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平凹四书”是将著名作家贾平凹重要的四部长篇小说结集而成的一套丛书。作家进入文坛四十年,以丰厚的文学成就蜚声这个时代。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有四部长篇作品璀璨。这四部长篇及特点分别是:《浮躁》: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有争议的长篇小说,迄今发行几百万册,获得法国费米那文学奖;《秦腔》: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香港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古炉》:作家看重、且市场反响较好的小说,上市当年获得各类文学奖项。
而且,由于本套丛书设计精美、做工精致、用料精良,出版社限量发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本套丛书内还赙赠了艺术礼品,包括:四张根据作家贾平凹的绘画作品精心设计的藏书票,一张宣纸印刷的作家本人的书法作品。是丛书出版中的艺术精品。
内容简介
《秦腔》: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废都》:
《废都》一个隐蔽的成就,是让广义的、日常生活层面的社会结构进入了中国当代小说。贾平凹复活了传统中一系列基本的人生情景,基本的情感模式,复活了传统中人感受世界与人生的眼光和修辞,它们不再仅仅属于古人,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些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基因里就睡着古人,我们无名的酸楚与喜乐与牢骚在《废都》中有名了,却原来是古今同慨。比如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名之累……——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此即《废都》。
《浮躁》:
《浮躁》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古炉》:
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不可回避的历史,贾平凹首次直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历史运动。
内页插图
目录
《浮躁》:
序言之一
序言之二
上卷
中卷
下卷
《废都》
《古炉》
《秦腔》
精彩书摘
1
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镇街在河的北岸,长虫的尻子,没深没浅地,长,且七折八折全乱了规矩。屋舍皆高瘦,却讲究黑漆门面,吊两柄铁打的门环,二道接檐,滚槽瓦当,脊顶耸起白灰勾勒而两角斜斜飞翘,俨然是翼于水上的形势。沿山的那面街房,后墙就蹬在石坎上,低于前墙一丈两丈,甚至就没有了墙,门是嵌在石壁上凿穴而居的,那铁爪草、爬壁藤就缘门脑繁衍,如同雕饰。山崖的某一处,清水沁出,聚坑为潭,镇民们就以打通节关的长竹接流,直穿墙到达锅上,用时将竹竿向里捅捅,不用则抽抽,是山地用自来水最早的地方。背河的这面街房,却故意不连贯,三家五家了隔有一巷,黑幽幽的,将一阶石级直垂河边,日里月里水的波光闪现其上,恍惚间如是铁的环链。在街上走,州河就时显时断,景随步移,如看连环画一样使任何生人来这里都留下无限的新鲜。漫不经心地从一个小巷透视,便显而易见河南岸的不静岗。岗上有寺塔,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直上而成高,三户五户人家错落左右,每一户人家左是一片竹林,右是苍榆,门前有粗壮的木头栽起的篱笆,篱笆上生就无数的木耳,家来宾客了,便用铲子随铲随洗入锅煎炒,屋后则是层层叠叠的墓堆,白灰搪着墓楼,日影里白得生硬,这便是这户人家的列宗列祖了。岗下是一条沟,涌着竹、柳、杨、榆、青榈梧桐的绿,深而不可叵测,神秘得你不知道那里边的世界。但看得见绿阴之中,浮现着隐约的屋顶,是三角的是长方的是斜面的是一组不则不规的几何图形。鸡犬在其间呜叫,炊烟在那里细长,这就是仙游川,州河上下最大的一处村落。但它的出口却小得出奇,相对的两个石崖,夹出一个石台,直上直下,挂一帘水,终日里风扯得匀匀的,你说是纱也好,你说是雾也好,总是亮亮的,白!州河上的阴阳师戴着一副石头镜揣着一个罗盘,踏勘了方圆百十里地面,后来曾说:仙游川沟口两个石崖,左是青龙,右是白虎,中间石台为门槛;本来是出天子的地方,只可惜处在河南不在河北,若在河北面南那就是“圣地”无疑了。阴阳师的学说或许是对的或许是不对,但仙游川的不同凡响,却是每一个人能感觉到的,他们崇拜着沟口的两个石崖,谁也不敢动那上面的一草一石,以致是野枣刺也长得粗若一握了。静夜子时,墨气沉重,远远的沟脑处的巫岭主峰似乎一直移压河面,流水也黏糊一片,那两个石崖之间的石台上就要常出现两团红光。这是灯笼,忽高忽低往复游动如磷火,前呼一声“回来了——”后应一声“回来了——”招领魂魄,乞求幸运,声声森然可惧。接着就是狗咬,声巨如豹地,彼起此伏,久而不息。这其实不是狗咬,是山上的一种鸟叫;州河上下千百里,这鸟叫“看山狗”,别的地方没有,单这儿有,便被视若熊猫一样珍贵又比熊猫神圣,作各种图案画在门脑上、屋脊上、“天地神君亲”牌位的左右。
一听见“看山狗”叫,河畔的白腊蒿丛里就横出一条船。韩文举醉卧着,看见岸上歪过来的一株柳上,一瓣黄月朦胧,柳枝上的两只斑鸠似睡未睡亦在蒙咙。那双手就窸窣而动,咣啷啷在船板上将六枚铜钱一溜儿撒开;火柴划亮,三枚“宝通”朝上。恰火柴又灭了,又划一根,翻开的是一本线装古书,烂得没头没尾;寻一页看了,脑袋放沉,酒臭气中咕哝一句:“今年又要旱了!”
旱是这里特点。天底下的事就是这般怪:天有阴有晴,月有盈有亏,偏不给你囫囵囵的万事圆满;两岔镇方圆的人守着州河万斛的水,多少年里田地总是旱。夏天里,眼瞧着巫岭云没其顶,太阳仍是个火刺猬,蜇得天红地赤,人看一眼眼也蜇疼;十多里外的别的地方都下得汪汪稀汤了,这里就是瞪白眼,“白雨隔犁沟”,就把两岔镇隔得绝情!
不静岗的寺里少不得有了给神灯送油的人,送得多,灯碗里点不了,和尚就拿去炒菜,吃得平日吐口唾沫也有油花。间或这和尚也到船上来,和韩文举喝酒,喝到醉时竟一脸高古,满身神态,口诵谁也听不懂的经文,爬至河边一巨石尖上枯坐如木,一夜保持平衡未有坠下。
……
前言/序言
《古船》 一、 史诗般的家族叙事,映照百年沧桑巨变 《古船》是中国当代文坛一部不可忽视的现实主义巨著,它以一个山东鲁西南地区普通农民家庭为视角,跨越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等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故事围绕着白、刘、梁三大家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主人公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选择与成长。小说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深邃的人物刻画、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纯粹的乡土情怀,被誉为“中国农村的百科全书”。 二、 命运的纠葛与人物的群像,写尽人间百态 作品的核心人物,如白家的长子白老二,他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中国农民的缩影,他的命运与土地紧密相连,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变革,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无奈与坚持,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刘家的女儿刘兰,一个美丽而坚韧的女性,她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用自己的方式抗争着命运的枷锁,她的情感纠葛,她的牺牲与守护,展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另一面。梁家的子弟,他们或随波逐流,或奋起反抗,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图谱。 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份各异,性格鲜明,他们的命运起伏跌宕,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复杂。有朴实善良的农民,有精明强干的商人,有心怀理想的知识分子,也有心狠手辣的恶霸。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迷茫、痛苦与追求,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善良与残忍,他们的愚昧与觉醒,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人性画廊。 三、 乡土情结与文化根脉,深沉而厚重 《古船》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作者笔下的鲁西南大地,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象征。黄河故道,麦浪滚滚,炊烟袅袅,这些熟悉的意象,勾勒出中国乡村最本真的景象。小说中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婚丧嫁娶礼仪、民间习俗、节日庆典、神话传说,以及农民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根脉的眷恋,他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挽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的淳朴与真挚。这种对乡土的深情,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当下现实的审视,更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追溯。小说中的方言、谚语、俗语的运用,更是增添了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乡村之中。 四、 现实主义的深度与历史的厚度,拷问人性与时代 《古船》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乡村生活的描摹,它更以现实主义的深刻力度,审视和拷问着历史与人性。小说直面历史的复杂性,不回避时代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从清末的愚昧与压迫,到民国的动荡与不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与变革,作者都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进行呈现。 作品对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传统价值观念瓦解、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思想的混乱、道德的挑战以及生存的压力。小说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无力感和主动性。它让我们反思,在变革的洪流中,我们如何坚守内心的良知与尊严,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五、 艺术的成就与文学的价值,经久不衰的经典 《古船》在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结构宏大而严谨,叙事流畅而富有张力。人物塑造立体而饱满,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语言风格质朴而有力,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张力。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极强,无论是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刻画,还是对环境、场景的描绘,都真实而生动,极具感染力。 《古船》的文学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民族史诗。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民族在百年沧桑巨变中的足迹,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与时代、与土地的复杂关系。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奋斗。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品质和浓郁的乡土情怀,使其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位热爱中国文学的读者去细细品读。 《借月》 一、 乡土中国的隐秘角落,窥视人性的幽微曲折 《借月》并非以宏大叙事著称,它更像是在乡土中国的隐秘角落里,用一种更为细腻、私密的笔触,窥视着人性的幽微曲折。小说集结了作者创作生涯中那些意境深远、情感浓郁的中短篇小说,它们如同夜色中借来的月光,或明或暗,照亮了人心最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情感所困,或为欲望驱使,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不动声色地揭示着人物内心的挣扎、隐忍和爆发,这些人物或许平凡,但他们的情感却真实而炽烈,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 二、 诗意与现实的交融,情与理的拉扯 《借月》中的故事,往往呈现出一种奇特的风格,即诗意的描绘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那些平凡的场景、器物、对话,赋予某种超越现实的意境。例如,借着一轮明月,可以勾勒出人物内心的寂寥与思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可能预示着命运的转折;一个偶然的眼神,则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 然而,在这些诗意的笼罩之下,却是人物所要面对的严酷现实。贫困、偏见、误解、欲望的冲突,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生存主题。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粗粝与残酷,但他以一种温厚的笔触,给予了人物一种生存的韧性,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向往。这种在诗意与现实之间的拉扯,使得《借月》中的人物更加鲜活,故事也更加耐人寻味。 三、 人性之复杂与情感之深邃,洞察世事人情 《借月》最令人称道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作者笔下的人物,很少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他们身上往往并存着光明与阴影,善良与自私,纯真与狡黠。一个看似淳朴的农民,可能隐藏着算计;一个被视为“坏人”的角色,却可能有着令人动容的温情。 小说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尤其出色。无论是爱情的萌动与幻灭,亲情的温暖与羁绊,友情的坚守与背叛,还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与靠近,作者都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加以展现。这些情感,并非是戏剧化的煽情,而是融入在人物的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之中,如同一条暗流,不动声色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深刻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四、 乡土中国的变迁与守望,现代与传统的张力 虽然《借月》的故事背景多设定在乡土中国,但其中同样蕴含着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一些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人们在新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作者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坚守与迷失。他们或许在物质上有所得,但在精神上却可能变得更加空虚。他们或许在追求所谓的“现代”生活,却在失去了一些最宝贵的东西。这种对乡土中国变迁的关照,使得《借月》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更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困惑与无奈。 五、 艺术的沉淀与文学的余韵,低吟浅唱的经典 《借月》的艺术成就在于其“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少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平淡中见深意。他的叙事节奏舒缓,善于留白,给予读者 ample 的想象空间。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杯回甘的茶,初品时平淡无奇,但细品之下,却能体味出其中醇厚的滋味。 《借月》的文学余韵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读完这些故事,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去审视自己身边的人。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它们却以一种低吟浅唱的方式,触及了人性的最柔软处,留下了悠长的回味。它们是作者艺术沉淀的结晶,也是其对乡土中国和人情世态深刻理解的体现,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佳作。 《秦腔》 一、 乡土中国的呐喊与悲歌,最原始的生命力 《秦腔》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现实主义力作,它以陕西关中地区为背景,通过一个落魄戏班的兴衰,以及围绕着这个戏班发生的桩桩件件往事,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以及他们的呐喊与悲歌。这部小说以其粗粝、野性、原始的生命力,书写了中国乡村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变形。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二杆子”的传说展开,这个神秘而充满江湖气息的人物,代表着一种失落的江湖道义与粗犷的生命本能。围绕着他,以及围绕着这个戏班的演员们,作者塑造了一群鲜活而充满力量的角色。有对艺术执着坚守的老艺人,有在世俗洪流中迷失自我的年轻人,有在命运的摆弄下饱受折磨的女性。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二、 粗粝而野性的语言,直击人心的力量 《秦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粗粝而野性的语言风格。作者大量运用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俗语、俚语,这些语言充满了泥土的气息,粗犷而有力,仿佛自带一种来自土地的生命力。它们没有经过雕琢,却有着最直接、最尖锐的冲击力,直击人心,将那种底层人民的原始情感、生存状态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这种语言风格,与小说所描绘的内容完美契合。它不是温文尔雅的文学叙事,而是带着一种呐喊的激情,一种不屈的愤怒,一种对命运的抗争。这种语言,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原始的震撼,仿佛置身于那个粗犷而充满生命力的关中大地。 三、 底层人物的命运与抗争,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秦腔》深刻地揭示了底层人物的命运。在那个贫穷、落后、变革动荡的年代,这些人物如同风雨中的飘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他们或许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的残酷却常常将他们击垮。 小说着力刻画了人物的挣扎与抗争。即使身处困境,他们依然有着内心的坚持和不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命运的不公,去寻找生存的意义。这种抗争,或许是粗暴的,或许是盲目的,但却是真实的,充满着生命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和局限,但他却给予了他们一种悲悯的情怀,让他们在绝望中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四、 乡土中国的变形与困境,传统的失落与现代的冲击 《秦腔》不仅仅是对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描绘,更是对乡土中国在时代变迁中变形与困境的深刻反思。随着时代的推进,传统的乡村秩序、伦理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外来的文化、经济力量涌入,使得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面临着瓦解。 小说中,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承载着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逐渐走向衰落,也象征着某种传统的失落。人物在面对新的社会现实时,表现出的迷茫、困惑、甚至扭曲,都反映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这种对乡土中国变迁的关照,使得《秦腔》具有了超越个别人物命运的普遍意义。 五、 艺术的野性与文学的价值,一部时代的绝唱 《秦腔》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野性与力量。它不追求精美的辞藻,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激情,直击现实的肌理。作者的笔触粗犷而有力,画面感极强,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秦腔》的文学价值在于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呐喊与悲歌。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坚韧与脆弱,他们的痛苦与欢乐,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部小说,如同乡土中国的一曲绝唱,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是理解中国当代历史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作品。 《白夜》 一、 乡野的月光与人心的暗影,隐匿的情感与命运 《白夜》如同其名,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意境,它并非以激烈的冲突或宏大的场面取胜,而是以一种静谧而悠长的叙事,缓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暗影与隐匿的情感。小说集结了作者一些风格独特、意境深远的篇章,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月光,或清冷,或皎洁,照亮了乡野的角落,也照亮了人心的幽暗。 在《白夜》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那些生活在乡土中国边缘人物的命运。他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边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也与主流社会有所不同。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写实手法,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他们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抉择。 二、 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含蓄的表达,静水流深的力量 《白夜》中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细腻入微的情感描绘。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将人物内心最隐秘的喜怒哀乐,用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情感,或许是淡淡的忧伤,或许是难以言说的爱恋,或许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擅长直白的表达,他们的情感更多地体现在眼神、动作、甚至是沉默之中。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细微之处,将人物内心的波澜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静水流深”式的表达,反而更具穿透力,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三、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乡土中国的变迁与人的精神困境 《白夜》的故事背景,依然多设定在中国的乡土之中。然而,在这些看似宁静的乡村背后,却涌动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暗流。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迁对乡土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下,人们精神世界的困惑与迷失。 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人物在这种变迁中,或坚守,或迷失,或被同化。小说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折射出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体在这种洪流中的精神困境。 四、 意境的营造与诗意的栖居,心灵的慰藉与反思 《白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意境的营造。作者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如月光、星辰、河流、山峦,来烘托人物的情感,营造特定的氛围。这些景物,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他们情感的载体。 在这些意境的包裹下,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心灵栖居”的空间。它不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去思考。在阅读《白夜》的过程中,读者仿佛能够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在文字的宁静中,与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某种心灵的慰藉与深刻的反思。 五、 艺术的沉静与文学的深度,沉淀下来的力量 《白夜》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沉静而内敛的风格。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少有炫技的成分,却能在平淡中见深意。他的叙事节奏舒缓,留白处意味深长,能够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白夜》的文学深度在于它所揭示的普遍人性。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特定的乡土中国,但其中所展现的情感、困境、挣扎,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心的幽微之处,总有一些共通的情感与体验。《白夜》不是一本激昂的书,它更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歌,在沉静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是一部能够沉淀下来的,具有深刻文学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