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史大家黄永年先生以研究唐史著称,《物换星移话唐朝》收录其四种关于唐朝历史与文化的普及读物,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唐代的长安》、《〈旧唐书〉与〈新唐书〉》和《敦煌千佛洞》,从不同侧面呈现繁荣开放的唐代文明。《物换星移话唐朝》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是一般读者了解唐朝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黄永年(1925年10月-2007年1月),江苏江阴人。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至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6年随迁校至西安,1978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晋升为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2001年退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委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学术著作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树新义室笔谈》《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教材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史部要籍概述》《子部要籍概述》.古籍整理有《类编长安志》《雍录》《西游证道书》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本堪与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比肩而立的佳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曹旅宁
《<旧唐书>和<新唐书>》极有创见,篇幅虽小,却极有分量,对初学唐史者也是很好的入门之作。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
目录
唐太宗李世民
李家二郎
从太原到长安
西讨北征
平定山东
父子兄弟之间
血溅玄武门
雪耻
治天下
用人
求谏与纳谏
兴儒学与抑佛道
修史作乐讲书法
边疆的战争
儿子们
昭陵
附录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唐代的长安
西北第一个大都市
渭水两岸的几个古都
周围三十六公里的大城
热闹的东市和西市
长安城里的西域人
西域文化传入了长安
骊山和曲江
大雁塔和景云钟
壁画和碑刻
唐代以后的长安城
《旧唐书》与《新唐书》
为什么要介绍这两部书
唐人怎样修本朝史
《旧唐书》的纂修
纂修《新唐书》
怎样读这两部书
应该参考哪些书
用哪个本子好
敦煌千佛洞
敦煌——古代西北的大门
鸣沙山和千佛洞
千佛洞的遭劫
两万多件卷子
石窟和塑像
壁画和佛教故事
优秀的艺术遗产
西千佛洞和万佛峡
敦煌回到了人民的手里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从西汉以来,我们祖国和西方国家的交通一天天发达,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就慢慢传入了我们的祖国。
读者们知道,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地方,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佛教在印度就兴盛起来,不但印度本地的居民很多信了佛教,而且还把这种宗教传播到西域,现在新疆的库车(当时叫做龟兹)、于阒等地方,当时都成为了佛教在西域的大本营。
我们前面讲过,当时中西交通有南北两条大路,北路要经过库车,南路要经过于阗,因此在库车、于阗流行的佛教,也就很容易沿着南北两条大路传入了我们的祖国。
敦煌呢?又是这南北两路会合的地方,是我们祖国古代西北边境的大门,佛教沿着南北两路传入我们的祖国,首先要通过这个西北边境的大门,然后再向全国各地广泛地传播。因此,敦煌这个地方和佛教的接触最早,在很早的时候,当地的许多居民就信仰了佛教,佛教在这里一天天地兴盛起来。
佛教兴盛的地方,一定是有许多寺院的,在这些寺院里,有佛殿,有讲堂,有宝塔,还有许多其他壮丽的建筑。这是每个读者都知道的。但是,在敦煌,却很奇怪,这里的佛教在当时虽然很兴盛,却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壮丽的大寺院。
原因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壮丽的建筑,已经不是寺院的最初形式了。这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佛教徒,往往是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人聚集在一起,除掉自己念经修道,还要对外宣传宗教,接待从外面来礼拜的信徒,因此需要建筑壮丽的佛殿、讲堂;同时,许多佛教徒的穿衣吃饭也得自己料理,因此除了佛殿、讲堂外,还需要建筑谷仓、厨房和食堂。在佛教最初兴起的时候,情形便不是这样了,当时佛教徒的生活很简单,他们很少和外面打交道,多半住在深山里,自己拜佛修道,口渴就到山涧里去喝水,肚子饿了就托着一个钵盂,到附近村子里去化斋。因此,他们只需在山壁上凿个小小的洞窟,作为自己住宿修道的场所,后来的那种壮丽的大建筑,他们不需要,也没有想到。
这种山上的石窟,就是最早的寺院的形式。以后佛教一天天发达起来,佛教徒多了,信仰佛教要“朝山进香”的人也多了,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这种用洞窟作为寺院的形式还没有能够很快地改变过来。印度是这样,西域的库车和于阗也是这样,在这些佛教兴盛的地方,到处开凿着这样的石窟。佛教传入敦煌后,也就把这种开凿石窟的风气带了进来,在敦煌没有建造壮丽的寺院,而要开凿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
正好在敦煌的境内,有一座鸣沙山,是个开凿石窟的好地方。
从现在的敦煌县城向南走出十里路,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山,这座山有一百多里长,横在敦煌县城的南面,山脊都是像刀削一样的峭壁,山里的泉水很清,流成一个十亩大小半月形的池子,当地人叫它做月牙泉。
读者们不要忘记,敦煌附近是一片沙漠,大风刮起来,沙粒一颗颗吹到半空,到处飘扬,大部落到这座山上,日子一久,山上就盖了一层厚厚的沙土,人跑上山,沙土就会一块块坍下来。
因为沙土坍下来有响声,因此当地居民就把这座大山叫做鸣沙山。有些古书里甚至把这个现象夸大了,说人马上山,山上的沙土就会发生打雷似的吼声,于是把山上的沙土叫做神沙,给这座山加上了许多神话。
当印度的佛教经过西域传到了敦煌,敦煌的居民就选择了这座神秘的鸣沙山,在山上开凿石窟,把它变成了佛教的圣地。
鸣沙山的东端,离开现在的敦煌县城大约三十多里的一带山壁上,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当地居民管它叫做千佛洞。这就是当时佛教传到敦煌后所开凿的,当时叫它莫高窟。
……
前言/序言
物换星移话唐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一、推行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
评分
☆☆☆☆☆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评分
☆☆☆☆☆
包装很好 书的内容不错 很满意
评分
☆☆☆☆☆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目的是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给普通的蒙古、色目百姓带来好处。元代蒙古、色目平民同样受压迫和剥削,贫苦的蒙古、色目人甚至被贩卖到异乡以至海外作奴隶。早在至元年间,即有蒙古人子女被当作商品,从泉州港贩卖到“回回田地里”去的记载。1303年元政府明文规定,对不畏公法将蒙古人口贩人番邦的人要严行治罪,并命令市舶司官员对出洋船只开航之际多用心检搜,发现“如有将带蒙古人口,随即拘留,发付所在官司解省”,这样严厉的规定,正反过来说明当时贩卖蒙古人口到海外的事态严重。1311年,河西地面的色目人站户因经受不住繁重的负担,加之天灾人祸而破家荡业,“致将亲属男女于权豪势要富实人家典买驱使,不能完聚”。1320年的情况表明,有回回、汉人、南人典买蒙古人子女的事实,以至在至治改元诏内有“诏书到日,分付所在官司应付口粮,收养听候,具数开申中书省定夺”的规定。
评分
☆☆☆☆☆
坑爹的书名,超值的内容
评分
☆☆☆☆☆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评分
☆☆☆☆☆
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西方很权威的中国哲学史。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
帮同学老师买的,黄老爷子写的
评分
☆☆☆☆☆
作为元朝统治者的蒙古贵族,吸收了前朝完颜金的民族分化政策,根据不同民族及其被征服时间的先后,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任用官吏、法律地位、科举名额和待遇及其他方面,有种种不平等规定。这种人分四等的制度,是元朝法定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