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自我修养(全彩)

设计师的自我修养(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佐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
  • 设计师
  • 自我提升
  • 职业素养
  • 设计思维
  • 技能提升
  • 全彩
  • 工具书
  • 行业指南
  • 实践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3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0033
包装:精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站酷推荐设计师。
设计师可按照旧时的称呼分一下阶段徒,工,匠,师,家,圣。本书的目的是引导徒,工成为匠,启发匠成为师。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设计师如何完成这套自我修养。

左佐全新畅销书火热上市。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字体设计为内容。
一部分为:再现工作室所接委托的完成过程,包含跟委托者沟通、创作草图、软件技巧、设计思维、细节修剪、审美品味、作品呈现等等方面;
另一部分为:字体设计的基础知识普及;包含汉字类别、简史、术语、美学、结构、视觉基础、造字理论、经典字体的介绍等;包含西文的分类、专业术语、简史、经典字体介绍、美学、视觉基础、造字理论等。
这两部分穿插分布,案例后面会附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讲空泛的闲话,都是作者亲身体会之后的理论知识。

作者简介

左佐,被外媒称为中国具灵感十大年轻设计师之一,在国内有很高的人气,站酷推荐设计师,SGDA 深平协会员,成功设计多个案例,包括app热门软件豌豆荚,阿狸等标志设计均出自他手。

内页插图

目录

商 业 委 托
百年映象 01
明白学堂 09
不染手造 17
极驾客 24
玩雪族 31
阿狸 39
河红茶 52
云爱 58
仲松设计 63
素 69
悦榕庄 77
Duomax 83
站酷七周年 102
Bella's shop 108
Red Cloud 114
巨有趣 135
欧赛轮 142
璞石 152
原初一品 157
伊庄 166
真有料 172
豌豆荚 178
荔枝 188
WOKUP 195
墨茶 208
茧迹 219
标志字赏 234

字 库 试 做
扁线体 243
方格黑/Funger Hei 246
雨线体/Rainline 250
方黑体 260
字库生成 263

文 字 基 本
汉字术语 48
清末之后印刷字小史 89
西文分类及小史 128
字库术语 149
西文术语 202
视觉基本 228
图 文 选 录
文字录之一 266
文字录之二 267
文字录之三 268
阅读书单 269
网站推介 270
故字选录 271
汉字年史 272
文字样张 273

精彩书摘

为什么这本书叫“设计师的自我修养”,其中一个原因也许大家都猜到了—与字有关;另一个原因,设计师需要自我修养,而现实很多设计师缺乏自我修养且并未觉察到。那是不是作者就会正襟危坐,在本书中给你讲道理、讲理论呢?不是。现今一般人会对大篇的文字产生抵触,更何况是理论文字。可能都想不起有某一分钟不动鼠标,不动手机,静下来读一段文字的感觉。所以本书以作者的经验介绍最精简实用的方法,而以商业委托为主菜,读者在品尝咀嚼时,自己去感知。商业委托和基本理论穿插进行,方便联想理论如何应用在实际中,也避免长时间读一种模式的疲劳;另外还会有一些作者的技巧、手法、花招、偏方的传授,有时候会让你少走几步弯路,快速实现自己的想法。
  设计师可按照旧时的称呼分以下阶段:徒、工、匠、师、家、圣。本书的目的是引导徒、工成为匠,启发匠成为师。可以把这个自我修养看成修炼功夫。功夫需要什么?心法—内家功;招式—外家功。修炼心法,读书读秘笈。读书就像在跟一个思考者对话,他说着他的想法,你想着你的念头,有感无感,有悟无悟,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思考一些、摒弃一些、得到一些。有人说,读书?都不知道读什么,不知道哪本适合,选择困难。其实是还没入门,找到门,就会愁,如许佳书何时读尽。所以作者在后面给了一个书单,都是亲身经历后的推荐。读这些书时,遇到不知晓的人、事、物、想法,一定要去查阅、思考,直到自觉明了。之后就会发现,门其实很大,门后的风景更是宇宙乾坤、无穷无尽。还可浏览网站。发现不同地域的视觉及思想,思考融化为己用,后面推荐了一些作者收藏的网站。
  ?
  外家功靠练习,这是天才和凡人都要经过的。作者不太鼓励刻意为了练习而自命题的字体设计,容易固化,难进益,初期可以临摹、借鉴一些优秀的商业字体案例,这也是一个追随创作者想法的过程,其中会发现很多难以被眼睛看到的隐藏信息,每发现一点其实自己就会跟原作的水准接近一点,本书中有几个借鉴的案例,作者也经历过并且现在仍偶尔为之。另外对于字来说,练习也可以是书写。各种字体、各种工具、各种墨色、各种纸张,记住我们书写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之类的(当然这么想也可以),只是为了体验,增加对字的直观记忆,积累对字的感官经验,发现字的可能性。在遇到商业委托时,可以唤醒这些记忆,不致一片空白。怎么书写呢?抄过千字文吗?写过常用两千字宋体吗?临摹过碑帖吗?如果没有的话,就这么开始吧。可以按标准尺规来临摹,打开一个宋体或黑体,放大,然后在纸张上临摹,先画出字面框,然后绘制骨骼,添体饰,不断修改细节,直到觉得跟字体相似并满意,进行下一个。如此每日三五字即可,三月左右必有所得。用眼睛去看字的时候,很多细节自以为明晰,其实也就看到了点皮毛,当真正去临摹的时候,会发现字的肥瘦,笔画的粗细、摆布、起转收,黑白的布局,都远没那么简单。也可以用毛笔、软笔、钢笔、炭精棒、刻刀等尝试书写,对理解一些笔画特点的生成有很大帮助。还有很多汉字发展中碑帖刻本里的文字,虽然书法与字体有很大不同,但是时时翻阅,也是益处颇多,像李阳冰的小篆,隶书的曹全碑、史晨碑,欧颜柳赵褚虞的楷书(前页),二王的行书等。之后的商业委托有很多来自这里的想法。
  说到商业委托,就是内外家功的施展了。在作者精选的案例中,其实包含了很多理论知识:如何跟委托人沟通、如何找到切入点、如何实现概念、如何控制细节、如何展示作品、如何阐述作品、如何应用等,这些比读大篇的理论知识来得真实有趣,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还是要靠读者独立思考,勤加修炼,融合转化为自己的功夫才可。理论往往流于玄奥,不通俗,愈读愈糊涂,才显得理论高深。莫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而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做减法,亦是本书自我修养之一。
  作者一直在倡导践行基本设计。何为基本设计?孙过庭《书谱》里有句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其实跟其中“求平正”相通。书中的案例,大部分不搞花样,用朴素的本质,简单的想法去承载复杂的诉求,用黑体、宋体、楷体等基本字体,以最少得到最多,这是基本设计的魅力所在,亦是自我修养的要点。同时最少当中又隐藏了无限的细节,有时一个点的曲线会调整几十个版本,有时一个笔画的粗细摆布要尝试几个小时,前一刻还得意,后一刻又推翻,有时陷入其中不自知,这需要适当控制对完美的苛求,尝试去欣赏丁点的瑕疵,适时跳出观整体,莫一味耽于细节,方看得清楚。所以案例中会发现很多到一定程度然后放下,隔一段时间再回顾,会更明了。细节控制,整体观察,注重而不累于细节,亦是自我修养之一。而面对调整过程中时刻蹦出的半成品新想法,如何选择、甄别,哪个留哪个去,哪个深哪个浅,也是需要读者在阅读案例时思考的。
  字库试做一节,看似几页,其实是每日几字半年方得千字的坚持。现在同时在进行着四款字库:扁线体、雨线体、方格黑、私家宋,预计不惑之年能完成吧。做汉字字库,首先得能静下来,思考点什么,坚定点什么,不因为今天很忙很累诸多借口而懈怠,不为各样的变化而动摇。修静心,自我修养之一。
  这不是一本列出一二三,让读者照做生搬的书,大部分靠读时的感悟。倘书中能有一点引你共鸣,助你进益,作者也不算徒劳。
  左佐 于北京
  二〇一四年四月

前言/序言


《设计思维的炼金术:从直觉到系统化创新的实践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寻求突破性思维、渴望系统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师、产品经理、创业者乃至任何职场人士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实践框架。我们不再将设计视为单纯的视觉美化或风格选择,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驱动创新、优化流程、重塑用户体验的战略工具层面。本书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可操作的工具清单和深入的理论剖析,引导读者跨越“灵感乍现”的局限,建立起一套从定义问题、深入洞察到快速原型迭代的闭环工作流。 第一部分:重塑认知——设计思维的底层逻辑与哲学基础 第一章:告别“美工”思维:设计思维的战略定位 本章首先厘清了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思维的本质区别。我们探讨了设计思维如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Human-Centered Design, HCD),强调了同理心(Empathy)作为一切创新的起点。我们将介绍设计思维的起源,追溯其在IDEO、斯坦福D.School等机构的发展历程,并阐述它如何在商业战略、社会创新、复杂系统管理中扮演核心角色。内容聚焦于:设计思维不是一种方法论的堆砌,而是一种看待问题、理解世界和驱动决策的心态转变。我们深入分析了“模糊性容忍度”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能在信息不完全、目标不清晰的“混沌区域”中保持高效的探索能力。 第二章:同理心的深度挖掘:超越问卷调查的“冰山法则” 同理心是设计思维的基石。本章将教授一系列进阶的定性研究方法,超越表层的用户反馈。我们将详细拆解“影子跟随法”(Shadowing)、“沉浸式体验”(Immersion Techniques)以及“情感地图绘制”(Emotional Mapping)。重点在于如何识别用户未言明的需求(Unmet Needs)和潜在的痛点,即用户自己都未察觉到的“冰山水面下的部分”。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访谈技巧,包括如何使用“五问法”(5 Whys)来剥离表象,直达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价值观。 第三章:问题定义的艺术:从“症状”到“核心挑战”的跃迁 定义正确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本章聚焦于如何将模糊的需求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挑战陈述”(How Might We, HMW Questions)。我们将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矩阵”和“需求优先级排序模型”,帮助读者在多重利益冲突中找到创新的切入点。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挑战树”(Challenge Trees)来分解复杂问题,并确保最终定义的问题既具有挑战性(Challenging),又具有可操作性(Actionable)。 第二部分:系统化探索——发散与收敛的工具箱 第四章:创意的高速发散:打破思维定势的矩阵与联想 本章提供了大量激发创意的技术,旨在最大限度地拓宽解决方案的可能性空间。我们详细介绍了“随机词汇联想法”(Random Word Association)、“逆向头脑风暴法”(Reverse Brainstorming)以及基于场景的情景推演(Scenario Planning)。重点在于教授读者如何建立“创意评估框架”,在发散阶段坚决抵制过早的评判,确保多样化、甚至看似荒谬的创意都能被记录下来,为后续的筛选打下基础。 第五章:概念整合与收敛:从点子到可行方案的筛选机制 创意发散后,必须进行高效的收敛。本章引入了“概念矩阵”(Concept Matrix)和“影响力/可行性象限图”等工具,帮助团队对大量想法进行结构化评估。我们探讨了如何运用“决策树”来量化不同方案的潜在风险与回报。此外,本章还详细讲解了“故事板绘制”(Storyboarding)作为初步概念可视化的强大工具,它不仅是记录,更是检验概念逻辑连贯性的第一道防线。 第六章:快速原型与低保真迭代:拥抱失败,加速学习 原型制作(Prototyping)是设计思维从纸面走向现实的关键步骤。本书强调“低保真”(Low-Fidelity)的重要性,即用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构建出可供测试的实体或数字模型。内容覆盖了从纸质模型、乐高积木搭建到线框图(Wireframing)的各种低保真技术。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原型设计清单”,确保每个原型都能针对性地验证一个核心假设,从而将测试的焦点保持在最关键的未知点上。 第三部分:验证、落地与持续优化 第七章:以人为尺度的用户测试:洞察用户真实反应的科学方法 用户测试(User Testing)并非简单地观察用户是否能使用产品,而是深入理解用户在与原型互动时产生的认知负荷和情感反应。本章细致区分了“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的测试目标。我们提供了详细的测试脚本模板,着重教授“无引导式观察法”(Unprompted Observation)以及如何捕捉非语言线索,确保收集到的反馈是真实、有洞察力的。 第八章:迭代飞轮:将反馈转化为可执行的路线图 设计思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本章讲解如何系统地将测试反馈转化为产品改进的蓝图。我们将介绍“迭代画布”(Iteration Canvas),它帮助团队将发现的问题、待验证的假设、以及下一步的原型目标清晰地映射在一起。内容还包括敏捷开发(Agile)与设计思维的融合点,即如何在保持设计完整性的同时,适应快速交付的商业节奏。 第九章:设计思维在组织中的推广与落地:从项目到文化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提升到组织层面。探讨如何将设计思维的方法论融入企业文化和日常工作中。我们将介绍“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的组织模式,以及如何建立跨职能的“同理心小组”。成功的推广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和可见的早期成功案例。本章提供了“设计思维成熟度评估模型”,帮助组织识别当前的差距,并制定循序渐进的实施路线图,确保创新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附录: 高级访谈问题库 常用设计思维工具模板(可复印) 推荐阅读与延伸资源清单 目标读者: 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UX/UI)、创新顾问、初创企业创始人、市场营销人员,以及任何需要通过结构化创新解决复杂商业挑战的专业人士。本书假设读者具备基本的商业常识,但无需预先掌握专业的设计背景。它是一本实战手册,旨在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转化为日常可用的工具和思维习惯。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寻找一本能帮我“找回初心”的书,因为工作久了,总觉得自己的审美疲劳了,设计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套路化,缺乏灵气。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我心头的灰尘。它没有谈论那些宏大的行业趋势或者炫技的复杂效果,反而把重点放在了“设计师的个人状态”和“内在的自洽”上。我欣赏它那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比如光影、材质的表达,以及如何在极简中实现最大的信息传达效率。那些案例的选取,往往不是最新的、最时髦的,而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构图和色彩搭配。每次读完一小节,我都会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工作,会发现很多自己忽略掉的、但却是决定作品成败的细微之处。它真的在提醒你,最好的设计往往源于最纯粹的观察和最扎实的功底。

评分

我对技术类书籍的期待通常是那种“干货满满、直击痛点”的实用指南,而这本书,恰恰在实用性上给了我一个惊喜的补充。我原本以为它会偏向于纯粹的艺术理论阐述,但没想到,它将艺术的“形”与实践的“意”结合得相当巧妙。它没有直接教我如何操作某个软件,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一个设计需求。书中对于“设计思维”的剖析,比如如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反推视觉方案,或者如何在有限的品牌规范内玩出新意,这些思考的框架构建,远比学会某个滤镜怎么用要宝贵得多。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信息层级”构建的部分,它用非常简洁的图例,把一个复杂信息流的梳理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我处理PPT汇报和复杂网页信息架构时,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改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旁边指导你如何构建自己的设计逻辑体系,而不是一个只会给你开工具箱钥匙的说明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书籍装帧和纸张质感有苛刻要求的收藏者,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从书脊的装订到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内容,但这种高品质的制作,无疑增强了阅读时的沉浸感。内容上,我特别喜欢它探讨“情绪传达”的那几个章节。很多设计书籍会告诉你“什么能做”,但这本书更多是在探索“什么应该做”,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语言精准地投射出预期的情感光谱。例如,书中分析了不同冷暖色调组合在引发受众焦虑感或平静感时的细微差别,并且用大量对比图来佐证。这种对人心理的洞察,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师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类行为观察者”。这种从心理学维度切入的分析,确实提升了这本书的深度,让它超越了一般的技法手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视觉敏感型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刚开始接触平面设计领域,市面上的很多教材都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枯燥的理论,读起来非常吃力,感觉像是被硬塞知识。但这一本不同,它的色彩运用和排版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设计原则时,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比如讲对比度和平衡感的时候,它不是直接抛出公式,而是通过展示不同布局下的视觉引导线和视觉焦点,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这样好看”或者“为什么那样别扭”。每翻开一页,都有种在看高水准设计作品集的感觉,那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比如字体和背景色块之间微妙的呼吸感,都让我这个新手茅塞顿开。它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更是一种审美的提炼过程。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的视觉语言,就是它想传达的核心理念的最佳体现,非常值得珍藏和反复翻阅,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设计案例”。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标题听起来宏大、内容却空泛的书籍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老练和沉稳。它不是一味地推崇新潮,而是将传统的设计哲学与现代的媒介特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自我校准”的机制。在设计行业中,很容易被外界的潮流裹挟,不断地去追逐下一个“爆款风格”。但这本书,却像一个稳定的锚点,引导我回归到设计的本质需求——解决问题和有效沟通。书中对于“留白”艺术的论述,尤为精彩,它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空间的划分,更深入到信息的过滤和读者的心理负荷的考量。读完之后,我不再满足于“把东西塞满”,而是开始思考“哪些是可以被舍弃的”,这种“减法”思维的训练,对于提升我整体作品的精致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

可以包装算完好,有点挤压痕迹,物流快给力

评分

印刷质量好,内容也不错,满意

评分

不错哦!快递也很快!

评分

很不错的书,印刷质量好

评分

不错,还成就是内容和书名不符,

评分

囤货买书,还没仔细看,大概看目录和前几页,应该能够有所收获

评分

6666666666666很好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评分

包装完整送货快,比较满意

评分

公司购买书籍,为员工提供福利,提升个人修养,有助于公司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建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