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裝具

中國古籍裝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張平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裝具
  • 中國古籍
  • 書籍裝幀
  • 傳統工藝
  • 文化遺産
  • 修復
  • 曆史
  • 文獻
  • 古書
  • 裝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485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177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籍裝具》將裝具問題從文獻記載到實物遺存,到近現代實踐的得失,進行匯總、整理、分析。相信《中國古籍裝具》的齣版,能夠提供給同行一些有益的參考,也希望吸引各方關注,把裝具的課題深入下去,讓當今裝具的製作、使用更加科學、規範。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曆史上古籍裝具的記載和遺存
第一節 古籍裝具的文獻記載
一、庫房建築
二、古籍的內外裝具
三、配套的保護措施
第二節 古代庫房建築遺跡一覽
一、皇傢庫房建築
二、私傢藏書建築
第三節 古籍裝具的記載和遺存
一、古籍外裝具
二、古籍內裝具的記載和遺存

第二章 古籍裝具圖例
第一節 外裝具
一、書庫
二、書櫃書櫥
三、書架
第二節 內裝具圖例

第三章 古籍裝具的選擇及工藝流程
第一節 古籍裝具的選擇原則
一、書與裝具的匹配原則
二、古籍安全原則
第二節 函套工藝流程
一、書套製作材料及流程
第三節 木盒製作流程
參考書目
後 記

前言/序言




《中國古籍裝幀藝術探微》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書籍作為知識與文明的載體,其裝幀的形式與演變,不僅反映瞭當時的審美情趣、工藝水平,更承載瞭深厚的文化內涵。本書《中國古籍裝幀藝術探微》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索中國古籍裝幀藝術的獨特魅力及其發展脈絡,揭示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匠心。 引言:裝幀之美,古韻流長 書籍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件件凝聚著匠人精神的藝術品。從簡陋的竹簡到精美的絲帛,再到後來的紙質書籍,每一個時代的裝幀形式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這些裝幀,既是保護書籍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書籍價值、彰顯文化品位的藝術錶現。中國古籍的裝幀,其獨特性和精妙之處,在世界圖書史上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旨在梳理、分析和呈現中國古籍裝幀的豐富麵貌,從多個維度展現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第一章:溯源而上,裝幀的萌芽與早期形態 在紙張發明之前,中國古代的文字載體主要以甲骨、青銅器、竹簡、木牘、縑帛等為主。雖然這些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書籍”,但其形式與後來的裝幀理念已有所關聯。 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 刻寫在龜甲獸骨或青銅器上的文字,其“載體”本身便是藝術品,銘刻技藝的精湛,便是早期藝術化的體現。 簡牘時代: 將文字書寫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再用繩索(稱為“編”)編連起來,形成“策”。這種編連的方式,可以看作是書籍“冊”的雛形。雖然簡牘的裝幀以實用為主,但對簡牘的加工,如颳削、塗漆,也已包含一定的美學考量。 縑帛書寫: 戰國至漢代,縑帛成為重要的書寫材料。縑帛書籍通常捲起存放,其捲軸的製作,如使用玉、骨、象牙等材料製作的“軸頭”,已經開始具備裝飾功能,顯示齣早期對書籍外觀的重視。 第二章:紙質革命與裝幀的初步成熟——捲子本與經摺裝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裏程碑,極大地推動瞭書籍的普及和裝幀藝術的發展。 捲子本(捲軸裝): 紙張的齣現使得書籍的篇幅得以延伸,捲子本成為最主要的裝幀形式。書頁粘連成一長捲,首尾固定在軸上。捲子本的裝幀,不僅在於紙張本身的質地和書寫的精美,更在於其外部的保護層和裝飾。 書衣: 用於包裹書捲,通常采用錦、綾、絹等華麗織物,上麵綉製或印染精美的紋飾,如龍紋、鳳紋、祥雲紋等,以彰顯書籍的珍貴。 函套: 更為貴重的書籍,還會配有函套,用於整體保護和收納。函套的材質、色彩和裝飾同樣考究。 軸頭: 捲軸的“首”和“尾”部分,早期多為木質,後逐漸演變為玉、象牙、瑪瑙、水晶、金、銀等名貴材質,並精雕細琢,成為重要的裝飾元素。軸頭的形狀、紋飾更是體現瞭主人的品味與地位。 經摺裝: 漢末魏晉時期,為瞭方便閱讀和攜帶,逐漸發展齣經摺裝。將長幅紙張反復摺疊,形成書頁。這種裝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捲子本展開閱讀不便的缺點,為後來的冊頁裝奠定瞭基礎。經摺裝的書籍,其摺疊的整齊度、頁麵的清晰度,以及外圍的保護,也都是裝幀技藝的體現。 第三章:冊頁裝的興起與多元化發展——蝴蝶裝、包背裝、綫裝 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和普及,書籍的生産效率大大提高,冊頁裝逐漸取代捲子本成為主流,並演化齣多種多樣的形式。 蝴蝶裝(梵夾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元。將書頁正麵相對,然後在書脊處粘連,打開時猶如蝴蝶翅膀般展開,故名蝴蝶裝。其特點是書頁兩麵都可以書寫或印刷,便於閱讀。蝴蝶裝的裝幀,側重於書頁的粘閤牢固性、翻頁的便捷性,以及外部封麵和書脊的裝飾。 封麵: 通常采用紙、綾、絹等材料,繪製或書寫書名、作者等信息。 書脊: 粘連書頁的部分,也可能進行簡單的加固或裝飾。 包背裝: 齣現於宋代,是一種將書頁對摺,書背朝外,然後用紙或錦綾包裹書脊的裝幀方法。包背裝的優點在於製作簡單,成本較低,易於大量生産,因此在民間流傳廣泛。 包裹: 書脊的包裹材料和手法,直接影響書籍的牢固度和美觀度。 封麵: 同樣是裝飾和保護的重要部分。 綫裝: 約成型於元代,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古籍最經典的裝幀形式。將書頁(通常為單頁)按頁碼順序疊放,然後在書脊處打孔,用綫縫閤。綫裝的最大優點在於書籍可以完全展開,閱讀舒適,且結構牢固。 封麵與封底: 通常為紙闆或硬紙,外覆紙、綾、絹等,上麵印製或書寫書名、作者、版本信息等。封麵的設計風格,往往體現瞭該書的文化品位。 書脊(縫綫處): 縫綫的材質(絲綫、麻綫)、顔色,以及縫綫的針法(如四眼、六眼),都是綫裝工藝的重要環節。精美的縫綫工藝,不僅牢固,也具有一定的裝飾性。 書口(未縫閤處): 書口的平整度、紙張的質量,也是衡量書籍品質的標準之一。 包角: 為瞭保護書角的磨損,一些綫裝書籍會加上皮紙或錦綾製成的包角,這不僅增加瞭書籍的耐用性,也起到瞭裝飾作用。 書簽: 過去,書籍中常配有精美的書簽,材質多樣,如紙、絲、竹、象牙等,上麵常有詩文、畫作或吉祥圖案。 第四章:裝幀的材質、工藝與審美 古籍裝幀的藝術性,離不開對材質的選擇、工藝的運用和審美的追求。 材質的運用: 紙張: 古籍用紙種類繁多,如宣紙、皮紙、竹紙等,不同紙張的質感、色澤、韌性,都對書籍的整體呈現産生影響。 織物: 錦、綾、絹、綢等華麗織物,常用於製作書衣、函套、封麵,其色彩、圖案、織法的精美,極大地提升瞭書籍的華貴感。 貴金屬與寶石: 玉、象牙、金、銀、瑪瑙等,則常用於製作軸頭、書簽等,彰顯書籍的價值與主人的身份。 工藝的精湛: 書寫與印刷: 精美的書法、繪畫,以及雕版印刷的精細程度,本身就是重要的藝術錶現。 裝訂技藝: 無論是編連、粘閤還是縫綫,都凝聚著工匠的耐心與技藝。 刺綉、印染、雕刻: 這些工藝被廣泛應用於書衣、函套、封麵等裝飾部分,創造齣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 審美的追求: 色彩的和諧: 從書衣的色彩搭配,到封麵的圖案選擇,都體現瞭古人對色彩美學的理解。 紋樣的寓意: 龍、鳳、祥雲、花卉等紋樣,不僅具有裝飾作用,更蘊含著吉祥、尊貴、長壽等文化寓意。 整體的協調: 無論是捲子本還是綫裝書,其整體的比例、結構的勻稱、細節的處理,都體現瞭古籍裝幀在形式美上的追求。 第五章:古籍裝幀的文化意義與傳承 中國古籍裝幀藝術,遠不止於物質層麵的美學,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信息保護與傳播: 裝幀是書籍物理形態的保障,確保瞭知識的得以保存和世代傳承。 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華麗的裝幀,往往與藏書者的身份、品位、經濟實力相關聯,是文化地位的一種體現。 審美教育與藝術啓迪: 每一本精心裝幀的古籍,都是一件藝術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 工藝傳承與技術演進: 古籍裝幀工藝的世代傳承,是中華傳統工藝智慧的寶貴財富,也見證瞭社會技術水平的進步。 古籍版本學研究: 裝幀形式、材質、工藝等,是古籍版本學研究的重要依據,有助於判斷書籍的年代、價值和流傳過程。 結語:流傳韆年的文化瑰寶 《中國古籍裝幀藝術探微》通過對中國古籍裝幀從早期萌芽到成熟演變的係統梳理,從材質、工藝、審美等多個角度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力求展現這項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及其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這些曆經歲月洗禮的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審美和匠人精神的凝結。希望本書能激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並對這一流傳韆年的文化瑰寶有更深刻的認識和 appreciation。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木構架體係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的結構力學公式,要麼就是流於錶麵的景觀介紹。這本書的絕妙之處在於,它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以鬥拱為例,花瞭整整一個章節來剖析其在不同建築形製(如殿、閣、塔)中的功能和造型演變,從早期的簡樸到晚期的繁復,邏輯清晰得如同建築師手中的藍圖。書中對榫卯連接點的受力分析,雖然沒有用復雜的數學模型,但通過生動的比喻和詳細的剖麵圖,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其力學原理。讀到關於園林建築中“藉景”和“框景”的手法時,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古代匠人如何利用空間序列來引導觀者的情緒流動。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空間哲學的啓迪,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更具敬畏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古老的殿宇樓閣。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古代的紡織品與服飾紋樣這個主題不太感興趣,覺得可能會比較枯燥,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簡直就是一本視覺的盛宴,通過詳盡的圖解和精準的文字描述,將那些轉瞬即逝的絲綫和色彩定格在瞭紙上。作者對於織造工藝的復雜性的講解,讓我對“平紋”、“斜紋”、“緞紋”這些術語有瞭直觀的理解,特彆是關於緙絲技藝的介紹,那種“以刀代筆”的描述,震撼人心。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將紋樣的寓意進行瞭解構,比如龍鳳紋在不同朝代的變形和象徵意義的微妙變化,以及民間常用的吉祥圖案是如何滲透到貴族服飾中的。這不僅僅是關於“穿什麼”的記錄,更是關於“為什麼這麼穿”的文化解碼。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非常用心,圖片的清晰度和細節還原度極高,即便沒有專業的紡織知識背景,也能被那種對美的極緻追求所深深吸引。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特彆是它對中國古代傢具的梳理,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書。我原本以為這隻是泛泛而談,沒想到作者在考證上下的功夫令人佩服。從宋代的文人傢具到明清時期的官式陳設,每一個細節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比如,書中對圈椅的結構分析,不再是簡單的“四條腿加一個靠背”,而是深入到榫卯的精妙之處,甚至引用瞭當時文人的筆記來佐證某些設計理念的演變。讀完這一部分,我對傳統傢具的審美和實用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更難得的是,作者沒有沉溺於贊美,而是客觀地分析瞭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對傢具使用上的差異,這使得全書的視角非常開闊,不是那種學院派的僵硬論述,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書房陳設時那種娓娓道來的語感,仿佛帶我穿越迴瞭那個墨香四溢的年代,感受著古人“一室之雅”的追求。這本書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室內陳設藝術的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評分

這份關於古代印刷技術與雕版藝術的論述,精彩得讓人拍案叫絕。我關注這個領域很久瞭,市麵上的書籍大多停留在介紹雕版流程,但這本書卻將技術與文化緊密地結閤瞭起來。作者花瞭大量篇幅討論不同時期刻工的流派差異,比如徽派的細膩、閩派的粗獷,甚至能從一個版畫的刀法中推斷齣其可能齣産的作坊。這種深入到工藝肌理的探討,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拓印顔料配方的考證,更是令人大開眼界,原來古代的色彩並非單一,而是蘊含著復雜的草藥和礦物質知識。而且,作者對活字印刷術的早期應用也進行瞭非常審慎的評估,沒有過度拔高,而是基於現存實物進行瞭紮實的論證。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些泛黃的古籍不再僅僅是“紙和墨”的組閤,而是充滿瞭匠人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緊湊,知識密度很高,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對古代文房用品的梳理,可以說是細緻入微,甚至可以說是“吹毛求疵”的可愛。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的材料學溯源。比如,對徽墨中鬆煙和油煙比例的探討,對澄心堂紙縴維密度的分析,都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嚴謹性。但它又絕不沉悶,因為作者穿插瞭大量關於文人雅集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的生動場景,比如蘇軾如何選筆、歐陽修如何論硯,這些軼事讓冰冷的物件立刻有瞭溫度和故事感。特彆是關於印章的篆刻藝術,作者不僅分析瞭刀法,還探討瞭印泥的製作秘訣,以及印泥盒的材質選擇如何影響瞭篆刻的最終效果。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對日常使用的工具都有瞭一種近乎膜拜的情感,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物我閤一”境界的追求。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如同老友談心,深入淺齣,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幽默寶貝小櫻桃:食神指路

評分

好,好,好,不錯,不錯,不錯,好,好,好

評分

★【由大傢寫給大傢的作品】 ——《從城市國傢到中華:殷周春鞦戰國》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曆史”係列“殷周、春鞦戰國”一捲,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代錶學者平勢隆郎撰寫,是一本由大傢(曆史學傢)寫給大傢(大眾)的作品。

評分

中國的書籍裝訂,經過簡策裝、捲軸裝、鏇風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綫裝等長達兩韆多年的演變之後,到瞭清代,隨著西方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在西方書籍裝訂的影響下,進入瞭平裝和精裝的裝訂時代。

評分

★ 圖文並茂,印刷精美,深入淺齣,觀點新穎

評分

平裝和精裝逐漸取代瞭中國傳統的綫裝,占領瞭圖書的裝訂市場。

評分

★ 十位作者均為日本一流學者: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東京大學教授平勢隆郎、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

評分

我國古代的印刷技術,到明代已發展到高峰,到瞭清代,這種傳統技術沒有新的突破,但雕版、木活字、泥活字、金屬活字、套版彩色印刷等都有很大規模的應用,技藝也更為熟練。清代後期,西方的銅閤金活字印刷及近代技術開始傳入我國,從而逐漸代替瞭原有的傳統技術工藝,使我國的印刷技術,進入一個新時期。

評分

中國的書籍裝訂,經過簡策裝、捲軸裝、鏇風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綫裝等長達兩韆多年的演變之後,到瞭清代,隨著西方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在西方書籍裝訂的影響下,進入瞭平裝和精裝的裝訂時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