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旧制度(第2版)

何谓旧制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廉·多伊尔(Willam Doyle) 著,熊芳芳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法国历史
  • 法国大革命
  • 政治思想
  • 社会学
  • 托克维尔
  • 旧制度
  • 政治学
  • 19世纪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4761
版次:2
商品编码:113852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想象欧洲”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专业师生、历史爱好者
  

  对热议的“法国大革命”之“旧制度”的学术解读。
  从澄清“旧制度”这一概念开始,才能真正理解法国革命面临的命题,以及革命的意义。

海报: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vc/g14/M01/0F/06/rBEhVVL3OvwIAAAAAAn-Bwkt9gwAAIdbAJQdqQACf4f980.jpg

内容简介

  《何谓旧制度(第2版)》既非旧制度编年史,亦非对旧制度的解析,而是叙述和探讨自法国革命者创造这一术语以来,“旧制度”一词如何为人所思所论。在当时的法国革命者眼中,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之后的争论使这一术语的含义了创造者初所想,其内涵变得极为丰富。历史学家在何为“旧制度”,它适用于何处,如何运转,何时始、何时终等问题上往往截然对立。学生在使用这一看似简单寻常的术语时,往往并未意识到他们可能将诸多问题都想当然了。自1986年第一版以来,这本小书便意在指导学生通过一个长久以来概念上的雷区,尝试解释“旧制度”这一概念如何产生并发展至今,以及为什么历史学家始终将其看作一个思考前现代时期虽成问题、但仍有意义的框架。

作者简介

  威廉·多伊尔,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学院院士。曾出版《欧洲旧秩序(1660-1800)》(1992年第2版),《法国大革命的起源》(1999年第3版),《詹森派》(1999年)。


  译者:
  熊芳芳,1979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法国史。

目录

编者前言(略)
序言
关于参考文献
1.概念的演变(1789~1914)
(1)初始之义
(2)观点的分化
(3)迈向学术性分析
2.旧制度
(1)政治
(2)社会
(3)经济
(4)文化
(5)欧洲
3.旧制度的界限
(1)开端
(2)终结
精选书目
索引

前言/序言







《思想的炼金术:从启蒙到浪漫的观念演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思想界的剧烈震荡与深刻转型。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思想史梳理,而是力图揭示在启蒙理性之光逐渐黯淡,同时社会结构面临前所未有冲击的背景下,知识精英群体如何重塑了他们对世界、历史、个体和社群的理解。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勾勒出一种从强调普世理性(Universal Reason)向回归个体情感、历史特殊性(Historical Specificity)和有机整体(Organic Whole)转变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理性的黄昏与新的疆界 本部分聚焦于启蒙运动的内在矛盾如何暴露,以及何种新的哲学倾向开始挑战以笛卡尔和洛克为代表的还原论(Reductionism)和机械论(Mechanism)。 第一章:知识的碎片化:从牛顿体系到康德的批判 我们首先考察了牛顿物理学所建立的宏伟、可预测的宇宙图景是如何在18世纪后期受到质疑的。重点分析了休谟对因果律的彻底解构如何为形而上学的怀疑铺平道路。随后,本书详述了康德“三大批判”的革命性意义——并非简单地否定知识,而是划定了理性的界限,承认了现象界(Phenomenal World)与本体界(Noumenal World)的不可逾越鸿沟。这为后来的浪漫主义对“不可知之物”的探索提供了哲学基础。康德对“审美判断”地位的提升,也标志着情感和直觉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合法性开始被认真对待。 第二章:审美的觉醒:从“崇高”到“趣味”的转向 这一章探讨了美学理论在这一时期的中心地位。布克(Edmund Burke)对“崇高”(The Sublime)与“优美”(The Beautiful)的区分,揭示了人类对超越性、混乱和巨大力量的心理需求。这种对震撼人心的经验的追逐,直接指向了启蒙运动对平静、和谐、可控的感官体验的偏爱。我们分析了歌德早期美学思想中对生命力(Lebenskraft)的强调,以及席勒在《论人的审美教化书》中,如何试图通过艺术中“游戏冲动”(Spieltrieb)来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分裂,暗示了艺术作为一种非政治性的社会调和力量的潜能。 第三章:历史的线性束缚与有机时间观的萌芽 启蒙思想家普遍倾向于将历史视为一个朝着进步和完善直线前进的序列。然而,随着对古代文明,特别是希腊和中世纪的重新发现,一种对“时间深度”的认知开始形成。本章详细考察了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的“民族精神”(Volksgeist)理论的早期雏形。赫尔德主张,每一个民族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内在的价值体系和表达方式,它们不应以当下的理性标准来衡量。时间不再是空洞的容器,而是承载着独特文化内容的有机过程。 第二部分:情感的回归与个体的复杂性 随着对外部世界机械解释的减弱,思想的焦点转向了人类内部的经验世界——情感、想象力和独特性。 第四章:情感的哲学:卢梭的“自我”与“公共情感”的悖论 卢梭无疑是理解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本章深入剖析了《爱弥儿》和《忏悔录》中对“自然人”的构想,以及“良心”(Conscience)作为内在道德指南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卢梭“公共情感”(Sentiment Général)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对个体真诚体验的极端推崇,另一方面是试图将这种真诚体验构建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这种对内在真诚性的追求,驱动了后世对“本真性”(Authenticity)的不断探索。 第五章:想象力的解放:诗歌作为知识的最高形式 浪漫主义者将想象力(Imagination)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视其为创造、综合和洞察真理的核心能力。这一章梳理了英国湖畔派诗人(如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理论贡献,特别是他们对“主要想象力”(Primary Imagination)与“次要想象力”(Secondary Imagination)的区分。想象力不再是简单地模仿外部世界,而是重塑世界,使我们得以窥见隐藏在物质表象之下的“活的统一性”(Living Unity)。诗歌因此被视为超越科学和传统哲学的更高级的认识工具。 第六章:忧郁与不满足: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本章探讨了“现代性忧郁”(Modern Melancholy)的哲学根源。随着旧有的信仰体系崩溃,个体发现自己在广阔无垠的世界中既是自由的,又是疏离的。我们分析了这种“未竟之感”(Sehnsucht)——一种对无限、完整和失落家园的永恒渴望——如何成为19世纪前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核心情感基调。这并非简单的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对有限性现实的深刻洞察,并以此为动力,寻求超越性的体验。 第三部分:社群的重建与政治的转向 理性主义的普世人权主张在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实践后遭遇重创,思想家们开始探寻更稳固、更具历史根基的社会秩序。 第七章:从革命到保守主义的理论回声:伯克与德·迈斯特 本部分以政治思想的转向为线索。首先分析了英国保守主义先驱埃德蒙·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伯克强调的不是抽象权利,而是历史累积的“代际契约”和习俗(Prescription)的力量。随后,本书转向了更极端的反应,考察了约瑟夫·德·迈斯特(Joseph de Maistre)对绝对君主制和教会权威的辩护。他们共同反对将社会视为可随意拆解重构的机器,转而倡导社会是“有机体”,其合法性植根于过去而非未来的抽象设计。 第八章:民族国家与文化同一性的塑造 随着欧洲政治格局的动荡,对“民族”(Nation)这一概念的界定变得至关重要。本章探讨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它基于共同的语言、风俗、神话和历史记忆。这与启蒙运动的公民民族主义(Citizen Nationalism)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考察了早期日耳曼思想家如何通过研究民间传说和古代法律,来建构一个超越个体、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实体”(The National Entity),为后世的身份政治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对“进步”概念的审慎反思 全书的收尾部分,我们重新审视了18世纪的“进步”信念。在目睹了革命的暴力和随后的反动后,许多思想家开始接受“历史的悲剧性”本质。进步不再被视为必然的、线性的上升,而可能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充满风险的努力。这种审慎的态度,促使知识界将注意力转向如何在一个不完美、充满内在冲突的世界中,寻求道德和审美上的完善,而非依赖于宏大的社会工程。 通过对这些关键转变的细致梳理,《思想的炼金术》旨在展示1789年前后,欧洲思想如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内在蜕变,催生了我们今天依然在面对的许多核心文化与哲学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其核心观点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对某些既定历史认知进行解构时,那种冷静而又不失力量的批判性思维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旧有的史学结论,而是深入到制度运作的肌理之中,层层剥开那些被时间美化或扭曲的表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惯性”这个概念的运用,他没有将历史的变革简单归因于某几个英雄人物的决定或某几场突发的革命,而是着重展示了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是如何对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努力产生强大阻力的。这种深挖“为什么会这样”的探究精神,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通史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特权与变革心理学的深度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讲究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内页的纸张也很有质感,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深邃,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我特别喜欢出版社在版式上做出的调整,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都显示出制作者对知识和文本的尊重。初拿到手时,我就花了好一阵子端详它的外观,这种对实体书的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文字之前,就已经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厚重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侧边切口处理得也很平整,整体感觉非常扎实,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对于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光是上手的第一感觉就已经赢得了极高的分数。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作者似乎对如何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历史叙事有着深刻的理解。每一章的开头都会设置一个小引子,用一个引人入胜的侧面故事或者一个尖锐的问题来切入主题,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背后更宏大的结构是怎样的。而且,他巧妙地在宏观的制度分析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当你沉浸在对某种社会结构或法律条文的探讨时,作者总能适时地穿插一个贵族家庭的日常片段,或是一个农民阶层的诉求,使得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有血有肉,立体感十足。这种叙事节奏的控制力,简直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家,时而磅礴激昂,时而细腻婉转,让人完全跟随着他的思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丝毫不会感到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所提供的历史视角,对我理解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带来了巨大的启发,这才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作者通过对过去特定历史时刻的细致考察,实际上揭示了一些跨越时空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运作规律。例如,他对某些特权阶层如何利用语言和法律来巩固其地位的描述,竟然能让人联想到当下社会中某些权力分配的隐秘机制。它强迫读者跳出“现在就是最好的”这种舒适区,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和习俗的起源,并质疑它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自然和永恒。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清醒感”,仿佛戴着一副新的眼镜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许多曾经模糊不清的社会关系,此刻都变得清晰可见,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韵味。他似乎不太热衷于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在处理非常复杂的法律或经济议题时,也能用一种清晰、甚至略带讽刺的笔触将其阐释明白。有些段落的措辞,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首散文诗,那种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透过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来,让人在思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不禁为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们感到唏嘘。这种既能保持客观距离进行剖析,又能在关键时刻注入人文关怀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那些厚重的历史不再显得干巴巴的,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张力。

评分

才发现和大革命的起源是一个作者

评分

不错

评分

读书的好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这要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像世上既有不识字的流浪汉,也有满腹经纶的穷秀才一样。然而,没有文化却不可能成为名医、工程师,研制不出原子弹,造不出航母,要想成为社会名流、带动生产力的进步,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正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可以推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何其难,要是连食品药品说明书都看不懂,那该多不方便呀。因此,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吧。它会使你变得聪明,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社会中翱翔。

评分

才发现和大革命的起源是一个作者

评分

不错

评分

从澄清“旧制度”这一概念开始,才能真正理解法国革命面临的命题,以及革命的意义。何谓旧制度既非旧制度编年史,亦非对旧制度的解析,而是叙述和探讨自法国革命者创造这一术语以来,“旧制度”一词如何为人所思所论。在当时的法国革命者眼中,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之后的争论使这一术语的含义超越了创造者最初所想,其内涵变得极为丰富。历史学家在何为“旧制度”,它适用于何处,如何运转,何时始、何时终等问题上往往截然对立。学生在使用这一看似简单寻常的术语时,往往并未意识到他们可能将诸多问题都想当然了。自1986年第一版以来,这本小书便意在指导学生通过一个长久以来概念上的雷区,尝试解释“旧制度”这一概念如何产生并发展至今,以及为什么历史学家始终将其看作一个思考前现代时期虽成问题、但仍有意义的框架。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睹。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