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散文珍藏版:贾平凹散文》主要内容包括:丑石、天上的星星、落叶、静、静虚村记、“卧虎”说、五味巷、风雨、观沙砾记、夜籁、一位作家、入川小记、秦腔等。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美文》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带灯》等,散文集《天气》《定西笔记》等。散文集《爱的踪迹》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丑石
天上的星星
落叶
静
静虚村记
“卧虎”说
五味巷
风雨
观沙砾记
夜籁
一位作家
入川小记
秦腔
一只贝
读书示小妹生日书
喝酒
商州又录
陋室——陕西平民志之四
弈人
人病
荒野地
闲人
祭父
笑口常开
红狐
关于女人
狐石
我的老师
名人
好读书
三目石
哭三毛
再哭三毛
附:三毛给贾平凹的信
看人
生活一种——答友人书
怀念杜鹏程
我不是好儿子
四十岁说
说花钱
说生病
孙犁论
安妥我灵魂的这本书
说话
张之光画集序
说奉承
说请客
……
精彩书摘
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昧,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委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时,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虽然不敢说我的槐树上有三个喜鹊窠、四个喜鹊窠,但我的茅屋梁上燕子窝却出奇地有了三个。春天一暖和燕子就来,初冬逼近才去,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从此倒少了蚊子。
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需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坏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呜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门前的那棵槐树,惟独向横的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却鸟鸣声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并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
前言/序言
贾平凹散文:在土地上行走,在生命中沉思 贾平凹,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坛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碑,镌刻着他对故乡、对土地、对人生最深沉的爱与痛。他的散文,如同他笔下那片厚重的黄土地,朴实无华,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与韵味。这套“中华散文珍藏版:贾平凹散文”,便是对这位文坛巨匠散文创作生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回顾与梳理,它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大地脉搏的共振,一次对生命真谛的追问。 贾平凹的散文,最鲜明的特点便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土味”。然而,这种“土味”并非粗鄙或浅陋,而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下来的真挚与厚重。他笔下的乡村,不是程式化的田园牧歌,而是充满了泥土的芬芳、炊烟的袅袅、牛羊的咩咩声,以及其中生活着的鲜活而复杂的人们。从陕北高原苍凉的风,到秦岭山中文脉的绵延,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故乡的轮廓,书写着生养他的土地的魂灵。他写农家的炊烟,写谷穗的金黄,写乡间的小路,写村落的黄昏,每一个意象都饱含着他对故土的眷恋,如同血脉相连的根须,深深扎进那片土地。 在他的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这份虔诚,是对土地的,也是对生命的。他观察土地的生长与凋零,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轮回;他描绘乡村人物的喜怒哀乐,仿佛听到了人生百态的低语。那些淳朴的乡民,他们的勤劳、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身上承载的古老民俗与传统,都在贾平凹的笔下获得了生动的呈现。他写他们的苦难,写他们的欢乐,写他们与土地的共生,写他们面对命运的抗争,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鲜活而真实。他没有美化,也没有回避,而是以一种悲悯的目光,去体察和描绘那份深藏于他们灵魂深处的坚韧与力量。 “中华散文珍藏版:贾平凹散文”中的每一篇作品,都仿佛是他一次次深入土地的行走,一次次对生命真相的探寻。他不会轻易流露情感,但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深情,却足以让人动容。他对于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却又充满哲思。他写植物的生长,写动物的习性,写四季的更迭,都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对生命本质的体悟。他从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看到了时间的流转与永恒。 贾平凹的散文,还带着一种独特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是对传统失落的惋惜,也是对个体命运的深思。他目睹着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融,他没有简单地站在守旧的立场上,而是以一种更加复杂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他的笔尖,时常在怀旧与前瞻之间游走,在失落与希望中徘徊。他为那些正在消逝的乡村生活方式而感伤,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迷失的个体而忧虑,但同时,他也看到了新的生机与可能。 阅读贾平凹的散文,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技的技巧,却以其内在的力量,直击人心。他善于用最简洁、最朴实的语言,去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句子,常常如同老树盘根,虽然不甚起眼,却能深深地扎进泥土,汲取养分,生长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这种力量,来源于他对生活最真切的感受,来源于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 这套“中华散文珍藏版:贾平凹散文”,汇集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几乎涵盖了他散文创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他对故乡的深情回忆,如《丑石》、《怀念草》;可以看到他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摹,如《说秦腔》、《土门》;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如《人生》、《高老庄》;还有他对文化现象的独特思考,如《废墟》、《野孩子》。每一篇作品,都像是他灵魂深处的一块碎片,共同拼凑出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对于“时间”的理解,尤其值得玩味。他笔下的时间,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螺旋上升的,是过去与现在交织的。他常常能从一件陈旧的器物、一段模糊的记忆中,引申出对生命、对历史的思考。这种对时间的穿透力,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文的关怀。 除了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贾平凹的散文也常常流露出他对“人”的关注。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身处社会边缘的个体,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色彩。他用饱含同情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的生存状态,去挖掘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他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身上那种复杂的人性,包括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坚韧与脆弱。 这套珍藏版,不仅是对贾平凹散文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梳理。它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感受一位伟大作家是如何用他的笔,去丈量土地的广阔,去触摸生命的温度,去探寻人性的深度。 读贾平凹的散文,就如同在黄土地上行走,每一步都踏实而沉重,每一次呼吸都饱含着土地的气息。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一个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儿子,一个与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同呼吸共命运的参与者。他的文字,是土地的低语,是生命的咏叹,是时代的见证。 总而言之,这套“中华散文珍藏版:贾平凹散文”,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宝藏。它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贾平凹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引发我们对故乡、对生命、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喧嚣的世界里,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脚下的土地,重新体味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它是一次精神的回归,一次对本源的追寻,一次对真诚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