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的历史(京东套装共2册)

美丑的历史(京东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翁贝托·艾柯 著,彭淮栋 译
图书标签:
  • 美学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美学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11230174
商品编码:11230174
包装:精裝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全书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较的说明内容收录其中。对读者而言,此书犹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图,引人惊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领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今天,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美的历史》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丑的历史》讲述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艾柯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作者简介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小说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艾柯作品有《美的历史》、《时间的故事》、《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其他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还包括《玫瑰的名字》《误读》《带着鲑鱼去旅行》《开放的作品》《波多里诺》《密涅瓦火柴盒》《悠游小说林》等近20本。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贡布里希的《美的历史》,单纯由艺术史角度着眼;艾柯的学问取向广阔,讨论不只限于艺术史,更旁征博引,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哲学思想史寻找他山之石借鉴,在美学之外借助相关知识做讨论的切入点。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 林载爵

  这不是一本艺术史、文学史或音乐史,谈的纯粹是放诸古今中外皆准的有关“美”的历史。内容大部份皆由艺术世界取材的原因,艾柯解释是因为较诸贩夫走卒创造出来的美丽事物,艺术家创造的作品较多能够留存于后世,而且他们也留下了较多的只字片语,解释自己认为哪些东西是美的。艾柯认为,美的观念向来并非绝对、颠扑不破的,因此花了不少篇幅将不同的美学观念并陈,探讨相异的美的模型如何并存于同一时期,以及其他模型如何穿越不同的时期彼此呼应。艾柯坦承自己对于美的观点,可能会招致相对主义之讥,仿佛认为美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更迭而有所改变,而这正是他的本意。至于在千姿百态的变化之下,美的差异是否有万流归宗的统一模式,艾柯则很酷地下了一个结论:“只读者自便。”
  ——台湾诚品书店推荐

目录

《美的历史》:
导论
比较表
裸体的维纳斯
裸体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维纳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维纳斯脸与发
阿多尼斯有脸与发
圣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第一章 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
1.缪斯的合唱
2.艺术家的“美”观
3.哲学有谈美
第二章 阿波罗式与戴奥尼索斯式
1.德尔斐神
2.从希腊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与和谐
1.数字与音乐
2.建筑比例
3.人体
4.宇宙与自然
5.其他艺术
6.合目的性
7.比例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中世纪的光与颜色
1.光与颜色
2.神是光
3.光、财富、贫穷
4.装饰
5.诗与神秘主义里的色彩
6.色彩与日常生活
7.颜色的象征意义
8.神学家与哲学家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以美丽刻画怪物
2.传说中的畸怪生物
3.普遍象征系统如何处理“丑”
4.将“丑视”为美的一个条件
5.丑: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从田园到天使般的女性
1.神圣与世俗之爱
2.淑女与游吟涛人
3.淑女与骑士
4.诗人与难圆的爱
第七章 15至16世纪间的美
1.发明与模仿自然之间
2.拟像
3.超感官之美
4.维纳斯
第八章 淑女与英雄
1.淑女
2.英雄
3.实用之美
4.官能之美
第九章 从优雅到不安的美
l.朝向一种主观、多重的美
2.风格主义
3.知识危机
4.忧郁
5.尖锐、机锋、巧喻……
6.追求绝对
第十章 理性与美
1.美的辩证法
2.严格与解放
3.王宮与花园
4.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5.英雄、肉体与废墟
6.新观念、新题材
7.女性与激情
8.美的自由发挥
9.残酷与郁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新的审美观
2.崇高是伟大灵魂的回响
3.自然里的崇高
4.废墟诗学
5.文学上的“哥特”风格
6.柏克
7.康德的崇高论
第十二章 浪漫主义之美
第十三章 美成为宗教
第十四章 新的对象
第十五章 机器之美
第十六章 从抽象形式到物质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体之美
参考书目索引
作者索引
艺术家及其作品索引

《丑的历史》
导论
第一章 古典世界里的丑
1. 一个由美主宰的世界?
2. 希腊世界与恐怖
第二章 受难、死亡、殉道
1. 宇宙至美论
2. 基督受难
3. 烈士、隐士、忏悔者
4. 死亡的胜利
第三章 启示录、地狱和魔鬼
1. 恐怖的宇宙
2. 地狱
3. 魔鬼的变形
第四章 怪物和凶兆
1. 奇观和怪物
2. 不受节制的新美学
3. 怪物道德化
4. 奇迹异闻
5. 怪物的命运
第五章 丑、诙谐与猥亵
1. 普利阿普斯
2. 对农民的讽刺与嘉年华狂欢
3. 文艺复兴与解放
4. 漫画式讽刺
第六章 女人的丑:古代到巴洛克时期
1. 反女性的传统
2. 风格主义和巴洛克
第七章 近代世界的魔鬼
1. 从造反的撒旦到可怜的墨菲斯特菲里斯
2. 将敌人妖魔化
第八章 巫术、撒旦主义、虐待狂
1. 女巫
2. 撒旦主义、虐待狂、对残忍的爱好
第九章 对自然的好奇心
1. 开肠破肚的尸体
2. 面相学
第十章 浪漫主义以及对丑的拯救
1. 丑的哲学
2. 丑而堕入地狱的人
3. 丑又不幸的人
4. 不幸兼生病
第十一章 阴森
第十二章 铁塔和象牙塔
1. 工业之丑
2. 颓废主义和丑的放纵
第十三章 前卫运动与丑的胜利
第十四章 别人的丑、媚俗、坎普
1. 别人的丑
2. 媚俗
3. 坎普
第十五章 今天的丑
参考书目
关于本书引文
书目作者索引
艺术家索引
影片索引

精彩书摘

  《美的历史》
  “美丽”,连同“优雅”、“漂亮”、“崇高”、“奇妙”、“超绝”等措词是我们表示喜欢某件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形容词。依此意思,美丽的与善的似乎是同一回事。事实上,在各历史时期里,美与善也密切相连。
  不过,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来判断,我们往往不仅将我们喜欢的事物界定为好的善的,也把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界定为好的善的。我们所认为好的事物,其数无限,两情相悦之爱、诚实获致的财富、精美的佳肴皆是,皆为我们所希望拥有。刺激我们的欲望者,谓之善。我们以有德之行为善,而且会有“但愿此事出自我手”之心,或者,见一善事,受其激励而决心做一同样可嘉之事。有时候,一事符合某种理想原则但苦难及身,我们仍视之为善,如英雄光荣就义、有人舍身救治麻风病,以及父母为救子女而牺牲生命。这些例子,我们认为其事乃善事,但我们出于自私或恐惧,宁可不要置身其境。我们认其为善,却是他人之善,我们旁观,带着某种超脱,虽然也怀着某种情感,而且不无思齐之欲。形容我们宁可敬佩而不亲履的有德之行,我们往往说,那是“美事”。
  超脱的态度使我们将一件善事界定为美,而不起思齐置身其地之心。细想此点,我们就明白,我们谈“美”时,是为一件事物本身之故而享受之,非关我们是否拥有此一事物。我们悦赏烘焙店橱窗里一个结婚蛋糕,可能觉得其美丽,即使我们出于健康理由或当时并无食欲而不以其为该买之物。美丽的事物,如果是我们的,会使我们快乐,但即使属于他人,也仍然美丽。至于有人见一美丽之物,例如伟大艺术家的画,出于借拥有以傲人,或为了能够日日观赏之欲,或因其经济价值巨大,而欲占为私有,当然又是另一回事。这些嗜欲、妒羡、占有欲、贪婪,与“美”的情操了无关涉。
  口渴之人见水泉,急趋而饮之,初非赏爱水泉之美。他或她可能静观其美,亦是在其解渴之后。美感之异于欲望,关键在此。我们见人,对之并无性欲,或者,知道其人绝不可能为我所有,仍能视之为美丽绝伦。若我们对一人生出欲念(其人可能貌丑)但却无法与之达成为我所欲求的关系,则痛苦随至。
  本书出古入今,第一要义是看看哪些文化、哪些历史时期认识到,有些事物给人静观欣赏之乐,此乐独立于我们对这些事物可能怀有的欲望。在这层意义上,此书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人类视为美的事物。
  我们的另外一项指南是,现代为美与艺术之间打造的关系,并不如我们所想的这般一望可知。有些现代美学理论只承认艺术之美,因而低估自然之美,有些历史时期则与此相反,认为美是自然界的特质(月光、精美的水果、美丽的颜色),“艺”之要务,是把东西做好,以所做之物善尽其用──画家、雕刻家、造船家、木匠、理发师之作,皆可以“艺”称之。到后来,为了将绘画、雕刻及建筑区别于工艺,才有现代意义的“艺术”一词。
  不过,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往往暧昧多层,原因是,自然之美虽获偏爱,艺术能为自然做美丽的刻画,亦属公认之事,即使所刻画的自然本身危险叵测或令人厌恶。
  我们这本书讲美的历史,不是艺术史(或文学史、音乐史),因此,我们一路看美的历史,将会随时提到处理美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观念。
  大家一定会问:这本美的历史为什么只征引艺术作品为其史料?理由是:古往今来,是艺术家、诗人、小说家向我们述说他们认为美的事物,而为我们留下美的例子的,也是他们。农夫、石匠、烘焙师、裁缝师也制作他们认为美丽之物,但其中只有非常少数能留存于世(瓶罐、牲口栖身的建筑、一些衣服)。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片言只字告诉我们,他们何以认为那些东西美丽,或者,向我们解释自然之美对他们是何意义。艺术家刻画谷仓、工具或身穿衣饰的人,我们才能借以猜测他们那个时代,匠人对美可能抱有的理想。然而我还是无法十分确定,有时艺术家画他们当时的人,其灵感来自圣经时代或荷马时代,而刻画圣经或荷马笔下的人物之时,又从当下处身时代的时尚汲取灵感。我们的见解虽有作品可征,但对这些作品绝难完全确定。不过,我们细心观察之余,还是可以冒昧推论。思考古代艺术家或匠人之作,当时的文学或哲学文字往往可以借助。例如,雕刻罗马式(Romanesque)教堂柱子或柱头那些怪物的雕刻家是否认为那些怪物美丽,我们说不上来,但我们有圣伯纳(St. Bernardo)的文字(他本人并不认为那些雕刻好或有用),可从中得知信徒颇得观赏之趣(而且,圣伯纳虽谴责那些雕刻,言下却透露出他对其吸引力并非毫无感觉)。于是,感谢天意留此不容质疑的证言,我们可以说──根据12 世纪这位圣徒之见──那些怪物雕刻是美的(虽然道德上可以疵议)。
  由于上述原因,本书只关注在西方文化中的美的观念。我们拥有所谓原始民族的艺术品,比如面具、粗糙雕刻、雕刻,但我们没有技术文本,以便告诉我们它们是用作静观、葬礼或单纯日常应用。至于其他文化,虽说诗歌与哲学的典籍浩如烟海(比如印度文化或中国文化),即使传统引导我们把某些概念译成西方文字,比如“美”或“善”,但几乎很难确定在哪点上它们同我们的一致。
  我们说过,本书大部分将从艺术世界取材。不过,我们接近现代之际,也会用到除了纯粹娱乐、广告或满足情色行为,别无艺术目的的材料,诸如商业电影、电视及广告传输的影像。原则上,伟大的艺术作品与美学价值稀少的作品,对本书价值相同,亦即协助我们了解特定时代的美的理想。
  如此说来,本书可能招来相对主义之讥,仿佛我们认为美随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而转移。我们正是此意。前苏格拉底学派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 of Colophon,公元前560—前478 年)有一段著名的话:“假使牛或马或狮子有手,能如人一般作画,假使禽兽画神,则马画之神将似马,牛画之神将似牛,神之状貌各如它们自己。”(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 V, 110)
  美的观念千汇万状,在这些变化之上,可能有某种施诸百世万族而皆准的规则。本书并不期望不计代价地搜寻这些规则。我们不作此意图,而只期凸显差异。至于是否在差异底下寻找万流归宗的统一,只读者自便。
  本书谋篇命意的原则是,美向来并非绝对、颠扑不破的,而是随历史时期与国家之异而异,非仅物理美如此(包括男、女、风景),神、圣徒、观念之美亦然。
  本书如此命意,对读者最为尊重。我们将会看到,同一时期,画家与雕刻家歌颂一种美的典型(人、自然、观念),文学家却歌颂另一种典型。某些希腊诗人吟咏的女性美,在后世某个时代才由画家与雕刻家实现。另一方面,我们只要想想,下一个千年,火星人蓦然碰见一幅毕加索的作品,以及毕加索同时代的爱情故事里描写的美女,这位火星人将会何其诧异。他不会明白这两种美的观念有何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花些工夫,看看不同的美的模式如何并存于同一时期,以及其他模式如何穿越不同的时期彼此呼应。
  本书一开始就将全书的编排与灵感和盘托出,让读者尝一脔而知鼎味。全书起始,排列出一系列对照图表可见,不同时代里,有时彼此相距遥远的哲学家、作家、艺术家如何重拾并发展(或许加以变化)纷繁多样的美的观念,在此图表可一目了然。
  ……
《美丑的历史》(京东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 第一卷:流变的审美尺度——从古至今的视觉与价值 《美丑的历史》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文化史力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美”与“丑”这两个概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流变及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哲学根源。本套装共计两册,第一卷着重梳理了从史前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美丑观念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哲学思潮、社会结构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并在不同文明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 翻开本书,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隧道,抵达遥远的史前社会。在这里,艺术的萌芽与生存的本能紧密相连。那些原始洞穴中的壁画,粗犷而充满生命力的雕刻,所展现的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纯粹审美,而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命繁衍的祈求,以及对生存环境的观察与模拟。粗壮的身体、饱满的乳房,被视为女性生殖力的象征,因而成为“美”的代表,这是一种根植于生存繁衍本能的直观认知。 进入古希腊,人类理性与哲学的曙光初现,美丑的定义开始变得更加精细化和抽象化。古希腊人将“美”与“和谐”、“比例”、“秩序”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数学比例,并在雕塑、建筑中加以运用,追求身体的匀称与和谐,认为数学上的完美即是视觉上的美。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是可感世界中不完美的投影,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型世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事物的形式和功能,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完整性、对称性和秩序感。这种古典的审美范式,对后世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在继承希腊美学的同时,也融入了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罗马人更注重宏伟、壮丽的建筑,以及能够彰显帝国权力和荣耀的艺术品。尽管他们也欣赏和谐与比例,但在“美”的定义中,实用性和纪念性被赋予了更高的权重。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宗教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丑的评判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教会将“美”与“神圣”、“纯洁”、“虔诚”等宗教品质联系在一起,而“丑”则与“罪恶”、“世俗”、“诱惑”划上等号。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绚丽的彩色玻璃,与其说是为了视觉上的愉悦,不如说是为了引导人们的目光向上,去感知上帝的荣耀。人体在宗教艺术中往往被描绘得瘦削、苦修,缺乏世俗的肉体之美,因为肉体的欲望被视为通往罪恶的途径。 拜占庭艺术则以其庄严、神秘的圣像画和马赛克闻名。闪耀的金箔、宝石,以及程式化的、带有神圣光环的人物形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体验,这种“美”是精神性的,是灵魂的升华。 文艺复兴的到来,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归。艺术家们重新审视古典文化,并将目光投向了人本身。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在解剖学、透视学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探索人体的比例与和谐。他们笔下的人物,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现实的生动与力量。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使得“美”的概念重新与人的情感、个性和世俗生活发生联系。健康、丰腴的身体再次成为美的象征,这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日益受到重视,风景画开始独立成章,自然界的“美”被视为上帝创造的奇迹,也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第一卷的讲述,如同一个宏大的画卷,徐徐展开。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品、文学作品、哲学思想乃至日常生活习惯的细致考察,揭示了美丑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普适性标准,而是深深烙印着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社会基因。从原始的生存本能到抽象的哲学理念,从宗教的禁锢到人文的解放,每一种审美尺度的确立,都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本书不仅是艺术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精神史一次深刻的挖掘与反思,它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美”,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被塑造、被定义、被传承、被颠覆的。 第二卷:多元视角的碰撞与重塑——现代社会的审丑、反美与新美学 《美丑的历史》第二卷,将我们从辉煌的古典与文艺复兴时期,带入到更为复杂、多元、充满张力的现代社会。在这一卷中,我们将看到,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迁,“美”与“丑”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传统的审美标准在一次次颠覆与重塑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困境。 本卷的开篇,往往会聚焦于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哲学家们对“崇高”概念的探索,开始挑战单纯追求和谐与美的古典范式。康德对“崇高”的定义,强调了其引发敬畏、恐惧,但又超越感官体验的特性,这为后来的浪漫主义美学埋下了伏笔。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反抗工业化理性主义的一股强大思潮。艺术家们开始推崇情感、想象力、个体经验和对自然鬼魅、神秘一面的描绘。海德堡的“黑暗浪漫主义”,对荒诞、死亡、病态等主题的关注,预示着“丑”开始被纳入艺术的探讨范围。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的形象,以及对人性深渊的挖掘,都体现了对传统善恶美丑观念的挑战。 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则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以及那些被传统审美所忽视的“粗鄙”现实。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作家,笔下的人物和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但也包括了贫困、疾病、压迫等“不美”的元素。这种对现实的忠实描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艺术家们认为,真实的生活,无论其表象如何,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力量和动人的故事。 然而,真正让“丑”在现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解构了传统的视觉经验。莫奈对光影瞬间的捕捉,梵高对情感的强烈抒发,马蒂斯对色彩的夸张运用,毕加索对事物形态的解构重组,杜尚将日常物品升华为艺术品的“现成品”概念……这些都极大地挑战了观众长期以来对“美”的认知。 “丑”不再仅仅是艺术家不小心触碰到的禁忌,而是被有意地作为一种表达手段,用以揭示社会的病态、人性的阴暗、存在的荒诞,或是对既有秩序的批判。例如,表现主义艺术中扭曲的形体和强烈的情感色彩,直接传达了艺术家内心的痛苦与不安。达达主义更是将“反艺术”、“反美学”作为其核心立场,通过戏谑、荒诞、挑衅的方式,质疑一切既有的价值体系。 本书对“审丑”现象的探讨,将深入分析为何在现代社会,“丑”反而成为一种吸引力。这可能源于对平庸、虚假的“美”的厌倦,源于对真实、深刻体验的追求,也可能源于对压抑个性的社会规范的反叛。对“怪诞”、“畸形”、“病态”的关注,在文学、电影、时尚等领域也屡见不鲜,它反映了现代人面对复杂世界时,内心深处的多重情绪与认知。 同时,第二卷也将关注“反美”的思潮。这包括对消费主义文化中制造出来的空洞、浅薄的“美”的批判;对媒体过度美化和脸谱化形象的质疑;以及对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定义和推广特定“美”标准的揭露。女权主义艺术、后殖民主义艺术等,都从不同角度挑战了以男性、西方为中心的传统审美霸权。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新美学的诞生与发展。在后现代语境下,我们看到“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的艺术形式,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了艺术家观念和作品的互动性,以及观众的参与和解读。对“过程”、“体验”、“概念”的关注,使得“美”的意义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视觉的愉悦,而是可能包含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共鸣,甚至是社会问题的反思。 作者将引用大量具体的艺术作品、电影片段、文学选段、时尚潮流以及大众文化现象,来佐证这些观点。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到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对审美建构的揭示,再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消解……这些理论的碰撞,共同编织了现代社会美丑观念的复杂图景。 《美丑的历史》(京东套装共2册)的第二卷,不仅是对现代艺术史的梳理,更是对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我们所接受的种种信息,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美”与“丑”认知的深刻剖析。它告诉我们,在一个日益碎片化、多元化、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对美丑的理解,需要我们具备更开放的心态、更批判性的思维,以及对人类经验更深层的体察。这套书,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并最终,重新定义我们心中的“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通常对套装书抱持着保留态度,总觉得有些是凑数的,但这一套《美丑的历史》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书脊的设计非常考究,字体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特别喜欢它采用了的某种进口纸张,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部涵盖如此宏大主题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封面设计大胆又含蓄,用色沉稳,成功地传达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而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哗众取宠的“艺术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舍得开始阅读,生怕破坏了这份近乎完美的初见之感。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力,无论是装订的牢固度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对于像我这样有“书本情结”的读者而言,光是拥有这套实体的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远超出了“阅读工具”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

评分

在阅读的后半程,作者将视线转向了近现代,特别是对“后现代解构”与“反审美”思潮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者冷静地梳理了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如何彻底颠覆了“艺术即美”的传统信条,并探讨了大众文化(Pop Culture)对既有审美体系的侵蚀与重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去美化”的趋势,而是将其视为人类在面对信息爆炸和身份认同危机时的一种必然反应。这种既保持批判的距离感,又充分理解其合理性的叙事态度,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智慧。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代艺术中的许多“怪异”作品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不再是盲目的排斥或追捧,而是多了一把审视的标尺。这套书成功地完成了它最宏大的目标: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历史,如何去“理解”审美背后的深层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恶判断。

评分

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对这本书内容的初步探索中,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邀请参加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辩论会。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对“美”与“丑”的认知进行碰撞和对话。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古希腊“和谐统一”审美与中世纪“神圣秩序”审美之间的张力所吸引。作者论述得极其精妙,他总能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艺术品或一则哲学片段中,挖掘出其背后深藏的时代精神与权力结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甚至会拿出旧笔记出来进行对照。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人感到震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相互印证的理论框架,引导读者去质疑自己习以为常的审美标准。

评分

读到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对人体形象重塑的章节时,我几乎是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在阅读。作者笔下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不再是教科书里被供奉的神像,而是被置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语境中,细致剖析他们如何挣脱宗教的束缚,重新定义了“完美”的比例与形态。这种还原历史脉络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同时,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丑”的概念时,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洞察力。它毫不避讳地探讨了社会偏见、道德评判如何被投射到视觉形象上,以及这种投射如何反噬个体。这种对人类复杂心理的剖析,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它挑战了我们对“客观之美”的幻想,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见的“美”,其实是历史、权力与文化合谋下的产物。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赞叹,但绝不流于学院派的晦涩。我必须强调,尽管涉及大量严肃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但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优雅和富有画面感的。他擅长运用对比强烈的意象来阐释复杂的概念。比如,他对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戏剧性的光影对比的描述,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你仿佛真的置身于卡拉瓦乔的画作之下。这种“以文喻画、以史证理”的写作手法,让即便不是专业人士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对那些晦涩的流派风格产生直观的理解。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脑力体操,不仅知识量暴增,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的事物——无论是现代设计、街头时尚,还是电影镜头语言——的视角都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