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宝级诗人毕生诗作,菁华尽收
耶路撒冷 犹太民族 历史厄运 现实困境
圣经 苦难 情爱 叹息 眷恋 时间 事件
让每个人都能在静默中听到灵魂歌唱的诗
《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耶胡达·阿米亥诗选》为“世纪北斗译丛”之一种,收录以色列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集,全书八百余页,基本上将其创作生涯优秀作品囊括在内。阿米亥的诗生动地将宗教、历史、时间等抽象宏大的主题放置在个人情感,尤其是男女两性情感这一比喻性语境中,以激情的释放与克制来对照前述主题的边界,从而轻而易举地唤起阅读者的共感。这种共感并不短促狭窄,足够读者去体会、返观,因而展现了自身的开阔浩瀚。
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1924-2000)是公认的以色列当代伟大的诗人,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国际诗人之一。生于德国的乌尔兹堡,十二岁时随家迁居以色列,二战期间他在盟军犹太军队中服役,目击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和西奈战役,战后他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先后出版了诗集《诗:1948-1962》《现在风暴之中,诗:1963-1968》《时间》等十余部,在欧美诗坛上具有较大的影响,被译成数十种文字。他曾经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文学奖,2000年逝世。阿米亥的诗透明而睿智,善于使用圣经和犹太历史作为诗歌意象,把日常与神圣、爱情与战争、个人与民族等因素糅合起来,因此他的诗多涉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普遍命运,其想象力丰富得惊人,具有深远的哲学意味和语言渗透力。
傅浩,1963年生于西安。北京大学英语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毕业。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曾获尤金·奈达翻译奖、《文化译丛》译文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译者序 / 001
·现在和在别的日子里·
(1955)
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 002
我母亲为我烘烤整个世界 / 003
两人一起但各自独立 / 004
在耶路撒冷的联合国指挥部 / 006
我在等女友,她的脚步声杳然 / 008
自传,1952 / 009
战地之雨 / 011
扑鼻而来的汽油味儿 / 012
那一切之后——雨 / 014
六首给塔玛尔的诗 / 015
犹大·哈-列维 / 018
伊本·伽比罗尔 / 019
我父亲之死 / 020
你的生与死,父亲 / 021
当我是个孩子时 / 022
看,思想和梦想 / 023
从所有空间 / 024
既然水挤压得厉害 / 025
·两个希望之遥·
(1958)
上帝的手在人间 / 028
催眠曲1957 / 030
充满怜悯的上帝 / 032
我回去时他们告诉我没有 / 033
也算是启示 / 034
一间屋里三四个人当中 / 035
不像柏树 / 036
两点之间只能经过一条直线 / 038
这世上半数的人们 / 040
生日述怀 / 042
给我母亲 / 044
给一个女人的诗 / 046
洗发谣 / 051
示巴女王的朝觐 / 052
·诗1948—1962·
(1963)
·诗作·
(1968)
·此刻在宁静前的风暴中·
(1968)
·并非为了记忆·
(1971)
·耶路撒冷和我自己之歌·
(1973)
·阿门·
(1977)
·时间·
(1979)
1-80 / 354-451
·大宁静:有问有答·
(1983)
·天赐良辰·
(1983)
·你本是人,仍要归于人·
(1985)
·游记·
(1986)
·耶路撒冷诗篇·
(1988)
·就连拳头也曾经是五指伸开的手掌·
(1991)
·开合开·
(1998)
·附录·
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却较少怜悯上学的孩子。
对成年人则根本毫无怜悯,
他不管他们;
有时他们必须在灼热的沙地上
四肢着地爬行
到鲜血覆盖的
急救站。
但也许他会关注真正的恋人,
怜爱他们,庇护他们,
像一棵树荫覆着睡在
公园长凳上的老人。
也许我们也会给他们
母亲传给我们的
最后的稀有的同情之币,
好让他们的幸福佑护我们,
现在和在别的日子里。
我母亲为我烘烤整个世界
在甜糕饼中,
我母亲为我烘烤整个世界。
我的爱人用星星葡萄干
填满我的窗户。
我的渴望关闭在我内心
好像面包里的气泡。
表面上,我光滑、平静、褐色。
这世界爱我。
但我的头发忧伤得像渐干沼地里的芦苇——
所有有着美丽羽毛的珍禽
都离我而去。
两人一起但各自独立
两人一起但各自独立……
——摘自一份租约
妞儿,又一个夏天天黑,
我爸没到月亮公园来。
秋千摆荡,我们将开始,
两人一起但各自独立。
地平线失去远航船只——
现在难以抓住任何事。
山后武士们摆好战阵。
我们尽可用一切怜悯。
两人一起但各自独立。
月亮在天上锯着云团——
来吧,咱们开始爱之战。
就咱俩在万军面前欢爱。
我们可改变所有恶鬼。
两人一起但各自独立。
我的爱造就了我,很明白,
就像第一场雨中的盐海。
慢慢地我被引向你,倒地。
接住我。我们根本没天使。
两人一起。但各自独立。
在耶路撒冷的联合国指挥部
那些调停者、媾和者、折中者、安抚者们
住在白房子里面
通过蜿蜒的渠道,通过暗黑的脉管,
从遥远的地方接受他们的营养,像胎儿一样。
他们的秘书涂着口红,大笑着,
他们的有免疫力的司机在楼下待命,仿佛马厩里的牲口,
为他们遮阴的树木植根于有争议的领土,
种种谬见幻想是外出到田野间找寻仙客来
而不再回来的孩子们。
译者说明
拙译《耶路撒冷之歌:耶胡达·阿米亥诗选》(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收录译诗182首,是为初版。增订本《耶胡达·阿米亥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增加新译诗64首,共收录译诗246首,是为再版。此次又新增译诗327首,总共收录译诗573首,是为第三版。
一年前,作家出版社编辑李宏伟君找我,表示想重出拙译阿米亥诗,但要求尽量译全。阿米亥是我最欣赏的诗人之一,与我又是忘年交,有此机会把他更多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在我自然是义不容辞。于是我联系阿米亥遗孀哈拿,得到了汉译的重新授权。
此次增订,补译全了《阿门》、《时间》、《大宁静:有问有答》和《就连拳头也曾经是五指伸开的手掌》,其它各集也据《增订本耶胡达·阿米亥诗选》(Selected Poems of Yehuda Amichai,哈拿·布洛克与斯蒂芬·米切尔英译,加州大学出版社,1996)和《耶胡达·阿米亥:诗的一生1948—1994》( Yehuda Amichai:A Life of Poetry 1948—1994,便雅悯与芭芭拉·赫鲁晓夫英译,哈泼·柯林斯出版社,1994)补译近乎完全,唯《开合开》除外。然而,由于各英译本也只是选取较适合翻译的作品,这些还不是阿米亥诗作的全部,但可以说其中大部分已囊括在此了。
由于系从英文转译,各诗集顺序除主要按照希伯来语原著出版时间排列外,亦兼顾某些英译本出版时间及书名,使其相应地厕身其间。各诗集中诗作的排列顺序主要依据英译本,有些篇什来源不一,有不止一种英译,各本排列顺序有所不同,只能参酌而定。所以,除在相应位置插入新译外,旧译顺序也有所调整,有的甚至移入了不同诗集。
文字方面:增加的新译自不必说,对旧译又做了全面校订,改正了一些原有的误译,润饰了一些欠佳的译法,包括个别诗作的题目。我原本有志学习希伯来语,以期从原文阅读甚至翻译阿米亥,但因种种原因,自学了一段时间便搁下了,远未达到能直接从原文翻译的程度,但在新译和修订旧译的过程中,我所知有限的希伯来语居然也多少派上了用场,帮我解决了一些因英译文费解而造成的困惑。有些诗作不止有一种英译,即以阿米亥自译者为首选,其他则彼此参照,甚至查对希伯来语原文,择善而从,综合而成汉译。对于旧译,还增补了一些注释。新旧注释中,除标明英译本“原注”者之外,其余皆为译者所注。初版译者序和增订版附记的文字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动。附录部分增加了访谈录《耶胡达·阿米亥谈诗歌艺术》和译者诗二首。
由于时间所限,此次未能尽译的作品只好留待以后再版的机会了。翻译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仓促间必然会犯下新的错误,也只好敬俟读者指正,将来再作补救了。在此,我要感谢哈拿·阿米亥,感谢她的信任和慷慨,她曾点名要我翻译阿米亥;这次她不仅授予我汉译许可,而且寄赠给我所有希伯来语原版阿米亥诗集。感谢阿米亥的好友、美国诗人斯坦利·摩斯,他寄赠给我他的绵羊草地出版社出版的阿米亥诗选英译本。感谢以色列希伯来语文学翻译研究所暨妮丽·寇恩女士的一贯支持,他们给我提供了许多实质性的帮助。最后还要感谢作家出版社暨李宏伟君,没有他们的法眼慧识、宽容体谅和积极合作,此书的问世是不可能实现的。
傅浩
2014年9月29日
《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耶胡达·阿米亥诗选》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坐在你面前,用他深邃的目光,缓缓讲述着人生的故事。他的语言,不华丽,不张扬,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我最喜欢他处理“失去”的方式,那种不动声色的哀伤,比声嘶力竭的哭喊更加令人动容。 在《我的灵魂,它的光芒》这首诗里,他写道:“我的灵魂,它的光芒,/就像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灯泡,/还在努力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这种比喻,太精准了。它描绘了我们在经历过辉煌和失落后,那种依然不放弃希望,即使微弱,也要努力发光的姿态。他没有试图治愈我们,也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他只是呈现了这种状态,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总有那么一丝微光在坚持。这种真实,反而给了我一种莫大的力量,让我觉得,即使渺小,即使被遗忘,也依然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第一次读到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我并没有立刻被“征服”。他的诗歌,不像那些朗朗上口、容易被记住的句子,它需要你去细细品味,去沉浸,去感受。然而,一旦你走进他的世界,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辽阔而又细腻的宇宙。他仿佛能捕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那些我们甚至来不及命名,就已经被遗忘的感受。 我特别欣赏他对“罪与罚”的独特理解。他不像是在进行宗教审判,更像是在探讨人类自身的局限和无法摆脱的羁绊。在《只有在战争时》这首诗里,他写道:“只有在战争时,我才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这句诗,让我陷入了沉思。它揭示了一种极端的环境,如何在扭曲的规则下,反而催生出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可能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标杆,而是一种在生死边缘,最本真的自我显露。阿米亥的诗,总能在看似平常的语句中,挖掘出惊人的深度,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去反问自己。
评分这本书,我推荐给所有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失,或者对“意义”这个词感到困惑的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歌,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也不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它更像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你可以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喘息,然后,重新审视自己。他诗歌中那种“平凡中的伟大”,是我最看重的。 他能够从最日常的景象中,提炼出深邃的哲理。比如,在描绘一个普通的家庭场景时,他就能触及到人与人之间那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张力。他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细节里。他的诗歌,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宝石,初看可能并不起眼,但当你仔细摩挲,就会发现它独有的光芒和价值。它教会我,去关注那些被噪音掩盖的、微弱却真实的声音,去感受那些在静默中绽放的生命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像是被洗涤过一般,但又留下了些许不易察觉的痕迹。阿米亥的诗,有种力量,能轻易地穿透你层层防御,直抵最柔软的内心深处。他写战争,写爱,写日常,写存在,仿佛把人生的所有面向都摊开来,让你仔细端详。我尤其被他诗歌中那种“疏离感”所吸引。即便在描绘亲密关系时,也常常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冷静,仿佛在观察一场精心排演的戏剧,而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却又超脱于剧情之外。 这种疏离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洞察。他懂得,即使在最深的情感连接中,每个人也依旧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内心世界。在《我们如此渺小》这首诗里,他写到:“我们如此渺小,以至于/连自己的影子也抓不住。”这句诗,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我们试图抓住却最终溜走的感情,那些我们以为牢不可破的关系,在时间的洪流中,可能也只是短暂的停驻。阿米亥的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孤寂,也映照出我们对连接的渴望,而这种矛盾,恰恰是构成人生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是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标题《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耶胡达·阿米亥诗选》仿佛在诉说着一种矛盾的和谐。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一种陌生的、却又异常熟悉的情绪所包裹。阿米亥的诗歌,不像我以往读过的很多现代诗那样,充斥着华丽的辞藻或者过于晦涩的隐喻。相反,它们就像生活中最寻常的碎片,被他不动声色地拾起,然后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温柔,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的描绘。他常常将时间视为一种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存在,它既可以是流淌的河,也可以是凝固的石头。在《我常常觉得》这样的诗里,他对时间的感知简直细腻到令人心颤:“我常常觉得/时间正在用它无情的指尖/抚摸我的额头,留下岁月的痕迹。”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抽象的时间变得 tangible,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他不像是在歌颂时间,更像是在与之对话,甚至是一种无奈的共存。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对“当下”有了更深的体悟,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阿米亥的笔下,都被赋予了厚重的生命力。
评分一般正常情况,通用给好评。
评分书一点没损坏
评分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耶胡达·阿米亥诗选 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喜欢阿米亥
评分好的诗歌总是很贵的。 喜欢的诗人
评分读完了,感觉挺好的
评分趁活动囤积的书籍,等待他日慢慢读.
评分据说翻译不太行,傅浩是从英文转译的,但是作为较全译本还是值得收入囊中,聊以弥补未购入河北教育出版社02版的本书之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