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史说(第2辑):听雨楼杂笔

大家史说(第2辑):听雨楼杂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伯雨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随笔
  • 听雨楼
  • 杂文
  • 清史
  • 文学
  • 旧物
  • 民俗
  • 书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2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30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史说(第2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家史说(第2辑):听雨楼杂笔》主要内容包括:题听雨楼杂笔五首、康有为公车上书、谈岑春煊、唐景崧的国旗、割台专使李经方、会逢其适的状元张謇、骆成骧中状元、大阿哥溥儁、倒霉状元龙汝言、谈末科状元刘春霖、谈末科举人、“凤凰总理”熊希龄、辜鸿铭趣事、徐绍桢与小毛子等。

作者简介

  高伯雨(1906-1992),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林熙。出生于广东澄海。青年时期,曾游学日本,1926年游学欧洲,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曾在北平跟溥儒习画,随杨千里学篆刻,与当时的文化、学术、书画界名家接触密切。1937年后,高伯雨移居香港,靠卖文为生。因平生喜雨,故号伯雨,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和以后结集的随笔也多以听雨楼为名。他精通文学、历史、翻译,也喜欢绘画、金石、书法:文风生动活泼,又不乏从容气度,其笔下的掌故随笔,见解不俗。

内页插图

目录

题听雨楼杂笔五首
康有为公车上书
谈岑春煊
唐景崧的国旗
割台专使李经方
会逢其适的状元张謇
骆成骧中状元
大阿哥溥儁
倒霉状元龙汝言
谈末科状元刘春霖
谈末科举人
“凤凰总理”熊希龄
辜鸿铭趣事
徐绍桢与小毛子
“黑旋风”刘成禺
精通拳术的诗人杨昀谷
精通技击的诗人魏铁珊
溥仪与庄士敦
曾纪芬暨其子聂云台
张伯驹与陆机《平复帖》
满清帝后演戏记趣
谈岳飞的三种造像
李慈铭与周氏兄弟
盐商被骗
西太后与光绪帝
满清御林军的笑话
贪官裴景福
温月江义让夫人
光绪帝的崇陵
崇效寺鳞爪
夕照寺的壁画
广州六榕寺
长寿寺与大汕和尚
华林寺数罗汉
广州园林
苏州的拙政园
龚定庵的北京故居
俞樾的曲园
宝汉茶寮与南汉买地券
乾隆朝剃头案
明清公主选驸马趣史
慈禧画像记
庚子年谈赛金花
名妓赛金花的状元丈夫
李滋然救康有为
康有为的大弟子韩文举
俞曲园轶事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再谈周福清
王湘绮劝进的内幕
吉青纳贪索中国瓷器轶闻
女词人吕碧城
长安印匀寿石工
岳阳楼
桃花源
醇王府的丁香花
常熟两名园
铁琴铜剑楼藏书
嘉业堂主人及其藏书
大房山石经
曹操关羽同好色
水烟袋与苏东坡
高帽子
《廿载繁华梦》与周老十一
从“食酒”谈到鼎釜之类
后记

精彩书摘

  康有为公车上书
  清光绪廿一年(1895),中国败于日本,割地求和。这一年是会试之期,各省举人齐集北京应试。恰好遇到中日和议完成,《马关条约》将要画押,定于五月初四日“用宝”(当日朝廷的一种术语,即盖用御宝)。应试举人知道条约中的条款甚苛,国势危殆,便齐集松筠庵(明杨椒山先生故居)的谏草堂开会,决议联名上书政府,反对和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众举人公推康有为(时名祖诒)起草上政府书,由他领衔,开头说:“具呈举人康祖诒等……”接着就说到他们的主张:请拒和约,迁都练兵,变法等项。这个有意义的政治运动(又可说是学生运动、学生干政)影响很大,有了这运动,才有三年后的戊戌变法,才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连串的革新。康有为等当日的主张,虽不为清政府所接纳,但这一运动已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到今年恰一周甲,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康有为的万言书写成后,只是在民间互相传观,无法上达“天听”,但清政府已经知道这件事,深怕众怒难犯,便提前“用宝”。这么一来,军机大臣孙毓汶就受到朝野的攻击,不得不辞职了。这件事的经过,我想引《南海先生传》一书所记来说明。它说:“诸举人以宰相孙毓汶贪懦卖国,欲殴之,孙乃派人布散谣言,并阻其书,竟不得达。然此时举人车马集于都察院者长五里,阗塞院门。台湾举人涕泪哭诉,院长长揖引过……”(这部书系1929年出版,据编者陆乃翔、陆敦骥说:“昔光绪二十六七年间,梁君任公尝著《康南海》一传行世,同学颇以为简略。于是各尊所闻,各述所知,通力合作,勒为此篇。”但只有上篇,下篇尚未出版。又书中称孙为宰相,似亦不妥。毓汶官止军机大臣,以兵部尚书致仕,并未人阁,不应称为宰相。)万言书不能上达,乃受厄于孙毓汶,这是一部分事实。其实书未上,和约已“用宝”,都察院以无可挽回,便不肯收他们的公呈了。
  《南海先生传》又云:“中国数千年来未闻有此大举也。虽不行,而全国震动,美公使田贝闻之,即托人来问先生取奏稿上海刻之,今名《公车上书记》者是也。诸举人有欲扛棺于孙毓汶家而杀之者,先生以必生大祸,固止。孙亦大畏,不敢入朝,遂称病。皇上因而听其去位。士气之昌,至逐宰相,世所未有也。”孙毓汶本是主和派的领袖,一向就主张议和及割地(见《翁同稣日记》光绪廿一年正月廿九日记事),他见敌前屡败,便力主不能再战。翁同稣拟利用英俄在幕后之争来延迟换约之期,但孙毓汶、徐用仪却极力反对,翁同稣和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无如西太后要苟安,割地了事,就是大臣力争也没有效果的。张伯桢的《南海康先生传》说:“是日翁同稣入朝房,犹持勿用宝,电日相伊藤博文请展期五日。孙谓若尔,日本必捣京津,吾辈皆有身家,实不敢也。同稣厉声责之日:‘我岂不知爱身家者,其如国事何!’孙苦无法,乃使李莲英请之太后,于是大错成矣……”同稣四月初八日日记云:“上意幡然,有批准之谕。臣对以三国若有电来,何以处之。上日,‘须加数语于批后为将来地步’。于是战傈哽咽,承旨而退。”光绪帝受翁同稣的影响,本是不肯弃台湾的,他曾说过,如果弃台湾,“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见《同龢日记》)但后来孙毓汶运动西太后,对光绪帝施以压力,才有“批准之谕”。张伯桢所述,相当可靠,大概是他亲闻诸其师及参考翁氏日记而写的。结果孙毓汶于六月五日奏请开缺,立刻批准,光绪帝不请命于西太后,这是很少见的。(西太后名日“归政”,但进退大臣仍须征求她的同意,光绪帝无权也。)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大略已经说过了,现在顺便说一下那本《公车上书记》。这是一本一百四十多页的木刻线装书,印于光绪廿一年(1895)。正文之前有序三篇,第一篇是袁祖志写的,第二篇是刘锡爵,第三篇是用“哀时老人未还氏”之名,不知何许人。正文之后是“公车上书题名”,分列各省士子的姓名籍贯。十八省中,独无浙江省的士人。袁祖志的序文就说:“余浙人也,检点所列姓名,独缺吾浙一省,反复推求,莫解其故。序成,兼志其疑。”到底何以没有浙省的士人参加,我也不大明白,是否浙人怕事,抑另有原因,待考。
  各省士人题名,先列吉林,而殿以贵州,其一千三百余名。现在把参加此运动的较为知名的人物,分籍列举如下,使读者知道一二。
  ……

前言/序言


《风雨百年: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格局演变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旨在通过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社会动因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深刻的近代中国转型图景。 全书以时间为脉络,辅以主题式章节,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络的同时,不失对微观社会肌理的关注。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英雄史观”或纯粹的政治史叙述,转而关注社会阶层的流动、观念的碰撞以及普通民众在剧烈变革中的适应与挣扎。 第一部分:晚清的危机与转机(1840-1895) 本部分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所经历的初期冲击与自救尝试。重点分析了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面对西方文明输入的复杂心态——从最初的排斥、震惊到后来的有限学习。我们详细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根源及其对地方权力结构的冲击,揭示了其内在的社会诉求与最终的失败逻辑。 此外,洋务运动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不再仅仅聚焦于“船坚炮利”的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究其在官僚体制内遇到的阻力、资本积累的困境,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对这一时期中国精英阶层“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认为其未能触及制度和思想深处的顽疾。 第二部分:变革的加速与帝国的黄昏(1895-1911) 甲午战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战败对国人心理造成的巨大震撼,以及由此引发的救亡图存的思潮高涨。 戊戌变法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次关键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本书不仅梳理了维新派的理论建构和政治实践,更细致地描绘了其在保守势力和地方权力格局面前的孤立无援。我们通过对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权力斗争的分析,揭示了传统皇权体系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僵化与应变失措。 随后,重点转向辛亥革命的酝酿过程。不同于将革命简单归结为孙中山等少数精英的功绩,本书着力分析了新式知识分子、留学生群体、以及地方士绅与会党的复杂互动。探讨了清末“新政”在地方层面意外地为革命力量提供了组织和人才基础这一悖论。对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其后迅速蔓延的机制,进行了社会结构层面的解读。 第三部分:共和的困境与军阀的时代(1912-1927) 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共和”观念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的艰难。我们分析了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如何扼杀了初生的代议制政府,以及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权威的衰落如何导致地方权力真空和军阀割据的常态化。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激烈的碰撞。新文化运动不再仅仅是文学革命,而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颠覆与重构。我们深入探讨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不同接受路径,以及“打倒孔家店”背后所蕴含的对宗法社会秩序瓦解的渴望与不安。对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从政治诉求上进行阐释,更将其视为现代民族主义觉醒的里程碑。 第四部分:革命的重塑与社会动员(1921-1937)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破裂,构成了本部分的主线。本书侧重于考察早期共产党如何理解并改造中国农民这一庞大群体,并分析了国民党在“训政”阶段,试图将西方现代国家建构模式移植到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实践与张力。 尤其关注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社会动员。通过对乡村阶层、城市工人以及新兴女性群体的考察,揭示了不同意识形态如何争夺社会的主导权。国民政府在推行“新生活运动”等文化工程时,所遭遇的底层社会的抵制与误读,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断裂。 第五部分:战争的洗礼与民族的重塑(1937-1949) 抗日战争被视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次全面“压力测试”。本书详细梳理了战争对中国经济命脉、人口结构以及政治版图的毁灭性影响。我们超越战场胜负的叙事,探讨了敌后根据地与沦陷区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差异,以及战争如何加速了社会阶层的重组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极化。 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内战并非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两种不同国家建构方案的终极较量。本书分析了国民政府因通货膨胀、腐败蔓延以及失信于民而导致的统治基础瓦解,同时也考察了共产党如何通过土地改革和高效的组织动员,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 结语: 《风雨百年: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力求提供一种多维、辩证的历史观。它试图向读者展示,近代中国的转型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矛盾、妥协与剧烈阵痛的复杂过程。理解这一百年间的兴衰起伏、思想激荡,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钥匙。本书旨在为严肃的历史爱好者、社会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的历史普及书真是五花八门,很多都为了追求所谓的“趣味性”而牺牲了严谨性,读起来就像在看小说,让人心里总有点虚。我特别看重一本历史书的“诚意”,这里的诚意指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审慎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我希望这本《大家史说》能保持一种克制的叙事姿态,不搞过度解读,不随意附会,所有的推论都有据可查,引人深思之处,也点到为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就像品鉴一壶上好的老茶,需要慢慢咂摸其中的回甘。如果能有一些新颖的史料运用或者独特的考据角度,那就更好了,能让我这个算不上专业,但对历史抱有敬意的读者,感受到作者下了真功夫的痕迹。毕竟,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真实”的探寻,而这种探寻,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学问,而非花哨的辞藻。

评分

我发现,很多历史书的语言要么过于学院派的生涩,要么过于通俗化的轻佻,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我希望《大家史说》能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的文字美学——即所谓的“雅俗共赏”的境界。它应该有足够的学养支撑起观点的深度,但表述上又必须是流畅、典雅、且能被普通读者愉快接受的。我特别注重作者对词语的驾驭能力,那种用词精准而不滞涩,结构严谨而不板滞的文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古代宫廷的权力斗争,或是边塞风光的苍凉,那简直是太棒了。好的文字,能让历史的画面自动在我们脑海中浮现,而不是需要我们费力去想象,这才是高级的叙事技巧。

评分

我买书很看重“意境”,尤其是那种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哲思的书。《大家史说》这个名字,加上“听雨楼杂笔”这样的副标题,给我的感觉是偏向文人气息和闲适思考的。我非常期待那种慢节奏的文字,能在某个下雨天的午后,伴随着窗外的雨声,进入一个与现实暂时隔绝的历史沉思空间。我不想读到那些直奔主题、催促人赶进度的内容,而更倾向于那种像散文一样,在论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流淌着作者对人生、对世事的独特感悟。比如,从某段历史的兴衰中,引申出对“变”与“不变”的思考;或是从古人的处世哲学里,窥见我们当下困境的一丝解法。这种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能提供一个优质的“提问框架”,让我们自己去叩问历史深处隐藏的秘密。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我对“杂笔”这个形式抱有很高的期待。它意味着内容不会是单一时间线或主题的线性铺陈,而是更灵活、更碎片化、更具探索性的。我喜欢这种“信手拈来皆文章”的感觉,可能这一篇在讲魏晋风度,下一篇就跳跃到明清的市井生活,这种跳跃性反而更贴合我们现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也更容易激发好奇心。我期望这些“杂笔”能够像一个个精巧的工艺品,每一篇都打磨得独立而完整,就算不按顺序阅读,也能品出其韵味。同时,这种形式也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极强的驾驭不同历史断代和主题的能力,不能有东拼西凑的松散感,而是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网络。

评分

这套《大家史说》(第2辑)光看这个名字,就让人心里一动。我总觉得,历史这东西,如果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那就太无趣了。它应该是活的,是有温度的,是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故事里,依然能让人产生共鸣的片段。我期望这辑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鲜活的历史现场,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框架,而是侧重于细节的捕捉,那些足以勾勒出特定时代风貌的“小切口”。比如,某个不起眼的朝代中一个官员的家书,或是某次重大事件背后,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我希望作者的笔触是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能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看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局限。那种“大家”的视角,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而应是兼容并蓄的包容,能将复杂的人性在历史的洪流中梳理得清晰可见,让我读完后,不光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好的历史普及读物,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悄然拓宽了对过往的认知边界。

评分

《听雨楼杂笔》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清末民初历史人物的趣事轶闻;第二部分重点叙述寺庙、园林、故居等。《大家史说(第2辑):听雨楼杂笔》内容简介:伯雨为文如其为学,为学如其为人。其为人,温而毅,直而婉;不信不言,不果不行;用其文其学,博而不杂,精而不执;深而不刻,浅而不薄;大而不无当,泛而不无归——友人中吾未见有如伯雨者也。不特此也。伯雨留学英伦有年,治英国文学亦有年,而未尝有寻常昂首天外之博士气,亦未尝有言必厕洋语之买办气;尤未尝谓外国月亮大,如若干时髦少年意气崭崭之所云为。则不知伯雨何由臻乎是且有乐乎是也。

评分

1982-1994,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

评分

编辑

评分

6、《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

评分

偶然想到作者对淮远著作的这种距离感会不会有粤语的因素。曾有人对我说因为不懂粤语,每每“看到”听到粤语,都有一种疏离的美感。我怀疑这并不是她异乡人的身份所致,因为我本身也时刻能感到这种疏离,但并不喜欢。

评分

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

评分

中文名罗志田

评分

大家史说,每一本都是经典,感谢京东618.

评分

7、《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