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2:宋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2: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故宫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书法
  • 宋代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藏品
  • 名家
  • 字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2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1941
包装:盒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2):宋》每一卷的每件作品介绍时,既有题名与作者名,又有释文,还有相关的题记。而且,有些作品的局部放大图还使古代大师们的笔墨精气与韵味凸现,难怪行家会有“比直接欣赏原作收获还大”的赞叹。

目录

图版目录
图版
图版索引

前言/序言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卷(宋)系列以外的故宫博物院书法藏品概述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文明的宝库,其书法收藏之精、数量之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当我们聚焦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2:宋”这一特定卷册所涵盖的宋代书法精品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故宫博物院的书法文物体系是一个跨越数千年、包罗万象的宏大谱系。 “宋”卷的侧重,清晰地界定了其范围——主要收录宋代(960年—1279年)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纸本墨迹、尺牍、题跋,还是部分重要碑帖的摹刻本,都聚焦于那个由“尚意”主导的书风,展现出苏轼的丰腴、黄庭坚的奇崛、米芾的洒脱以及蔡襄的端谨等宋代文人书法的时代精神。 然而,故宫的珍藏远不止于此。一个完整的书法史考察,必须延伸到宋代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以及宋代之后的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以下将详细阐述故宫博物院在其他历史时期所拥有的、与“宋”卷无直接关联的重量级书法藏品群落,这些藏品构成了故宫书法部浩瀚星河中其他璀璨的组成部分。 一、魏晋南北朝:法帖与碑刻的源头活水 魏晋南北朝(约220年—589年)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标志着“尚韵”书风的成熟,行书和草书的体式基本定型。故宫的收藏,特别是碑帖摹本和少量尺牍,是研究这一时期艺术风貌的重要依据。 (一)早期墨迹与尺牍的稀缺性: 虽然顶级的晋人墨迹(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等现藏台北故宫)多为传世孤本,但故宫仍保有极具研究价值的早期手札和刻帖。例如,现藏故宫的某些唐代摹本,其所依据的底本直指晋人真迹,为我们还原“二王”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摹本虽然成于唐代,但其内容和风格追溯至更早的时期。 (二)碑刻法帖的拓本群: 故宫收藏了大量不同拓工、不同时期的碑刻拓本,这些拓本是对当时魏晋南北朝书法刻石的直接记录。这些拓本中,包含了对《九成宫醴泉铭》之前(如早期的钟繇、陆机等人的碑刻风格)的追摹与研究成果。这些拓本的价值在于,它们记录了魏晋时期篆隶向楷书过渡的艰辛历程,这是宋代楷书(如宋四家)所依赖的成熟体系的奠基。 二、隋唐五代:法度的巅峰与草书的革新 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期,楷书发展至极盛,法度森严,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收藏,是故宫书法部最引人注目的板块之一,其风格与宋代的“尚意”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初唐楷书的典范: 故宫博物院拥有大量唐代书法大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遵循严格的法度,强调结构、笔势的规范性。这与宋代文人书法追求的个性和意趣截然不同。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故宫收藏了这些初唐大家的作品真迹或高质量的摹本。这些作品的风格以端庄、谨严著称,如欧体的险峻瘦硬、褚体的秀逸空灵,都是宋人学习楷书的基石,但其审美趣味与宋人(如米芾)的欹侧、变化有所区别。 (二)盛唐气象与狂草的爆发: 盛唐时期,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书风达到了颠峰,以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奔放的笔势震撼人心。故宫收藏的唐代草书作品,特别是那些气势磅礴、连绵不绝的长篇巨制,展现的是一种与宋代文人书写小品截然不同的“庙堂之气”与“盛世气象”。 (三)颜真卿与柳公权: 颜真卿(709年—785年)开创的浑厚博大、气势恢宏的书风,以及柳公权(773年—841年)的骨力洞健、结构匀称的书风,构成了唐代书法的两大高峰。故宫珍藏的颜、柳体系的作品,是研究唐楷“雄浑”一派的权威资料,它们强调的是“忠义”和“法度”,与宋人追求的“天真烂漫”的审美追求形成鲜明对照。 三、元代:延续与创新——文人书风的过渡与定型 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士大夫阶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书法上出现了“复古”与“尚态”并存的局面。 (一)赵孟頫的书法成就: 元代书法以赵孟頫(1254年—1322年)为核心。赵孟頫倡导“恢复晋唐”的风气,强调笔法的温润、遒劲,风格典雅秀逸。故宫博物院自然收藏了大量赵孟頫的墨迹和拓本。虽然赵的风格对宋元明清都有深远影响,但他所代表的“柔媚清雅”与宋米芾的“尚态”或苏轼的“意态”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向。他的作品更多体现的是对古法的精准驾驭和对士族气韵的追求。 (二)“元四家”及其他: 除赵孟頫外,元代还涌现出如鲜于枢、邓文原等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从宋代意趣到明代繁复风格之间重要的过渡环节。故宫的元代收藏,填补了宋代之后,尚未完全进入明清阶段的艺术空间。 四、明清时期:流派纷呈与帖学高峰 明清(1368年—1911年)是中国书法史上流派最多、风格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故宫作为清代皇家收藏的中心,其明清书法收藏的质量和数量是无与伦比的。 (一)明代:台阁体与吴门画派: 明代前期,以“台阁体”为代表的馆阁书风强调工整、规范,这与宋代自由的尺牍风格形成巨大反差。明代中后期,以“吴门书派”为代表的文人书法家,如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他们的作品大量为故宫所藏。 文徵明: 其小楷精妙绝伦,行书典雅秀逸,是明代“馆阁气”与“文人雅气”结合的典范。 祝允明: 他的狂草继承了唐代张旭、怀素的豪放,但又融入了强烈的个人色彩,风格奔放,与宋代的黄庭坚有呼应,但笔势更为激昂。 (二)清代:碑学兴起与帖学的坚守: 清代书法最大的特点是“碑学”的崛起,士人开始重视秦汉碑刻(如魏碑)的雄强质朴,挑战了长期以来以“二王”为核心的“帖学”正统地位。故宫的清代收藏,完整记录了这场学术转型。 帖学大家: 如董其昌、王铎、傅山等。尤其是王铎(1592年—1652年),他的大草继承了晋唐的雄健之气,同时又融入了自身的强烈个性,形成了“纵横捭阖,变化莫测”的风格,这与宋人内敛或洒脱的意趣有着本质区别。 碑学代表: 故宫也收藏了大量清代书法家对魏碑的临摹和实践作品,这些作品是研究清代书法史转向的关键物证,其用笔的方折、结构的外拓,与宋人笔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审美领域。 总结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2:宋”旨在为研究宋代“尚意”书风提供权威文本。然而,故宫书法部的全部价值,在于其对全景式中国书法史的完整呈现。 离开宋代范围,我们能看到:魏晋的法度初成,唐代的法度严谨与狂放的极致,元代的典雅复古,以及明清时期碑帖交融、流派纷呈的学术争鸣。这些非宋代的藏品,共同构成了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级文物收藏机构的整体深度,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研究中国社会、文化与审美演变的珍贵史料,其数量和质量,足以构成数个独立的、宏伟的书法研究系列。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那大概是它对我个人审美视野的拓宽。在接触这套书之前,我对宋代书法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教科书上那几幅耳熟能详的作品。然而,这本大系展示了极其丰富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面貌,从宫廷的典雅到士人的洒脱,从院体的规范到禅宗的空灵,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对书中收录的一些被认为“非主流”但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作品印象深刻,他们的笔法虽然不似赵孟頫那般工整华丽,却有着一种独有的生命力和恣肆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好”与“不好”的界限,理解了艺术的多元性和历史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宋”的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精神史,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对“美”的理解更添了一层厚度与层次感。

评分

这套《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系列的书籍,光是看到“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这几个字,就让人对其中的分量和权威性肃然起敬。我通常对书法不太有深入研究,但架不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趁着一次难得的机会,入手了这套书。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宋代的精品,尤其是那些流传有序、被誉为“国宝”级别的作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那种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还原度极高,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墨色的浓淡变化,还是纸张的纤维肌理,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那些对作品背景的介绍部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学者,但读起来却毫无晦涩感,作者的笔触深入浅出,将那些遥远的时代和风流人物鲜活地呈现在眼前。看到那些宋代文人大家留下的笔墨,那种超然物外的气韵,真的能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沉思。这书与其说是工具书,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朝圣之旅。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关于宋代书法的书抱有很高的期待,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远超预期。我最欣赏的是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宋代名家作品,比如苏轼、米芾的那些代表作,在这本书里都有极其精美的复刻,而且图片尺寸给得非常慷慨,几乎可以占据整页篇幅,这对于细致观察笔法至关重要。我花了好几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对着王安石的某几件行书手稿反复揣摩,试图理解他那种内敛而沉稳的书写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书中对于每件作品的著录信息也做到了极致的详尽,从历代收藏的流转轨迹到鉴定专家的点评,信息密度大得惊人,让人不得不佩服故宫的档案功底。这种详实可靠的资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石,让我们能更自信地去欣赏和谈论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而不是泛泛而谈。

评分

我不是科班出身,对“笔法”“结体”这些术语有时会感到吃力,但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外行人也能感受到宋代书风的独特魅力。它没有一味地堆砌高深的学术理论,而是通过精选的实例,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意趣”。比如,宋代书法追求的“尚意”,在这本书的呈现中就显得格外生动。我看着那些略带“拙朴”感的字迹,感受到的不是技术上的不成熟,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书中对不同书家在不同心境下的笔法变化也有所涉及,这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个人情感和哲思的外化。每一次翻开,我都感觉像在和这些隔着千年的前辈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这种精神上的连接感,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都难以提供的深度体验。

评分

我是一个痴迷于版式设计和印刷工艺的人。对于这种级别的艺术丛书,我的关注点往往会集中在装帧细节上。这本书的开本选择得非常恰当,既保证了作品展示的充分空间,又便于日常翻阅和收藏。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图文排版上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你知道,有些图录书为了塞入太多文字说明,会把图片挤得很小,阅读体验很差。但这套书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字介绍和图像展示之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让观者可以先被纯粹的视觉冲击所吸引,然后再逐步深入文字的解读。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宋代文人雅集的场景描述,虽然没有直接的插画,但文字的描摹,配上那些墨迹淋漓的书法作品,仿佛能听见宋词在耳边低吟,嗅到文房四宝的清香。这种整体性的、沉浸式的体验,是普通网络图片完全无法比拟的。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评分

印刷精美,热爱院藏品人的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