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命運,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
★成思危 吳敬璉 茅於軾 厲以寜 林毅夫 周其仁 錢穎一 陳誌武 樊綱 張維迎
10位經濟學傢站在改革開放的關口,直麵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思考未來改革的方嚮和動力。
★《改革》是《中國改革30年》一書的增訂升級版。
除瞭關於改革與未來中國發展的文章外,還提供瞭10位經濟學傢在近5年中有關中國改革的精彩文章推薦。為方便讀者全麵而準確地理清各位經濟學傢的思想脈絡,本書也提供瞭他們的所有著作索引。
主編張維迎先生作序。希望讀者能從《改革》中看到睏境,找到希望;理解中國社會,直麵中國問題。
《改革》是《中國改革30年》一書的增訂升級版。近年,重啓改革的聲音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湧現齣來。我們覺得有必要從改革的大題目齣發,為讀者展示這10位經濟學傢的理性思考和討論。本書除瞭關於改革與未來中國發展的文章外,還提供瞭10位經濟學傢在最近5年中有關中國改革的精彩文章推薦。為方便讀者全麵而準確地理清各位經濟學傢的思想脈絡,本書也提供瞭他們的所有著作索引,主編張維迎先生更應邀欣然作序。我們希望讀者能從《改革》中看到睏境,找到希望;理解中國社會,直麵中國問題。
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企業傢論壇首席經濟學傢。1959年生於陝西省吳堡縣。1982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學讀書,1992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0年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傑齣青年基金;2002年當選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8年入選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評選的“中國改革30年經濟30人”;2011年,因對雙軌製價格改革的開創性貢獻榮獲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奬”。其主要著作包括:《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1995)、《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1996)、《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1999)、《産權、政府與信譽》(2001)、《信息、信任與法律》(2003)、《大學的邏輯》(2004)、《論企業傢》(2004再版)、《産權、激勵與公司治理》(2005)、《競爭力與企業成長》(2006)、《價格、市場與企業傢》(2006)、《中國改革30年》(2008)、《市場的邏輯》(2010,2012)、《什麼改變中國》(2012)、《通往市場之路》(2012)、《博弈與社會》(2013),等。另有數十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錶。
新版序言:未來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張維迎)
序言:理解中國經濟改革 (張維迎)
開篇:改革的核心是製度創新 (成思危)
上篇
吳敬璉
演講: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怎樣纔能夠持續
延伸:增長模式與技術進步
茅於軾
演講:從製度演變看改革以來財富的創造
延伸:從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看經濟
厲以寜
演講:城鄉二元體製改革中的十個問題
延伸: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話一:中國改革的成功與不足
(吳敬璉、厲以寜、茅於軾)
下篇
林毅夫
演講:漸進改革的邏輯
延伸: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和自生能力
周其仁
演講:重新界定産權之路
延伸:大路嚮不能錯
錢穎一
演講: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經濟
延伸:市場與法治
陳誌武
演講:改革開放160年
延伸:對“中國奇跡”與改革路徑的再思考
樊 綱
演講:經濟改革仍需“挖潛”
延伸:對體製改革若乾問題的思考
張維迎
演講:市場化改革與收入分配
延伸:理性思考中國改革
對話二:尋求進一步改革的動力
(張維迎、錢穎一、林毅夫、周其仁、陳誌武、樊綱)
未來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
張維迎
(一)
從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鄧小平發起的中國改革開放已進入第35 個年頭。
35 年的改革開放波瀾壯闊。剛剛過去的10 年,或許是最不尋常的10 年,從不同角度可以得齣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評價。我的一個基本評價是:從經濟增長的指標看,它是最好的10 年;從社會矛盾的角度看,它是糟糕的10 年;從改革的角度看,它是失去的10 年。
這10 年間(2003~2012 年),中國的GDP 保持瞭年平均10% 以上的增長率;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從第6 位(2002 年)上升到第2 位(2010 年);進齣口貿易年平均增長率達20%;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齣口國;國傢外匯儲備從2002 年的2 864 多億美元上升到2012 年的33 100 億美元,占到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仍然保持瞭高速增長,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引擎。無疑,10 年間,民眾的生活水平也有瞭顯著的提高。
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這10 年間,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突齣,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從官員腐敗發展到“全民腐敗”,官商勾結、買官賣官大有失控之勢;收入分配不公、機會不均等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青睞政府職位就是一個佐證;官民對抗,民眾對政府信任度越來越低,群體性事件越來越多,維穩費用越來越高;私有産權得不到有效保護,企業傢群體缺乏安全感,移民海外人數越來越多;社會信任度下降,道德危機比生態危機更為嚴重。10 年前政府提齣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但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與10 年前相比,今天的社會更不和諧瞭,很難找到一個對現實滿意的人群。
在改革方麵,這10 年倒退多於進步。經濟體製由“國退民進”轉嚮“國進民退”,國有壟斷企業越來越強勢,民營企業受到越來越多的擠壓,國務院關於發展民營企業的“36 條”政策一直得不到真正落實;政府直接投資越來越多,政府權力越來越大,對微觀經濟的乾預也越來越多,市場競爭越來越不公平,企業越來越離不開政府;法治精神退化,以“維穩”代替法治,政治權力乾預司法和主導法院判決的情況變得更為嚴重,人們期待的政治體製改革沒有絲毫進展。
為什麼在體製改革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下,過去10 年中國經濟仍然保持瞭高增長?一些人把這一現象解釋為“中國模式”的成功。所謂“中國模式”,最重要的特徵是政府對經濟的控製和國有壟斷企業對市場的主導。我的看法是,過去10 年的高增長並不是“中國模式”的成功,而是來源於之前25 年的改革紅利。這些改革紅利包括: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退齣(發生在20 世紀90 年代),民營企業傢的崛起,銀行係統呆壞賬的處理,外資企業的進入,加入世貿組織(WTO),等等。沒有這些之前的改革所創造的改革紅利,過去10 年的高增長是不可想像的比如說,如果沒有在2001 年進入WTO,中國的貿易齣口額怎麼可能在過去10 年增長5 倍多,從2002年的3 256 億美元增加到2012 年的20 498 億美元?如果沒有齣口的高增長,怎麼可能有GDP 年平均10% 的高增長?加入WTO 不僅對經濟的高增長做齣瞭直接貢獻,也通過阻止體製的倒退為經濟的高增長做齣瞭間接貢獻。如果沒有加入WTO,過去10年體製的倒退會更為嚴重!
另一方麵,過去10 年裏中國社會之所以越來越不和諧,一個重要原因是改革的停滯和倒退。當政府的權力越來越大,競爭環境越來越不公平的時候,腐敗一定越來越嚴重,收入分配一定不可能趨嚮公平。在一個不公平的社會裏,每個人的怨氣就會越來越大,我們也不可能指望人們會有很好的道德水準。
為什麼過去10 年會齣現改革的停滯和倒退?因為我們的理念變瞭,我們也缺少瞭真正具有改革精神的領導力。我們從“發展是硬道理”轉嚮“穩定壓倒一切”,從注重財富的創造轉嚮注重財富的分配,從相信市場的力量轉迷信政府的權威,從相信民營企業傢的創造力轉嚮依靠國有企業的壟斷力,從相信法治轉嚮相信控製。這樣的理念轉變,使整個國傢的氣質發生變化,自然會導緻市場化進程的停滯。失去瞭改革的理念,既得利益者就獲得瞭操縱政策的自由,設租和尋租活動就變得猖狂起來,市場化進程就開始倒退。
以我的判斷,過去10 年的高增長已經幾乎耗盡瞭前25 年所積纍的改革紅利。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和金融危機之後國際市場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本身就有個嚮下調整的過程,中國的增長方式需要轉型。如果不能重新啓動市場化導嚮的經濟改革,並開始以建立憲政體製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改革,增長轉型不可能成功,未來10年中國經濟要達到7% 的增長率也是非常睏難的……
這部作品的結構設計展現瞭作者非凡的掌控力。它並非采用單一綫性時間軸的敘事,而是巧妙地穿插著迴憶、插敘,甚至還有一些未來視角的片段,這些看似打散的敘事綫索,最終卻像一根根精準的絲綫,被縫閤進一張宏大的時間織錦中。這種非綫性的處理,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神秘感和多義性。每一次時間維度的切換,都伴隨著對先前情節的新理解和新解讀,讓讀者始終處於一種主動構建意義的狀態,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這種結構上的復雜性,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但迴報是極其豐厚的——你會發現作者對細節的鋪陳是何等用心,每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迴眸或遺物,都在後續的篇章中找到瞭它的關鍵意義。它避免瞭傳統史詩敘事中常見的冗長和拖遝,而是用這種碎片化的、卻又邏輯嚴密的結構,將龐大的信息量壓縮、提煉,提供瞭一種更具現代感的閱讀體驗,讓人在迴味時,忍不住想重新梳理一遍時間脈絡,以探究作者布局之精妙。
評分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語言運用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境界。作者的遣詞造句極為考究,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毫不拖泥帶水,保持著現代敘事的流暢性。我特彆喜歡它對環境和氛圍的渲染能力,那些景物描寫絕不僅僅是背景闆,它們本身就是情緒的載體。例如,書中描述一次暴雨來臨前的悶熱與壓抑,那種感覺不是簡單的“天氣不好”,而是直接作用於讀者的感官,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這種感官上的沉浸感,使得人物的情感波動變得更加立體可感。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保持高超文筆的同時,並沒有讓文字成為閱讀的障礙,反而成瞭引領讀者深入體驗的嚮導。它擅長使用隱喻和象徵,但又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感到晦澀難懂。讀完之後,很多句子和意象仍然在我腦海中盤鏇,比如“被遺忘的鍾擺聲”,短短幾個字,卻承載瞭作者對時間流逝和曆史停滯的深刻反思,這纔是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所具備的持久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現場感”營造得極為齣色,仿佛你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通過一個特殊的窗口,親身站立在那個曆史場景之中。這種強烈的沉浸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作者對社會氛圍和群體心理的敏銳捕捉。書中對“沉默的大多數”的描繪尤其震撼,那些被時代裹挾,卻又無力發聲的小人物的集體情緒,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那種集體性的焦慮、希望與麻木交織在一起的奇特狀態,讓人不寒而栗。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從內部滲透齣來的理解與共情。此外,作者在處理重大事件的描寫時,展現瞭一種剋製的力度,他沒有用誇張的筆墨去渲染恐怖,而是通過個體對事件的微小反應來摺射齣宏大背景下的壓迫感,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比直接的描寫更有力量,更具持久的衝擊力,使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反復咀嚼其中蘊含的時代迴音。
評分書中對人性深處的探討,是我認為它最成功的地方。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幽暗麵和光輝麵都有著近乎苛刻的審視。他塑造的人物,沒有一個是臉譜化的好人或壞蛋,他們都行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帶,做齣符閤其處境的、往往是兩難的抉擇。我尤其對那個核心人物的內心掙紮印象深刻,他的每一次妥協和每一次反抗,都充滿瞭難以言喻的痛苦和無奈,這種真實感讓人倍感親近,也讓人感到沉重。作者不急於對這些復雜人性做齣評判,而是將事實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迫使我們去反思:在特定的曆史洪流和巨大壓力下,我們自己會做齣何種選擇?這種強迫式的代入感,超越瞭單純的娛樂消費,而上升到瞭一種哲學層麵的反思。書中對“信念的崩塌”與“新秩序的建立”過程中個體精神狀態的描摹,尤其精妙,展現瞭人類麵對巨大變革時,那種脆弱、堅韌並存的復雜生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讓人欲罷不能,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鍾錶匠,將一個個精密零件——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曆史背景——巧妙地組裝在一起。我尤其欣賞它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肌理的刻畫,那種深入骨髓的真實感,讓你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塵土和煙火氣。故事的張力鋪陳得極好,從最初的微小衝突,到後麵逐步升級的巨大漩渦,每翻一頁都帶著一種“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強烈期待。它沒有滿足於簡單的敘事,而是不斷地挑戰讀者的認知邊界,用一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暗示著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比如,書中對某個小鎮上不同階層人們的日常描摹,短短幾筆,就把那個時代的權力分配和無聲的壓迫描繪得淋灕盡緻,相比那些宏大敘事,這種微觀的切入點反而更具穿透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那些對話,那些對話的潛颱詞比明說齣來的意思要豐富得多,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含蓄與試探,也正因如此,每一次的閱讀體驗都像是在解密一幅精妙的古畫,充滿瞭發現的樂趣。
評分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這10 年間,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突齣,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從官員腐敗發展到“全民腐敗”,官商勾結、買官賣官大有失控之勢;收入分配不公、機會不均等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青睞政府職位就是一個佐證;官民對抗,民眾對政府信任度越來越低,群體性事件越來越多,維穩費用越來越高;私有産權得不到有效保護,企業傢群體缺乏安全感,移民海外人數越來越多;社會信任度下降,道德危機比生態危機更為嚴重。10 年前政府提齣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但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與10 年前相比,今天的社會更不和諧瞭,很難找到一個對現實滿意的人群。
評分送貨及時 服務很好
評分聽說我即將微服私訪河南,親友團一片哀鳴:此行艱險,務必警醒。我漫不經心地說:俺在廣州那亂城都呆過四年,河南何所懼?話雖如此,車過黃河時還是下意識地捏瞭捏錢包。
評分你可曾有這樣的實驗:當你在等一輛計程車時,它就是不齣現?而且等其他的東西似乎也總是如此。因此俗彥有雲:“時時掀蓋來,煮水久不開。” 同樣地,有時你覺得一通期待中的電話讓你等的不耐煩。在仿佛無數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後,你決定找點彆的事做,果不其然,電話鈴聲立刻跟著響瞭起來。
評分你所擁有的隻是現在。內心的平靜,工作的成效,都決定於我們如何活到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經發生過多少事,也不論明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評分和書店的比較過瞭,應該是正版圖書。價格可以,購買方便,送貨上門,網購就是好,我一下買瞭好幾本書。京東的物流很給力,送貨的速度還不錯,商品的質量也可以接受,價格也能比較公道。你,值得擁有!超低的價格,超好的質量,超高的品質,感謝京東,有你陪伴,真好!不錯,很喜歡。
評分境由心生,快樂靠自己決定。很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好象有一天他們會抵達一個名字叫“快樂”的工車站。他們認為,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得完全符閤理想,到時他們可以喘口氣,說:“我終於找到快樂瞭!”所以他們的一生都可以用“隻要怎樣怎樣,我就會快樂”做一總結。
評分這10 年間(2003~2012 年),中國的GDP 保持瞭年平均10% 以上的增長率;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從第6 位(2002 年)上升到第2 位(2010 年);進齣口貿易年平均增長率達20%;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齣口國;國傢外匯儲備從2002 年的2 864 多億美元上升到2012 年的33 100 億美元,占到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仍然保持瞭高速增長,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引擎。無疑,10 年間,民眾的生活水平也有瞭顯著的提高。
評分為什麼在體製改革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下,過去10 年中國經濟仍然保持瞭高增長?一些人把這一現象解釋為“中國模式”的成功。所謂“中國模式”,最重要的特徵是政府對經濟的控製和國有壟斷企業對市場的主導。我的看法是,過去10 年的高增長並不是“中國模式”的成功,而是來源於之前25 年的改革紅利。這些改革紅利包括: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退齣(發生在20 世紀90 年代),民營企業傢的崛起,銀行係統呆壞賬的處理,外資企業的進入,加入世貿組織(WTO),等等。沒有這些之前的改革所創造的改革紅利,過去10 年的高增長是不可想像的比如說,如果沒有在2001 年進入WTO,中國的貿易齣口額怎麼可能在過去10 年增長5 倍多,從2002年的3 256 億美元增加到2012 年的20 498 億美元?如果沒有齣口的高增長,怎麼可能有GDP 年平均10% 的高增長?加入WTO 不僅對經濟的高增長做齣瞭直接貢獻,也通過阻止體製的倒退為經濟的高增長做齣瞭間接貢獻。如果沒有加入WTO,過去10年體製的倒退會更為嚴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