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如旧的月色(学术随笔集)

依然如旧的月色(学术随笔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海建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随笔
  • 文化评论
  • 月色
  • 散文
  • 文学
  • 思想
  • 人生感悟
  • 个人观察
  • 现代社会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82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462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231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多数篇章,写作时并没有认真的计划
  更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或仅是一些内心的感受
  而其中的许多想法
  当时就没有去深思,事后也没有去反思
  尽管自以为书中的文字(姑且冒称为“学术随笔集”)
  已经相对轻松
  但对我这种长期在学术规范中生活生长生存的人
  读者似不必抱有太大的希望
  一些篇章的论旨或写作方式,仍是半学术的,或纯学术的
  最初编集时脑中闪现的题目,叫做《那些人与那些事》
  但到临了,才突然发现撞车
  夜深人静,月亮一次次飘出云层
  让我忽然有了一阵阵轻微的感动
  “那些人与那些事”,不过就是些故人旧事
  岁月如风,情景不再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近代中国与当代世界
  还有什么是恒久不变、又可让读书人心常相守?
  或许就有这眼面前依然如旧的月色
  多少年,多少地,多少人,所享有的,应该是同样的。

作者简介

  茅海建,男,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学士,1980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82年10月获得历史学硕士。著有《戊戌变法史事考》《天朝的崩溃》等。

目录

自  序

陈师旭麓先生忌日二十周年

悼念黄彰健先生

附:黄彰健先生2009年8月13日来信

追思卫藤沈吉先生

记朱维铮先生

记何芳川先生

附:记王天有先生

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

中美关系的起源及其影响

一 早期中美民间关系

二 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三 留美学童与排华法案

四 对抗中的互相利用

历史地看待历史――读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

不同的声音――读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革命》

一 革命理论的悖难

二 毛泽东的策略

三 理论阐释与史实描述

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自序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静》导言

《戊戌变法史事考》自序

附:新版后记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自序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自序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自序

《天朝的崩溃》的出版

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一 近代中国文化的区域结构

二 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作用与地位

三 毛泽东:胜利与悲剧

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一 家世、生平与才华

二 传统意识下的危机感

三 社会精英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清末帝王教科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类《讲义》

一 《讲义》的产生背景与收藏情况

二 周自齐与他的《外交讲义》

三 《讲义》展现的历史及其思想价值

“醇亲王府档案”中的鸡零狗碎

一 免跪拜的上谕

二 菜单

三 分期付款购买《大英百科全书》

四 两封没有来由的家信

康有为的房师与同文馆的考卷

一 余诚格的禀帖与房师、座师

二 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年终大考考卷

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晚清上流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一 别敬及其他

二 送王公大臣的礼物

三 送外国政要和机构的礼物

四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报效与贡品

五 给逃亡西安慈禧太后、光绪帝的贡品及送行在军机处的礼物

六 慈禧太后六十七岁生日贡品

七 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贡品与庆典

八 光绪三十年年贡及以后的贡品

九 简短的结语

前言/序言


书名:依然如旧的月色(学术随笔集) 图书简介: 在这本名为《依然如旧的月色》的学术随笔集中,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对那些恒常不变的事物,以及它们如何穿越时空,依旧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响。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个特定学科的梳理,更是一场跨越多个思想领域的静谧漫步,它邀请读者一同沉浸于那些永恒的议题,感受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 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无尽哲思的“依然如旧”的月色。这轮皎洁的明月,自古以来便寄托了无数人的思念、感悟与哲想,它不仅仅是夜空中一颗遥远的星体,更是人类集体意识中一个深刻的象征。作者并非描绘一幅幅唯美的月夜图景,而是借“月色”这一意象,引申出那些贯穿古今、穿越文化、触及人类存在本质的普遍性命题。 本书的随笔,每一篇都如同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与历史对话,与思想家对话,与自然对话,最终,也与读者对话。这些对话并非慷慨激昂的辩论,而是低语般的交流,充满了对事物本质的探求,以及对人类经验的细腻体察。作者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构建起一个又一个引人深思的片段。 例如,在探讨“时间”这一概念时,作者或许不会直接铺陈物理学的公式或哲学的理论。相反,他可能会从古老的日晷、静静流淌的河流,或是老宅中斑驳的墙壁入手,观察它们如何默默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这些“依然如旧”的载体,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人类在时间洪流中的渺小与不屈。作者会引导我们去感受,时间不仅仅是钟表上的刻度,更是生命的回忆,是历史的沉淀,是我们每一次呼吸所感受到的延续。这种对时间的感悟,或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瞬间,体会到每一个“当下”的珍贵。 在文学的维度上,“依然如旧的月色”也成为作者思考创作与传承的载体。或许他会回溯那些古典诗词中咏月的佳句,分析它们为何能够跨越千年,依旧触动我们的心弦。这些诗句,如同夜空中的月光,恒久不变,却能在不同的时代,唤起不同读者相似的情感共鸣。作者可能会探讨,那些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如何捕捉到人类情感中最普遍、最深刻的那些部分,从而获得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它们并非追逐转瞬即逝的潮流,而是如同月色一般,是人类情感世界中那份恒久的温暖与慰藉。 在社会学和人文学科的视角下,作者的“月色”可能象征着那些在社会变迁中依然存在的文化习俗、道德准则,或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他或许会观察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坚守的乡村传统,或是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依然具有凝聚力的社群。这些“依然如旧”的社会肌理,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根基,它们或许不总是光鲜亮丽,但却承载着历史的智慧,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作者会引导我们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月色”,又该如何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在科学与哲学的交汇处,作者也可能借“月色”来探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变迁。从古代占星术对月亮的敬畏,到现代天文学对月球的精密测量,这其中蕴含着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巨大演进。然而,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月亮依旧悬挂在夜空中,它所激发的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对宇宙的敬畏,却从未改变。作者会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人类理性与感性、科学与哲思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永恒追问。 本书的写作风格,绝非枯燥的理论陈述,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散文笔触。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宏大的议题融入细微的观察。他的文字,如同静谧的月光,细腻而温柔,却又蕴含着穿透表象的力量。他不会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思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他的思想世界,去感受那些“依然如旧”的月色所带来的启迪。 《依然如旧的月色》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在不同的心境下,触碰到不同的感悟。它适合那些渴望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片刻宁静,在纷繁的现象背后探求事物本质的读者。它不仅能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求,更能滋养你的心灵,让你在回望那些“依然如旧”的月色时,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深刻理解。 这本书,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但它拥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一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沉静。它让我们明白,即便世界瞬息万变,总有一些事物,如同那亘古不变的月色,静静地存在着,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与之共鸣。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新知、拥抱变化的同时,也别忘了回首,那些曾经照亮我们前路的,依然闪耀着温柔光芒的“依然如旧的月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依然如故的月色(学术随笔集)》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在如今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沉静而富有思想的书,实属难得。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以一种平缓而坚定的语调,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刻命题。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循循善诱的风格,它不是强行喂养,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你在思想的迷宫中,找到一条清晰的道路。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他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看待世界的新窗口。书中的“月色”,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永恒不变的真理,也象征着那些在时光流转中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慰藉和启示的精神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评分

《依然如旧的月色(学术随笔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智慧,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将复杂的概念包装得云里雾里,而是用一种极其自然、流畅的方式,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观察和感悟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每一句都耐人寻味,每一段都蕴含着别样的情怀。我常常在读到某些章节时,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仿佛作者的文字,正是为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想法,找到了最贴切的表达。这种共鸣,是阅读一本好书最令人欣喜的体验之一。它让我感到,自己并非孤立地思考,而是与一种更广阔的智慧连接在一起。书中的月色,不仅仅是夜晚的景象,更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恒久,代表着不变,也代表着那些在变化中依然存在的精神内核。

评分

当我翻开《依然如旧的月色(学术随笔集)》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我只是带着一种随性而为的好奇。然而,阅读的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一种朴实无华,却又字字珠玑的力量。作者的叙事方式,仿佛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在深夜促膝长谈,分享着彼此的感悟和思考。那些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性的片段,在他的笔下,都显得那么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常常在读到某一段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作者的每一句话,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露痕迹地触动你,让你在不经意间,对周遭的世界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它就像一轮清冷的月光,洒落下来,照亮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事物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

这本《依然如旧的月色(学术随笔集)》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与回响。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饱含着历久弥坚的力量,仿佛在古老的庭院中,静静地凝视着同一轮月亮,思绪万千。我原本抱着学习和探究的心态来翻阅,结果却被一种温润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直抒胸臆、激情澎湃的类型,而是娓娓道来,如同溪水潺潺,却能在不动声色间触碰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总觉得,好的学术随笔,不应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应是思想的火花在日常经验中闪现,是知识与生活巧妙的融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在阅读中,仿佛与一位博学而深情的智者对坐,听他诉说着那些关于时间、关于人文、关于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永恒追问。那些看似寻常的题目,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引人深思,回味无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轮皎洁的月光对话,它映照出我的内心,也点亮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角落。

评分

《依然如旧的月色(学术随笔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唤醒了我对许多被遗忘或忽视的现象的关注。我常常在想,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节奏飞快,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去停下脚步,去审视那些构成我们精神世界基石的东西?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放慢脚步,重新思考的书。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又不失灵动,他能够将复杂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便被带入了他所构建的思想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引导读者自行探索和发现。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座古老而宁静的图书馆里漫步,每一个书架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一本书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更是对人类文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不懈追寻。

评分

很好的书籍,趁着活动买下,屯着慢慢看看。以后会好好看的。

评分

朋友推荐,618一块买了,书不错。

评分

这件商品装帧精致品相完美,拿在手里简直幸福死了

评分

@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天朝上国慢慢走向崩溃,作者推陈出新,提出了一系列独创见解。

评分

人在出差,同事代簽;不知道紙張及对白如何

评分

烟花三月下扬州。

评分

商品很好,物流很迅速。618抢购

评分

听朋友介绍,感觉内容挺新鲜就买了!精装不错

评分

作为晚清史研究大家,茅海建先生从张之洞档案中发现了戊戌变法的另一面,告诉你一个前所未知的康、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