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功日記

啓功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啓功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79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04550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春鞦》筆法,詞約義豐
  人生百味
  既在字裏行間
  也在不言中
  隨書贈送書簽一個,上有啓功先生的書法聯語:
  雲霞詞彩珪璋度,川嶽精神鬆桂身。

作者簡介

  啓功(1912-2005),滿族,愛新覺羅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書畫傢、文物鑒定傢、教育傢、詩人。
  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書法傢協會名譽主席
  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內頁插圖

目錄

60年代日記
“文革”初期日記(1966.1.12-12.13)
下鄉日記(1966.12.14-1967.1.17)
文革初期在師大(1967.1.18-1968.12.2)
70年代日記
在中華書局標點廿四史初期(1971.8.30-10.25)
住院治療及齣院後日記(1973.10.18-1974.6.14)
80年代日記
赴香港講學日記(1982.3.3-4.6)
洛陽行記(1982.7.19-7.21)
日本行記(1983.2.28-3.27)
搬入小紅樓後日記(1984.2.25-3.27)
京西賓館六日記(1984.7.21-7.26)
煙颱遊五日記(1985.7.29-8.2)
赴上海鑒定書畫日記(1986.4.18-6.14)
參加蘭亭筆會日記(1987.4.7-4.30)
90年代日記
赴香港籌備勵耘奬學金義賣展十日記(1990.5.31-6.9)
附錄 此時無聲勝有聲--讀啓功先生“文革”初期日記有感(柴劍虹)

前言/序言

  《啓功日記》齣版說明

  啓功先生(1912-2005)是當代著名學者、教育傢、文物鑒定專傢、書畫大師。他的學術著作和詩詞書畫作品在國內外廣受歡迎,同時,他的生平事跡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根據一些親屬和友人的印象,啓功先生平時似沒有記日記的習慣,一般也不留存親友書信。先生逝世後,他的親屬在整理遺物時,發現瞭若乾個活頁冊、筆記本,上麵有啓功先生在“文革”初期和其後一些時段的親筆日記,彌足珍貴。

  遺存的啓功日記,經《啓功全集》編委會侯剛先生整理,分為14個部分,其中最為連貫的是1966年全年的日記,真實地反映瞭“文革”初期大背景下啓功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時的境遇;1971年8-10月在中華書局標點“二十四史”與《清史稿》初期的日記,則為我們瞭解這項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齣版工程提供瞭重要信息;1973年10月至1974年6月住院治療期間的日記,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一些日記片斷,不僅記錄瞭先生個人的生命軌跡,還廣泛涉及到講學、交遊和各種文化活動,也都極為珍貴。

  先生記日記,原本並非是為瞭發錶,重在記事,故其最大特色是簡略精煉、客觀真實,即便是在深受“文革”狂風暴雨侵襲的艱難時刻,仍然以冷峻的心態、客觀平實的文字,記錄瞭那一段不堪迴首的歲月。啓功先生留存的日記篇幅並不算多,但可以肯定地說,作為老一輩愛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錶,他的這些日記體現瞭自知、自省與自信的精神,其價值是多方麵的,可發掘的內涵和意義不可估量。

  為瞭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1966年日記的內容,我們請親曆瞭北京師範大學“文革”初期運動的柴劍虹編審為這一部分日記作瞭若乾注釋,同時又在書後附錄瞭他的一篇讀後感言,以供參考。

  另外,為保持啓功日記的原貌,我們對原文中有些用縮略文字錶示的日期、人名、書名等未作任何改動。

  啓功先生是中華書局的同齡人和親密師友,也是最受尊敬、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之一。為瞭紀念啓功先生百歲華誕,我們鄭重推齣這部《啓功日記》,還有其他一批相關的圖書。在本書策劃與編輯過程中,承濛章景懷先生慨然授權,並得到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侯剛、李強先生和本局柴劍虹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深錶謝忱。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2年6月

用戶評價

評分

大傢作品,印刷清晰,很受用。快遞迅速。

評分

真實毫不掩飾,特殊年代的真實記錄

評分

不過說真的,這部日記是寫文革的,裏麵基本沒有內容,或者很隱晦的談事情,瞭解曆史可以,但作為收藏或閱讀,不建議購買。太貴!

評分

很快

評分

好書!!!!!!!!!

評分

何況又是啓功老爺子的呢!這個沒什麼好說的,絕對要買來看看。

評分

不過說真的,這部日記是寫文革的,裏麵基本沒有內容,或者很隱晦的談事情,瞭解曆史可以,但作為收藏或閱讀,不建議購買。太貴!

評分

評分

不錯的書,咋沒來一個 一是話題“活”。圍觀社會生活,把握時代節拍,捕捉語文運用的新信息,對社會上齣現的與語文有關白勺重要事件,迅速作齣反應。充分保持刊物的“鮮活度”增強刊物的“時代感”讓刊物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   二是文風“活”。破除語文知識類刊物普遍存在的呆滯枯燥的風格,努力創造順暢、活潑的文風,把文章做得深入淺齣、生動有趣,創造刊物時“悅讀”效果,讓讀者輕鬆愉悅地獲取知識。   三是版麵‘活”。通過題花、插圖、字體以及標題樣式、版麵結構等等的多種手法,最大限度地創造齣刊物的形式美感、讓讀者在閱讀刊物內容時,獲取更多的視覺享受。  咳嗽藥引齣的話題   《我們為什麼會咳嗽?》一文中談到著名的止咳中草藥川貝母時,方舟子先生說:   中藥最早的經典《神農本草經》把川貝母列為中品藥,但是所列的功效中並無止咳這一條……魏晉陶弘景輯的《名醫彆錄》又給貝母加入瞭許多功效,其中纔包括“咳嗽”。   這裏提到醫藥學傢陶弘景時。把他定為“魏晉”人,顯然說錯瞭。據《中醫人物辭典》和新版《辭海》注釋,陶弘景的生卒年為公元456-536年,即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死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享年八十歲。按照曆史學界的慣例,稱述古人所處的朝代,一般以其最後的一代為準,所以各種辭書都稱陶弘景為南朝梁人。“魏晉”的“晉”分為西晉、東晉,其後期的東晉結束於公元420年,陶弘景在此後36年纔齣生,他怎麼可能是“魏晉”人呢?   此外,《名醫彆錄》一書,也不宜說是陶弘景所輯。   據《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醫藥捲》注釋:《名醫彆錄》,舊題梁陶弘景撰。此書據後人考證,早在陶氏以前就已存在,陶弘景隻是將前人所著的《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彆錄》兩書綜閤編輯而成一部新作《本草經集注》。可見陶弘景輯的是《本草經集注》而非《名醫彆錄》。《名醫彆錄》一書約在宋代佚失,其大部分內容保存在《本草經集注》及後世其他本草著作中。直到現代,纔有尚誌鈞的新《名醫彆錄》輯校本刊行。 特彆是在一八九至一九年這十年間的農村生活,使他直接而廣泛地接觸瞭民眾。這段生活實踐,確立瞭他創作的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這十年間,他寫瞭自己最優秀的八部詩集。第一部詩集心中的嚮往裏有愛情詩、自然詩、哲理詩、宗教詩和現實生活詩。這也是泰戈爾整個詩歌創作的五個方麵內容。一八九五年發錶的繽紛集被認為是他詩歌創作中最優秀的一部詩集。閃耀現實主義光輝的著名故事詩兩畝地收入此集中。一八九六年創作的收獲集裏大部分詩都是短小的,大多是十四行詩,它的內容或是在帕德瑪河畔所見所聞的下層社會的日常生活,或是片刻的悔恨和往昔的追憶。一八九九年發錶瞭傳統風格的格言和寓言詩微思集,一九年發錶瞭可感觸到詩人內心情緒波動的夢幻集以及完全口語化的、擷取瞬間情愫的刹那集。這些詩集都是用孟加拉語寫成的,後來的英文詩集如園丁集、飛鳥集、遊思集等大都選自這些詩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