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共産黨的西藏政策(1989~2005)》內容翔實、史料珍貴,從政策研究角度齣發,基本涵蓋瞭西藏“一個轉摺點、兩個裏程碑”的偉大實踐,充分反映瞭1989~2005年黨在西藏進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填補瞭這一時期黨史專項研究的空白。
《中國共産黨的西藏政策(1989-2005)》有助於讀者瞭解1989~2005年黨在西藏的各項政策,有助於有關研究部門和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研究西藏政策的製定及其執行效力,對於貫徹落實好中央對西藏工作的指示、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孫勇,男,漢族,1956年6月齣生,大專學曆,副研究員、中共黨員。現任西藏社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西藏研究係列高級職稱評委會主任、國傢西藏發展谘詢委員會第二屆委員。主要成果:《中世紀西藏佛教與基督教改革之比較》,《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簡明史稿》,西藏人民齣版社1994年;《國傢采取的復關措施及復關後西藏經濟所受的影響》,《西藏日報》1994年12月21日理論版;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緒論
一 中國共産黨西藏政策1989~2005年的光輝實踐
二 1989~2005年中國共産黨西藏政策的取嚮和重點
三 辦好西藏的事情關鍵在黨
四 中國共産黨西藏政策與“治藏方略”
第一章 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思想
第二章 黨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實踐
一 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二 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三 大力培養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乾部
第三章 高度重視西藏工作。動員全國支援西藏
一 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西藏工作的重要性
二 建立對口援藏機製
第四章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一 製定《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
二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西藏加快發展戰略
三 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藏提齣“三步走”目標
四 跨越式發展戰略
第五章 不斷推進改革開放
一 明確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不動搖
二 確立與全國框架一緻、體製銜接的改革目標
三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四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五 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
六 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內對外開放
第六章 國傢對西藏實行的特殊優惠政策
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西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意見》確定的優惠政策
二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新世紀初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確定的優惠政策
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加快西藏發展維護西藏穩定若乾優惠政策的通知》確定的優惠政策
四 優惠政策的實施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産生的影響
第七章 農業綜閤開發
一 “3357”拉薩河榖農業綜閤開發
二 “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閤開發
三 小片區農業綜閤開發
四 扶貧式農業綜閤開發
五 農牧區水利電力建設
第八章 以農牧業為重點發展科技事業
一 1989年以來黨的西藏農牧業政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二 黨的農牧業政策的執行效果
第九章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一 基礎教育
二 高等教育
三 職業教育
四 掃盲教育
五 內地辦學
第十章 大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一 使用和發展藏語言文字
二 繁榮發展文化藝術
三 文物保護與利用
第十一章 醫療衛生事業
一 1989年以來西藏醫療衛生政策的完善
二 中國共産黨醫療衛生政策的效果及分析
第十二章 人口發展與優生優育
一 1989年以來的西藏人口計生政策
二 黨的人口計生政策的影響及分析
第十三章 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
一 1989年以來的西藏勞動與社會保障政策
二 勞動與社會保障政策效果及分析
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與建設
一 1989年以來西藏的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
二 環境保護與建設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 深入開展反分裂鬥爭
一 堅決打擊分裂破壞活動,絕不姑息,絕不手軟
二 西藏廣大乾部群眾是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基本力量
三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四 中央對達賴的立場和政策
第十六章 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一 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問題
二 具體明確藏傳佛教工作方針
三 尊重曆史定製和宗教儀軌,成功推進十世班禪轉世和培養工作
四 劃清兩個界限,盡到一個責任
第十七章 宣傳思想工作
一 理直氣壯地與達賴集團進行旗幟鮮明的鬥爭,西藏宣傳思想工作形成新的局麵
二 在“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的指導下,西藏宣傳思想工作穩步推進
三 樹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西藏宣傳工作
第十八章 “十一五”時期政策導嚮和內容
一 “十五”成就輝煌,進入瞭推進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二 “十一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的主要目標
三 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牧區
四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閤發展能力
五 推進産業建設,壯大特色經濟
六 加快發展服務業,不斷滿足生産生活需要
七 科學統籌區域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八 堅持科教興藏和人纔強區,為跨越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九 加快社會發展,積極促進社會和諧
十 建設節約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十一 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十二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十三 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十四 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
十五 維護社會政治局勢穩定,努力建設平安西藏
十六 加強黨的領導,確保“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
結語
一 中國共産黨思想路綫與1989~2005年的西藏政策
二 中國共産黨政治路綫與1989~2005年的西藏政策
三 中國共産黨組織路綫與1989~2005年的西藏政策
四 中國共産黨群眾路綫與1989~2005年的西藏政策
五 中國共産黨理論創新與1989~2005年的西藏政策
附錄
後記一
後記二
精彩書摘
1994年1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發[1993]13號)的精神和要求,結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西藏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研究製定並下發瞭《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藏黨發[1994]27號)。該文件要求,自治區在安排財政預算時,優先保證教育的需求並切實做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齣的三個增長。從1995年起,年度教育事業費預算不低於當年自治區財政預算支齣總額(不包括中央專項補助)的17%,年度教育基建投資不低於當年自治區地方預算內基建投資總額的170%,到2000年前逐步使這兩項教育經費達到20%。根據國務院製定並頒布的《實施義務教育投入條例》,製定並實行西藏義務教育投入條例實施意見,同時將國傢對邊遠、貧睏地區義務教育、師範教育等專項扶助經費管好用好,保證專款專用。實行教育事權與財權的統一。自治區所撥教育經費實行預算單列,教育經費的管理、使用權限歸各級教育部門,各級財政部門負責監督。從1995年起,各級教育部門在辦學布點上,在農區實行低年級走讀、高年級集中住校的分散與集中相結閤的辦學辦法。原則上初小(教學點)分散辦到行政村,學生全部走讀,走讀半徑為3公裏左右。服務範圍內人口在800人以下的,實行隔年招生,復式教學。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大村,設立村完全小學,並根據生源情況采取隔年或逐年招生。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傢庭距學校3公裏以外的實行寄宿製;在牧區則實施“集中辦學為主,寄宿製為主”的辦學方法。在“雙為主”的前提下,采取多種辦學形式並存的辦法。其中,以寄宿製為主的中心小學是主要的辦學形式,招生覆蓋半徑多數控製在100公裏以內,覆蓋人口2000人左右,一般為一鄉一校,人口低於1000人的鄉則實行聯鄉建校。另外,在相對集中定居的縣、鄉和部分偏遠鄉村,設立以走讀為主的固定教學點和以流動帳篷學校、馬背學校等形式的簡易教學點,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實踐證明,在農牧區實行的這種辦學布點模式,對解決農牧民子女上學難問題、加強農牧區基礎教育、推動城鄉基礎教育協調發展,起到瞭積極的作用。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形成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新世紀初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2001年7月13日)再次強調指齣,要大力實施“科教興藏”戰略,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全民素質,使用好現有人纔,大力培養各類人纔,積極引進急需人纔;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大投入;以基礎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為重點,通過國傢扶持、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辦好各級各類教育,集中力量辦好西藏大學;繼續辦好內地西藏班,改善條件,提高質量。從2001年起,自治區相繼研究製定和齣颱瞭一係列政策措施和工作意見,主要有《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關於調整我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目標的意見)的通知》《西藏自治區掃除文盲工作規劃》《關於加快農牧區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關於調整我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目標的意見》(2003年6月17日)指齣,《西藏自治區實施義務教育規劃》及全區第五、第六次教育工作會議,原定西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目標是到2005年,全區基本普及六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以上。同時在全區40%的人口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入學率達到60%;到2010年,全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入學率達到85%。2002年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提齣“西藏要加快義務教育發展步伐”,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2003年西部開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西部地區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進程……力爭在五年內使西部地區基本普九。”
……
前言/序言
《中國共産黨的西藏政策(1989~2005)》是一部深入剖析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共産黨在西藏地區施政方針的學術著作。本書聚焦於1989年至2005年這十七年間,係統梳理、分析並評價瞭中國共産黨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等多個層麵針對西藏所製定的各項政策及其演變過程。 該書的撰寫,旨在迴應學界和社會公眾對這一敏感且重要議題的關切。西藏問題長期以來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而1989年以後,特彆是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産黨在西藏的政策經曆瞭一係列調整與深化,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本書的齣現,正是為瞭填補這一時期對西藏政策研究的係統性空白,提供一個基於紮實史料和嚴謹分析的學術視角。 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理論框架 1989年,對於中國和西藏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國內方麵,中國經曆瞭政治和經濟上的深刻變化,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國際方麵,冷戰的結束帶來瞭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也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國內治理提齣瞭新的挑戰。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中國共産黨對西藏的政策製定,不可避免地受到內外環境變化的影響,呈現齣新的特點。 本書的研究,立足於馬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同時藉鑒瞭國傢治理、民族關係、發展經濟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成果。作者力求在承認曆史復雜性的前提下,揭示政策製定的內在邏輯、實施過程中的實際挑戰,以及由此産生的多維度影響。 核心內容與研究視角 本書將1989年至2005年這一時期劃分為幾個關鍵階段,並分彆進行深入探討。 一、 政策的基石與調整(1989年前後) 1989年的拉薩事件,無疑是影響此後西藏政策走嚮的重要事件。本書首先會迴顧改革開放初期,中央對西藏一係列相對寬鬆的政策,如“十個不放心”等,這些政策旨在恢復經濟、改善民生、爭取民心。然後,分析1989年事件後,中央在維護穩定方麵的措施有所加強,但同時也強調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長期戰略。這一時期,政策的基調是在維護國傢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前提下,推動西藏的現代化建設。 二、 政治層麵的治理與發展 在政治層麵,本書重點分析瞭中國共産黨如何加強在西藏的執政能力建設,包括: 乾部選拔與培養: 關注各級政府中藏族乾部和漢族乾部的比例、素質提升以及他們在政策執行中的作用。 基層政權建設: 探討黨的組織如何滲透到鄉、村一級,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依法治藏: 分析中央在推進西藏法製建設,特彆是涉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法律法規製定與執行情況。 統一戰綫工作: 考察共産黨如何爭取和團結上層愛國人士、宗教界人士等,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綫。 意識形態宣傳: 研究中央如何通過宣傳教育,塑造國傢認同,傳播黨的執政理念,以及對西藏傳統意識形態的轉化。 三、 經濟發展的引擎與模式 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鞏固統治的關鍵。本書將詳細考察: 中央對藏援助: 梳理自1989年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投資等,分析其規模、重點領域以及資金的實際使用效益。 産業結構調整: 探討西藏在農業、畜牧業、旅遊業、能源開發等優勢産業方麵的發展策略,以及工業化進程中的挑戰。 基礎設施建設: 關注公路、鐵路、航空、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特彆是青藏鐵路等標誌性工程的意義。 區域經濟閤作: 分析西藏如何與內地省份,特彆是周邊省份開展經濟閤作,融入國傢區域發展戰略。 扶貧開發: 考察針對西藏貧睏人口實施的各項扶貧政策,其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 市場經濟的引入與影響: 分析市場經濟體製在西藏的推廣,對傳統經濟模式、社會結構以及民生帶來的衝擊和改變。 四、 文化、教育與宗教的互動 文化、教育和宗教問題在西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本書將深入探討: 教育事業發展: 分析在漢藏雙語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麵的政策,以及教育對提升人口素質、促進民族融閤的作用。 文化保護與傳承: 考察中央政府在保護西藏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麵的舉措,以及在推廣國傢通用語言文字和文化方麵的策略。 宗教政策的實施: 詳細分析中央對西藏宗教的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宗教場所的管理、活佛轉世製度的處理,以及宗教對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雙重影響。 文化認同的塑造: 研究中央如何通過文化政策,在保持西藏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同時,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五、 社會治理與民生改善 在社會層麵,本書關注: 社會保障體係建設: 考察養老、醫療、失業、低保等社會保障製度在西藏的建立和完善情況。 醫療衛生事業: 分析醫療資源的投入、公共衛生服務體係的建設,以及對改善藏族人民健康水平的貢獻。 生態環境保護: 探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兼顧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穩定與安全: 研究在維護社會秩序、打擊分裂主義活動、處理突發事件等方麵的政策與實踐。 城鎮化進程: 分析西藏城鎮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就業機會以及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 六、 政策的成效、挑戰與反思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1989年至2005年間中國共産黨在西藏的政策進行一個總體的評價。 政策的積極成效: 肯定中央政策在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維護國傢統一和民族團結方麵取得的顯著成就。 政策麵臨的挑戰: 剖析在執行過程中,由於曆史遺留問題、地區差異、文化隔閡、外部乾擾等因素,政策所麵臨的實際睏難和局限性。 不同群體視角下的政策解讀: 嘗試從藏族民眾、漢族移民、宗教人士、國際觀察傢等不同群體的視角,來理解和評價同一項政策的不同影響。 對未來政策的啓示: 基於對這一曆史時期的深入研究,為未來中央在處理西藏問題時提供曆史藉鑒和政策建議。 研究方法與史料基礎 為瞭支撐上述研究內容,本書采用瞭多種研究方法,包括: 文獻研究: 廣泛搜集和研讀中央及西藏地方政府發布的政策文件、領導人講話、官方報告、學術研究成果、新聞報道等。 口述史料: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親曆者、政策製定者、執行者以及普通民眾進行訪談,力求還原政策實施的真實場景。 比較研究: 將西藏的政策與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以及國際上類似的民族區域自治實踐進行比較。 案例分析: 選取具有代錶性的政策或事件,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以揭示政策運作的復雜性。 本書的史料基礎紮實,力求基於公開可獲得的、可靠的史料進行分析。同時,作者也清醒地認識到,由於曆史的敏感性和信息的獲取難度,對某些細節的描述可能存在局限性。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共産黨的西藏政策(1989~2005)》的齣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學術價值: 它填補瞭中國當代政治史、民族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空白,為學界提供瞭一個係統、深入研究1989-2005年西藏政策的學術平颱。 現實意義: 深入理解這一時期的西藏政策,有助於人們更全麵、客觀地認識中國在解決民族問題、促進邊疆地區發展方麵的經驗與挑戰,有助於消除誤解,促進對話。對於理解當前中國處理西藏問題的思路,以及未來政策的走嚮,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之,本書是一部旨在客觀、理性地考察中國共産黨在1989年至2005年間在西藏地區推行的各項政策的研究專著。它不是一篇簡單的政策羅列,而是一次深入的、多維度的曆史分析,旨在揭示政策背後的邏輯、實施中的動態以及由此産生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