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

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伏尔泰 著,谢戍申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风俗
  • 民族学
  • 欧洲历史
  • 社会学
  • 查理曼
  • 路易十三
  • 法国历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7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799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所关注的是各民族的风俗,同时也研究这些风俗后面隐藏的民族精神与心态,所以,这本史学著作就不是单纯的王朝史、政治史或事件史,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当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先驱,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许多日后社会科学方法的萌芽。伏尔泰在书中明确地说:“我的主要想法是尽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研究人类的精神。我把历代国王继承的顺序视为撰写历史的指导线索而不是目的。”法律、艺术、风尚是这《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的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它就不是一部严格的编年史和世系录,作为一种比较个人化的教学方式,他甚至没有特意去参考大量书籍以弄清细节,而是试图对世界提供一个轮廓的认识。《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的作者还表现出对于非西方文明的一种强烈兴趣和平等态度,他用相当的篇幅,而且往往以称赞的口吻谈到非西方世界的文化,尤其是在介绍中国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他谈到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他指出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人便已相当先进,但他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又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呢?为什么在中国,天文学如此古老,而其成就却又如此有限,为什么在音乐方面他们还不知道半音?在他看来,这些与西方人迥然不同的人,似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器官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他们所需的一切,却无法有所前进。我们则相反,获得知识很晚,但却迅速使一切臻于完善。他推测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留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谈到日后学术界对于《风俗论》的批评,莫罗阿认为“可说是毁誉参半”。书中史实有误的地方还是不少,有些是作者难于辞其咎的,有些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事情的真相在那时还未大白。孟德斯鸠说伏尔泰写作历史的用意是显耀他自己的宗派,即宣传他非宗教的宗教。伏尔泰想证明鲍舒哀以上帝的意志解释世界的历史是错误的,认为历史不当用原始缘由解释,而当用许多小原因的盲目游戏来说明;他否认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应该说,划清这一界限对于史学的独立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他有时相信人类过去的历史是罪恶与苦难的连续,不久即可由理智来澄清混乱的局面则又未免对过去过于悲观,而对未来又过于乐观。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是可以引用《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的一句话来说这《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的,那就是:“用心思考的人,总是会启发他人思考的。”

作者简介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ois-Marie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目录

第一四一章 葡萄牙人的几次地理发现
第一四二章 日本
第一四三章 恒河两岸的印度;不同的种族以及他们的习俗
第一四四章 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
第一四五章 哥伦布和美洲
第一四六章 无谓的争夺;美洲是怎么有人居住的;美洲与旧大陆的特别差异;宗教;食人肉者;新大陆居民何以比旧大陆少
第一四七章 费尔南德·科尔特斯
第一四八章 征服秘鲁
第一四九章 第一次环球航行
第一五○章 巴西
第一五一章 美洲的法国属地
第一五二章 法属美洲岛屿;美洲海盗
第一五三章 英国人和荷兰人在美洲的属地
第一五四章 巴拉圭;耶稣会教士在巴拉圭的统治;他们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争端
第一五五章 葡萄牙人发现新大陆时期的亚洲状况
第一五六章 鞑靼人
第一五七章 莫卧儿帝国
……

精彩书摘

  波斯在巴比伦的东边。当柯勒施(我们称为居鲁士)在波斯北面的米地人①协助下夺取巴比伦时,波斯人把他们的军队和宗教带到了这个城市。关于居鲁士,有两个主要的神话,一个是希罗多德所写,另一个是色诺芬所写,两者在各方面互有出入,但许多作家却都不加区别地照抄不误。希罗多德设想有一个米地国王,即邻近希尔卡尼亚②地方的一个国王,他称之为阿斯蒂雅日L这是个希腊人名。这个希尔卡尼亚人阿斯蒂雅日下令将自己的外孙居鲁士溺死在襁褓中,因为他梦见自己的女儿“居鲁士的母亲曼达娜撒一泡尿淹没了整个亚洲。”神话的其余部分也大致与此同一格调,正而巴经地写出来的卡冈都亚④的故事就本于此。这一切就像是希罗多德的故事以及其他同样的无稽之谈。也许更有可能的是,这些民族相继前来掠夺。罗马人曾经抢掠各民族,哥特人和匈奴人又来抢掠罗马人。但是为什么罗马人不像马略消灭森布里人那样消灭他们?因为当时没有马略,因为风尚已经改变,因为帝国已分裂为阿里安教派和阿塔那修教派。人们只关心两件事:竞技场的角逐和上帝的三位③。当时罗马帝国僧侣多于士兵,这些僧侣成群结队,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城市去支持或者反对圣子的同性同体。在埃及,便有72万名僧侣。基督教打开天国的大门,但却丧失了帝国;因为不仅基督教内部各教派以神学论争的狂热性互相攻讦,而且这些教派又一起共同反对帝国的旧宗教。旧宗教无疑是谬妄的、可笑的,然而在这种宗教信仰下,罗马从胜利走向胜利,历时10个世纪。科尔多瓦是块乐土,瓜达尔基维尔河流贯其间,茂密的柠檬树、柑桔树、石榴树香飘四野,一切都令人沉醉。奢侈与逸乐终于腐蚀了穆斯林国王。他们统治的地区在10世纪时就像几乎所有的基督徒君主一样,分成许多小国。托莱多、穆尔西亚、巴伦西亚,甚至胡韦斯卡①,都有自己的国王。这正是击败这个分崩离析的强国的好时机。然而西班牙的基督徒却更加分裂。他们彼此争战不休,今朝联合,明日叛离,而且经常与穆斯林沆瀣一气。莱昂国王阿尔丰沙五世。甚至把妹妹泰蕾丝嫁给托莱多国王阿卜杜拉苏丹(1010)。小国王侯之间的嫉妒比大国君主之间的嫉妒会产生更多的罪恶。大国的命运只能靠战争来解决;然而在相邻的敌对者之间,更常用的是突然袭击、背信弃义、行刺、毒杀,因为他们野心勃勃,而实力不强,于是只好不择手段以补力量的不足。10世纪末,卡斯蒂利亚伯爵加尔西亚毒死他的母亲,他的儿子堂·加尔西亚③在即将结婚时被国内3个领主用匕首刺死。书摘1智慧的发展如此缓慢,眼睛的错觉如此强烈,先人之见如此顽固,因此一个只有1900年历史的民族不可能达到那样高度的认识水平,因为这种认识推翻了肉眼所见的现象,它要求有最高深的理论。所以,迦勒底人应有47万年历史,不过这种对宇宙真实体系的认识,在迦勒底人中也还只是极少数哲学家的事。这是一切伟大真理的命运。后来的希腊人则只是采用了一般的体系,即妇孺皆知的体系罢厂。47万年①,在我们这些出生不久的人看来很悠久,但就整个宇宙来说,则址微不足道的。我知道,我们不能这样计算,西赛罗对此曾嘲笑过,这样计算是过分厂,因此,我们尤其应当相信《摩西五经》,而不要相信桑科尼雅松②和贝罗萨斯③的说法。但是,我再说一遍,人类(就常人而言)在1900年内推断出如此惊人的真理是不可能的。首先要能够维持生活,在古代,这件事对人类来说要比兽类难得多;其次要会创造语言,这肯定需要极长的时间;第三要会搭盖茅屋;第四要会缝制衣服。后来为了炼铁,或者为了用别的东西来代替铁,需要碰上多少机遇,运用多少技能,花费多少年月,以至于我们想象不出人类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从这种状况到天文学,这是多大的飞跃!在很长时期中,迦勒底人把他们的观测结果和他们的法律用象形文字刻在砖坯上。象形文字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埃及人在若干世纪之后才学会使用。用字母表达思想的技术,大概是很晚以后才在亚洲的这个地区发明出来的。可以认为,迦勒底人是在建造城市时开始使用字母的。在这以前,他们怎么办?人们可以说,就像我们的村庄和世界卜千千万万个其他村庄那样,那里虽无人会读会写,可是大家能很好地:互相了解,必需的技能也能培养,而且有时做得很巧。巴比伦在成为一座美丽的大城市之前,可能是个很古老的小城镇。但是,谁建造了这个城市?我对此一无所知。是赛米拉米斯①?是贝卢斯②?是纳博纳萨尔③?也许亚洲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名叫赛米拉米斯,也没有一个男人名叫贝卢斯。就像我们把希腊一些城市称为阿尔玛尼亚克和阿布维尔④一样,希腊人把所有蛮族语言的词尾希腊化,结果把所有亚洲的名字弄得面目全非。另外,赛米拉米斯的历史完全像是东方的故事。可能是纳博纳萨尔,或纳邦一阿索尔装点了和加固了巴比伦37城并最后把它建成一座如此美丽的城市。此人是真正的君主,在亚洲以纳博纳萨尔纪元而为人所知。但这个无可争议的纪元只是从公元前.747年开始的,而要能建成强大的统治则需要许多世纪,所以相比之下,这个时代是太晚了。从巴比伦这个名字来看,似乎此城在纳博纳萨尔以前很久便已存在,这便是巴贝尔城。正像埃尔伯洛①所说的,迦勒底的“巴”(Bah)是“神父”(Pere)之意,“贝尔”(Bel)是天主之名。东方人只知道这个城名叫“巴贝尔”(Babel),即“天主之城”、“上帝之城”,或者,按其他一些人的说法,称“上帝之门”。可能既不存在建造宁瓦(Ni—vah)——我们称为尼尼微(Ninive)的尼努斯(Ninus)②,也不存在建造巴比伦的贝卢斯。没有一个亚洲君主的名字是以“US”结尾的。巴比伦城的周边可能有我们的平均古法里24里长,要说有一个名叫尼努斯的人,在底格里斯河岸离巴比伦这么近的地方,建造一座跟巴比伦一样大的叫尼尼微的城市,这似乎并不可信。有人说,古代曾同时存在过三个强大帝国:巴比伦帝国、亚述或尼尼微帝国和叙利亚或大马士革帝国。此事不太可能。这就犹如说,在高卢的一部分地方曾同时存在过三个帝国,它们的首都巴黎、苏瓦松、奥尔良三城的周边各有24古法里一样。我承认我对巴比伦和亚述这两个帝国毫不了解。有几位学者想弄明白这些模糊不清的问题,他们断言迦勒底和亚述是同一个帝国,但有时由两个国王治理,一个住在巴比伦,一个住在尼尼微。在找到更为合理的解释之前,这种言之成理的见解是可以接受的。可使我们认为迦勒底这个民族确实极为古老的旁证是那座有3名的、为观察星象而建造的高塔。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无法否认这一宏伟建筑的存在,因而不得不假设这是往昔人们想把它一直修筑到天上的巴别塔①的残余。我们不太清楚,这些评论家所谓的“天”是指什么。是指月亮?还是指金星?从地球到那里可远啦。或者他们只不过想盖一座比较高的塔?这没有什么坏处,也没有什么难处,只要有大最的人力、齐备的工具和充足的食物就行。我们知道,巴别塔、各民族的分散、语言的混乱,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事情,我们不想讨论。这里我们只谈谈天文台,这是跟犹太人的历史毫无共同之处的。如果纳博纳萨尔确曾修造过这一建筑物,那至少要承认迦勒底人比我们早2400多年便有了天文台。然后我们可以设想,发展缓慢的人类智慧要建成这么一座科学建筑物,需要多少世纪的时间!黄道带的发现是在迦勒底而不是在埃及,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有三个相当有力的证据:第一、在常被尼罗河淹没的埃及成为可以居住的地方之前,迦勒底人已是一个民智开通的民族;第二、黄道十二宫符合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而不符合埃及地区的情况。埃及人不可能用金牛宫表示4月,因为他们不是在这个季节耕地;他们不可能用扛着麦穗的少女象征室女宫来指我们称为8月的月份,因为他们不是8月收获。他们也不可能以宝瓶宫代表1月份,因为埃及极少下雨,而!月份更从不下雨。第三、迦勒底人的古老的黄道十二宫是他们的宗教信条之一。西西里的狄奥多尔①在其所著《世界史》第二卷中告诉我们,迦勒底人受十二个副神即居间神管辖,每个副神主宰一个星座。占代迦勒底人的宗教是拜星教,即在礼拜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同时,还礼拜星宿和掌管星宿的天神。他们祈祷时,面向北方之星,他们的宗教信仰同天文学有着如此密切联系。维特吕夫②在其所著《建筑十书》第9卷中论述日晷、太阳的高度、日影的长度、月亮的反射光时,总是引证古迦勒底人而不是引证埃及人。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有力的证据,说明古人是把迦勒底而不是把埃及视为天文学这门科学的摇篮,因此古代拉丁文有一条谚语“TradiditAEgyptisBabylon,AEyptusAchivis”③,这真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
民族精神与历史演进的宏大叙事: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考察 《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下册)》 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人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及其历史变迁的鸿篇巨制。本书以广阔的视野,将民族精神的内在逻辑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力求揭示文化形成与国家兴衰背后的深层动力。 本书的下册内容,承接前文对早期文明形态的探讨,重点聚焦于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欧洲社会,特别是法兰西地区所经历的剧烈变革时期。它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辅以严谨的历史考证。 第一部分:风俗的幽微之境——欧洲社会心理与日常生活的剖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查理曼帝国解体后,至波旁王朝初期,欧洲社会各个阶层——从贵族、教士到城市市民和平民——的日常生活、道德观念与集体无意识是如何塑造和反映其“民族精神”的。 一、 宗教虔诚与世俗生活的张力 中世纪晚期的精神生活是极度矛盾的。本书细致描绘了虔诚的信仰如何渗透到农业生产的节律、家庭的结构乃至战争伦理之中。我们考察了圣徒崇拜、朝圣传统在地方社区中的具体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构建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分析了黑死病等灾难性事件如何动摇了传统的信仰体系,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思潮埋下了伏笔。 二、 法律、习俗与地方自治的演变 随着中央王权的初步确立,传统的地方习惯法(Coutumes)与新生的王室法律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本书详细梳理了不同公国和领地的继承法、财产法及审判程序。重点分析了城市自治权(Franchises)的获取过程,以及行会制度如何通过规范技艺和社交,成为抵抗封建领主权力的有效社会组织形式。这些习俗的差异性,构成了理解法国(以及周边地区)“精神地图”的关键。 三、 饮食、服饰与阶层象征 风俗研究的精微之处在于对物质文化的解读。本书细致考察了从中世纪晚期到路易十三时期,饮食结构的变化如何反映社会地位的流动。例如,香料的消费、面包的种类以及狩猎权的严格规定,如何成为区分贵族与平民的无声语言。服饰法规(Sumptuary Laws)的颁布与执行,更是直接反映了统治阶层试图通过外在形式来固化社会等级的努力。 第二部分:从卡佩王朝到黎塞留——国家建构与权力转移的历史轨迹 本部分的重点转向了历史事件本身,但分析的角度始终围绕着这些事件如何重塑了民族的集体心理和权力结构。 一、 查理曼遗产的重塑: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与法兰克王国的再凝聚 本书追溯了加洛林王朝衰亡后,西法兰克王国如何通过与地方领主的博弈,逐渐确立其在西欧的独特地位。重点分析了卡佩王朝早期诸王(特别是腓力二世)通过精明的外交与军事手段,如何将王室权力从局限于巴黎周边的公国扩展为事实上的国家权力。 二、 百年战争的催化剂:共同身份的诞生 百年战争不仅仅是领土之争,更是法兰西民族意识觉醒的关键阶段。本书深入分析了战争对法国社会心理的影响,包括对英格兰的集体认知、地方乡土情感的强化,以及圣女贞德现象在文化史上的意义。战争的创伤与胜利的狂喜,共同铸就了早期现代法兰西的身份认同。 三、 宗教改革的冲击与王权的巩固(16世纪) 16世纪,法国面临着来自新教(胡格诺派)的严峻挑战。本书详述了宗教战争的残酷性,分析了“一王一法一信仰”理念的形成过程。从中世纪晚期的“三级会议”到“波尔多高等法院”对王权的制约,再到亨利四世通过《南特敕令》达成的脆弱和平,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是理解绝对主义前夜的关键。 四、 黎塞留时代的国家理性初现(路易十三时期) 本书的叙事高潮停驻于路易十三与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时代。这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理念逐渐成形的时期。我们考察了黎塞留如何系统性地打击内部的封建割据势力(如对胡格诺派堡垒的攻陷),并通过三十年战争介入欧洲大陆冲突,从而将法国的政治重心由内政转向大陆均势的维护。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世纪的残余结构被强力地剥离,现代中央集权官僚国家的雏形开始显现。 结语:风俗、精神与历史的交汇点 《风俗论》的下册通过对一系列复杂历史进程的梳理,旨在论证: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其世代相传的习俗、面对历史挑战的集体反应以及权力机构的结构性演变共同塑造的。从查理曼时代的余晖到黎塞留建立的坚实王权基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去地方化”和“去封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文化上表现为特定价值观念的固化,在政治上则体现为绝对主义的崛起。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早期欧洲如何从破碎的中世纪走向统一的现代国家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精神”和“风俗”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真是引人入胜。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剖析文化基因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不断演变和固化的。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群体在面对重大社会变革时,其集体心理和日常行为模式如何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或突然的剧变,分析得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他们做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深层动机。这种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洞察力,让我联想到很多当代社会现象,可以说,书中的历史分析具有穿越时空的启发性。我喜欢这种从微观的风俗细节中抽丝剥茧,最终归纳出宏大“精神面貌”的论证路径,逻辑链条清晰且富有说服力。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尤其是在处理跨越数个世纪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带着我们穿梭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初期的欧洲大陆。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在高屋建瓴地描绘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又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构成“风俗”的微小细节——比如某个特定时期人们的衣着习惯、宴饮礼仪,甚至是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这种叙事张弛有度,不会让人在繁复的史料中迷失方向,反而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生动的风俗描写而停下来,想象那个画面,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乐趣,远超一般教科书式的历史陈述。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引用的史料和参考文献想必是浩如烟海,但作者的笔法却极其老练,将那些复杂晦涩的理论和证据,融入到流畅的行文中,没有生硬地堆砌术语。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阅读起来既能感受到知识的汲取和思维的拓展,又不会感到知识壁垒带来的挫败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真正的高手所为。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对“发生了什么”的表面认知上。这才是好的历史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

评分

从阅读过程带来的智力挑战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每一章都需要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可以抱着消遣心态快速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你备好笔记和思考的伴侣。作者的观点往往新颖而深刻,时常会提出一些颠覆传统认知的见解,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那个历史时期的固有印象。这种智力上的激发感,是我非常珍视的阅读体验。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解读”的豁然开朗之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的欧洲中世纪到近代早期的过渡期,通过其精神和习俗的剖析,变得异常鲜活和可感,让人在合卷之后仍能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和封面的古朴色调,立刻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特意在图书馆里找了个安静的角落翻了几页,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吃力,即便是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也能因为清晰的排版而降低阅读门槛。装帧的精美程度,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与风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拿起,都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绝对是加分项,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

评分

我若是没弄错的话,我们是在蜜蜂、蚂蚁、海狸、鹅、鸡、羊等群居动物之中列居首位的(假定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遇到一只离群的蜜蜂,难道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说这只蜜蜂处于纯自然状态,而那些在蜂房里集体劳动的蜜蜂却已经退化了吗?   不是任何动物都有它必须服从的、不可抗拒的本能吗?这种本能是什么?就是协调各种器官,使之在一定时间发挥作用。这种本能最初还不可能充分发挥,因为器官尚未发达到完善状态①。   事实上,我们不是看到,一切动物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都始终不变地奉行着大自然赋予它们这个物种的法则吗?飞鸟筑巢,星球运转,都根据万古不变的法则,怎么唯独人能够改变?如果人注定要像其他肉食动物那样过孤独生活,他能违抗自然法则而过群居生活吗?而如果人类生来就是要像家禽和其他许多动物那样成群结伙,他能违背命运,千万年孤身独处吗?人是可以臻于完善的,可有人却由此断定,人已经堕落。可是为什么不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人已经改善到了自然所规定的尽善尽美的限度呢?   所有的人现在都过着群居生活,我们岂能由此推断,他们从前过的不是群居生活?如果这样推断,那岂不是等于说,公牛今日有角,就是因为它们过去并不总是有角?   一般说来,人类总是今天是什么样,过去也是什么样。这并不是说:他们从来就有美丽的城市,有发射24古斤①重炮弹的大炮,有喜歌剧和修道院。而是说,人类一直有着同样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妻儿和孙子,爱自己双手劳动所得的成果。   这便是普天之下万古不易的真理。社会的基础始终存在,因此也就始终有某种社会存在;我们并不是生来要像熊那样过活的。   有时人们会发现有些小孩迷失在丛林中,过着野兽般生活。但丛林中也可以找到羊和鹅,这不能反证羊和鹅不是生来就成群地生活的。   印度有些苦行僧,带着铁链,孤身独处。不错,是这样;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使过往行人赞赏他们,给以布施。他们的行为出于一种虚伪的宗教狂热,就像我们大路上的乞丐,自残身体以博取同情。人类社会的这些渣滓,只不过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社会以遂一己之私的明证。

评分

我若是没弄错的话,我们是在蜜蜂、蚂蚁、海狸、鹅、鸡、羊等群居动物之中列居首位的(假定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遇到一只离群的蜜蜂,难道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说这只蜜蜂处于纯自然状态,而那些在蜂房里集体劳动的蜜蜂却已经退化了吗?   不是任何动物都有它必须服从的、不可抗拒的本能吗?这种本能是什么?就是协调各种器官,使之在一定时间发挥作用。这种本能最初还不可能充分发挥,因为器官尚未发达到完善状态①。   事实上,我们不是看到,一切动物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都始终不变地奉行着大自然赋予它们这个物种的法则吗?飞鸟筑巢,星球运转,都根据万古不变的法则,怎么唯独人能够改变?如果人注定要像其他肉食动物那样过孤独生活,他能违抗自然法则而过群居生活吗?而如果人类生来就是要像家禽和其他许多动物那样成群结伙,他能违背命运,千万年孤身独处吗?人是可以臻于完善的,可有人却由此断定,人已经堕落。可是为什么不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人已经改善到了自然所规定的尽善尽美的限度呢?   所有的人现在都过着群居生活,我们岂能由此推断,他们从前过的不是群居生活?如果这样推断,那岂不是等于说,公牛今日有角,就是因为它们过去并不总是有角?   一般说来,人类总是今天是什么样,过去也是什么样。这并不是说:他们从来就有美丽的城市,有发射24古斤①重炮弹的大炮,有喜歌剧和修道院。而是说,人类一直有着同样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妻儿和孙子,爱自己双手劳动所得的成果。   这便是普天之下万古不易的真理。社会的基础始终存在,因此也就始终有某种社会存在;我们并不是生来要像熊那样过活的。   有时人们会发现有些小孩迷失在丛林中,过着野兽般生活。但丛林中也可以找到羊和鹅,这不能反证羊和鹅不是生来就成群地生活的。   印度有些苦行僧,带着铁链,孤身独处。不错,是这样;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使过往行人赞赏他们,给以布施。他们的行为出于一种虚伪的宗教狂热,就像我们大路上的乞丐,自残身体以博取同情。人类社会的这些渣滓,只不过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社会以遂一己之私的明证。

评分

他提出了一个乌苏邦: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他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艺术将与道德结合,而家与想像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热门推荐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2卷)(1887)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1卷)(1882-1888) 艺术即经验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5卷1923-1924)(精)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2卷1887)(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4卷1922)(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5卷1908)(精)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活的生物 第二章 活的生物和“以太物” 第三章 拥有一个经验 第四章 表现的动作 第五章 表现性对象 第六章 实质与形式 第七章 形式的自然史 第八章 能量的组织 第九章 各门艺术的共同实质 第十章 各门艺术的不同实质 第十一章 人的贡献 第十二章 对哲学的挑战 第十三章 批评与知觉 第十四章 艺术与文明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一个乌苏邦: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他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艺术将与道德结合,而家与想像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热门推荐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2卷)(1887)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1卷)(1882-1888) 艺术即经验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5卷1923-1924)(精)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2卷1887)(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4卷1922)(精)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5卷1908)(精)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活的生物 第二章 活的生物和“以太物” 第三章 拥有一个经验 第四章 表现的动作 第五章 表现性对象 第六章 实质与形式 第七章 形式的自然史 第八章 能量的组织 第九章 各门艺术的共同实质 第十章 各门艺术的不同实质 第十一章 人的贡献 第十二章 对哲学的挑战 第十三章 批评与知觉 第十四章 艺术与文明

评分

京东配送无话可说,商务版汉译名著更是绝对经典!

评分

京东图书棒棒哒,买了好多都挺划算挺好的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早就想买了,京东618,满300减100加200减100的京东券,便宜!

评分

京东配送无话可说,商务版汉译名著更是绝对经典!

评分

618买的,超级实惠,送货上门,超级喜欢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