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堂园景图

环翠堂园景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钱贡,[明] 黄应 绘
图书标签:
  • 园林
  • 绘画
  • 中国古典园林
  • 清代
  • 文徵明
  • 山水画
  • 册页
  • 艺术
  • 文化
  • 苏州园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4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06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翠堂园景图》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的代表作之一。原图一卷,明李登题签,钱贡绘图,黄应组刻,明万历间《约二八0二-二八0五》新安汪氏环翠堂刊。这幅版画原以长卷形式刻印,图高二十四厘米,长一四八六厘米。此图未见于前人记载。这次出版,系据我国版画收藏家傅惜华所藏注氏环翠堂原刻初印本影印。

内页插图

目录

《环翠堂园景图》目录

前言/序言


环翠堂园景图 《环翠堂园景图》并非一本传统的书籍,更像是一份穿越时空的视觉笔记,一扇通往晚明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学的窗口。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一处名为“环翠堂”的园林景致,以及围绕着这处园林所展开的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山水游赏的活动。这份“图”所承载的,远不止于一幅静态的画卷,而是当时士人阶层对于自然、艺术、生活方式以及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 园林的意境与设计: 环翠堂园林,顾名思义,“环翠”二字便赋予了其盎然的生机与葱茏的绿意。然而,其精妙之处绝非仅仅在于草木的繁盛,更在于匠心独运的设计,如何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图”中可能描绘的,是叠石理水的精巧,是曲径通幽的布局,是亭台楼阁与自然景致的巧妙融合。或许有“借景”之妙,将园外远山近水纳入画中,使园林空间得以无限延伸;或许有“移步换景”之巧,每一处转折,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步步皆有新意。 想象一下,在一个雨后初霁的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园中的青石板小径上还留着晶莹的露珠。沿着蜿蜒的小路,你会发现一座临水的亭子,亭檐下几株垂柳依依,倒影入水,随波轻漾。亭旁或许有一片竹林,风吹过时,沙沙作响,清幽得能涤荡尘俗。再往前,可能是一处开阔的赏景平台,可以凭栏远眺,将园中的山石、水体、建筑尽收眼底。而那些精心栽种的花木,或是有名贵的牡丹、芍药,在盛开时节,定然是“灼灼其华”;或是珍稀的兰草,在幽静处悄然吐露芬芳,增添一份文人雅致。 “图”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这些具体的景物,更是园林主人寄托于其中的情感与志趣。园林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文人精神的栖息地,是他们逃离官场纷扰,寻求心灵自由的庇护所。在这里,他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美,感悟天地之道,抒发胸中丘壑。 文人的生活与雅趣: “环翠堂园景图”中的“图”,很有可能不仅仅是一张园林的全景图,还可能包含了人物活动场景的描绘,以此来展现园林主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友人的交往。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画面中或许会出现一些身着汉服、气质儒雅的人物。他们可能正围坐在一张古朴的石桌旁,手中持着卷轴,或是在低语讨论,或是在品茗赏画。 晚明时期,文人阶层兴起了“雅集”之风,环翠堂无疑是这样的雅集之地。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品味园林之美,更是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想象一下,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几位知己好友应邀来到环翠堂,主人热情款待,一同登上临山的小筑,品尝新酿的美酒,吟诵当下的诗篇。或许有人正在挥毫泼墨,创作一幅山水画,寄情于笔端;或许有人正在抚琴吹箫,悠扬的乐声在园中回荡,与鸟语花香融为一体。 诗社的活动也是雅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美景当前,触发灵感,诗人们便会争相赋诗,将眼前的景致,化为文字,再刻画入画。“图”或许就记录了这样一次诗会的场景,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几位诗人在各自的座位上,或沉思,或提笔,脸上洋溢着创作的激情。这些诗篇,一旦流传开来,便会为环翠堂增添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人圈中传颂的佳话。 除了诗画琴棋,文人雅士们还热衷于收藏、鉴赏。在环翠堂中,或许珍藏着古董字画,或是名贵的瓷器,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交流的谈资,或是激发创作的灵感。他们可能会聚在一起,细致地鉴赏一件宋代哥窑的瓷器,品味其釉色与开片之美,或是讨论一幅名家字画的笔法与章法。 技艺的传承与审美的体现: “环翠堂园景图”的创作本身,便是当时绘画技艺的一次集中展示。其风格、用笔、设色,都可能蕴含着晚明绘画的时代特征。例如,山水画方面,可能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注重笔墨的意趣,追求“写意”而非“写实”,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峦的起伏,通过浓淡墨色的变化来表现云雾的缭绕。设色上,可能偏向于淡雅,以青绿、赭石等为主,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人物画方面,如果存在,则会注重人物的神态刻画,人物的服饰、发髻等也会遵循当时的时代风尚。建筑的描绘,则会展现出当时营造学的精湛技艺,亭台楼阁的结构严谨,比例协调,色彩鲜明而不失庄重。 更重要的是,“图”所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情趣。它反映了晚明时期士人阶层对于自然、对于艺术、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山水之间寻找精神的寄托。这种审美,不仅仅是对形式美的追求,更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它是一种含蓄、内敛、注重意境的东方美学,与西方绘画的直观、具象的风格截然不同。 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积淀: 《环翠堂园景图》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了解晚明时期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通过“图”,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士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他们依然能够保持一份闲适与雅致,用艺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图”的流传,也意味着环翠堂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得以延续。一代又一代的鉴赏者,通过这份“图”,得以与过去的文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雅趣与智慧。它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去审视和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学。 总而言之,《环翠堂园景图》所呈现的,是一个集自然之美、人文之韵、艺术之精于一体的和谐世界。它是一份关于园林、关于生活、关于艺术的无声叙述,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深入解读。它所蕴含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自觉。

用户评价

评分

《环翠堂园景图》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关于“意境”的深刻理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景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神韵”的捕捉,那种难以言喻的东方美学,在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让我意识到,园林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是承载着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我常常在阅读时,试图去揣摩作者在描绘每一处景致时所倾注的心绪,去感受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身心都得到了升华,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精神的碰撞。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当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评分

《环翠堂园景图》在我看来,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和却又不失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环翠堂的四季风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静”的描绘,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无论是春日里初绽的花朵,夏日里浓荫蔽日,秋日里层林尽染,还是冬日里白雪皑皑,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又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我常常想象着自己在某个午后,手捧此书,在窗边静静阅读,感受着文字带来的宁静与祥和。书中那些关于园林的设计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堆砌,更是关于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情融为一体。我尝试着将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复刻到自己的脑海中,去感受那份宁静的氛围,去体会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阅读体验,是如此的安详与自在,让我暂时忘却了外界的纷扰。

评分

在我看来,《环翠堂园景图》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它没有陈旧的壳,而是焕发着古老而又年轻的光彩。作者的笔触如同灵巧的画笔,将环翠堂的四季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动”与“静”的巧妙结合,既有微风拂过树梢的飒飒声,也有静谧湖面上的鱼儿嬉戏,更有那份仿佛凝固的时光。它让我意识到,生命不仅仅是静止的画面,更是充满律动的过程。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鸟儿的鸣叫,闻到花草的芬芳,感受到微风的轻抚。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感悟。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体会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评分

当我阅读《环翠堂园景图》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绝美世界。作者的叙述极具画面感,每一笔都像是在为我绘制一幅精美的画卷。我特别钟爱书中对光影的描绘,那种朦胧而又真实的光感,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微风吹过水面的轻柔,也能嗅到花草的芬芳。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也堪称一绝,无论是苔藓的颜色,还是石板的纹理,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细微的美好。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更加细致地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我常常在阅读之余,尝试着在脑海中重现书中的场景,仿佛自己也成为画中的一部分,与那片景致融为一体。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无比的愉悦与满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美的追寻。

评分

《环翠堂园景图》给了我一次难得的“精神漫步”。它没有冗长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引导读者去感受、去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意境”的营造,作者似乎懂得如何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蕴含在含蓄与留白之中。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禅意的段落,它们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景致与我所经历过的自然风光联系起来,从中找到共通之处,体会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和谐。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评分

这本《环翠堂园景图》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或散文,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视觉与情感的交响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传神的画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光影的处理,无论是透过竹叶的斑驳阳光,还是月光下水面的粼粼波光,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触摸到那份温暖与清凉。书中对于植物的描写也极具匠心,那些或繁盛或疏朗的植物,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融入了园林整体的意境之中,各自诉说着生命的姿态。我常常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品味某一段文字,试图从中捕捉到更深层次的含义。作者在描绘景致的同时,似乎也在不动声色地传递着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活的热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景物,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景象,也可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韵味。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是许多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环翠堂园景图》带给我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它没有刻意的卖弄,也没有浮夸的技巧,而是以一种极为真诚的态度,展现了环翠堂的自然之美。我喜欢书中那些朴实无华的描写,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简单”的意义,发现原来最纯粹的美,往往来自于最自然的状态。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自己身处其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交流。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评分

初翻开《环翠堂园景图》,我便被一种古朴典雅的气韵所吸引。这本书并非我惯常涉猎的类型,却意外地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与美学的浓厚兴趣。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文人雅士的休憩之所,不仅仅是庭院的景致,更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态度。书中对每一个亭台楼阁、每一处山石水榭的描摹,都细致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听到池塘中游鱼的细微涟漪。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移步换景”的处理,作者似乎深谙园林之道,懂得如何通过空间的巧妙布局,在有限的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境。每一次转角,都可能遇见一幅全新的画卷,每一次驻足,都仿佛能与古人在此共享一份宁静与雅趣。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忘却了现实的喧嚣。它并非直白的叙述,而是通过画面感的文字,引导读者去想象、去体会,去感受那份独属于东方古典园林的美学精髓。我尝试着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片迷人的景象,想象着自己漫步其中,感受着四季的变化,体会着时光的流转。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令人身心愉悦的。

评分

这本《环翠堂园景图》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作者以极其内敛而又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环翠堂的四季风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的融入,那些景致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触动。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忧伤,那份深沉的喜悦,以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身心都得到了慰藉,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共鸣。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当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评分

读完《环翠堂园景图》,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却又充满了力量,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留白”的运用,那些未曾详加描绘的部分,反而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蕴藏在含蓄与内敛之中。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那片如诗如画的景致,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身心都得到了净化,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当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评分

山水不甚高雅,而位置可观。善人物,间仿文、唐两家,却能逼真。万历十四年(一五八六)作山水图,四十年(一六一二)作渔翁乐图,继承南宋刘、李一派及唐寅画法,有仿唐寅人物大幅几能乱真。传世作品有《坐春云起图》轴,绢本,纵201.6厘米,横73.8厘米,款署“彭城钱贡写”(钱姓望出彭城);万历十四年(1586)作《山水图》轴、四十年(1612)作《渔乐图》扇页现藏故宫博物院;十六年(1588)作《城南雅集图》卷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乞丐图》扇页、三十四年(1606)作《岁寒图》轴,自题:“今朝元日试题诗,座拥辛盘佐酒厄,杨柳弄黄梅吐白。一年欢赏动头时。丙年春朝,沧洲钱贡写。”藏*海博物馆。从艺活动在万历间。

评分

《环翠堂园景图(精)》是“徽派版画”代表性作品之一。画卷纵24厘米,宽1486厘米,吴县画家钱贡绘图,歙县黄氏木刻名工黄应组镌刻,南京书法家李登题签篆额,绘刻于明朝万历年间。“环翠堂”为明代戏曲家汪廷讷在故乡休宁县松萝山下修建的一座私人庭园。“园景图”描绘了园林全景以及附近的山川风物,并以黄山和白岳作为远景映衬,是表现休宁县北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艺术长卷。《环翠堂园景图、》画面精丽工巧、绚烂多彩,钱贡在画稿设计上融山水与界画技法为一体,虚实结合,剪裁别具一格。黄应组运刀畅而不滑,线条纤细入微,刀法谨丽,风格俊逸缜秀,气韵清雅,具有鲜明的“徽派版画”特色。现代版画收藏家傅惜华藏有汪氏环翠堂原镌刻本。《环翠堂园景图(精)》是“徽派版画”代表性作品之一。画卷纵24厘米,宽1486厘米,吴县画家钱贡绘图,歙县黄氏木刻名工黄应组镌刻,南京书法家李登题签篆额,绘刻于明朝万历年间。“环翠堂”为明代戏曲家汪廷讷在故乡休宁县松萝山下修建的一座私人庭园。“园景图”描绘了园林全景以及附近的山川风物,并以黄山和白岳作为远景映衬,是表现休宁县北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艺术长卷。《环翠堂园景图、》画面精丽工巧、绚烂多彩,钱贡在画稿设计上融山水与界画技法为一体,虚实结合,剪裁别具一格。黄应组运刀畅而不滑,线条纤细入微,刀法谨丽,风格俊逸缜秀,气韵清雅,具有鲜明的“徽派版画”特色。现代版画收藏家傅惜华藏有汪氏环翠堂原镌刻本。《环翠堂园景图(精)》是“徽派版画”代表性作品之一。画卷纵24厘米,宽1486厘米,吴县画家钱贡绘图,歙县黄氏木刻名工黄应组镌刻,南京书法家李登题签篆额,绘刻于明朝万历年间。“环翠堂”为明代戏曲家汪廷讷在故乡休宁县松萝山下修建的一座私人庭园。“园景图”描绘了园林全景以及附近的山川风物,并以黄山和白岳作为远景映衬,是表现休宁县北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艺术长卷。《环翠堂园景图、》画面精丽工巧、绚烂多彩,钱贡在画稿设计上融山水与界画技法为一体,虚实结合,剪裁别具一格。黄应组运刀畅而不滑,线条纤细入微,刀法谨丽,风格俊逸缜秀,气韵清雅,具有鲜明的“徽派版画”特色。现代版画收藏家傅惜华藏有汪氏环翠堂原镌刻本。

评分

据傅惜华藏注氏环翠堂原刻初印本影印,2014年2月1版1印,印刷厂是北京图文天地。开本介于8开到16开之间。经折装单面印,哑光纸,封面、封底是硬纸板,这种装帧只是好看,完全不适合翻阅(想把硬纸板裁下,无奈图片直接粘在上面)。墨色不太均匀,深浅不一,很多衣纹、建筑上的细线条模糊不清(也可能底图就是这样),墨色深的地方都有种油墨洇开的感觉,能看出沁油。图片虽大,却不太清晰。活动价不算贵,喜欢版画的可以收。

评分

没有发票,请补

评分

没有发票,请补

评分

不错

评分

满意,包装很好,发货很快,赞!

评分

不错

评分

表现休宁县北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艺术长卷,还不错,就是印刷质量一般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