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

《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汉成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法律史
  • 刑律
  • 立法史
  • 史料
  • 档案
  • 清朝
  • 法律
  • 汇编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0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91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0
字数:8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汇编的范围,涵盖了1907~1911年间围绕着《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而出现的上谕、奏折、草案等主要立法资料,这其中既包括立法沿革及立法理由,也包括资政院的审议。另外,为了更好地反映历史背景,礼法之争中的一些重要文章,也一并收录作为最后一部分。按照冈田朝太郎的说法,大清新刑律历经六案的修订始完成立法程序,《<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收录的1907年刑律草案、1910年修正刑律草案、1911年钦定大清刑律分别为一案、第二案和第六案,而1910年宪政编查馆加以修正的第三案、资政院法典组加以修正的第四案以及经资政院审议通过后形成的第五案,因缺乏完整的版本,且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第二案到第六案,修正变化情况相当有限,故今从略。
  在编辑体例上,《<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以时间为纬,按照《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过程而把立法资料分为五个部分:1907年刑律草案、1907年刑律草案签注、1910年修正刑律草案、1910年资政院审议、1911年钦定大清刑律;以内容为经,每一部分内容按照上谕、奏折、草案等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

作者简介

    高汉成 男,1970年3月生,山东潍坊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近十年来,先后以傅斯年思想和中国法律的近代变革作为自己的学术兴趣,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清史研究》、《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以中国刑事法律的近(现)代化为研究方向。

目录

第一部分 1907年刑律草案
一 上谕
1.决定修订律例谕
2.著派沈家本、伍廷芳修订律例谕
3.永远删除凌迟、枭首、戮尸等重刑谕
二 奏折
1.伍廷芳、沈家本等奏删除律例内重法折
2.奏订新刑律折
3.大理院正卿张仁黼奏修订法律请派大臣会订折
4.大理院正卿张仁黼奏修订法律宜妥慎进行不能操之过急片一
5.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修订法律情形并请归并法部
大理院会同办理折一
6.法部尚书戴鸿慈等奏拟修订法律办法折一
7.宪政编查馆大臣奕勖等奏议覆修订法律办法折一
8.修订法律馆奏刑律草案告成分期缮单呈览并陈修订大旨折一
9.修订法律馆为刑律分则草案告成缮具清单折一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 《晚清民初法律思想与制度变迁研究》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时间] ISBN: [请在此处填写ISBN] ---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晚清至民初这一关键历史转型时期,中国法律思想的演变轨迹、法律制度的移植与重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深刻变迁。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中西法律文化冲突、交融与本土化转化的复杂图景,力求揭示新旧法律体系更迭背后的深层动因与历史逻辑。 本书并非对特定立法文本的汇编或注释,而是侧重于对法律思想资源、制度构建理念、以及法律实践中体现出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想的考察与阐释。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起点提供一个宏观而精细的分析框架。 核心议题与章节结构 本书的论述逻辑围绕“思想输入与本土消化”、“制度移植与功能适应”、“法律实践与社会反馈”三大主线展开。 第一部分:晚清法律现代化的思想基石 本部分追溯了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对西方法律传统的认知路径与理论准备。重点探讨了早期翻译文献中对“公法”与“私法”概念的理解偏差与再建构过程。 1. 中西法律观念的初次碰撞: 考察早期使节报告、传教士文献中对西方法律体系的初步印象,特别是刑法、民法在概念上的冲突点。探讨“律例”向“法律”转型的内在阻力。 2. 启蒙思想与法律重构: 深入分析梁启超、严复等人对西方法哲学(如自然法、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法律功用的影响)的接受与本土化改造。研究这些思想如何指导了清末的修律运动,特别是对“主权”和“国民权利”观念的引入。 3. 传统法律思想的最后挣扎: 分析儒家伦理(如孝悌、礼治)在修律过程中如何被边缘化或以新的形式嵌入新法体系中,特别是对刑法中“情理”观念的现代化处理。 第二部分:法律制度的移植与重塑:从“变法”到“立宪” 本部分聚焦于具体法律制度的实践层面,考察清政府主导下的法律改革行动,以及这些改革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定位。 1. 刑法典的现代化尝试: 详细分析《大清新刑律》草案(及已颁布的《大清新刑律》的修订前身)的立法背景、结构特征及其与传统《大清律例》的断裂点。着重探讨了刑法中对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如废除酷刑、限制死刑)的西方法制原则的采纳情况及其在实际执行中遭遇的困境。 2. 民商法的早期构想: 研究晚清关于民法典编纂的早期计划,特别是在亲属法、继承法方面,如何试图调和家族本位与个体权利的现代化需求。考察商事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在维护近代工商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 3. 司法权的重构: 探讨司法独立观念在清末的引入,审判机关的设置(如新设的法院体系),以及如何尝试构建一个区别于行政和军事审判的现代司法体系。关注“审判官”身份的专业化培养。 第三部分:民初法律的继承、变异与挑战 辛亥革命后,新政权在法律继承与创制上面临的复杂局面,构成本部分的研究重点。 1. 旧法遗产的清理与沿用: 分析民国临时政府初期,如何基于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对清末制定的各项法规采取“继续有效”的政策,及其对新政权合法性的影响。 2. 《临时约法》的法律地位与实践: 深入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的结构与意涵,它所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在民初军政格局中的实施效果和张力。 3. 司法实践中的地方性与权力制衡: 通过分析民初的司法判例(若有相关记录),考察中央颁布的法律在地方层面的实际解释和适用情况,以及军阀混战背景下,法律权威面临的严峻挑战。 学术价值与贡献 本书的贡献在于,它避免了将晚清修律简单视为“全盘西化”或“保守阻碍”的二元对立叙事。它强调了法律思想的复杂性、制度移植的艰巨性,以及不同法律传统之间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过程。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理论辨析,本书为理解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漫长历史提供了一个具有深度和厚度的分析视角,有助于弥合法史学界在晚清与民初法律制度连续性研究上的不足。 --- 适用读者: 法学史研究者、政治思想史学者、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生及所有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晚清民国时期的法律变革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试图在传统与西学之间找到平衡的早期法律文本。《大清新刑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展现这部法律诞生的过程,从其立法背景、思想渊源,到具体的条款是如何被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文本的。比如,我想了解当时哪些外国法系对《大清新刑律》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又或者两者兼有,是如何融合的?当时的官员和学者在立法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碰撞和争议?他们是如何看待刑罚的本质、犯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体权益之间取得平衡的?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立法者们如何讨论诸如“故意”、“过失”这些核心概念的细节,他们是如何界定“犯罪”与“不构成犯罪”的界限的?另外,这部律法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普通民众、士绅阶层,乃至其他国家对它又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希望能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来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对《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历史节点——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我非常想知道,这部法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试图去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我想了解,当时立法者们在借鉴西方刑法学说的同时,是如何考量中国固有的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的。例如,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犯罪,或者涉及官员犯罪时,是否有特殊的规定,来体现中国传统的“礼法结合”思想?又或者,这部新刑律是如何尝试打破这些传统的束缚,建立起一个更为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讨论具体的犯罪类型时,比如关于贪污、贿赂,或者涉及国家安全的罪名,当时的立法者们是如何界定其构成要件和法定刑的?这是否反映了当时国家对这些新兴问题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另外,我也想了解,《大清新刑律》在颁布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它对当时的司法实践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希望从这本书的资料中能够找到答案的。

评分

作为一名法史爱好者,我对《大清新刑律》这个名字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可能是一部关于晚清时期刑法立法的原始材料汇编,我非常希望它能深入剖析这部法律是如何在那个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具体来说,我非常想了解当时社会对刑罚的普遍认知是如何发生的转变的。在西方法律思想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中国的立法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罪刑法定”原则的?他们是如何在保留一部分传统刑罚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犯罪构成要件和量刑体系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刑法理论层面,是否存在对“自然法”或者“理性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吸收和借鉴?如果有,又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立法条文中的?例如,在关于盗窃、伤害等具体犯罪的定义上,是否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考量?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过程中,国内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及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这部新法律的看法和反应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比如死刑的存废,或者对某些特定人群的刑罚适用问题?这些社会层面的互动和反馈,对于理解一部法律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评分

《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这个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对一段关键历史时期的法律探索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法制转型过程的文献,特别是那些涉及早期刑法改革的资料。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放大镜,帮助我看到《大清新刑律》诞生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思想因素。我想知道,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推动这部刑法制定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是国家面临的内外压力,还是有识之士对传统法律弊端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想了解,在立法过程中,参与者们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模式”之间的关系的。是否存在一些本土的法律智慧和实践经验被融入到新法中,又或者,他们是如何克服文化隔阂,去理解和采纳那些与中国社会习惯法截然不同的法律原则的?比如,在对待“意图”和“结果”的关系上,当时的立法者们有着怎样的认识?他们是如何界定“未遂犯”或者“共犯”的?这些都是构成现代刑法体系的核心要素,我很想知道它们在《大清新刑律》中是如何被初步构建和阐述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让我立刻想到了一段充满变革与探索的立法历史。我一直对晚清民国时期法律的现代化进程非常关注,尤其是那些开创性的法律,是如何从零开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孕育出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大清新刑律》的“前世今生”,不仅仅是条文本身,更想了解它诞生的土壤。例如,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内忧外患,还是在寻求自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会选择制定一部“新刑律”?它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应对社会治安的恶化,还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刑罚观念?我想知道,在起草过程中,参与的官员和学者们,他们的思想有哪些受到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他们是如何消化和吸收这些外来的法律原则,并将其本土化的?是不是有过激烈的辩论,就某个具体的刑法理论,比如报应刑、预防刑,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对于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模糊或者过时的概念,比如“德刑”或者“家法”在其中的影响,也十分令人好奇。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窥见那个时代法律人的智慧和局限,以及他们为了国家的法制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