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能打动人的,还是人的故事。
对于美,任何人都不能制定出一个规范,就如有些演员明明长得丑,看了戏的人都说他的形象美,只有真正的艺术才有这般神奇的魅力。
味道——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有股子特殊的劲儿。这是做人的智慧,也叫个性魅力。
幽默本就是智慧和性格的碰撞,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激发和互补,才更能发挥幽默的大能量。
《一见》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出版的众多的作品中的一本人物散文集。书中的主人公音容笑貌尤为生动,恍若没有流痕的一面镜子,影像却留在了作家的心里。一见如故、一见倾情、一见相怜……所有的一见,在作家的生命里,是关乎真善美的心历跋涉,时光荏苒,亦是关乎一见之后的精神归属。
蒋子龙,1941年出生于河北沧县。1960年中技校毕业,同年考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当制图员。1965年复员,当过厂长秘书、生产班长、车间主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79年以《乔厂长上任记》再次轰动文坛,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次年又以《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获奖。1982年的《拜年》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并以1980年的《开拓者》、1981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1984年的《燕赵悲歌》连获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以及小说集、散文集等40余种。1996年出版了8卷本的《蒋子龙文集》。此外还获得过天津鲁迅文艺大奖以及当代、十月、芙蓉、中篇小说、特区文学等多种奖励。
颖影
文坛一柱
裴艳玲记
武夷灵人
锦绣风光
人书俱老
慈祥的火
赛里木湖畔
母道
翰墨缘
佛缘
喜丧
龙隐洞记
老人的味道
秦征素描
积累和积墨
大干部的“大”
末代圣人家
巴老是金
无冕是王
杨丽萍“映象”
台湾文人
树精
编辑何以为“大”
美国的中国作家之家
幽默冰凌
不掩藏自己的疯狂
越南人的性格
日本的地震性格
日本行走作家
泰国“李屁”
爵士的婚礼
日中文协办公室
总统需要神话
巨人动手的能力
托尔斯泰灯
腌菜何以成“王”
向天开炮
琴瑟和鸣
奋燕之奋
怀念杨干华
红旗与渠
毛乌素之光
倏忽,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
南京的丛军女士私人出资,准备拍一部六集纪录片《最后的女兵》,纪念她在唐山大地震中死去的六位女战友。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年纪最大的甄颖影也不过才23岁,摄制组来天津采访我,就希望能谈谈她的故事。
30年来我从未写过关于颖影的一个字,太过痛惜便不敢轻易触碰。这次面对她的战友,忽然发觉30年来竟什么也没有淹没、没有消逝,颖影的美丽和聪慧依然清晰地印在每个人心里,大家一直都在想着她。她的死仿佛是生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30年来留下的痛,益发显示了她生命的分量。真正被改变了的倒是活着的人,当年逃脱了地震的灾难,却未能逃脱衰老。美丽也是冷酷的杀手,它要追杀的就是活着的人,在美丽时死去的人凝固了美丽,从而逃脱了美丽的追杀。
我该讲出她的故事了……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在天津市举办的一个文艺学习班上我结识了甄颖影。她身材高挑,眉目修长,脸上焕发着摄人心魄的清纯,漂亮得像一种文化,凝结了那个时代的美:军装、少女、率真、阳光。那个年代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本来是被叫来“搀沙子的工人作者”,突然变成“炮制大毒草的反面典型”,“兵的代表”甄颖影却公开表态看不出我的小说有什么大问题……她说的那样轻盈随意,一派单纯和善良,却并未给我帮上忙,反而给她自己惹了麻烦。这使我感激、感动和愧疚,便一直保持着联系。
她在唐山当兵,家却远在新疆,以后她每次回家或探亲归来,都以我的家作中转站落一下脚。有时她的父亲也直接给我来信,托付一些诸如购买《鲁迅全集》等我能办的事情。甄颖影的父亲原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的高级干部,1969年为林彪迫害,发配到新疆。颖影当年只有16岁,却陷于“三无境地”:无学可上,无工可做,无农可务。晃荡了近一年才弄明白一个道理,像她这种受排挤的部队干部子女,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还得去当兵。她的两个哥哥早已入伍,父母身边只有她和弟弟,弟弟尚小,父母自然对她这个聪颖漂亮的女儿格外珍爱,也觉得她年龄尚小,并未把她要当兵的事放在心上。况且他们刚到新疆,人地两生,也真没有办法能让她进入部队。
事情拖到1970年初,颖影突然急迫起来,不想无所事事地再继续晃悠下去。既然父母不管,就只有自己出去闯了,那天外面风沙很大,冷彻骨髓,她跑出去不一会就又回来了,说是拿帽子和手套。母亲笑了,就你这么娇气,还能去当兵?正是这句话成了母亲永远的痛,让她后悔大半生。颖影听母亲这样说就甩掉帽子和手套,返身又冲进风沙。她直接跑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一上车就是四天四夜,由于她没有钱买吃的东西,就一直饿到北京,看着别人都下车她却从座位上站不起来了。好心的列车员把她架下车,还扶着她在站台上溜达了一会,为她买了点吃的东西,她才慢慢地能够自己走路了。出站后就去找父亲在京的一位老战友,那位老首长看见她的样子,听了她的叙述,没有犹豫,没有推辞,很快就想办法让她穿上了军装,到唐山255医院当了一名战士。
部队上的一切在她的眼里都是新鲜的,叫她干什么都行,在伙房做过饭,在病房做过护理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还不够入伍年龄的新兵,却很快成了医院的名人。她有着少见的开朗和自信,性格狷介,富有灵性,小小年纪竟写得一笔好字,还写一手好文章,很快被政治部发现,经常抽出去为医院撰写各类在那个时期不能不写的文章。逢年过节或部队发生重大事情,还要为医院编写文艺节目,如快板书、小话剧等等,有些还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这也正是被选送到天津市参加文艺学习班的原因。她打篮球也相当不错,从科里打到医院,又代表医院到外地跟兄弟部队比赛……她是如此的多才多艺,却又有一种无邪的气质,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
有天晚上,她下班后和另一名女战士结伴回宿舍,在草木繁茂的小路上,一位领导干部跟上她们,像说暗语一样念了句自以为甄颖影一定能理解的古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个年代上级对女兵说这种话至少是很不得体,偏是那个时候社会上有种风气,上边的人可以很随便,乃至放肆,下边的人则要拘谨和紧张。女兵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选择,接受领导的暗示,或装做听不见赶快跑开。另一个女兵正要这么做,却被颖影拉住了,她自恃自己见过世面,比这位“君子”领导不知高多少级的干部也见过,便理所当然地采取了第三种态度——顶撞:“这里没有君子和淑女,只有领导和女战士,而且你是有老婆孩子的领导,还想求什么?”
她的话随即被夜风吹散,医院的大院里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可从此以后甄颖影当兵的生活却变得艰难了,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的,她的处境掉转一百八十度成了医院落后的典型……上业务课,医生讲人的聪明和愚笨决定于大脑沟回,沟回多而深的人聪明,少而浅的人愚笨。那个时候全军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谁都可以张口就能背诵几段,甄颖影下课后去请教医生,沟回的深浅和后天的实践,对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各占多大比例?因为毛主席说过实践出真知的话,马克思也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这可不得了,甄颖影难为老师,酿成了一场震动全院的风波。甚至在篮球场上,领队要求队员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主动让球。甄颖影没有吭声,没有以任何形式表示反对,只是投球投顺了手,又将球投进自己的篮筐,那位“君子领导”便当众指责她顶撞领导,不准她加入共青团。
入伍三年,其他许多人早就是共产党员了,可甄颖影连团都入不了。1973年的春节,她给我来过一信,信上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老找我的碴儿,都是鸡毛蒜皮,我的一举一动后面都有眼睛盯着。因此我有一点小事处理不当,马上就传得全院都知道,直接影响入团、提干,比如衣服泡在盆里没有洗。我被抓了典型以后,天天挨批,大会小会都点我的名,搞得我大脑十分紧张。算啦,不费这个脑筋了,最近传说京津唐一带有地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震死了,省得啰嗦。不过今天是大年初一,好像不该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一个曾经那么阳光灿烂的女孩儿,几年的工夫竟变得如此消沉。她那么单纯,竟不能为环境所吸纳。然而,她的生命正因为沉重才有分量,医院的主要领导和她的科主任又非常赏识她,每年都有一种声音嚷嚷着要叫她复员,可每年她都走不了。批评她很容易,好像谁都可以对她说三道四。要表扬她可就难了,医院里因她的业绩突出要给个嘉奖,头头们竟会为此而争论起来,争一次不行就再争,最后她还是得到了这个嘉奖,可就是不让她痛快。
到她超期服役的第三个年头上,共青团终于加入了,提拔干部的命令也下来了,尚未公布她就接到家里电报,父亲病倒,希望她能回去一趟。正好还有探亲假没用,部队便批准她立刻起身。我在天津站接她,然后带她到劝业场买了些带给父母的东西,随即又赶到北京,买了当晚11时由北京发往乌鲁木齐的车票。
这是1976年的7月中旬,限令她归队的时间是7月29日。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简洁的留白中,一个若隐若现的剪影,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瞥见它的,当时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一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一种不期而遇的悸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扉页上同样干净的设计,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笔画,像是初生的婴儿,又像是即将绽放的花蕾。我喜欢这种留白,它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你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期待,甚至是过往的经历,都投射到这本书里。它不像那些封面花哨、内容堆砌的书籍,让人一眼望去就感到疲惫。相反,《一见》的封面像一个温柔的邀请,邀请你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常常会对着这本书发呆,想象着它里面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关于爱情的初遇,还是关于某种顿悟的瞬间?这种期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了。书的纸张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纸,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翻页时有一种沙沙的细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秘密。我甚至能够闻到纸张和油墨混合在一起的淡淡的清香,这种嗅觉上的享受,也为阅读增添了一份仪式感。总而言之,《一见》的包装,就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让人在还未打开之前,就已经心生欢喜。
评分《一见》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读的书,要么太过于严肃,让人提不起兴趣,要么就是太过于轻松,读完之后什么都记不住。而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的灵活多变,时而像一位哲人,娓娓道来人生的智慧;时而又像一位诗人,用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情感的起伏。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看似随意的随笔,它们就像是作者在某个时刻的灵感迸发,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洞见。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一句看似平凡的话而陷入沉思,然后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可以更加多元化。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固定的观念,而是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的自由,没有固定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作者在随意地串联着自己的思绪。这种结构,反而让阅读的过程更加放松,你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随时都能找到令你有所感悟的片段。它就像一个百宝箱,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惊喜。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归类为某一类的图书,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索的精神。
评分说实话,《一见》这本书的内容,在当下看来,可能不算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它没有激烈的社会批判,也没有虚无缥缈的幻想。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之中,蕴含着最深刻的哲理。我喜欢书中那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似乎总能够捕捉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并从中发现别样的美。比如,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的光斑的描绘,对雨滴落在玻璃上的轨迹的捕捉,甚至是孩子们嬉戏时发出的细碎笑声,都能被作者赋予一种独特的韵味。这些描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展现生活本身的美好,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书中的一些篇章,读起来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悠闲的午后,品一杯清茶,看窗外的云卷云舒。它让我暂时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烦恼,沉浸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虽然它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它却悄悄地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学会了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去感受生命本身的意义。它提醒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藏着不平凡的美丽。
评分刚拿到《一见》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类似的图书太多了,很多都打着“治愈”、“成长”的旗号,但读起来却空洞乏味,甚至有些鸡汤式的说教。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到这本书的文字中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刻意雕琢、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自然的方式,娓娓道来。仿佛作者就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或者观察到的世界的某个角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很多细节描写都非常到位。比如,对一个人物表情的捕捉,对一个场景光影的变化,甚至是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作者都能够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你身临其境。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而且,书中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饱满,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困惑和闪光点。你会觉得他们真实存在,就像你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是曾经的自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感的处理,它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悲情,也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浪漫,而是将那些细微的情绪,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完之后,你会感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温暖。
评分《一见》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魔力。它不像是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让你紧张得喘不过气;也不像是那种知识性很强的学术著作,需要你集中精力去理解。它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引导,一种心灵的触碰。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或者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表达得非常含蓄,却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我曾经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些事情,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时候,我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感动,眼眶甚至会有些湿润。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非常难得的。而且,这本书也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故事和比喻,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的说教更有力量。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最温柔的方式,点醒了我那些一直忽略的道理。
评分期待挺大的一本书,先不说内容,光看这外表就失望了。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还不错挺喜欢的,物流速度也很快。外观包装非常完整没有一点损坏,东西一看就是真的。相信应该会不错,值得一买啊!
评分对于美,任何人都不能制定出一个规范,就如有些演员明明长得丑,看了戏的人都说他的形象美,只有真正的艺术才有这般神奇的魅力。
评分《一见》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出版的众多的作品中唯一的一本人物散文集。书中的主人公音容笑貌尤为生动,恍若没有流痕的一面镜子,影像却留在了作家的心里。一见如故、一见倾情、一见相怜……所有的一见,在作家的生命里,是关乎真善美的心历跋涉,时光荏苒,亦是关乎一见之后的精神归属。《一见》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出版的众多的作品中唯一的一本人物散文集。书中的主人公音容笑貌尤为生动,恍若没有流痕的一面镜子,影像却留在了作家的心里。一见如故、一见倾情、一见相怜……所有的一见,在作家的生命里,是关乎真善美的心历跋涉,时光荏苒,亦是关乎一见之后的精神归属。
评分还不错的,活动时买了
评分人性记录: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12
评分精彩书摘
评分收到,继续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