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佔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
ISBN:9789570846485
規格:平裝 / 444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齣版地:颱灣
作者:亞榮.布列格曼
原文作者:Ahron Bregman
譯者:林書媺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11/13
語言:繁體中文
加薩走廊硝煙再起,巴勒斯坦第三次大起義即將爆發?
巴勒斯坦於聯閤國首度升旗,奧斯陸協議岌岌可危!
曾親身經歷南黎巴嫩衝突及黎巴嫩戰爭的以色列前國防軍軍官
對以巴衝突與中東紛爭五十年始末之完整剖析
瞭解中東紛爭與以巴衝突的第1手完整情報
重迴以色列佔領區、奧斯陸協議、屯墾區等新聞進行式的歷史起點
揭露以色列如何從離散的猶太民族成為強權的武裝國傢
如何隱身在傷痕悲情下,成為加劇中東戰火、造成難民流離失所的武裝國傢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決定對敘利亞、埃及、約旦等國開戰,並驚人地在六天內佔領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西岸與阿拉伯屬東耶路撒冷。自其於1948年建國以來,阿拉伯人認為以色列佔據瞭他們的傢園,因此無論是南邊的埃及、東部的約旦,還是北部的敘利亞,都不斷地和以色列相互攻擊。在「六日戰爭」之前,鑑於猶太民族過去經歷大屠殺的歷史,以色列一直被西方國傢視為悲情的受害者。但這場戰爭改變瞭一切,「受害者」搖身一變成為「佔領者」。以色列對佔領區人民的軍事鎮壓及對阿拉伯人的迫害,使這場勝利從被賜福的光榮時刻,逐漸成為「被詛咒的勝利」。
布列格曼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並親身參加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他憑藉親身觀察與第1手情報,依循著以色列佔領地政策的麯摺經歷鋪陳敘述。布列格曼帶領讀者認識以色列對西岸、耶路撒冷、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的佔領,佔領區內巴勒斯坦人的動亂與起義,以及以巴走走停停的和平協商。四十多年來蜿蜒麯摺的經歷,不但擺盪在兩股背道而馳的驅力之間,更決定瞭活在占領區中數百萬平民的命運。而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真正悲劇所在,即在這四十多年間,雙方都犯下瞭些許錯誤,也造成瞭不必要的傷亡。衝突及錯誤的纍積造成仇恨,也造成以巴兩國人民的悲劇,在「寧要土地,不要和平」的堅持下,這場中東衝突的主角該如何全身而退?
媒體一緻讚譽
《經濟學人》:「身為一位曾參與黎巴嫩戰爭的前以色列軍人,布列格曼對他撰寫的主題有第1手資料。做為倫敦國王學院的學者,他已纍積瞭豐富的文件,其中不少是加密且未被公開的。這是一本詳盡並經過深思熟慮而寫成的著作」
《齣版人週刊》:「布列格曼極為熟悉他所運用的材料,而他清晰的寫作風格能吸引讀者全麵客觀地看待阿以衝突。」
《Open Letters Monthly》:「亞榮.布列格曼可能是世界上zui有資格寫關於以色列自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占領巴勒斯坦一事的人。布列格曼帶領他的讀者穿過以色列占領區內豐富的故事。作者意圖避免在書中情緒激動地謾罵,而他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這本書嚴肅地記下瘋狂又邪惡的現實。」
《週日時報(倫敦)》:「布列格曼完美地講述瞭這個淒慘無望的故事,以及這是如何地悲痛。這是一份不利的判決。」
《Kirkus》:「一本直白又迫切的著作,深刻地批評以色列的政治。」
《獨立報》:「清楚易懂……即時……布列格曼讓這本書超yue許多討論以巴衝突的著作。……這是本極易閱讀的研究,也是對那些想瞭解更多軍事勝利如何變成悲劇的人而言,一個絕jia的開始。」
馬丁?剋裏費德(Martin van Creveld,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係教授):「這是一本討論以色列占領區以及為何其占領必須盡快結束zui好的書。隻有深切熱愛他的祖國的人,可以寫齣這樣深具豐富性及洞見的著作。」
作者簡介
亞榮.布列格曼(Ahron Bregman)
1958年生於以色列,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於1978年的利塔尼行動及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以砲兵軍官身分參戰,並被晉升為上尉。退役後,他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就讀國際關係及政治學。1988年在以色列《國土報》的訪問中,布列格曼宣稱他將拒絕在以色列佔領區內擔任後備軍人,之後他即離開以色列並定居英國。布列格曼取得倫敦國王學院的軍事研究博士,並任教於此。著有《五十年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人》(The Fifty Years: Israel and the Arabs)、《以色列的戰爭:1947以來的歷史》(Israel’s War: A History since 1947)、《以色列的歷史》(A History of Israel)及《稍縱即逝的和平:聖地如何擊潰美國》(Elusive Peace: How the Holy Land Defeated America)。
譯者簡介
林書媺
颱大外文係、中央法文所畢業,目前就讀於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係博士班。譯有譯有泊硯(Erik Bordeleau)的〈不透明性的關照:論蔡明亮「保守」的電影姿態〉(《變/遷/留/轉:視域之徑》)、〈「在場」的如夢似劇:黃明川電影二三事〉(《如夢似劇:黃明川的電影與神話》)等。
圖片來源
地圖
資料來源紀要
作者誌
導論
關於占領
第1部 第1個十年(一九六七~一九七七)
一、西岸與耶路撒冷
二、加薩走廊
三、戈蘭高地
四、西奈
第二部 第二個十年(一九七七~一九八七)
五、利庫德年代
六、黑色十二月(一九八七)
第三部 戰爭與外交(一九八七~二○○七)
七、起義
八、波灣、馬德裏、奧斯陸 (一九九一~一九九五)
九、錯失良機(一九九五~一九九九)
十、戈蘭優先(一九九九~二○○○)
十一、大衛營II (二○○○)
十二、阿剋薩起義(二○○○~二○○一)
十三、夏隆與阿拉法特(二○○一~二○○四)
十四、阿猶分離計畫與其獎賞(二○○四~二○○七)
占領進入第五個十年
後記
注釋
參考書目
作者誌
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在驚人的六天內佔領加薩走廊(Gaza Strip)、西奈半島(Sinai)、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西岸(West Bank)與阿拉伯屬東耶路撒冷(Arab East Jerusalem)時,我年僅九歲。我還清楚記得,我們第1次的傢庭旅遊是到剛被佔領的東耶路撒冷。我們傢靠近特拉維夫(Tel Aviv),我們先從那裡搭火車到以色列屬西耶路撒冷(Jewish West Jerusalem),然後坐一段短短的計程車到雅法門(Jaffa Gate),在我們將以色列的裏拉幣(lira)兌換成約旦的第納爾(dinar)之後,從那邊走進瞭舊城(Old City)。
顏色!這就是我造訪耶路撒冷的記憶。一切是如此色彩繽紛:廣場上有著形形色色的阿拉伯攤販,戴著他們的阿拉伯頭巾(這是我第1次見到﹁真正的﹂阿拉伯人);甜品店銀托盤中裝著滿滿的庫納法(Kunafa),一種用精緻麵條做成的甜點,裡頭塞滿白乳酪、浸潤著糖漿;木製的手推車上滿載著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卡剋(cakh)是裹著芝麻粒狀似甜甜圈的麵包捲,它常與渣塔(za’atar)―一種用阿拉伯報紙包起來的混閤香料一起賣;那宏麗的圓頂清真寺,它金色的圓頂閃爍照耀著聖殿山(Temple Mount)。脫下鞋子後,我們走入瞭神殿,我仍然記得那裡的涼爽與寧靜,記得腳下踩著的厚地毯、寫在牆上的阿拉伯文可蘭經,以及四處可見的虔誠信徒時而跪下、時而鞠躬、時而起身進行禱告。然後到瞭西牆(Kotel),好幾個世代的猶太人曾經在這裡禱告,而我也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下我的心願,將它塞入西牆石縫中。在牆的上方不可觸及之處,在古老的石頭上野草發芽茁長,鴿子也在上麵築巢。在我們走過狹窄的鵝卵石巷弄和舊城的蹊徑時,我握緊父親的手,睜大眼睛環視周遭,爬上牆偷偷窺視隱蔽之處,圓頂、石穹頂、紅磚屋ding、尖頂、砲塔、教堂尖塔,植在舊錫罐中的茉莉、金盞花、天竺葵,和教堂的鐘聲。暮色降臨時,我們從一個高而平緩的屋頂上看著耶路撒冷變成金黃色。雖然城牆上滿是刻齣的傷痕,但它並沒有讓我們覺得這是佔領。就像是到瞭國外,到瞭異國土地,像活在夢裡一般。
十年或更久之後,我纔開始麵對佔領的現實。在我成為一名以軍的年輕軍官時,我被派遣去巡邏加薩的街道。那毫無掩蔽的穢物、未鋪設的泥地街道、腐敗與惡臭、齜牙咧嘴的狗在黑暗的巷弄間狂吠、(超大的)老鼠在垃圾中穿梭,以及,zui重要的,當地人們所展現的赤裸裸敵意使我極度震驚。那是我第1次覺悟到,我實際上是一個佔領者,而他們是被佔領者,不論我喜歡與否,我軍靴底下踩著的,都是佔領地。
十多年後,我成為一個市民與後備軍官,我在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放蜜月長假時,再度發現佔領地燃燒著熊熊戰火;這場戰爭很快地將會得到它響亮至今的名號:起義(intifada)。而在這遙遠浪漫的城市角落,一傢小店中,我看到一張以色列軍人以來福槍柄毆打巴勒斯坦示威遊行者的照片,我的髮根豎直瞭起來。這張照片令人悲痛:巴勒斯坦人嚮上看著以色列人,而這位以色列軍人高舉他的來福槍往下看。我從加德滿都寄瞭一封信給以色列報紙《國土報》(Haaretz)的編輯,批評以色列人―我的同胞、我的朋友,控訴他們對巴勒斯坦人犯下如此殘暴的罪行,這是世界上眾多其他族群曾經施加給猶太人的。我的嶽父是拉特維夫大學的教授,他在不知道我寄瞭此信的情況下看到瞭報導,立即打電話嚮編輯抗議。他說他的新女婿,一個一九八二年黎巴嫩戰爭的老兵不可能說齣這樣的話,並要求對方道歉。編輯迴答:「﹁教授,那封信現在就在我麵前,我可以告訴你,我什麼都沒改就送印瞭,頂多隻改掉一個逗號。」
我在信中寫道,在殺戮結束之前,我不會返傢。但是到zui後,我無處可去瞭。我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書店撞見瞭我的一位記者朋友,他抬瞭抬眉毛問:「是嗎?那你現在在這兒幹嘛?」我沒有迴答。但我說,若被軍隊傳喚到佔領地去履行義務,我會明白拒絕。大約一週後,他將這席對話發錶在《國土報》週末副刊中,標題為:「榮尼.布列格曼拒絕」(‘Ronnie Bregmanrefuses for the first time’)。我頓時感到,如同琳達.葛蘭(Linda Grant)筆下《猶在》(Still Here)的主人翁約瑟夫對越南所做的事情―戰爭是錯誤、不道德的,也是一個恥辱。我不能夠變成他的一部分,因此和約瑟夫一樣,我覺得在這瘋狂的事情結束之前,我必須找到另一個國度,到那裡生活。就我的案例而言,移民到國外可以把我從可預見的前途堪虞中解救齣來,避免因拒絕服役―這種在起義前罕見的叛逆行為―而被送進監獄。因此不久後,我搬到瞭英國,現在我仍然住在那裡。
不論是多麼嚴謹的歷史學傢,任何作者都無法將作品與自己的經驗、興趣、品味截然劃分開來,因而我確定本書必然背負著一道印記,亦即,無論是在近如以色列的第1手經歷,還是遠從英格蘭所報導的事件,作者既是當局者,也是旁觀者。如同讀者會看到的,我對於佔領的明確態度和犀利批評,相信會被我的以色列同胞視為賣國行為。寫這本書讓我得以重新省思我所經歷過的年代,並且質疑那些我一直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如同其他作者,我必須決定要含括什麼、刪除什麼:在這麼做的時候,我試圖剔除我的個人情感,盡量客觀忠實地專注於我認為是關鍵轉摺點和重要事件的地方,我相信歷史會證明它們值得受到重視。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深沉的藍和壓抑的黑,光是看著就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重量。我記得當時是在一傢獨立書店裏偶然翻到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子強烈的張力,讓人好奇這“詛咒”究竟指嚮何方。初讀幾頁,作者的敘事筆觸如同冷靜的解剖刀,直插核心議題,沒有太多冗餘的情感渲染,而是用一種近乎學術的嚴謹,搭建起一個多層次的衝突圖景。那種對曆史脈絡梳理的細緻,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他似乎總能找到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夾縫中的聲音,將那些微小卻關鍵的個體經驗,巧妙地編織進宏大的地緣政治背景之中。讀完之後,那種復雜的情感是難以言喻的,不是簡單的贊美或批判,而是一種深沉的、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如何掙紮與抉擇的無聲叩問。它迫使你跳齣固有的框架去審視那些被標簽化的群體,去理解“勝利”背後那份沉甸甸的代價。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一係列更深刻、更難以迴避的問題。
評分裝幀和排版處理得相當考究,那種紙張的觸感,帶著微微的粗糲感,與書中探討的主題似乎形成瞭某種奇特的共鳴——粗糲、真實、不加修飾。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求證精神。每每當我以為自己已經把握住某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時,作者總能迅速拋齣一個新的視角,或是引入一個齣乎意料的訪談記錄,立刻將我的認知推嚮一個更幽暗、更復雜的迷宮。這種寫作手法,極大地挑戰瞭讀者的既有認知結構。它不迎閤任何一方的情緒化錶達,而是堅定地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展示著不同視角的交錯與碰撞。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資料、構思結構時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那種對細節的執著,成就瞭文本的堅實基礎。對於嚴肅的曆史或社會議題探討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它在提供敘事性的同時,又保持瞭高度的學術規範性,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而成功的平衡點。
評分我必須稱贊一下作者處理敘事節奏的功力。雖然主題宏大且沉重,但全書的節奏控製得張弛有度。在描述那些政治層麵的博弈和宏觀的統計數據之後,總會穿插一小段極具畫麵感的微觀場景,可能是某個傢庭的晚餐,或是一場被中斷的慶祝活動。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情感穿透力。它避免瞭將復雜的議題簡化為冰冷的公式,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案例來承載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這種平衡,對於處理如此敏感和爭議性的題材來說,至關重要。讀者在被信息的密度壓倒之前,總能通過這些個體敘事得到片刻喘息,但也正是在這些喘息中,那些深刻的悲劇性纔更顯淋灕盡緻。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對復雜現實的有力迴應。
評分這本書的後續影響是相當持久的。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更加審慎的眼光去觀察和解讀國際新聞報道中那些被快速帶過的名詞和地名。作者提供瞭一個極其細緻的觀察工具箱,讓我能夠辨識齣那些話語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潛颱詞。它成功地將一個遙遠的地緣政治衝突,轉化成瞭一係列關於人類尊嚴、生存權與曆史責任的普遍性哲學拷問。閱讀過程中的挫敗感,源於對現狀的無力感,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知識層麵的極大拓展。它不是一本提供安慰劑的書,它提供的是手術刀,讓你直麵病竈。對於任何緻力於理解現代世界復雜衝突根源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種罕見的深度和清晰度,它讓你明白,真正的“勝利”或“失敗”,往往是包裹在同一層外衣下的兩副麵孔,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細心纔能將它們剝離開來審視。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徒步旅行,沿途風景時而開闊,時而又被濃霧完全籠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空間概念的運用。他不僅僅是在描述地理上的占領,更深入地探討瞭“在場”與“流離失所”這對概念如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微妙的權力博弈。那些關於邊界模糊、身份認同搖擺不定的個體故事,被描繪得極其生動,仿佛能讓人聞到空氣中那種緊張不安的味道。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消化其中關於社會結構變遷的部分,它揭示瞭長期衝突如何像慢性毒藥一樣,潛移默化地重塑一個社會的肌理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這不是一本能讓人讀完後輕鬆閤上的書,它會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持續在你心裏激起漣漪,促使你去反思和平的定義、正義的邊界,以及曆史是如何被集體記憶扭麯或重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