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书的出版选择的是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中的王羲之法帖,王羲之被尊奉为“书圣”,其书法的经典性是大家所熟知的。
2.本书为8开本,放大、精印出版,每页配有释文,方便作者进行临摹和识别。
3.本书对阁帖研究者也可作为比对版本的资料。
“二王”的经典永远都是那么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你临或者不临,她永远在那里,她是一座高山,永远矗立在书法经典之巅。
宋代至今年代久远,淳化阁帖祖本存世早已寥若辰星。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美国购回的四卷“阁帖”祖本,号称为“善本”,即使善本也是残本,更何况有人对其真伪存有不同意见。明万历年至今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肃府本存世已十分罕见,就连以富藏闻名的上海博物馆也不曾收藏全本。本套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一套五册,王羲之法帖三册、王献之法帖两册,出版底本采用的是民国年间日本影印的“清雅堂本”,此本拓工在编排上,我们对原帖进行了放大,并逐页配上了释文,更方便书法作者进行临摹和识读。另外,本书的出版,可以为阁帖研究者对各个版本淳化阁帖的拓本进行比对提供了一些帮助。
所以说,这套书的出版,其价值是多方位的,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意义所在。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书法丛帖。宋初,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历代书法作者102人,计420帖,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历代翻刻本中影响广、传播久、声名重者莫过于“肃府本”。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库,此部《淳化阁帖》即是“肃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可惜在清初宜告失传。
《淳化阁帖》中六至八卷为王羲之法帖。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楷、行、草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院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省第七批优秀专家。2012年被人社厅首次批准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二王”作为一种“流行书风”,这是书法回归传统的必然。“二王”的流行不只是在今天,它至少流行了一千多年,“二王”书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说明中国书法的经典模式已经产生,这种经典模式,已经成为后世学习的楷则,“二王”的经典是书法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知道,肃府本淳化阁帖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基于此,我们将其中的王羲之、王献之法帖出版,其中王羲之法帖共三卷、王献之法帖共两卷,这样可以更加立体、更加全面地呈现“二王”书法的风格面貌。本套书为广大书法作者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典范,采用放大、精印、配释文的出版方式,更便于作者识别和临摹。这样的意义,正是我主编这套书的初衷和目的,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书法作者案头经常临摹的范本。
——李强
我虽学帖,然而不懂帖学,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说些与《淳化阁帖》沾边或不沾边的话。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当然会想到出版这样的书,对写字到底有没有意思的问题,于是想到两点。
其一是对研究帖学有意义。帖学大抵是版本目录之学,各种帖目,其来龙去脉,其间优劣差互,错综复杂,要厘清,便真成一门大学问。前人得帖不易,考证也便精严,如某帖某字什么年代残泐到什么程度,一一记录在案,相与甲乙,更有胜人之想。帖贾故弄狡狯,裁割拼装,真真假假。名家题跋,或凭真才实学,或出一己之私,云里雾里,是非莫辨。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很多事情,就是好者好,恶者恶,从事者觉得有意思也便可以了。书法,甚至艺术,更甚至有些科学技术,也往往就是好事者打发时间中弄出来的,世界因其事物的多样性而美好,否则追根问柢,口体之奉外,还有什么意思呢?今世学者,往往过于功利,充斥坊间者,尽是教人升官发财之书,倒真需要有人鼓捣点闲散的玩艺儿,在面红耳热中透出一口气来。
其二是对写字有意义。古人得到一件法帖不容易,即便不好的版本,也会珍若拱璧。然而现在不同了,历代藏之内府、史有定评,而且最伟大的作品,通过现代印刷术,顷刻便能化身亿万,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轻易就可以得到。有时候不免便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学王羲之、王献之,既然唐摹本具在,还需要在乎《淳化阁帖》?还需要在乎较完备的肃府本?赵子昂说过,得古刻数行,专心习之,便可名世。今人稍习书,架上无不琳琅满目,恨不能收尽古今法帖,然而也未必就能名世。这大概是人的天性,贪多务得,欲壑难填。比如吃饭,一菜一饭一汤,便能不饥不渴不缺微量元素,但世人无法阻挡饕餮盛宴、满汉全席。
既然如此,这里的肃府本初拓,足可研玩、足可品味,也便值得推荐。
——孟会祥
终于找到一本真正注重“韵味”的书法读物——《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习字手册》。欧体那种险劲、瘦硬的风格,一直是楷书学习中的一道坎。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把《九成宫》拆解成了最小的结构单元进行讲解,从“横如登千仞之阵,竖如万岁之松”这样的描述,到具体的笔画角度剖析,非常系统化。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一些不同时期对《九成宫》的鉴赏心得,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探索。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引导性非常强,它没有一步到位地要求你写出大师风范,而是脚踏实地地告诉你如何把基础打牢。每次练习完,对照书中的解析来看自己的笔画,总能发现新的改进点,这种迭代学习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这本《颜真卿多宝塔碑精选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碑帖的选择有点挑剔,总觉得很多拓本的细节处理不够到位。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颜真卿的楷书雄浑大气,沉稳端庄,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感和法度。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妙,挑选的都是原碑中笔法最为精彩、结构最为严谨的部分进行放大和解析。特别是对于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讲解,图文并茂,非常直观。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对于“颜体”中宫紧凑、外放舒展特点的剖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碑帖背后的书写逻辑。对于想要练习颜体,打下坚实楷书基础的书友来说,这本书的指导价值极高。它不仅仅是一本拓本集,更像是一位名家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写出有“气度”的字。
评分这份《怀素狂草千字文集注》实在是太震撼了!我以前对草书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狂放不羁的阶段,但读了这本书后,才真正体会到怀素那种“今不如昔”的收放自如和内蕴力量。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极为出色,对每一个难点字、连笔和飞白都做了详细的释义和出处考证,让人在欣赏艺术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如骤雨旋风般的笔势,在书页上跳跃飞舞,读起来简直是一种视觉的盛宴。那种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不是临摹几次就能轻易捕捉到的。它成功地还原了怀素在创作时的那种精神状态,让人在反复摩挲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那种不受拘束的艺术生命力。对于想挑战高难度草书,或者想理解盛唐气象的书法学习者,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引路人”。
评分这套《黄庭坚松风阁诗稿临摹本》真是让人对“意到笔不到”有了全新的理解。黄庭坚的书法,那种“欹侧多姿,拙中见巧”的特点,在这套临摹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其他碑帖不同,这本书更注重对黄庭坚独特用笔的解析,特别是他对中侧锋的转换和线条的“扭转”处理,书中都做了细致的图示说明。我尝试着去模仿他那种略显古拙和内在的张力,发现如果仅仅看帖而不能理解其内在的结构变化,是很难捕捉到神韵的。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吸墨性和韧性都非常好,非常适合反复涂抹练习。对于想从中楷向行草过渡的书友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桥梁,让你在学习结构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笔意的表达。
评分天哪,这本《宋拓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那种细腻的笔触、瘦劲有力的线条,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被带回了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宋朝。特别是宋徽宗那种独有的飘逸洒脱,瘦而不弱,刚柔并济,看着他的每一个字,都能感受到那种独具匠心的美学追求。书中的拓本保存得非常完好,连墨痕的深浅、纸张的肌理都清晰可见,让我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千年前的珍宝。装帧设计也非常讲究,古朴典雅,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对于想深入研究宋徽宗书法风格,或者想要提升自己楷书造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典藏级精品。那种“瘦”得有骨气、“劲”得有风度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字体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书不错 内容评分呢个覅 好评
评分本书优点是,释文做的较好,虽有错误之处,但有帖名目录、帖名、断句,但还是建议直接买《真宋本淳化阁帖》,毕竟是明代翻刻版,字形行气走样很大了。
评分本书优点是,释文做的较好,虽有错误之处,但有帖名目录、帖名、断句,但还是建议直接买《真宋本淳化阁帖》,毕竟是明代翻刻版,字形行气走样很大了。
评分淳化阁帖,法帖之祖,确实不错哦
评分淳化阁帖,法帖之祖,确实不错哦
评分书不错 内容评分呢个覅 好评
评分本书优点是,释文做的较好,虽有错误之处,但有帖名目录、帖名、断句,但还是建议直接买《真宋本淳化阁帖》,毕竟是明代翻刻版,字形行气走样很大了。
评分淳化阁帖,法帖之祖,确实不错哦
评分淳化阁帖,法帖之祖,确实不错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