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為新儒學代錶人物徐復觀先生全集之一種,係作者關於教育製度和文化傳承研究的文章閤集。徐先生曾任教於東海大學、新亞書院等教育機構,執鞭杏壇二十載,從兒童的成長,到高等教育的發展,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與想法,書中所收集的這些文章,正是其關於教育問題的集中體現。
相關視頻請點擊:徐復觀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觀,於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傢坳鳳形壪。八歲從父執中公啓濛,續在武昌高等師範及國學館接受中國傳統經典訓練。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觸社會主義思潮,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國。授身軍職,參與娘子關戰役及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派駐延安聯絡參謀,與共産黨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參與決策內層,同時拜入熊十力先生門下。在熊先生的開導下,重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並從自身的實際經驗中,體會齣結閤中國儒傢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國的理念。年近五十而誌不遂,一九五一年轉而緻力於教育,擇菁去蕪地闡揚中國文化,並秉持理念評論時事。一九七〇年後遷居香港,誨人筆耕不輟。徐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辭世。他是新儒學的大傢之一,亦是颱、港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政論傢,是二十世紀中國智識分子的典範。
“計劃教育”質疑
當前讀經問題之爭論----為孔誕紀念專號而作
對南洋大學的期待
為青年求學作一呼籲
為學習而寫作
有關大專畢業學生服兵役現役時期的一個建議
怎樣當一個大學生?
惡性補習與免試升學
應當如何讀書?
主宰自己的命運----贈東海大學首屆畢業諸生
哀唐生
苦難時代的知識青年
我們的學校
如何開始文藝寫作
按語:《漫談國校惡性補習》
動亂時代中的大學生我看大學的中文係
大學中文係的課程問題
今日大學教育問題
有關曆史教育的一封信
颱灣的語文教育問題
搶救中興大學
慎重編選中學國文課本
大學教育中的國文英文問題
兒童的成長與傢庭
青年往何處去
由一個國文試題的爭論所引起的文化上的問題
知識與符咒----做人做事求學要在平實中立基礎
保持人類正常的心理狀態
略評颱省“國文”與“國語”之爭
有關颱灣的留學政策問題
為“報”字給中學生的一封短信
教會大學在中國的偉大貢獻
上下兩代之間的問題
香港的高等教育問題
再談香港的高等教育問題
我的若乾斷想
香港中文大學的國文試題
《呂氏春鞦》中的“師道”----為壬子教師節作
大學教育的難題
教育、群眾運動及其他(答問紀錄)
“辨僞”之不易的一例
答輔仁大學曆史學會問治古代思想史方法書
“社會規範”問題
愚、鬥之國
語言魔術下的“校長獨裁製”—評富爾敦中大調查報告書
如何搶救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聯考怎會有這樣的國文試題
孔門師弟—本文係為香港封閉金禧中學事件而作
國族無窮願無極,江山遼闊立多時—答翟君誌成書6
正常即偉大(之一)
正常即偉大(之二)
正常即偉大(之三)
正常即偉大(之四)
學問的曆程----《臥雲山房論文稿》序
孔子當然姓孔..
怎樣當一個大學生?
誰考取瞭大學,誰便當大學生,似乎不應該發生“怎樣當”的問題。
假使要拿它來當作一個問題看,則一方麵大學生隻是讀書求學,問題簡單到不必多談。但另一方麵,則各人的個性不同,興趣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問題復雜得使人無從談起。
不過,每個人,對於自己現實生活是否感覺有問題,主要關係於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乃至生活意境。一般人的生活意境,在一生中,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階段:最先是被動的刺激反應,根本不感覺得有問題的階段;其次是開始有主動的思考力、評斷力,到處發生懷疑,到處提齣問題的階段;最後則是通過懷疑而發現人生的方嚮,以走上解決問題之途的階段。盡管多數人隻停留在第一階段中便混過一生,也有人則又背負著人世無窮無數的問題以沒世;但就人生發展的常態說,一個人當他走進瞭大學,應當是屬於開始對人生提齣問題的階段,而大學生當麵的問題便是“怎樣當一個大學生”。同時每個問題,有其特殊性的方麵,也有其共同性的方麵。特殊性的方麵,可以留待各個人去思考;共同性的方麵,不妨大傢作一種共同探索的嘗試。
聯閤國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日,在巴黎夏宮,通過瞭人權委員曾經過巨大共同努力後所起草的《世界人權宣言》。此一宣言雖因國際間許多微妙情形,尚未能得到所有國傢的批準(我國已批準),以緻未能付之實施;但宣言的本身,確是人類經過瞭兩次大戰及極權統治的慘痛教訓後,為瞭求得人能過著“人的生活”的保障,所獲得的偉大的成就。在宣言短短的三十個條文中,其第二十六條有一項特彆規定“父親、母親,有優先選擇其子女所受教育種類的權利”。當我初看到此一條款時,發生瞭無窮的感慨。二十世紀人類的災難,竟嚴重到把未成熟的學生作野心傢獵取私利權利的工具,緻使人權委員會的先生們,為瞭要保障這些無辜的廉價羔羊,隻有乞靈於人類古老的傳統—親子之愛。由此,不難想見,現代的大學生,要能閤情閤理地過一個大學生的生活,實際上,乃是一種非常艱辛之事。
每一個民族,隻看它有沒有好好地經過一個啓濛運動的曆史,即可瞭解它還是在發展抑或是在停滯,乃至是在墮退。就人的一生來說,大學生活,應該是相當於啓濛運動的階段。啓濛運動的最大特色,便是理性代替權威來為每個人作主。因此,大學生是理性高於一切,懷疑多於信仰的生活時代。當然,什麼是理性?什麼是權威?什麼是由理性而來的權威?什麼是由權威所假冒的理性?這不是一個大學生所能容易辨彆清楚的。何況在現代,有許多力量正在有計劃地攪擾大學生的理性?這種攪擾工作,甚至從幼兒園便已開始。不過,我可以斷言:嚮一個幼稚心靈去作整套說教的東西,這一定是不敢訴之於人類理性而隻能訴之於人類習慣性的不懷好意的東西;不勸人在其本位上去作正常的努力,而經常要人離開本位去乾些瞞天過海的勾當,這一定不是正常人所乾的正常勾當。所謂理性,常是由無權無勢的人們所積纍而來;權威,則常係建基於權勢之上,與現實利害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一個大學生首先應當有這樣的一種覺悟;即是,大學生的生活態度,應當漸漬沉浸於理性之中,而高視闊步於世俗利害之上。用舊的辭句來錶達,則一方麵要“從善服義”,一方麵又要“倜儻不羈”。而作為這種態度的根底的,則要求有一副乾淨的心靈,和磊落的氣概。假使在大學生時代,腦筋裏即盤滿瞭現實上的小利小害,乃至許多庸腔俗套,這將說明此人一整生將過著苟且趨蹌的可憐生活;其汙濁之氣,會纍住他既上不瞭天堂,更擋不住自己良心在刹那間的反省。
然則,大學生除瞭讀書追求理性以外,對不對時代負責?對不對國傢民族負責?是不是為知識而知識,為學問而學問,即是大學生做學問的最高準繩?我對這一點的答復,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一個人當他作實驗演算,乃至讀一本古典,順著一條理路去追求結論時,他的精神要洗汰得至虛至靈,乃至成為無己的、無我的狀態,此時如何能夾雜得其他的半絲半毫東西?但忘掉自己去追求真理,結果還是為瞭充實自己,擴大自己。所以就求學時的當下精神來說,一定是為學問而學問,為知識而知識。但就求學的根本動機,及求學的整個歸結來說,則一定是為瞭對時代負責,對國傢、民族,乃至整個人類來負責。時代的要求,國傢、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要求,纔是一個智識分子生活的最高規律。因此,雖然凡是可以成為知識的東西,都有學問上的價值;但其中與時代問題密切相關的,必然要擺在求知的第一位,而集注以最優秀的心靈和力量。在這苦難的時代,也有人關緊房門,背著時代,乾點雞零狗碎的無關痛癢的工作,認為這即錶示瞭學術的崇高純潔。但夷考其實,則此種人,常常是在錶麵上離開現實,而事實上乃不斷地嚮現實討便宜,以助成現實的黑暗麵。揭穿瞭說,這是以時代的血和淚來作建造象牙之塔的水泥。這種象牙之塔,實際隻是魔宮裏的更衣室。若以此來鳴高,並以此來嚮青年立教,那纔真是殘酷的狡獪。所以我覺得“以天下為己任”,過去有齣息的秀纔是如此,今日有齣息的大學生也一定是如此。
但是,以天下為己任,並非說每一個大學生,應當加入到“天下”的現實中去實際地乾;相反的,在人生的全曆程中,大學生是積蓄知識能力的時代,而不是使用知識能力的時代。因此,大學生的本分,是在知而不在行;更正確的說,是要把知當作行的時代。所以,大學生應當由對於時代、現實的密切關心,而去知道時代,知道現實;但不能,也不應該,馬上去參加時代,參加現實。正如Korff 在其《人間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第一章中所說,為瞭要瞭解一種事實,常常須要從事實後退一步,與事實保持一個相當的距離。知識青年參加現實的目的,是要把現實加以推進改造。不瞭解現實,而去參加現實,常常掉入在現實的泥淖中,以緻隨波逐流,結果成為現實的犧牲品。因此,真正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學生,應當從天下的現實中後退,退到自己的古典性的書本上,退到科學研究的最新結論上;站在這種書本上、結論上,來看現實的問題,而不讓現實問題中所挾帶的現實利害遮蔽瞭人類理性的成果;要使現實問題隨著理性之光來迴轉,而不使理性之光隨著現實的利害來擺動。隻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真精神,則在大學時期,退到書本上愈深,退到實驗室裏愈深,便算守住瞭大學生的本分,盡到瞭大學生的本分,同時也就真正擔負瞭時代在這一方麵的責任。而在這種盡本分的純潔無私的心靈活動中,不把學術和天下國傢連成一片不止。世上盡有強調隻管個人作學問,不要關心時代痛癢的人,這是因為在此種人的內心深處,常藏有骯髒不堪告人之隱。我國現代的悲劇,從某一角度看,也可以說是來自五十年以來,少數守本分、盡本分的大學生,在精神上卻與時代隔絕,讓不守本分、不盡本分的大學生,在學校裏操縱學校的風氣,齣到社會,又操縱瞭現實的政治社會的風氣。今日的大學生,若有誌於挽救我們自身的悲劇,應當從自己不扮演悲劇的角色做起。
……
齣版前言
徐復觀先生的著作散見於海內外多傢齣版社,選錄文章、編輯體例不盡相同。現將他的著作重新編輯校訂整理,名為《徐復觀全集》齣版。
《全集》共二十六冊,書目如下:
一至十二冊為徐復觀先生譯著、專著,過去已齣版單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書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一、《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與《詩的原理》
二、《學術與政治之間》
三、《中國思想史論集》
四、《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
五、《中國藝術精神》與《石濤之一研究》
六、《中國文學論集》
七、《兩漢思想史》(一)
八、《兩漢思想史》(二)
九、《兩漢思想史》(三)
十、《中國文學論集續篇》
十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與《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編輯《全集》時,編者補入若乾文章,並將原單行本《公孫龍子講疏》一書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冊,將徐復觀先生散篇文章分類擬題編輯成書:
十三、《儒傢思想與現代社會》
十四、《論智識分子》
十五、《論文化》(一)
十六、《論文化》(二)
十七、《青年與教育》
十八、《論文學》
十九、《論藝術》。並將原單行本《黃大癡兩山水長捲的真僞問題》一書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與隨筆》
二十一、《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一)
二十二、《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二)
二十三、《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冊是按《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題意,將作者關於中外時政的文論匯編成冊,擬名為《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
二十四、《無慚尺布裹頭歸? 生平》。並將原單行本《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收入其中。
二十五、《無慚尺布裹頭歸?交往集》
二十六、《追懷》。編入親友學生及各界對徐復觀先生的追思懷念以及後學私淑對他治學理念、人格精神的闡明與發揮。
徐復觀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種編輯版本,其中原編者加入的注釋,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編者注”標明;編輯《全集》時,編者另外加入注釋的,以“編者注”標明。
為更完整體現徐復觀先生的思想脈絡,編者將個彆文章,在不同分類的捲中,酌情少量選取重復收入。
《全集》的編輯由徐復觀先生哲嗣、颱灣東海大學徐武軍教授,颱灣大學王曉波教授,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颱灣東海大學薛順雄教授協力完成。
九州齣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翻開《現代中國的思想轉型》,我立刻被作者那種精密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眼光所吸引。這本書的結構極其清晰,像是一張錯綜復雜的思維導圖被層層剝開,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近代思潮脈絡變得井井有條。作者沒有簡單地將西方思潮的引入視為一種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觀念在中國特定曆史情境下所經曆的扭麯、適應與再創造的過程。尤其精彩的是他對“激進與保守”這對永恒矛盾的探討,他沒有輕易站隊,而是通過對具體思想傢論述的細緻解讀,展示瞭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背後,必然蘊含的復雜張力與內在的自我否定。這使得閱讀過程成瞭一種高強度的智力對話,每讀完一個章節,都需要停下來,消化其中蘊含的時代重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啓濛”這一概念的再闡釋,它不再是一個扁平化的政治口號,而是滲透到社會結構、倫理觀念乃至日常語言層麵的深刻變革,這種洞察力,極大地提升瞭對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理解深度。
評分我最近對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中“知行關係”的專著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與傳統學術著作那種闆著臉孔的說教方式截然不同。作者似乎更像一個充滿激情的導遊,帶著讀者穿梭於王陽明的心學之境與硃熹的理學殿堂之間,但這位導遊的學識又是無可挑剔的。他擅長用現代的譬喻來闡釋古代的概念,比如將“緻良知”比作一種內在的操作係統升級,將“格物”描述為對外部世界的深度數據采集與分析,這種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卻絲毫未犧牲內容的深刻性。書中對於“知而不行”的批判,振聾發聵,它直指當代知識分子最容易陷入的睏境:空談理論卻無法實踐轉化。閱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精神刺激,促使我反思自己過去對知識的占有方式——僅僅是“知道”,還是真正地“做到”?這種由思辨引領至行動的內在驅動力,是這本書最寶貴之處,它提供瞭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惰性和理論的虛浮。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梳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書籍,帶給我一種近乎冥想般的閱讀體驗。它的語言極其講究意境的營造,與其說是文字描述,不如說是筆墨在紙上留下的韻味。作者似乎對美學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他筆下的山水畫不再是簡單的風景描摹,而是宇宙精神在二維平麵上的投射;他談論書法時,仿佛能讓我們觸摸到筆尖在宣紙上行走的力道與呼吸。全書的節奏緩慢而悠長,仿佛與古人的創作心境保持著同步。這種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要求讀者放下急躁,進入一種“慢”的狀態,去體會“留白”的哲學,去理解“氣韻生動”的內涵。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藝術欣賞,絕非僅限於技術層麵的鑒賞,更是對創作者哲學觀、生命觀的深層共鳴。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本書如同一劑清涼散,讓人得以從喧囂中抽身,重新體悟東方美學的深邃與寜靜,這種對“境”的追尋,是現代人亟需迴歸的精神傢園。
評分近期研讀的這本關於比較文學的論著,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跨越文化疆域的宏大視野和極為細緻的文本比對能力。作者毫不吝嗇地將希臘史詩、印度吠陀經文與中國古代的某些神話源流放在一起進行審視,這種做法極具挑戰性,但也展現瞭其深厚的跨文化功底。最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語境下的“英雄原型”時,沒有采取簡單的趨同論述,而是著重強調瞭在相似的文化母題下,不同文明如何根據其獨特的社會結構和宗教信仰,塑造齣截然不同的精神側麵。他那種“既看到普遍性,更強調特殊性”的分析路徑,令人信服。閱讀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知識邊界被不斷拓寬,仿佛完成瞭一次對人類共同精神財富的環球旅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高級的思維工具,教導我們如何用更開闊的胸襟去理解“他者”,去反思我們自身文化邏輯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這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纔能真正領會其深意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評分最近讀完瞭一本叫《學者的精神》的書,讀完之後,心裏湧動著一股久違的對知識的敬畏之情。這本書並沒有刻意去構建宏大的理論體係,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午後陽光下娓娓道來,分享著他對學術、對生活最真摯的感悟。作者的文字裏有一種沉穩的力量,不是那種咄咄逼人的教條,而是點滴滲透的智慧。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做學問”這件事的描繪,那份甘坐冷闆凳的定力,那種對真理的近乎偏執的追求,讓人在浮躁的當下感到一種難得的心安。他談到研究中的瓶頸與突破,那種在黑暗中摸索,最終找到一絲微光的喜悅,簡直是每一個身處學習之途的人都能産生強烈共鳴的體驗。書中反復強調的,是保持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不要滿足於既有的答案,而是要敢於質疑、勇於發問。這種精神的傳遞,遠比書中所引用的那些具體史料或理論更具價值,它塑造的不是知識分子,而是完整的人格。讀罷掩捲沉思,我仿佛被重新校準瞭人生的航嚮,明白真正的學問,是嚮內求索,而非嚮外炫耀。
評分1969年再至香港,應聘為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新亞研究所教授兼導師和中文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並重理《民主評論》編務,又任《華僑日報》主筆。
評分宗上所述: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形式。即文學是呈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童慶炳)。
評分邢炳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遊、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貴族子弟的學科。《宋書·雷次宗傳》:“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評分喜歡徐教授的著作,值得擁有!
評分寫得很好的書,徐老的書值得一看!!!!!!
評分這次在京東的購物經曆很不錯,書是正版的,價格上還算比較實惠,而且品相上還是不錯的。此外在送貨上,物流比較快,比較及時。因為這個書有時候購買下來有時效的需要,送的及時瞭,對於使用來說還是挺重要的。所以綜上來說,這次還是挺好的,以後也會繼續在京東購買。
評分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徐復觀全集:青年與教育
評分這套書內容不錯,先囤貨,有時間瞭慢慢閱讀理解,謝謝京東!
評分明 唐寅《落花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