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史說(第2輯):聽雨樓雜筆

大傢史說(第2輯):聽雨樓雜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伯雨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隨筆
  • 聽雨樓
  • 雜文
  • 清史
  • 文學
  • 舊物
  • 民俗
  • 書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故宮齣版社
ISBN:97875134023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6304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傢史說(第2輯)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傢史說(第2輯):聽雨樓雜筆》主要內容包括:題聽雨樓雜筆五首、康有為公車上書、談岑春煊、唐景崧的國旗、割颱專使李經方、會逢其適的狀元張謇、駱成驤中狀元、大阿哥溥儁、倒黴狀元龍汝言、談末科狀元劉春霖、談末科舉人、“鳳凰總理”熊希齡、辜鴻銘趣事、徐紹楨與小毛子等。

作者簡介

  高伯雨(1906-1992),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林熙。齣生於廣東澄海。青年時期,曾遊學日本,1926年遊學歐洲,主修英國文學。迴國後,曾在北平跟溥儒習畫,隨楊韆裏學篆刻,與當時的文化、學術、書畫界名傢接觸密切。1937年後,高伯雨移居香港,靠賣文為生。因平生喜雨,故號伯雨,在報紙上開設的專欄和以後結集的隨筆也多以聽雨樓為名。他精通文學、曆史、翻譯,也喜歡繪畫、金石、書法:文風生動活潑,又不乏從容氣度,其筆下的掌故隨筆,見解不俗。

內頁插圖

目錄

題聽雨樓雜筆五首
康有為公車上書
談岑春煊
唐景崧的國旗
割颱專使李經方
會逢其適的狀元張謇
駱成驤中狀元
大阿哥溥儁
倒黴狀元龍汝言
談末科狀元劉春霖
談末科舉人
“鳳凰總理”熊希齡
辜鴻銘趣事
徐紹楨與小毛子
“黑鏇風”劉成禺
精通拳術的詩人楊昀榖
精通技擊的詩人魏鐵珊
溥儀與莊士敦
曾紀芬暨其子聶雲颱
張伯駒與陸機《平復帖》
滿清帝後演戲記趣
談嶽飛的三種造像
李慈銘與周氏兄弟
鹽商被騙
西太後與光緒帝
滿清禦林軍的笑話
貪官裴景福
溫月江義讓夫人
光緒帝的崇陵
崇效寺鱗爪
夕照寺的壁畫
廣州六榕寺
長壽寺與大汕和尚
華林寺數羅漢
廣州園林
蘇州的拙政園
龔定庵的北京故居
俞樾的麯園
寶漢茶寮與南漢買地券
乾隆朝剃頭案
明清公主選駙馬趣史
慈禧畫像記
庚子年談賽金花
名妓賽金花的狀元丈夫
李滋然救康有為
康有為的大弟子韓文舉
俞麯園軼事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
再談周福清
王湘綺勸進的內幕
吉青納貪索中國瓷器軼聞
女詞人呂碧城
長安印勻壽石工
嶽陽樓
桃花源
醇王府的丁香花
常熟兩名園
鐵琴銅劍樓藏書
嘉業堂主人及其藏書
大房山石經
曹操關羽同好色
水煙袋與蘇東坡
高帽子
《廿載繁華夢》與周老十一
從“食酒”談到鼎釜之類
後記

精彩書摘

  康有為公車上書
  清光緒廿一年(1895),中國敗於日本,割地求和。這一年是會試之期,各省舉人齊集北京應試。恰好遇到中日和議完成,《馬關條約》將要畫押,定於五月初四日“用寶”(當日朝廷的一種術語,即蓋用禦寶)。應試舉人知道條約中的條款甚苛,國勢危殆,便齊集鬆筠庵(明楊椒山先生故居)的諫草堂開會,決議聯名上書政府,反對和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眾舉人公推康有為(時名祖詒)起草上政府書,由他領銜,開頭說:“具呈舉人康祖詒等……”接著就說到他們的主張:請拒和約,遷都練兵,變法等項。這個有意義的政治運動(又可說是學生運動、學生乾政)影響很大,有瞭這運動,纔有三年後的戊戌變法,纔有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連串的革新。康有為等當日的主張,雖不為清政府所接納,但這一運動已在曆史上寫下瞭光輝的一頁,到今年恰一周甲,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康有為的萬言書寫成後,隻是在民間互相傳觀,無法上達“天聽”,但清政府已經知道這件事,深怕眾怒難犯,便提前“用寶”。這麼一來,軍機大臣孫毓汶就受到朝野的攻擊,不得不辭職瞭。這件事的經過,我想引《南海先生傳》一書所記來說明。它說:“諸舉人以宰相孫毓汶貪懦賣國,欲毆之,孫乃派人布散謠言,並阻其書,竟不得達。然此時舉人車馬集於都察院者長五裏,闐塞院門。颱灣舉人涕淚哭訴,院長長揖引過……”(這部書係1929年齣版,據編者陸乃翔、陸敦驥說:“昔光緒二十六七年間,梁君任公嘗著《康南海》一傳行世,同學頗以為簡略。於是各尊所聞,各述所知,通力閤作,勒為此篇。”但隻有上篇,下篇尚未齣版。又書中稱孫為宰相,似亦不妥。毓汶官止軍機大臣,以兵部尚書緻仕,並未人閣,不應稱為宰相。)萬言書不能上達,乃受厄於孫毓汶,這是一部分事實。其實書未上,和約已“用寶”,都察院以無可挽迴,便不肯收他們的公呈瞭。
  《南海先生傳》又雲:“中國數韆年來未聞有此大舉也。雖不行,而全國震動,美公使田貝聞之,即托人來問先生取奏稿上海刻之,今名《公車上書記》者是也。諸舉人有欲扛棺於孫毓汶傢而殺之者,先生以必生大禍,固止。孫亦大畏,不敢入朝,遂稱病。皇上因而聽其去位。士氣之昌,至逐宰相,世所未有也。”孫毓汶本是主和派的領袖,一嚮就主張議和及割地(見《翁同穌日記》光緒廿一年正月廿九日記事),他見敵前屢敗,便力主不能再戰。翁同穌擬利用英俄在幕後之爭來延遲換約之期,但孫毓汶、徐用儀卻極力反對,翁同穌和他們爭得麵紅耳赤,無如西太後要苟安,割地瞭事,就是大臣力爭也沒有效果的。張伯楨的《南海康先生傳》說:“是日翁同穌入朝房,猶持勿用寶,電日相伊藤博文請展期五日。孫謂若爾,日本必搗京津,吾輩皆有身傢,實不敢也。同穌厲聲責之日:‘我豈不知愛身傢者,其如國事何!’孫苦無法,乃使李蓮英請之太後,於是大錯成矣……”同穌四月初八日日記雲:“上意幡然,有批準之諭。臣對以三國若有電來,何以處之。上日,‘須加數語於批後為將來地步’。於是戰傈哽咽,承旨而退。”光緒帝受翁同穌的影響,本是不肯棄颱灣的,他曾說過,如果棄颱灣,“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見《同龢日記》)但後來孫毓汶運動西太後,對光緒帝施以壓力,纔有“批準之諭”。張伯楨所述,相當可靠,大概是他親聞諸其師及參考翁氏日記而寫的。結果孫毓汶於六月五日奏請開缺,立刻批準,光緒帝不請命於西太後,這是很少見的。(西太後名日“歸政”,但進退大臣仍須徵求她的同意,光緒帝無權也。)
  康有為的公車上書,大略已經說過瞭,現在順便說一下那本《公車上書記》。這是一本一百四十多頁的木刻綫裝書,印於光緒廿一年(1895)。正文之前有序三篇,第一篇是袁祖誌寫的,第二篇是劉锡爵,第三篇是用“哀時老人未還氏”之名,不知何許人。正文之後是“公車上書題名”,分列各省士子的姓名籍貫。十八省中,獨無浙江省的士人。袁祖誌的序文就說:“餘浙人也,檢點所列姓名,獨缺吾浙一省,反復推求,莫解其故。序成,兼誌其疑。”到底何以沒有浙省的士人參加,我也不大明白,是否浙人怕事,抑另有原因,待考。
  各省士人題名,先列吉林,而殿以貴州,其一韆三百餘名。現在把參加此運動的較為知名的人物,分籍列舉如下,使讀者知道一二。
  ……

前言/序言


《風雨百年:近代中國社會變遷錄》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近代中國社會結構、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格局演變的宏大敘事。它聚焦於1840年至1949年這一關鍵曆史時期,旨在通過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後社會動因的細緻考察,勾勒齣一幅生動而深刻的近代中國轉型圖景。 全書以時間為脈絡,輔以主題式章節,力求在宏觀把握時代脈絡的同時,不失對微觀社會肌理的關注。我們試圖超越傳統的“英雄史觀”或純粹的政治史敘述,轉而關注社會階層的流動、觀念的碰撞以及普通民眾在劇烈變革中的適應與掙紮。 第一部分:晚清的危機與轉機(1840-1895) 本部分探討鴉片戰爭後,中國在內憂外患之下所經曆的初期衝擊與自救嘗試。重點分析瞭傳統儒傢士大夫階層麵對西方文明輸入的復雜心態——從最初的排斥、震驚到後來的有限學習。我們詳細考察瞭太平天國運動的社會根源及其對地方權力結構的衝擊,揭示瞭其內在的社會訴求與最終的失敗邏輯。 此外,洋務運動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審視。不再僅僅聚焦於“船堅炮利”的技術層麵,而是深入探究其在官僚體製內遇到的阻力、資本積纍的睏境,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脆弱性。對這一時期中國精英階層“中體西用”思想的局限性進行瞭批判性分析,認為其未能觸及製度和思想深處的頑疾。 第二部分:變革的加速與帝國的黃昏(1895-1911) 甲午戰敗成為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戰敗對國人心理造成的巨大震撼,以及由此引發的救亡圖存的思潮高漲。 戊戌變法被視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次關鍵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嘗試。本書不僅梳理瞭維新派的理論建構和政治實踐,更細緻地描繪瞭其在保守勢力和地方權力格局麵前的孤立無援。我們通過對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之間權力鬥爭的分析,揭示瞭傳統皇權體係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的僵化與應變失措。 隨後,重點轉嚮辛亥革命的醞釀過程。不同於將革命簡單歸結為孫中山等少數精英的功績,本書著力分析瞭新式知識分子、留學生群體、以及地方士紳與會黨的復雜互動。探討瞭清末“新政”在地方層麵意外地為革命力量提供瞭組織和人纔基礎這一悖論。對武昌起義的爆發及其後迅速蔓延的機製,進行瞭社會結構層麵的解讀。 第三部分:共和的睏境與軍閥的時代(1912-1927) 中華民國的建立並未帶來預期的穩定。本部分的核心在於探討“共和”觀念在中國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的艱難。我們分析瞭袁世凱的政治野心如何扼殺瞭初生的代議製政府,以及北洋政府時期,中央權威的衰落如何導緻地方權力真空和軍閥割據的常態化。 這一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呈現齣激烈的碰撞。新文化運動不再僅僅是文學革命,而是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基石的顛覆與重構。我們深入探討瞭“德先生”與“賽先生”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不同接受路徑,以及“打倒孔傢店”背後所蘊含的對宗法社會秩序瓦解的渴望與不安。對五四運動的爆發,不僅從政治訴求上進行闡釋,更將其視為現代民族主義覺醒的裏程碑。 第四部分:革命的重塑與社會動員(1921-1937) 國共兩黨的興起與閤作破裂,構成瞭本部分的主綫。本書側重於考察早期共産黨如何理解並改造中國農民這一龐大群體,並分析瞭國民黨在“訓政”階段,試圖將西方現代國傢建構模式移植到傳統社會結構中的實踐與張力。 尤其關注瞭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社會動員。通過對鄉村階層、城市工人以及新興女性群體的考察,揭示瞭不同意識形態如何爭奪社會的主導權。國民政府在推行“新生活運動”等文化工程時,所遭遇的底層社會的抵製與誤讀,展現瞭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斷裂。 第五部分:戰爭的洗禮與民族的重塑(1937-1949) 抗日戰爭被視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一次全麵“壓力測試”。本書詳細梳理瞭戰爭對中國經濟命脈、人口結構以及政治版圖的毀滅性影響。我們超越戰場勝負的敘事,探討瞭敵後根據地與淪陷區的社會治理模式的差異,以及戰爭如何加速瞭社會階層的重組和政治意識形態的極化。 在抗戰勝利後,國共之間的內戰並非簡單的軍事對抗,而是兩種不同國傢建構方案的終極較量。本書分析瞭國民政府因通貨膨脹、腐敗蔓延以及失信於民而導緻的統治基礎瓦解,同時也考察瞭共産黨如何通過土地改革和高效的組織動員,贏得瞭底層民眾的支持。 結語: 《風雨百年:近代中國社會變遷錄》力求提供一種多維、辯證的曆史觀。它試圖嚮讀者展示,近代中國的轉型不是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充滿瞭矛盾、妥協與劇烈陣痛的復雜過程。理解這一百年間的興衰起伏、思想激蕩,是理解當代中國的關鍵鑰匙。本書旨在為嚴肅的曆史愛好者、社會學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國傢命運的讀者,提供一個紮實而富有洞察力的曆史參照係。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發現,很多曆史書的語言要麼過於學院派的生澀,要麼過於通俗化的輕佻,很難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我希望《大傢史說》能展現齣一種大傢風範的文字美學——即所謂的“雅俗共賞”的境界。它應該有足夠的學養支撐起觀點的深度,但錶述上又必須是流暢、典雅、且能被普通讀者愉快接受的。我特彆注重作者對詞語的駕馭能力,那種用詞精準而不滯澀,結構嚴謹而不闆滯的文字,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齣古代宮廷的權力鬥爭,或是邊塞風光的蒼涼,那簡直是太棒瞭。好的文字,能讓曆史的畫麵自動在我們腦海中浮現,而不是需要我們費力去想象,這纔是高級的敘事技巧。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我對“雜筆”這個形式抱有很高的期待。它意味著內容不會是單一時間綫或主題的綫性鋪陳,而是更靈活、更碎片化、更具探索性的。我喜歡這種“信手拈來皆文章”的感覺,可能這一篇在講魏晉風度,下一篇就跳躍到明清的市井生活,這種跳躍性反而更貼閤我們現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也更容易激發好奇心。我期望這些“雜筆”能夠像一個個精巧的工藝品,每一篇都打磨得獨立而完整,就算不按順序閱讀,也能品齣其韻味。同時,這種形式也要求作者必須具備極強的駕馭不同曆史斷代和主題的能力,不能有東拼西湊的鬆散感,而是要有一種內在的邏輯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豐富的知識網絡。

評分

這套《大傢史說》(第2輯)光看這個名字,就讓人心裏一動。我總覺得,曆史這東西,如果隻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那就太無趣瞭。它應該是活的,是有溫度的,是那些被時間衝刷過的故事裏,依然能讓人産生共鳴的片段。我期望這輯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鮮活的曆史現場,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框架,而是側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足以勾勒齣特定時代風貌的“小切口”。比如,某個不起眼的朝代中一個官員的傢書,或是某次重大事件背後,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我希望作者的筆觸是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能穿透曆史的迷霧,讓我看到古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智慧與局限。那種“大傢”的視角,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指點江山,而應是兼容並蓄的包容,能將復雜的人性在曆史的洪流中梳理得清晰可見,讓我讀完後,不光是知道“發生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好的曆史普及讀物,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不急不躁,讓人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悄然拓寬瞭對過往的認知邊界。

評分

我買書很看重“意境”,尤其是那種能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産生聯想和哲思的書。《大傢史說》這個名字,加上“聽雨樓雜筆”這樣的副標題,給我的感覺是偏嚮文人氣息和閑適思考的。我非常期待那種慢節奏的文字,能在某個下雨天的午後,伴隨著窗外的雨聲,進入一個與現實暫時隔絕的曆史沉思空間。我不想讀到那些直奔主題、催促人趕進度的內容,而更傾嚮於那種像散文一樣,在論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也流淌著作者對人生、對世事的獨特感悟。比如,從某段曆史的興衰中,引申齣對“變”與“不變”的思考;或是從古人的處世哲學裏,窺見我們當下睏境的一絲解法。這種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它能提供一個優質的“提問框架”,讓我們自己去叩問曆史深處隱藏的秘密。

評分

說實話,現在的曆史普及書真是五花八門,很多都為瞭追求所謂的“趣味性”而犧牲瞭嚴謹性,讀起來就像在看小說,讓人心裏總有點虛。我特彆看重一本曆史書的“誠意”,這裏的誠意指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審慎態度和紮實的基本功。我希望這本《大傢史說》能保持一種剋製的敘事姿態,不搞過度解讀,不隨意附會,所有的推論都有據可查,引人深思之處,也點到為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就像品鑒一壺上好的老茶,需要慢慢咂摸其中的迴甘。如果能有一些新穎的史料運用或者獨特的考據角度,那就更好瞭,能讓我這個算不上專業,但對曆史抱有敬意的讀者,感受到作者下瞭真功夫的痕跡。畢竟,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真實”的探尋,而這種探尋,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學問,而非花哨的辭藻。

評分

我嚮來知道自己趣味單調狹隘,唯獨關於語調的意見和作者有較深的共鳴。他說淮遠的境界在於對語言始終保持著清醒和冷漠;在翻譯的篇章也指齣語言自足性的活力。常常看書也有這種感覺,佳作的語調通常和作者是疏離的,這種疏離感也傳遞至讀者身上,造就一種更廣闊的意境。寫作者對語言的控製僅在於使語言的活力突顯,由語言自身推動行文前進。本作者認為這種對語言的控製是習得的技能,我卻以為這是天賦的對語言的敏感性。很多寫作者畢生修習也無法捕捉詞語與詞語之間的力的流轉。一些使文字刻意達到作者某種目的的章節句段常令人不耐,隻要這種刻意性被讀者認瞭齣來,這位作者立刻進入平庸的一列。通常我們說的矯情其實未必是寫作者的本意,隻是因缺乏對語言的敏感而使文字過分親昵,矯情由此而生。

評分

國 籍中國

評分

12、《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9月;簡體字版,復旦大學齣版社,2010年8月。

評分

.

評分

職 業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

評分

編輯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民 族漢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