节 内装具图例

第三章 古籍装具的选择及工艺流程
第一节 古籍装具的选择原则
一、书与装具的匹配原则
二、古籍安全原则
第二节 函套工艺流程
一、书套制作材料及流程
第三节 木盒制作流程
参考书目
后 记

前言/序言




《中国古籍装帧艺术探微》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书籍作为知识与文明的载体,其装帧的形式与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中国古籍装帧艺术探微》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中国古籍装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发展脉络,揭示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 引言:装帧之美,古韵流长 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件件凝聚着匠人精神的艺术品。从简陋的竹简到精美的丝帛,再到后来的纸质书籍,每一个时代的装帧形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装帧,既是保护书籍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书籍价值、彰显文化品位的艺术表现。中国古籍的装帧,其独特性和精妙之处,在世界图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旨在梳理、分析和呈现中国古籍装帧的丰富面貌,从多个维度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一章:溯源而上,装帧的萌芽与早期形态 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的文字载体主要以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缣帛等为主。虽然这些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书籍”,但其形式与后来的装帧理念已有所关联。 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 刻写在龟甲兽骨或青铜器上的文字,其“载体”本身便是艺术品,铭刻技艺的精湛,便是早期艺术化的体现。 简牍时代: 将文字书写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再用绳索(称为“编”)编连起来,形成“策”。这种编连的方式,可以看作是书籍“册”的雏形。虽然简牍的装帧以实用为主,但对简牍的加工,如刮削、涂漆,也已包含一定的美学考量。 缣帛书写: 战国至汉代,缣帛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缣帛书籍通常卷起存放,其卷轴的制作,如使用玉、骨、象牙等材料制作的“轴头”,已经开始具备装饰功能,显示出早期对书籍外观的重视。 第二章:纸质革命与装帧的初步成熟——卷子本与经折装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书籍的普及和装帧艺术的发展。 卷子本(卷轴装): 纸张的出现使得书籍的篇幅得以延伸,卷子本成为最主要的装帧形式。书页粘连成一长卷,首尾固定在轴上。卷子本的装帧,不仅在于纸张本身的质地和书写的精美,更在于其外部的保护层和装饰。 书衣: 用于包裹书卷,通常采用锦、绫、绢等华丽织物,上面绣制或印染精美的纹饰,如龙纹、凤纹、祥云纹等,以彰显书籍的珍贵。 函套: 更为贵重的书籍,还会配有函套,用于整体保护和收纳。函套的材质、色彩和装饰同样考究。 轴头: 卷轴的“首”和“尾”部分,早期多为木质,后逐渐演变为玉、象牙、玛瑙、水晶、金、银等名贵材质,并精雕细琢,成为重要的装饰元素。轴头的形状、纹饰更是体现了主人的品味与地位。 经折装: 汉末魏晋时期,为了方便阅读和携带,逐渐发展出经折装。将长幅纸张反复折叠,形成书页。这种装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卷子本展开阅读不便的缺点,为后来的册页装奠定了基础。经折装的书籍,其折叠的整齐度、页面的清晰度,以及外围的保护,也都是装帧技艺的体现。 第三章:册页装的兴起与多元化发展——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和普及,书籍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册页装逐渐取代卷子本成为主流,并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蝴蝶装(梵夹装):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元。将书页正面相对,然后在书脊处粘连,打开时犹如蝴蝶翅膀般展开,故名蝴蝶装。其特点是书页两面都可以书写或印刷,便于阅读。蝴蝶装的装帧,侧重于书页的粘合牢固性、翻页的便捷性,以及外部封面和书脊的装饰。 封面: 通常采用纸、绫、绢等材料,绘制或书写书名、作者等信息。 书脊: 粘连书页的部分,也可能进行简单的加固或装饰。 包背装: 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将书页对折,书背朝外,然后用纸或锦绫包裹书脊的装帧方法。包背装的优点在于制作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大量生产,因此在民间流传广泛。 包裹: 书脊的包裹材料和手法,直接影响书籍的牢固度和美观度。 封面: 同样是装饰和保护的重要部分。 线装: 约成型于元代,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籍最经典的装帧形式。将书页(通常为单页)按页码顺序叠放,然后在书脊处打孔,用线缝合。线装的最大优点在于书籍可以完全展开,阅读舒适,且结构牢固。 封面与封底: 通常为纸板或硬纸,外覆纸、绫、绢等,上面印制或书写书名、作者、版本信息等。封面的设计风格,往往体现了该书的文化品位。 书脊(缝线处): 缝线的材质(丝线、麻线)、颜色,以及缝线的针法(如四眼、六眼),都是线装工艺的重要环节。精美的缝线工艺,不仅牢固,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书口(未缝合处): 书口的平整度、纸张的质量,也是衡量书籍品质的标准之一。 包角: 为了保护书角的磨损,一些线装书籍会加上皮纸或锦绫制成的包角,这不仅增加了书籍的耐用性,也起到了装饰作用。 书签: 过去,书籍中常配有精美的书签,材质多样,如纸、丝、竹、象牙等,上面常有诗文、画作或吉祥图案。 第四章:装帧的材质、工艺与审美 古籍装帧的艺术性,离不开对材质的选择、工艺的运用和审美的追求。 材质的运用: 纸张: 古籍用纸种类繁多,如宣纸、皮纸、竹纸等,不同纸张的质感、色泽、韧性,都对书籍的整体呈现产生影响。 织物: 锦、绫、绢、绸等华丽织物,常用于制作书衣、函套、封面,其色彩、图案、织法的精美,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华贵感。 贵金属与宝石: 玉、象牙、金、银、玛瑙等,则常用于制作轴头、书签等,彰显书籍的价值与主人的身份。 工艺的精湛: 书写与印刷: 精美的书法、绘画,以及雕版印刷的精细程度,本身就是重要的艺术表现。 装订技艺: 无论是编连、粘合还是缝线,都凝聚着工匠的耐心与技艺。 刺绣、印染、雕刻: 这些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书衣、函套、封面等装饰部分,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审美的追求: 色彩的和谐: 从书衣的色彩搭配,到封面的图案选择,都体现了古人对色彩美学的理解。 纹样的寓意: 龙、凤、祥云、花卉等纹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蕴含着吉祥、尊贵、长寿等文化寓意。 整体的协调: 无论是卷子本还是线装书,其整体的比例、结构的匀称、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古籍装帧在形式美上的追求。 第五章:古籍装帧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中国古籍装帧艺术,远不止于物质层面的美学,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信息保护与传播: 装帧是书籍物理形态的保障,确保了知识的得以保存和世代传承。 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华丽的装帧,往往与藏书者的身份、品位、经济实力相关联,是文化地位的一种体现。 审美教育与艺术启迪: 每一本精心装帧的古籍,都是一件艺术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工艺传承与技术演进: 古籍装帧工艺的世代传承,是中华传统工艺智慧的宝贵财富,也见证了社会技术水平的进步。 古籍版本学研究: 装帧形式、材质、工艺等,是古籍版本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判断书籍的年代、价值和流传过程。 结语: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 《中国古籍装帧艺术探微》通过对中国古籍装帧从早期萌芽到成熟演变的系统梳理,从材质、工艺、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求展现这项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审美和匠人精神的凝结。希望本书能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并对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有更深刻的认识和 appreciation。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古代文房用品的梳理,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甚至可以说是“吹毛求疵”的可爱。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材料学溯源。比如,对徽墨中松烟和油烟比例的探讨,对澄心堂纸纤维密度的分析,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但它又绝不沉闷,因为作者穿插了大量关于文人雅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的生动场景,比如苏轼如何选笔、欧阳修如何论砚,这些轶事让冰冷的物件立刻有了温度和故事感。特别是关于印章的篆刻艺术,作者不仅分析了刀法,还探讨了印泥的制作秘诀,以及印泥盒的材质选择如何影响了篆刻的最终效果。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使用的工具都有了一种近乎膜拜的情感,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物我合一”境界的追求。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同老友谈心,深入浅出,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古代的纺织品与服饰纹样这个主题不太感兴趣,觉得可能会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的盛宴,通过详尽的图解和精准的文字描述,将那些转瞬即逝的丝线和色彩定格在了纸上。作者对于织造工艺的复杂性的讲解,让我对“平纹”、“斜纹”、“缎纹”这些术语有了直观的理解,特别是关于缂丝技艺的介绍,那种“以刀代笔”的描述,震撼人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将纹样的寓意进行了解构,比如龙凤纹在不同朝代的变形和象征意义的微妙变化,以及民间常用的吉祥图案是如何渗透到贵族服饰中的。这不仅仅是关于“穿什么”的记录,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穿”的文化解码。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图片的清晰度和细节还原度极高,即便没有专业的纺织知识背景,也能被那种对美的极致追求所深深吸引。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它对中国古代家具的梳理,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书。我原本以为这只是泛泛而谈,没想到作者在考证上下的功夫令人佩服。从宋代的文人家具到明清时期的官式陈设,每一个细节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比如,书中对圈椅的结构分析,不再是简单的“四条腿加一个靠背”,而是深入到榫卯的精妙之处,甚至引用了当时文人的笔记来佐证某些设计理念的演变。读完这一部分,我对传统家具的审美和实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沉溺于赞美,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家具使用上的差异,这使得全书的视角非常开阔,不是那种学院派的僵硬论述,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书房陈设时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感,仿佛带我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感受着古人“一室之雅”的追求。这本书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室内陈设艺术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构架体系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结构力学公式,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景观介绍。这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以斗拱为例,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剖析其在不同建筑形制(如殿、阁、塔)中的功能和造型演变,从早期的简朴到晚期的繁复,逻辑清晰得如同建筑师手中的蓝图。书中对榫卯连接点的受力分析,虽然没有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详细的剖面图,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力学原理。读到关于园林建筑中“借景”和“框景”的手法时,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匠人如何利用空间序列来引导观者的情绪流动。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空间哲学的启迪,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敬畏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古老的殿宇楼阁。

评分

这份关于古代印刷技术与雕版艺术的论述,精彩得让人拍案叫绝。我关注这个领域很久了,市面上的书籍大多停留在介绍雕版流程,但这本书却将技术与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不同时期刻工的流派差异,比如徽派的细腻、闽派的粗犷,甚至能从一个版画的刀法中推断出其可能出产的作坊。这种深入到工艺肌理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拓印颜料配方的考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原来古代的色彩并非单一,而是蕴含着复杂的草药和矿物质知识。而且,作者对活字印刷术的早期应用也进行了非常审慎的评估,没有过度拔高,而是基于现存实物进行了扎实的论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泛黄的古籍不再仅仅是“纸和墨”的组合,而是充满了匠人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知识密度很高,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

★ 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深入浅出,观点新颖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

评分

【关于套书】A History of China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以日本学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读中国历史】——日本因其与中国地缘临近的关系和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对中国历史了解较早且相当深入。无论是在宏观框架还是具体史实上,这套书都为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评分

¥136.00中国古籍装具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

评分

中国的书籍装订,经过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长达两千多年的演变之后,到了清代,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在西方书籍装订的影响下,进入了平装和精装的装订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