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六大茶類》
ISBN:9789570848540
規格:軟精裝 / 408頁/ 17 x 23 cm /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齣版地:颱灣
作者:吳德亮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7/01/16
語言:繁體中文
多重身分的詩人藝術傢、茶葉達人阿亮,深入兩岸與世界各大茶區
走過八十萬裏茶和瀹,十多年披星戴月記錄的精彩圖文,
用說故事的方式一次完整呈現,讓你輕鬆認識所有茶類。
茶葉的種類到底有多少?
不僅一般消費者無法搞懂,即便專業的茶農或茶商一時也很難說個明白。
經過三韆多年來不斷發展與演進,喜愛喝茶的中國人
終究以乾茶顏色為主軸,或因加工製造方法及發酵程度的不同,
將茶葉區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六大類。
茶葉達人阿亮在《戲說六大茶類》一書裡,詳細介紹六大茶類
分析氣候風土,細數人文掌故
踏遍大江南北,嘗遍各地好茶
是讀者們不容錯過的zui新力作!
《戲說六大茶類》分門別類細數六大類名茶,包括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與黑茶,不僅逐一介紹其典故源起與生長環境,更詳述色澤氣味與發展現況。
其中綠茶(Green Tea)是不經發酵,逕行加熱處理的「炒菁」或「蒸菁」茶類,前者包括龍井、碧螺春、六安瓜片等;後者則有日本的玉露、煎茶、玄米茶等;所謂「清湯綠葉」,二者均具有天然清香、茶湯碧綠等特色,如以玻璃壺沖泡更可以錶現茶湯的顏色與葉形。由於茶葉加熱後不經發酵便進行揉撚乾燥,葉綠色澤得以保存,據說也zui能留住茶葉中的「兒茶素」,因此近年學者專傢紛紛發錶專論,認為常飲能防老、抗氧化,甚至還有防癌的功效。
而白茶(White Tea)屬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約五─十%。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隻將細嫩且葉背滿布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乾茶外觀因而滿披白毫、型態自然。颱灣目前除花蓮舞鶴茶區有少量白牡丹的產製外,大多來自中國福建,以銀針白毫zui為。
黃茶(Yellow Tea)則是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約十─二十%,由於芽葉茸毛披身、金黃明亮,而有「金鑲玉」的美稱。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的茶種。不過由於颱灣尚無「悶堆渥黃」的技術,因而幾乎沒有任何產製。代錶茶品有中國湖南的君山銀針、安徽六安的霍山黃芽、四川雅安的濛頂黃芽等。
至於青茶(Blue Tea)即俗稱的烏龍茶,屬部分發酵茶,發酵度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並依茶品不同而有十五─八十五%的極大落差:如輕發酵的文山包種茶或高山茶(十五─二十%)、中發酵的凍頂茶(二十─三十五%)、重發酵的鐵觀音(四十─五十%),以及發酵程度更重的白毫烏龍(六十─七十五%)與紅烏龍(八十五─九十%)等。半發酵茶在颱灣學界大多稱為「包種茶」,而風行颱灣的烏龍茶,則是「半球型包種茶」的俗稱,有別於「條型」的文山包種茶,以及「球型包種茶」的鐵觀音。
而紅茶(Black Tea)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度在九十五%以上,是當今產量zui多的茶類,也是全世界僅次於白開水而排名第二普及的飲料,占茶葉總產量的七成以上。好的紅茶外觀色澤呈烏黑帶光澤,湯色紅艷透明、滋味醇厚。而與其他茶類zui大的不同,就在於紅茶是zui具「包容性」和「變化多端」的茶類,可以添加研製成各式加味紅茶,如檸檬紅茶、麥香紅茶、泡沬紅茶,以及近年紅透半邊天的「珍珠奶茶」等。知名茶品則有日月潭紅茶、花蓮蜜香紅茶、祁門紅茶、斯裏蘭卡烏巴紅茶、印度大吉嶺紅茶等。
黑茶(Dark Tea)則屬後發酵茶,發酵度約八十%。zui常見的就是以雲南大葉種茶樹為原料、大多壓製為成團成餅的緊壓「普洱茶」,少數為散茶,經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悠悠歲月「陳化」而成。由於發酵時間較長,因此葉色多呈暗褐色,風味圓融醇厚(詳見吳德亮著《普洱藏茶》一書/聯經)。此外,的黑茶還包括湖南安化的黑茶(含韆兩茶、黑磚茶、花磚茶、茯茶等)、廣西梧州的六堡茶、陝西鹹陽的茯茶、安徽祁門蘆溪的六安籃茶等。
要學會喝茶,請聽阿亮大師細說從頭、歷歷數來,讓你更瞭解茶葉種類,不隻懂得喝茶,更懂得喝好茶!
名人推薦
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徐堯煇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吳德亮
.颱灣花蓮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係畢業,兼具作傢、畫傢、攝影傢、茶藝傢、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的詩人藝術傢,至今已齣版著作近40本。
.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颱灣茶協會傑齣茶藝文化獎,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年度詩選、高中國文輔導教材、大學教科書等。
.曾在國立颱灣藝術館、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並曾策辦〈1983颱北藝術上街展〉、〈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2011兩岸客傢圍屋特展〉、2015~2017〈颱灣新文人茶器名傢大展〉等大型展演,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緻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不惜韆裏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寫茶、畫茶及演講,每當重大茶葉事件發生時,都會受邀上各大電視為消費者解惑,兩岸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
.曾任《新颱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視〈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劃、客傢電颱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麵攝影、原住民電視人纔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交通部觀光局〈颱灣采風〉攝影大賽評審委員、行政院輔導會〈國傢農場〉攝影大賽評審委員、BENQ真善美獎評審委員;颱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閤會顧問、颱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宜蘭縣政府顧問、颱北縣政府客傢文化諮詢委員會顧問、颱灣陶藝學會顧問、日本颱灣茶協會顧問等。
.曾為《新新聞》、《新觀念》、《時報周刊》以及中國大陸《Look Taiwan》、《茶葉中國》等兩岸各大報刊撰寫專欄。現為《人間福報》、《du傢報導》、《豐年》以及中國大陸《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傢;2016年起受聘擔任北京大學《中華茶通典》學術暨編纂委員。
◎吳德亮已齣版著作:
茶藝文學:風起雲湧普洱茶(遠足/2003)
颱北找茶(民生報/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報/2004)
颱灣找茶(民生報/2005)
普洱找茶(民生報/2006)
普洱藏茶(聯經/2008)
客鄉找茶(颱北縣客傢事務局/2009)
兩岸烏龍名茶(知音/2009)
颱灣的茶園與茶館(聯經/2011)
颱灣茶器(聯經/2012)
找茶,就是找故事(聯經/2013)
颱灣喫茶(聯經/2015)
颱灣人文茶器(聯經/2015)
2017颱灣新文人茶器(颱北紅館/2017)
戲說六大茶類(聯經/2017)
電影原著:國四英雄傳(益群/1985/代錶參加芝加哥影展)
報導文學:小錢徵服大中國(新新聞/2003)
緻富在中國(鷹漢文化/2004)
客傢圍屋──海峽兩岸的土樓意象(新北市客傢事務局/2011)
旅遊文學:靜岡伊豆(新新聞/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國(華文網/2001)
北颱灣知性之旅(華文網/2001)
深入雲南古國(華文網/2001)
深入蘇州(華成/2002)
詩集:劍的握手(德馨室/1977)
畫室(德馨室/1978)
月亮與劍(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詩選──詩書茶畫(華玲/2009)
散文集:永遠的伯勞鳥(河童/1998)
繪畫筆記:颱灣畫真情(博揚文化/2000)
多元創作:韆手繆思(颱北縣文化局/2007)
畫集:鄉土詩情(聯鳴文化/1984)
吳德亮畫集Ⅱ(鹿港小鎮/1990)
本土心情(聯鳴文化/1996)
攝影集:人間茶(颱北縣文化局/2008)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中國福建省美術館/2011)
《推薦序》茶類的文化洗禮與學術傳遞/徐堯煇(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序》八十萬裏茶和瀹
第1章 茶葉分類與發酵度
茶葉分類方式與基準
六大茶類概說與部分茶類爭議
第二章 綠茶
一、綠茶品項與名茶
炒青綠茶──龍井與碧螺春
三峽綠茶不老傳奇
烘青綠茶──六安瓜片
曬青綠茶──古丈毛尖
浮梁茶、賦春綠
名重天下陽羨茶
武當山道茶
雲南小葉種寶洪綠茶
二、日本三大蒸青綠茶與茶道
歷史悠久宇治茶
富士山下靜岡茶
龍貓故鄉狹山茶
第三章 白茶
白茶主要產區與等級劃分
福鼎白琳鎮尋訪白茶
福鼎管陽鎮白茶
雲南大葉種曬青白茶
第四章 黃茶
黃茶的種類與品質特徵
洞庭君山舞銀針
霍山黃芽
第五章 青茶(烏龍茶)
烏龍茶的起源、發展與分類
一、閩北烏龍
武夷岩茶
牛欄坑來的肉桂與老欉水仙
大紅袍與半天妖
二、閩南烏龍
安溪鐵觀音
颱灣木柵鐵觀音
閩南佛手過颱灣
三、廣東烏龍
鳳凰單欉
嶺頭單欉
四、颱灣烏龍
海拔zui高大禹嶺茶
梨山來的紅水烏龍
茶與音樂共詠玉山之美
水蜜桃盎然共舞拉拉山茶
名揚四海凍頂茶
文山包種茶
東方美人茶
茶在海岸山脈與金針共舞
颱灣緊壓烏龍茶
第六章 紅茶
一、紅茶主要產區與分類
二、小種紅茶──世界紅茶發源
三、世界三大高香紅茶
祁門紅茶
印度大吉嶺與斯裏蘭卡烏巴紅茶
四、其他工夫紅茶
雲南滇紅
廣東英德紅茶
宜興紅茶
五、颱灣紅茶
颱灣紅茶故鄉日月潭
關西與龍潭紅茶
小葉紅茶與高山紅茶
花蓮蜜香紅茶
鶴岡紅茶風雲再起
第七章 黑茶
一、黑茶的種類與產區
二、普洱茶
生茶、熟茶與半生熟茶
普洱茶的型製
普洱茶明星茶區與斷代變化
民營茶廠崛起後的新茶爭鋒
前進古六大茶山
南糯茶山
十五年翻漲韆倍老班章
僾尼族把把茶
邦崴過渡型古樹茶
景邁茶山萬畝古茶園
普洱尋諸葛丞相未遇
娜罕與昔歸普洱岩韻
超級新星冰島茶
風慶大飛樹茶山
在世界遺產的梯田發現茶
號級古董普洱茶收藏與辨識
印級與七子級普洱陳茶收藏與辨識
普洱茶磚收藏與辨識
普洱茶膏風雲再起
三、湖南安化黑茶
四、陝西鹹陽茯茶
五、安徽六安籃茶
六、廣西六堡茶
七、颱灣黑茶
我原本抱著一種“瞭解一下”的心態翻開《戲說六大茶類》,卻沒想到這本書帶來的震撼遠超預期。吳德亮先生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他能夠將六大茶類各自的特點、曆史淵源、製作工藝,以及它們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演變,都闡述得條理清晰,又充滿故事性。我尤其驚嘆於他對於細節的捕捉,以及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能力。比如,在描述烏龍茶的製作時,他能夠細緻地解釋“做青”過程中微妙的溫度、濕度、翻拌等環節如何影響最終的香氣和滋味,讓我仿佛置身於製茶現場,親眼目睹茶葉“變身”的奇妙過程。書中關於不同茶類的曆史故事和名人軼事,更是增添瞭閱讀的趣味性,讓我瞭解到,原來每一款茶的背後,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人文情懷。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經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中國茶文化那博大精深之處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絕對是茶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寶藏,它不僅能提升你的品飲體驗,更能豐富你的精神世界。
評分這本《戲說六大茶類》仿佛打開瞭一扇扇塵封的窗,讓我得以窺見茶世界的韆姿百態。作者吳德亮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幽默的筆觸,將看似枯燥的茶葉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一直對茶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停留在品飲層麵,對於不同茶類的形成、工藝、風味差異,以及背後的文化淵源,瞭解並不深入。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場精彩的茶文化盛宴中徜徉,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從綠茶的清新雅緻,紅茶的醇厚甘甜,烏龍茶的豐富變化,到白茶的樸素內斂,黃茶的獨特工藝,再到黑茶的陳年韻味,吳先生都娓娓道來,仿佛一位親切的長者,循循善誘,讓我領略到每一種茶的獨特“性格”。他不僅僅是在介紹茶葉,更是在講述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書中那些生動形象的比喻,那些充滿智慧的解讀,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茶的理解不再是皮毛,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對每一杯茶,都多瞭一份敬意和珍惜。
評分《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令人驚喜的一本。吳德亮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杯經過精心衝泡的普洱茶,醇厚而迴甘。他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充滿魅力的視角,解讀瞭中國六大茶類的世界。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如此輕鬆有趣。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復雜的製茶工藝和茶葉的化學成分,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對綠茶的鮮爽、紅茶的醇厚、烏龍茶的變幻、白茶的淡雅、黃茶的甘醇、黑茶的陳香,都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不同茶類在發酵程度上的差異如何影響其風味,或者特定産地為何能孕育齣獨特的茶葉,都讓我大開眼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茶“霧裏看花”的人,而是真正進入瞭茶的世界,能夠更懂得欣賞一杯茶的來之不易,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評分《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氣”。吳德亮先生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枯燥的說教方式,而是用一種輕鬆、幽默、甚至帶點“戲謔”的口吻,將復雜的茶葉知識融入到 everyday life 中。我一直覺得茶文化有些高高在上,難以親近,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他將六大茶類比作不同的“性格”人物,比如綠茶的“小清新”,紅茶的“熱情似火”,烏龍茶的“百變女郎”,這種生動的比喻,讓我瞬間就對各種茶有瞭直觀的認識。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和一位資深茶友聊天,他會告訴你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讓你笑中帶淚,恍然大悟。書中那些關於不同茶類衝泡方法的建議,也十分實用,讓我可以在傢中嘗試衝泡齣更好喝的茶。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茶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美學的讀物,它教會我如何去欣賞生活中的細節,如何去感受一杯茶帶來的寜靜與美好。
評分購買《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是因為我對茶一直有著莫名的情愫,但缺乏係統性的瞭解。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茶的世界是如此的廣闊而精彩。吳德亮先生憑藉其精煉的筆觸,將六大茶類的精髓淋灕盡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他不僅僅是介紹瞭茶葉的種類,更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不同茶類的曆史演變、製作工藝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和影響。我特彆欣賞他對於不同茶類在口感、香氣、湯色等方麵的細膩描繪,讓我仿佛能通過文字感受到茶葉的魅力。書中的知識點非常豐富,但又不會讓人感到信息過載,因為作者巧妙地將它們穿插在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比喻之中。對於我這樣初涉茶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絕佳的入門指南,它讓我對中國茶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更深入地去探索茶世界的強烈願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