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精神”和“风俗”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真是引人入胜。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剖析文化基因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不断演变和固化的。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群体在面对重大社会变革时,其集体心理和日常行为模式如何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或突然的剧变,分析得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他们做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深层动机。这种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洞察力,让我联想到很多当代社会现象,可以说,书中的历史分析具有穿越时空的启发性。我喜欢这种从微观的风俗细节中抽丝剥茧,最终归纳出宏大“精神面貌”的论证路径,逻辑链条清晰且富有说服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尤其是在处理跨越数个世纪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带着我们穿梭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初期的欧洲大陆。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在高屋建瓴地描绘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又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构成“风俗”的微小细节——比如某个特定时期人们的衣着习惯、宴饮礼仪,甚至是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这种叙事张弛有度,不会让人在繁复的史料中迷失方向,反而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生动的风俗描写而停下来,想象那个画面,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乐趣,远超一般教科书式的历史陈述。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引用的史料和参考文献想必是浩如烟海,但作者的笔法却极其老练,将那些复杂晦涩的理论和证据,融入到流畅的行文中,没有生硬地堆砌术语。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阅读起来既能感受到知识的汲取和思维的拓展,又不会感到知识壁垒带来的挫败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真正的高手所为。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对“发生了什么”的表面认知上。这才是好的历史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
评分从阅读过程带来的智力挑战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每一章都需要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可以抱着消遣心态快速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你备好笔记和思考的伴侣。作者的观点往往新颖而深刻,时常会提出一些颠覆传统认知的见解,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那个历史时期的固有印象。这种智力上的激发感,是我非常珍视的阅读体验。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解读”的豁然开朗之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的欧洲中世纪到近代早期的过渡期,通过其精神和习俗的剖析,变得异常鲜活和可感,让人在合卷之后仍能深思良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和封面的古朴色调,立刻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特意在图书馆里找了个安静的角落翻了几页,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吃力,即便是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也能因为清晰的排版而降低阅读门槛。装帧的精美程度,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与风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拿起,都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绝对是加分项,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
评分我若是没弄错的话,我们是在蜜蜂、蚂蚁、海狸、鹅、鸡、羊等群居动物之中列居首位的(假定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遇到一只离群的蜜蜂,难道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说这只蜜蜂处于纯自然状态,而那些在蜂房里集体劳动的蜜蜂却已经退化了吗? 不是任何动物都有它必须服从的、不可抗拒的本能吗?这种本能是什么?就是协调各种器官,使之在一定时间发挥作用。这种本能最初还不可能充分发挥,因为器官尚未发达到完善状态①。 事实上,我们不是看到,一切动物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都始终不变地奉行着大自然赋予它们这个物种的法则吗?飞鸟筑巢,星球运转,都根据万古不变的法则,怎么唯独人能够改变?如果人注定要像其他肉食动物那样过孤独生活,他能违抗自然法则而过群居生活吗?而如果人类生来就是要像家禽和其他许多动物那样成群结伙,他能违背命运,千万年孤身独处吗?人是可以臻于完善的,可有人却由此断定,人已经堕落。可是为什么不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人已经改善到了自然所规定的尽善尽美的限度呢? 所有的人现在都过着群居生活,我们岂能由此推断,他们从前过的不是群居生活?如果这样推断,那岂不是等于说,公牛今日有角,就是因为它们过去并不总是有角? 一般说来,人类总是今天是什么样,过去也是什么样。这并不是说:他们从来就有美丽的城市,有发射24古斤①重炮弹的大炮,有喜歌剧和修道院。而是说,人类一直有着同样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妻儿和孙子,爱自己双手劳动所得的成果。 这便是普天之下万古不易的真理。社会的基础始终存在,因此也就始终有某种社会存在;我们并不是生来要像熊那样过活的。 有时人们会发现有些小孩迷失在丛林中,过着野兽般生活。但丛林中也可以找到羊和鹅,这不能反证羊和鹅不是生来就成群地生活的。 印度有些苦行僧,带着铁链,孤身独处。不错,是这样;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使过往行人赞赏他们,给以布施。他们的行为出于一种虚伪的宗教狂热,就像我们大路上的乞丐,自残身体以博取同情。人类社会的这些渣滓,只不过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社会以遂一己之私的明证。
评分我若是没弄错的话,我们是在蜜蜂、蚂蚁、海狸、鹅、鸡、羊等群居动物之中列居首位的(假定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遇到一只离群的蜜蜂,难道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说这只蜜蜂处于纯自然状态,而那些在蜂房里集体劳动的蜜蜂却已经退化了吗? 不是任何动物都有它必须服从的、不可抗拒的本能吗?这种本能是什么?就是协调各种器官,使之在一定时间发挥作用。这种本能最初还不可能充分发挥,因为器官尚未发达到完善状态①。 事实上,我们不是看到,一切动物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都始终不变地奉行着大自然赋予它们这个物种的法则吗?飞鸟筑巢,星球运转,都根据万古不变的法则,怎么唯独人能够改变?如果人注定要像其他肉食动物那样过孤独生活,他能违抗自然法则而过群居生活吗?而如果人类生来就是要像家禽和其他许多动物那样成群结伙,他能违背命运,千万年孤身独处吗?人是可以臻于完善的,可有人却由此断定,人已经堕落。可是为什么不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人已经改善到了自然所规定的尽善尽美的限度呢? 所有的人现在都过着群居生活,我们岂能由此推断,他们从前过的不是群居生活?如果这样推断,那岂不是等于说,公牛今日有角,就是因为它们过去并不总是有角? 一般说来,人类总是今天是什么样,过去也是什么样。这并不是说:他们从来就有美丽的城市,有发射24古斤①重炮弹的大炮,有喜歌剧和修道院。而是说,人类一直有着同样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妻儿和孙子,爱自己双手劳动所得的成果。 这便是普天之下万古不易的真理。社会的基础始终存在,因此也就始终有某种社会存在;我们并不是生来要像熊那样过活的。 有时人们会发现有些小孩迷失在丛林中,过着野兽般生活。但丛林中也可以找到羊和鹅,这不能反证羊和鹅不是生来就成群地生活的。 印度有些苦行僧,带着铁链,孤身独处。不错,是这样;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使过往行人赞赏他们,给以布施。他们的行为出于一种虚伪的宗教狂热,就像我们大路上的乞丐,自残身体以博取同情。人类社会的这些渣滓,只不过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社会以遂一己之私的明证。
评分他提出了一个乌苏邦: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他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艺术将与道德结合,而家与想像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热门推荐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2卷)(1887)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1卷)(1882-1888) 艺术即经验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5卷1923-1924)(精)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2卷1887)(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4卷1922)(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5卷1908)(精)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活的生物 第二章 活的生物和“以太物” 第三章 拥有一个经验 第四章 表现的动作 第五章 表现性对象 第六章 实质与形式 第七章 形式的自然史 第八章 能量的组织 第九章 各门艺术的共同实质 第十章 各门艺术的不同实质 第十一章 人的贡献 第十二章 对哲学的挑战 第十三章 批评与知觉 第十四章 艺术与文明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一个乌苏邦: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他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艺术将与道德结合,而家与想像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热门推荐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2卷)(1887)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1卷)(1882-1888) 艺术即经验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5卷1923-1924)(精)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2卷1887)(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4卷1922)(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5卷1908)(精)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活的生物 第二章 活的生物和“以太物” 第三章 拥有一个经验 第四章 表现的动作 第五章 表现性对象 第六章 实质与形式 第七章 形式的自然史 第八章 能量的组织 第九章 各门艺术的共同实质 第十章 各门艺术的不同实质 第十一章 人的贡献 第十二章 对哲学的挑战 第十三章 批评与知觉 第十四章 艺术与文明
评分京东配送无话可说,商务版汉译名著更是绝对经典!
评分京东图书棒棒哒,买了好多都挺划算挺好的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早就想买了,京东618,满300减100加200减100的京东券,便宜!
评分京东配送无话可说,商务版汉译名著更是绝对经典!
评分618买的,超级实惠,送货上门,超级喜欢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