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戏说六大茶类 台版 戲說六大茶類 吳德亮 聯經出版公司

【中商原版】戏说六大茶类 台版 戲說六大茶類 吳德亮 聯經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德亮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茶
  • 茶文化
  • 六大茶类
  • 吴德亮
  • 联经出版公司
  • 台版
  • 原版书
  • 生活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48540
商品编码:11372755650

具体描述

《戲說六大茶類》


詳細資料

ISBN:9789570848540

規格:軟精裝 / 408頁/ 17 x 23 cm /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吳德亮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1/16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多重身分的詩人藝術家、茶葉達人阿亮,深入兩岸與世界各大茶區
走過八十萬里茶和瀹,十多年披星戴月記錄的精彩圖文,
用說故事的方式一次完整呈現,讓你輕鬆認識所有茶類。


茶葉的種類到底有多少?

不僅一般消費者無法搞懂,即便專業的茶農或茶商一時也很難說個明白。
經過三千多年來不斷發展與演進,喜愛喝茶的中國人
終究以乾茶顏色為主軸,或因加工製造方法及發酵程度的不同,
將茶葉區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六大類。

茶葉達人阿亮在《戲說六大茶類》一書裡,詳細介紹六大茶類
分析氣候風土,細數人文掌故
踏遍大江南北,嘗遍各地好茶
是讀者們不容錯過的
zui新力作!

《戲說六大茶類》分門別類細數六大類名茶,包括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與黑茶,不僅逐一介紹其典故源起與生長環境,更詳述色澤氣味與發展現況。

其中綠茶(Green Tea)是不經發酵,逕行加熱處理的「炒菁」或「蒸菁」茶類,前者包括龍井、碧螺春、六安瓜片等;後者則有日本的玉露、煎茶、玄米茶等;所謂「清湯綠葉」,二者均具有天然清香、茶湯碧綠等特色,如以玻璃壺沖泡更可以表現茶湯的顏色與葉形。由於茶葉加熱後不經發酵便進行揉捻乾燥,葉綠色澤得以保存,據說也
zui能留住茶葉中的「兒茶素」,因此近年學者專家紛紛發表專論,認為常飲能防老、抗氧化,甚至還有防癌的功效。

而白茶(White Tea)屬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約五─十%。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且葉背滿布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乾茶外觀因而滿披白毫、型態自然。台灣目前除花蓮舞鶴茶區有少量白牡丹的產製外,大多來自中國福建,以銀針白毫
zui為。

黃茶(Yellow Tea)則是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約十─二十%,由於芽葉茸毛披身、金黃明亮,而有「金鑲玉」的美稱。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的茶種。不過由於台灣尚無「悶堆渥黃」的技術,因而幾乎沒有任何產製。代表茶品有中國湖南的君山銀針、安徽六安的霍山黃芽、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等。

至於青茶(Blue Tea)即俗稱的烏龍茶,屬部分發酵茶,發酵度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並依茶品不同而有十五─八十五%的極大落差:如輕發酵的文山包種茶或高山茶(十五─二十%)、中發酵的凍頂茶(二十─三十五%)、重發酵的鐵觀音(四十─五十%),以及發酵程度更重的白毫烏龍(六十─七十五%)與紅烏龍(八十五─九十%)等。半發酵茶在台灣學界大多稱為「包種茶」,而風行台灣的烏龍茶,則是「半球型包種茶」的俗稱,有別於「條型」的文山包種茶,以及「球型包種茶」的鐵觀音。

而紅茶(Black Tea)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度在九十五%以上,是當今產量
zui多的茶類,也是全世界僅次於白開水而排名第二普及的飲料,占茶葉總產量的七成以上。好的紅茶外觀色澤呈烏黑帶光澤,湯色紅艷透明、滋味醇厚。而與其他茶類zui大的不同,就在於紅茶是zui具「包容性」和「變化多端」的茶類,可以添加研製成各式加味紅茶,如檸檬紅茶、麥香紅茶、泡沬紅茶,以及近年紅透半邊天的「珍珠奶茶」等。知名茶品則有日月潭紅茶、花蓮蜜香紅茶、祁門紅茶、斯里蘭卡烏巴紅茶、印度大吉嶺紅茶等。

黑茶(Dark Tea)則屬後發酵茶,發酵度約八十%。
zui常見的就是以雲南大葉種茶樹為原料、大多壓製為成團成餅的緊壓「普洱茶」,少數為散茶,經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悠悠歲月「陳化」而成。由於發酵時間較長,因此葉色多呈暗褐色,風味圓融醇厚(詳見吳德亮著《普洱藏茶》一書/聯經)。此外,的黑茶還包括湖南安化的黑茶(含千兩茶、黑磚茶、花磚茶、茯茶等)、廣西梧州的六堡茶、陝西咸陽的茯茶、安徽祁門蘆溪的六安籃茶等。

要學會喝茶,請聽阿亮大師細說從頭、歷歷數來,讓你更了解茶葉種類,不只懂得喝茶,更懂得喝好茶!


名人推薦

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徐堯煇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吳德亮


.台灣花蓮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兼具作家、畫家、攝影家、茶藝家、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的詩人藝術家,至今已出版著作近40本。

.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年度詩選、高中國文輔導教材、大學教科書等。

.曾在國立台灣藝術館、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並曾策辦〈1983台北藝術上街展〉、〈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2011兩岸客家圍屋特展〉、2015~2017〈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等大型展演,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寫茶、畫茶及演講,每當重大茶葉事件發生時,都會受邀上各大電視為消費者解惑,兩岸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

.曾任《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視〈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劃、客家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交通部觀光局〈台灣采風〉攝影大賽評審委員、行政院輔導會〈國家農場〉攝影大賽評審委員、BENQ真善美獎評審委員;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台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宜蘭縣政府顧問、台北縣政府客家文化諮詢委員會顧問、台灣陶藝學會顧問、日本台灣茶協會顧問等。

.曾為《新新聞》、《新觀念》、《時報周刊》以及中國大陸《Look Taiwan》、《茶葉中國》等兩岸各大報刊撰寫專欄。現為《人間福報》、《du家報導》、《豐年》以及中國大陸《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2016年起受聘擔任北京大學《中華茶通典》學術暨編纂委員。

◎吳德亮已出版著作:

茶藝文學:風起雲湧普洱茶(遠足/2003)
台北找茶(民生報/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報/2004)
台灣找茶(民生報/2005)
普洱找茶(民生報/2006)
普洱藏茶(聯經/2008)
客鄉找茶(台北縣客家事務局/2009)
兩岸烏龍名茶(知音/2009)
台灣的茶園與茶館(聯經/2011)
台灣茶器(聯經/2012)
找茶,就是找故事(聯經/2013)
台灣喫茶(聯經/2015)
台灣人文茶器(聯經/2015)
2017台灣新文人茶器(台北紅館/2017)
戲說六大茶類(聯經/2017)

電影原著:國四英雄傳(益群/1985/代表參加芝加哥影展)

報導文學:小錢征服大中國(新新聞/2003)
致富在中國(鷹漢文化/2004)
客家圍屋──海峽兩岸的土樓意象(新北市客家事務局/2011)

旅遊文學:靜岡伊豆(新新聞/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國(華文網/2001)
北台灣知性之旅(華文網/2001)
深入雲南古國(華文網/2001)
深入蘇州(華成/2002)
詩集:劍的握手(德馨室/1977)
畫室(德馨室/1978)
月亮與劍(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詩選──詩書茶畫(華玲/2009)

散文集:永遠的伯勞鳥(河童/1998)

繪畫筆記:台灣畫真情(博揚文化/2000)

多元創作:千手繆思(台北縣文化局/2007)

畫集:鄉土詩情(聯鳴文化/1984)
吳德亮畫集Ⅱ(鹿港小鎮/1990)
本土心情(聯鳴文化/1996)

攝影集:人間茶(台北縣文化局/2008)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中國福建省美術館/2011)

  

目錄

《推薦序》茶類的文化洗禮與學術傳遞/徐堯煇(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序》八十萬里茶和瀹

第1章 茶葉分類與發酵度
茶葉分類方式與基準
六大茶類概說與部分茶類爭議

第二章 綠茶
一、綠茶品項與名茶
炒青綠茶──龍井與碧螺春
三峽綠茶不老傳奇
烘青綠茶──六安瓜片
曬青綠茶──古丈毛尖
浮梁茶、賦春綠
名重天下陽羨茶
武當山道茶
雲南小葉種寶洪綠茶
二、日本三大蒸青綠茶與茶道
歷史悠久宇治茶
富士山下靜岡茶
龍貓故鄉狹山茶

第三章 白茶
白茶主要產區與等級劃分
福鼎白琳鎮尋訪白茶
福鼎管陽鎮白茶
雲南大葉種曬青白茶

第四章 黃茶
黃茶的種類與品質特徵
洞庭君山舞銀針
霍山黃芽

第五章 青茶(烏龍茶)
烏龍茶的起源、發展與分類
一、閩北烏龍
武夷岩茶
牛欄坑來的肉桂與老欉水仙
大紅袍與半天妖
二、閩南烏龍
安溪鐵觀音
台灣木柵鐵觀音
閩南佛手過台灣
三、廣東烏龍
鳳凰單欉
嶺頭單欉
四、台灣烏龍
海拔
zui高大禹嶺茶
梨山來的紅水烏龍
茶與音樂共詠玉山之美
水蜜桃盎然共舞拉拉山茶
名揚四海凍頂茶
文山包種茶
東方美人茶
茶在海岸山脈與金針共舞
台灣緊壓烏龍茶

第六章 紅茶
一、紅茶主要產區與分類
二、小種紅茶──世界紅茶發源
三、世界三大高香紅茶
祁門紅茶
印度大吉嶺與斯里蘭卡烏巴紅茶
四、其他工夫紅茶
雲南滇紅
廣東英德紅茶
宜興紅茶
五、台灣紅茶
台灣紅茶故鄉日月潭
關西與龍潭紅茶
小葉紅茶與高山紅茶
花蓮蜜香紅茶
鶴岡紅茶風雲再起

第七章 黑茶
一、黑茶的種類與產區
二、普洱茶
生茶、熟茶與半生熟茶
普洱茶的型制
普洱茶明星茶區與斷代變化
民營茶廠崛起後的新茶爭鋒
前進古六大茶山
南糯茶山
十五年翻漲千倍老班章
僾尼族把把茶
邦崴過渡型古樹茶
景邁茶山萬畝古茶園
普洱尋諸葛丞相未遇
娜罕與昔歸普洱岩韻
超級新星冰島茶
風慶大飛樹茶山
在世界遺產的梯田發現茶
號級古董普洱茶收藏與辨識
印級與七子級普洱陳茶收藏與辨識
普洱茶磚收藏與辨識
普洱茶膏風雲再起
三、湖南安化黑茶
四、陝西咸陽茯茶
五、安徽六安籃茶
六、廣西六堡茶
七、台灣黑茶


推薦序

茶類的文化洗禮與學術傳遞
◎徐堯煇(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


從小我就養成喝茶的習慣,甚至以茶湯泡飯,現在也時常憶起與父母盤膝對飲的情景。詩人藝術家德亮掏出了我的心情,每當與家人、朋友沏茶,就浮現他禮讚茶香的一首詩:

投身滾沸之間
成就滿室茶香
葉片且婆娑舒展
釋放緊揪的心結
而湯色正盈盈
輝映你我
歡喜的心
(摘錄自《德亮詩選.卷三.茶韻留香.沏茶》)

人生許多緣分都是難以預期的,雖然早已慕名這位被冠予茶葉達人的詩人、作家、畫家、攝影家、藝術家等多重身分的資深媒體人,直到二○一二年中興大學開始推動睿茶平台計畫,我才得與德亮詩人藝術家真正接觸,確認他是興大校友後,學長就成為日後我對他的尊稱。台灣近二十年無論是茶葉研發或產業之擴展,均有驚人的發展,有鑑於國內大學體系沒有學院提供完整的茶學教育,興大開始規劃茶學課程與實習場所,德亮學長成為學校延聘諮詢的講座,他所出版的茶藝文學豐富而廣博,自然成為同仁授課的參考工具書,他也不時蒞校演講指導,使興大睿茶平台多元且生動。此後學長所發表的專欄、雅士同好聚會、受邀演講、主持活動的訊息,他都不時傳入我的電子信箱,我很幸運蒙獲茶葉達人的文化洗禮,也使我在教育崗位上能生生不息地傳遞茶文化的精華。

德亮學長新作《戲說六大茶類》的精簡演講篇,兩年前曾在興大通識教育講座發表,滿堂的學生、老師與茶業界人士在兩小時內宛如跋涉許多茶葉聖地、嚐盡瓊漿玉露。新書雖名「戲說」而非「細說」,卻絕非輕描淡寫、簡隨而過,相反的,記錄了學長累積十多年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圖文並茂寫茶,旁徵博引考據,為朦朧的茶區與各具特色的茗品,給了
zui生動寫實的註解。新書除了第1章介紹茶葉分類與發酵外,其餘二至七章按乾茶的顏色為分類的依據,分別介紹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與黑茶,各章均詳述各種茶類的產區、品項與名茶。道盡各類茶的悠悠歷史,繁複變化的製茶工序,表現出豐富多彩的迷人魅力。綠茶是世界zui古老的茶類,也是中國zui多的茶種類,書中的第二章中敘述日本蒸青綠茶的發源與茶道ji致的境界,體會「本來無一物」與「無一物中無盡藏」的濃濃禪意,茶文化的無遠弗屆,可以修鍊人的品格或身心。

第五章介紹青茶,也是我們熟悉並引以為傲的烏龍茶,有海拔
zui高的大禹嶺茶,又有與小綠葉蟬共舞的東方美人茶,不同茗品藉由不同發酵程度與烘焙技術,保留原茶的香氣與回甘的喉韻。第六章介紹紅茶,紅茶發源於福建武夷山桐木村的正山小種紅茶,傳入歐洲後已是當今產量zui多的茶類,世界三大高香紅茶獨占鰲頭。台灣紅茶的故鄉日月潭,這幾年也掀起台灣的紅茶熱。第七章介紹黑茶,德亮學長曾出版過數本普洱茶專書,可見其豐富多樣,風起雲湧,多彩絢爛,成就了許多驚奇與典故,此章也包含老班章的經濟奇蹟及實用的普洱茶收藏與辨識法。

德亮學長的獨特,已可以由他所獲的尊號窺知,他的著作是茶文化的寶典,他囑咐我寫序,心裡所期待的應是透過學術的傳遞,回饋這片土地。

作者序

八十萬里茶和瀹


「作為一個文人,我到底能為台灣、為兩岸真正做些什麼?」有幸成為「作家」以來,我常常思索這個問題。

二十世紀末期,當台灣茶從外銷榮景急遽轉為內銷、茶葉與茶藝市場受到重大衝擊;當宜興紫砂壺歷經多年的飆漲後忽然一夕崩盤;當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茶文化正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當對岸茶文化或茶價正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悄悄甦醒。愛茶成癡的我當時就告訴自己,該是站出來用筆、用鏡頭,為台灣茶、為兩岸茶文化、為台灣正奮力崛起的壺藝家們努力發聲的時候了。

因此從新世紀伊始,我毅然放下新聞週刊總編輯的光環,開始背起相機深入「找茶」寫茶,從台灣各大茶山到對岸各大茶區,更進一步前進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等地,無論烏龍茶、黑茶、紅茶或綠茶、黃茶、白茶,可以說,只要有茶的地方,就大多有我的足跡。從二○○三年第1本茶書《風起雲湧普洱茶》開始,幾乎一年推出一本茶書。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十多年來,看到原本被污名化「臭脯茶」的普洱茶重新站起;看到台灣烏龍茶與紅茶再度站上國際舞台;看到原本沒落的茶區或茶品因而風雲再起;看見台灣茶器逐年扮演更重要角色;看到六大茶類在兩岸甚至市場輪番上陣、各領風騷;看見原本獨鍾紅茶與綠茶的外國友人開始嘗試或喜歡品飲更多元化的茶品。曾經略盡棉薄之力的我也深感欣慰,更深深感謝十多年來,兩岸讀者對我的熱情支持。

不過,推出近四十本各類著作,或單純十多本茶文化相關大書以來,從來不曾為了完成一本書,而累積了將近十年的功夫;也從來不曾為了單一的寫作主題,而歷盡艱辛、長途跋涉過漫長又遙遠的旅程。事實上,單就台北經昆明轉往西雙版納或普洱來回,前前後後不下數十次就絕對超過八千公里,何況還前往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廣東、福建、四川、江西、陝西等產茶大省,加上東北亞、澳洲甚至美國夏威夷大島等地。不斷累積的數萬張照片與文字紀錄、地圖繪製,加上近三個月不眠不休地閉關寫作,才能完成這本涵蓋所有茶品的《戲說六大茶類》,「八千里路雲和月」已經不足以形容,幾乎可以說是「八十萬里茶和瀹」了。

十四世紀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而發源的「瀹茶法」,即普遍簡便取茶置壺沖泡的「撮泡法」,「瀹」字除了《通欲文》所說「以湯煮物曰瀹」;還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瀹,漬也」,即浸漬之意;或《文心雕龍》所說「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的「疏通」等解釋。因此我的八千里路茶和瀹,應該也包含了一路走來風塵僕僕,卻也幾乎成天沉浸在茶園或茶堆,或疏通比較作者在雲南景邁古茶山制高點俯瞰觀察古茶園環抱的傣寨。或以詩畫詮釋各類茶品,而始終樂在其中,甚至每當有茶葉重大事件發生,也多會受邀上電視為消費者解惑。

至於不用「細說」而以「戲說」為名,是因為真要細說分明、將六大茶類鉅細靡遺說個清楚,非得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字不可,對讀者來說不僅是個負擔,也不可能進入通路、達到人人都得而閱讀的境界,那正是北京大學目前集合全國數十位學者菁英共同編纂、多達七十多部的《中華茶通典》所應呈現的。我則希望以精彩的圖文、用說故事的方式,讓愛茶人或普羅大眾能夠一次輕鬆認識所有茶類、進而步入繽紛迷人的茶世界,才是寫作本書的zui大意義。

常聽資深茶人將各種茶做擬人化的譬喻:說綠茶就像不識愁滋味的輕狂少年;而紅茶卻是艷光四射的俏舞者。包種茶有如清秀婉約的小家碧玉;烏龍茶則宛若丰姿綽約的成熟貴婦;高山茶更像冷艷尊貴的絕世美人。白茶彷彿隱於山林的藥師居士;黃茶是渾身有勁的黃金新貴;千兩茶則彷彿剛毅果決的正義之士;普洱茶卻不啻是學富五車的智者。其實,所有茶類或茶品都必須從識茶開始,接著再細細品味至深入,才能感受或體會箇中不同的玄機與風采吧。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品鉴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茶韵流光:一部穿越时空的中国茶事史诗》 【书籍简介】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茶韵流光:一部穿越时空的中国茶事史诗》中,我们邀请您踏上一段深邃而广阔的旅程,探索中国茶文化数千年的演变脉络、地域风貌及其蕴含的哲学意境。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茶类图鉴,更是一部关于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与生活美学的宏大叙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兴盛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紧密交织。本书追溯了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到唐宋时期茶文化的鼎盛,再到明清以后制茶工艺的精细化,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立体的中国茶发展全景图。 第一部分:寻根溯源——茶的起源与早期流布 我们将首先深入探讨茶的植物学起源,分析中国不同地域的茶树品种差异,特别是那些被誉为“古茶树王”的传奇存在。本书详细考证了茶文化从西南边陲向中原腹地的传播路径,解析了“茶马古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边疆稳定与民族交流所起的关键作用。我们不会停留在表面的历史记载,而是通过对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的细致解读,还原出早期饮茶习俗的真实面貌,探讨茶如何从药用到饮品,再到精神寄托的转变过程。 第二部分:六大茶类的精妙分野与时代变迁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中国茶树品种和制作工艺所形成的“六大茶类”体系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剖析。但与传统的分类介绍不同,我们将每一类茶的兴盛与衰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绿茶的清雅与复兴: 追溯绿茶从“煎茶”到“泡茶”的工艺革命,探讨明代朱元璋废团饼改散茶对绿茶地位的决定性影响。我们细致描述了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在不同历史时期因政治、经济因素而产生的品格变化,以及当代对传统炒制工艺的坚守与创新。 白茶的“静”与“养”: 聚焦于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等品种,阐释“不炒不揉”的自然萎凋之法背后的顺应天时哲学。书中探讨了白茶近年来在收藏界备受推崇的现象,分析了其“越陈越香”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价值。 黄茶的稀有与工艺之谜: 揭示黄茶——特别是君山银针这种“闷黄”工艺——在历史长河中一度失传的困境,以及现代茶人如何通过精准控制湿度与温度,重现这种独特的“一黄”之味。 青茶(乌龙茶)的地域与岩骨花香: 乌龙茶以其半发酵的复杂性著称。本章节将重点对比武夷岩茶(大红袍、肉桂)的“岩韵”与台湾高山茶的“山头气”,分析地域气候、土壤微环境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香气结构,这不仅是制茶学,更是风土地理学的体现。 红茶的全球化与身份认同: 探讨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如何作为“中国红”走向世界,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并反哺中国本土饮茶习惯的演变。本书将对比工夫红茶与小种红茶(如正山小种的松烟香)的差异,呈现其作为世界级饮品的多元面貌。 黑茶的陈化与边疆生命线: 以普洱茶、茯砖茶为核心,深入解析其后发酵的微生物作用。我们关注黑茶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角色,及其作为可流通、可存储的“活文物”的价值。 第三部分:茶事中的人文哲思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指导,更融入了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核的探索。我们细致梳理了历代文人墨客与茶的关系:从陆羽《茶经》确立的“茶道”雏形,到苏轼、白居易笔下的饮茶情境,再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如何与茶的冲泡过程相契合。 我们探讨了茶席设计的审美原则,如何通过水、火、器(茶具)的搭配,营造出符合当下心境的“一期一会”。书中还包含对古老茶器——从汉代陶壶到宋代建盏、宜兴紫砂的专题研究,分析不同材质的茶器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意境。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叙事生动: 资料引用广泛,但行文流畅,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枯燥,读来如同品茗般富有层次感。 聚焦工艺与风土: 强调地域环境、气候、土壤对茶品特性的决定性影响,构建“茶即是地”的认知框架。 跨越朝代的视野: 不以现代分类为绝对标准,而是以历史进程为经纬,展示茶文化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断自我革新。 《茶韵流光》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中国文化、对生活品质有所追求的读者的佳作。它将引导您不再仅仅“喝茶”,而是真正“品味”每一杯茶背后的风土、历史与匠心。它不是标准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索之作,带您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戏说六大茶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气”。吴德亮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甚至带点“戏谑”的口吻,将复杂的茶叶知识融入到 everyday life 中。我一直觉得茶文化有些高高在上,难以亲近,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他将六大茶类比作不同的“性格”人物,比如绿茶的“小清新”,红茶的“热情似火”,乌龙茶的“百变女郎”,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瞬间就对各种茶有了直观的认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和一位资深茶友聊天,他会告诉你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让你笑中带泪,恍然大悟。书中那些关于不同茶类冲泡方法的建议,也十分实用,让我可以在家中尝试冲泡出更好喝的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茶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读物,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生活中的细节,如何去感受一杯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评分

这本《戏说六大茶类》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窗,让我得以窥见茶世界的千姿百态。作者吴德亮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幽默的笔触,将看似枯燥的茶叶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一直对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停留在品饮层面,对于不同茶类的形成、工艺、风味差异,以及背后的文化渊源,了解并不深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精彩的茶文化盛宴中徜徉,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从绿茶的清新雅致,红茶的醇厚甘甜,乌龙茶的丰富变化,到白茶的朴素内敛,黄茶的独特工艺,再到黑茶的陈年韵味,吴先生都娓娓道来,仿佛一位亲切的长者,循循善诱,让我领略到每一种茶的独特“性格”。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茶叶,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那些充满智慧的解读,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茶的理解不再是皮毛,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每一杯茶,都多了一份敬意和珍惜。

评分

《戏说六大茶类》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吴德亮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杯经过精心冲泡的普洱茶,醇厚而回甘。他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魅力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六大茶类的世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如此轻松有趣。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制茶工艺和茶叶的化学成分,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对绿茶的鲜爽、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变幻、白茶的淡雅、黄茶的甘醇、黑茶的陈香,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不同茶类在发酵程度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风味,或者特定产地为何能孕育出独特的茶叶,都让我大开眼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茶“雾里看花”的人,而是真正进入了茶的世界,能够更懂得欣赏一杯茶的来之不易,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

购买《戏说六大茶类》这本书,是因为我对茶一直有着莫名的情愫,但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茶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而精彩。吴德亮先生凭借其精炼的笔触,将六大茶类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仅仅是介绍了茶叶的种类,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不同茶类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和影响。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不同茶类在口感、香气、汤色等方面的细腻描绘,让我仿佛能通过文字感受到茶叶的魅力。书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但又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因为作者巧妙地将它们穿插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之中。对于我这样初涉茶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指南,它让我对中国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探索茶世界的强烈愿望。

评分

我原本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戏说六大茶类》,却没想到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超预期。吴德亮先生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他能够将六大茶类各自的特点、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演变,都阐述得条理清晰,又充满故事性。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于细节的捕捉,以及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比如,在描述乌龙茶的制作时,他能够细致地解释“做青”过程中微妙的温度、湿度、翻拌等环节如何影响最终的香气和滋味,让我仿佛置身于制茶现场,亲眼目睹茶叶“变身”的奇妙过程。书中关于不同茶类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更是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了解到,原来每一款茶的背后,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文情怀。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国茶文化那博大精深之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绝对是茶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宝藏,它不仅能提升你的品饮体验,更能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