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平面设计.字体编排和空间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手册-W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平面设计.字体编排和空间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手册-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 著,徐宸熹,张鹏宇 译
图书标签:
  • 平面设计
  • 网格系统
  • 字体编排
  • 空间设计
  • 视觉传达
  • 设计手册
  • 排版
  • 设计原理
  • 书籍设计
  • W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98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785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平面设计师,设计专业学生,设计专业教师
  

  1.英国资深艺术书籍出版社Laurence King评出的“100本经典平面设计书籍”之一,清华美院教授、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老师亲笔撰文推荐本书。
  2.西方经典设计著作,“瑞士平面设计先驱”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的网格系统理论与设计理念的完整阐述。
  3.国外出版35年来畅销至今,国内首次引进,让更多的平面设计师与学生领略经典设计教科书的魅力。
  

内容简介

  

  在1961年出版的《平面艺术家及其设计议题》一书中,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对网格设计进行了阐释,此举使其成为平面设计史上的先驱。网格系统也是发端于瑞士的客观排版设计(ObjectiveTypographyandDesign)运动的一部分。不可思议的是,直至二十年后,才有专门的书籍出版——这就是《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该书自问世以来畅销至今,实属情理之中。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不知道、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网格这样的一个秩序系统。所以,如果想要合理、功能地运用网格系统,那就必须仔细地研究网格的所有原理。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开篇介绍了网格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宗旨,之后则是搭建网格系统的详细步骤。在讨论了纸张的尺寸、字体的选择、分栏的宽窄、行距、页边距和页码之后,布鲁克曼更进一步阐述了网格系统的诸多细节要素。
  关于网格系统的应用一章则收录了多国平面设计师们的作品,其中包括维姆·克劳维尔、保罗·兰德、奥托·艾舍、马西莫·维涅里的页面设计作品,并使之与相关的网格系统构成一一对照。
  只要不嫌麻烦,任何研究网格的人都会发现,在网格系统的帮助下,他都能更快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并让设计更具功能性、逻辑性和视觉美感。
  

作者简介

  “瑞士平面设计先驱”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1914.5.9—1996.8.30)是瑞士的一位平面设计师和教师,曾于苏黎世的大学与艺术工商学校修习建筑、设计与艺术史专业。1936年,他在苏黎世开了一家专门从事平面设计、展会设计与摄影的工作室。1951年起,他开始为苏黎世的音乐厅设计音乐会海报。1958年,他成为了《新平面设计》(New Graphic Design)的主编,与R.P.Lohse、C.Vivarelli、H.Neuburg共事。1966年,他被任命为IBM的欧洲设计顾问。
  布鲁克曼因他的极简主义设计与简洁的排版、图形和色彩而闻名,他的设计对21世纪的众多平面设计师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出版了多本视觉传达与设计类书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在书中深入浅出的论述和用大量实例介绍了网格设计原理 和应用方法;提出解决视觉传达功能性、逻辑性和视觉美感的概念与组织方式。网格虽给予设 计规则以限定,但恰恰又开启了富有秩序的更自由的设计通道。设计需要逻辑、规 矩、态度与法则。随性失去秩序,设计是如此,社会何尝不是如此。
  80年代末我在杉浦康平先生那里接受了网格设计的教育,令在国内只懂得装帧书 衣的我茅塞顿开,引导我真正跨进设计行当的门槛,因为它不仅是设计手法,更是一 种思维范式和设计的态度。他指出:设计是驾驭秩序之美的过程,网格为文本建立起 一个让信息得到有效、清晰、易懂并便于记忆的控制路径,其提供了逻辑解决问题的钥匙与解开二维、三维,乃至时间传播的,并非固态的辩证方法论。网格设计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必须拥有的设计意识和能力。
  西文的网格系统使用的黄金比率以其严密理性、规范科学的逻辑设定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范式。而中国古代各种韵文都有特定的格律,构建起语言的结构骨架。同时,以方块量体的汉字似乎更适合矢量化的网格推算和布局。杉浦老师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可行性,该书中也特别列举了他的案例。由此,中国的设计者完全可以应用书中的原理来构建汉字的网格系统,学会驾驭秩序之美的设计意识,获得构成阅读审美的自觉途径,并掌握体现东方文本韵律设计的方法论。
  ——吕敬人
  
  这是一本写方法论的书籍,可惜的是这套方法论在中国的平面教育里还没见到,这个书在西方是70年代问世的,它问世的时候还没有普及计算机,如今传到中国,它仍然是值得一读的基本的方法论书籍。如今我们有了新的操作工具,但在那个只有照相排字、手贴的年代,我们经常犯的一些基本的文字排列的错误,比如字体使用、字间距和行间距的设定,在这本书里都有基本的的方法论,如果你把这本书仔细阅读下去,照着它去实践,逐渐你就会认识到版面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可变的、变化规律在哪里、视觉是怎么引起阅读的舒适,全部会找到答案,这是本非常棒的书。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中国平面教育的意义巨大,不仅仅对于一线的设计师。?
  ——“世界*美的书”奖获得者、知名书籍设计师刘晓翔
  
  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在1961年出版的《平面艺术家及其设计问题》(The Graphic Artist and His Design Problems)一书中,首次对网格设计进行了阐释。网格系统也是发端于瑞士的客观编排设计运动(objective typography and design)的一部分。不可思议的是,直至20年后,《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作为一本专门研究网格系统的书籍问世,畅销至今。
  本书对网格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谨探讨,旨在帮助平面设计师及该领域的学生们掌握网格设计的系统性方法。开篇介绍了网格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宗旨,之后则是如何搭建网格系统的详细步骤。在讨论了纸张的尺寸、字体的选择、分栏的宽窄、行距、页边距和页码之后,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更进一步阐述了网格系统的诸多细节和要素。
  从8格到32格网格系统,本书由浅入深地引入网格系统的示例和构建方法。以红色为辅助色,应用于底层网格和附带的草图,不仅起到了强调效果,更令这些示例清晰易懂。之后的章节介绍了如何在网格系统中使用图片和插画。
  关于网格系统的应用这一章收录了多国平面设计师们的作品,其中包括维姆·克劳维尔、保罗·兰德、奥托·艾舍、马西莫·维涅里的版面设计作品,并使之与相关的网格系统构成一一对照。
  不过对于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来说,网格系统并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框架。网格系统本身就是其设计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精心搭建的有序系统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从版面设计一直延伸至企业形象系统设计,甚至“对于大众文化有所贡献,或者说,网格系统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以上文字摘自英国Laurence King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Bibliographic: 100 Classic Graphic Design Books By Jason Godfrey 一书对《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的评价
  

目录

前言7

关于本书9
网格与设计哲学10
文字编排中的网格11
网格的目的是什么?13
纸张的尺寸15
排版中的度量系统17
字体样式19
栏的宽度30
行距34
页边距39
页码42
正文与标题字体45
版心的结构49
网格的结构57
8 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72
20 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76
32 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87
网格系统中的图片97
网格系统中的插图99
网格系统中的色块101
设计案例104
企业形象设计中的网格系统133
三维空间设计中的网格系统141
展览空间设计实例149
古代和现代的秩序系统158
后记174
参考文献175
艺术家列表176





















前言/序言

  现代意义上的编排设计是在20 世纪20 至30 年代早期设计理论和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 世纪的马拉梅(Mallarmé)、阿蒂尔· 兰波(Rimbaud)以及 20 世纪初的纪尧姆· 阿波里奈(Apollinaire)不仅让人们对字体编排的内在可能性产生崭新理解而铺垫出了一条新路,而且还通过实验将人们从固有的偏见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后来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获得开创性成就奠定了基础。这些杰出的先驱者包括了瓦尔特· 德克赛尔(Walter Dexel)、埃尔· 利西茨基(El Lissitzky)、库尔特· 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扬· 奇肖尔德(Jan Tschichold)、保罗· 伦纳(Paul Renner)、拉斯洛· 莫霍利–瑙吉(LászlóMoholy-Nagy)、 约斯特· 施密特(Joost Schmidt)等等人为那些过分死板的字体编排赋予了新的活力。扬· 奇肖尔德在其《新字体排印》(Die neue Typografie,1928)一书中创建出了现代、客观的字体编排规则,满足了时代的需求。

  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能从客观功能出发来进行字体排印和平面设计的大师们,是他们在视觉传达领域中发展出了一套富有规则的系统。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荷兰、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字体排印、平面设计和摄影领域就倡导用客观的态度来构思作品,并通过一种严格的规则来实现设计。

  如我们所知,网格作为一种控制形式的法则,仍然还有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但针对网格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排版中尽可能地利用版面中的资源来达到秩序和经济的最大可能性。本书中所提到的网格原理是在二战后的瑞士得到发展和应用的。在20 世纪40 年代后期,第一次出现了使用网格作为辅助设计的印刷作品。这种新趋势具体表现在设计师严格地遵守设计原理来编排文本和插图1,统一所有页面的结构,并坚持客观的态度来呈现内容。

  本人曾在《平面艺术家及其设计问题》(The Graphic Artistand his Design Problems,1961)一书中第一次以图文形式简短地谈到了网格系统。在书中名为《网格在广告、图录和展示中的辅助作用》的文章中,介绍了网格设计的原理和应用方式,并列举了28 个应用网格设计的案例。

  随后在商业周刊中也有不少文章时不时地提到怎样处理网格的问题,但是没有一本书详细和完整地描述过网格的应用和结构,并告诉大家怎样去学习网格的知识。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此书想尝试填补这个空白。

  最后,本人非常感谢出版商为出版这本书而做出的努力,还有那些允许我使用他们作品的设计师们,另外还有我的助理乌尔苏拉· 默特莉小姐(Ursula M?tteli),感谢她的帮助以及她为本书绘制的插图作品。




视觉构图的基石:结构化设计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为平面设计师、视觉传达专业人士及对设计原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设计结构化方法论。它将目光聚焦于设计流程中至关重要的“骨架”——系统化的结构与布局策略,而非具体的软件操作或单一设计风格的展示。 我们深知,伟大的设计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愉悦,更是高效、清晰的信息传递。这种高效性往往源于其内在的组织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因此,本书将着重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灵活且适应性强的设计框架,使您的作品无论在印刷品、数字界面还是动态媒体中,都能保持清晰的层次感和视觉连贯性。 第一部分:结构化思维的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跳出对“网格”这一术语的字面理解,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结构化设计哲学。我们将剖析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在二维空间中组织信息的基本法则,追溯从古典建筑的比例到现代主义排版理论的发展脉络。 信息架构与视觉层次: 我们将详细讨论如何根据信息的优先级和阅读路径,预先规划页面空间。这包括对“留白”的再定义,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设计元素,而非被动的空白区域。内容区块的划分、对齐原则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结构来引导观众的目光,都将作为核心议题展开。 动态与静态网格的对比分析: 传统上对网格的认知多停留在固定的行与列。本书将拓展至“动态网格”的概念,探讨如何在响应式设计和多平台输出需求下,设计出能够根据内容和媒介自动适应的弹性系统。我们将分析不同网格模型(如基于黄金比例、斐波那契数列或模块化设计的网格)在处理不同类型内容时所展现出的优势与局限。 设计的“底层代码”: 结构是设计的底层代码。本章会深入讲解如何将复杂的设计需求,转化为一系列可复用、可预测的结构规则。这不仅仅是关于“画线”,而是关于建立一套设计语言,确保团队协作时,无论由谁来执行,最终产出的作品都能共享相同的视觉DNA。 第二部分:空间组织与视觉动力学——超越表面的布局艺术 设计的力量常常体现在其空间关系的微妙处理上。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既定的结构框架内,创造出具有张力和叙事性的视觉体验。 模块化设计与系统扩展性: 模块是结构化设计的最小单元。我们将详述如何设计功能明确、尺寸灵活的模块,并探讨如何通过旋转、缩放、叠加这些基本模块,快速生成多样化且保持一致性的布局方案。这种方法论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品牌延展性。 节奏、韵律与视觉流动: 节奏感是优秀设计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将通过对间隔、重复与渐变等视觉元素的系统性分析,阐释如何利用结构来控制信息的“呼吸感”。错误的节奏会使设计显得僵硬或混乱;正确的节奏则能赋予作品生命力,引导观众进行流畅的视觉漫步。 打破规则的艺术: 结构是基础,但并非枷锁。在理解了所有规则之后,本书将探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巧妙地“破坏”预设的网格。这种破坏必须是审慎且有目的性的,用以突出关键信息或表达特定的情感张力。我们将分析大师作品中那些成功的“结构性偏离”案例。 第三部分:界面与环境中的结构应用——从二维到三维的延伸 现代设计工作远不止于纸张。本部分将探讨结构化思维如何在不同媒介中得以应用和转化。 数字界面中的适应性结构: 探讨移动优先原则下,网格系统如何从桌面端向更小屏幕平滑过渡。内容流、响应式断点(Breakpoints)的规划,以及如何确保在不同分辨率下,关键信息依然能被有效捕获,是本章的重点。 空间叙事与环境图形: 结构性思维可以延伸至三维空间。我们将分析建筑内部的导视系统、展览布局乃至装置艺术中,结构是如何定义空间功能和体验路径的。如何将二维平面中的对齐和比例概念,转化为对三维体块和视线的控制。 结语:结构化设计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将结构化布局视为一种强大的问题解决工具,而非仅仅是美化界面的手段。通过对内在逻辑的深入理解和对系统构建的反复练习,设计师将能够更自信、更精准地应对任何复杂的视觉挑战,创作出既美观又深思熟虑的作品。这是一场关于秩序、效率与表达深度的系统性修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视觉工作者,我深知设计规范的严肃性。但很多规范性的书籍往往枯燥得让人难以深入。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似乎力求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观察到了一些图示的示意方法,它们没有采用那种过度美化到失真的效果图,而是使用了非常清晰、甚至略带“工程图”风格的线条和标注。这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这本书是写给真正需要将理论落地到项目中的人看的。它似乎更侧重于底层逻辑的阐述,而不是华丽的表面效果展示。我期待它在讨论空间布局时,能提供清晰的坐标系和层级关系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起来舒服”这种主观感受上。这种注重结构而非纯粹审美的取向,是值得称赞的专业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厚重的纸张,精良的印刷,拿到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张力,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内容,但仅凭外在的质感,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用心。我特别留意了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即使是目录页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流畅舒适,这对于一本可能涉及大量视觉案例和规范的专业书籍来说,无疑是个极好的信号。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呼吸感,又没有浪费空间,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深度学习充满期待。我甚至忍不住翻阅了几页彩插,色彩的还原度和细节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印刷品的顶尖水准,这对于平面设计领域的读者来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总而言之,从这本书被我捧在手心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预示着内容将是同样严谨和富有洞察力的。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选择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关于“网格”的资料实在太多了,大多是重复强调黄金分割和三分法,显得陈旧乏味。然而,这本书的开篇章节——即使我只快速浏览了前言和引言部分——已经流露出一种对现有设计范式的挑战精神。它没有急于展示漂亮的案例,而是先构建了问题意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格系统如何应对动态内容和非常规媒介的冲击?这种对时代背景的关照,让它显得非常“当下”。我尤其好奇它在“字体编排”与“空间感”结合的部分会给出什么独到的见解,毕竟,如何用二维的网格去预示三维的体验,是所有版式设计者梦寐以求的“内功”。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实用的、可量化的方法论来指导这种跨媒介的思考,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其售价。

评分

我刚开始浏览这本书的目录,就被它宏大的结构所吸引。它似乎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如何做”的教程层面,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可以支撑起复杂视觉项目的理论框架。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我们这些在实践中不断遇到边界模糊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注意到它似乎在尝试打通“平面”与“空间”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这一点非常前沿。很多设计规范都将它们割裂开来讲解,但真正优秀的视觉传达,必然是多维度的。如果这本书能够真正提供一个统一的、可迁移的思维模型,那么它对设计行业的价值将是颠覆性的。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网格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而非仅仅是“对齐工具”的角色,这种深度的理论挖掘,才是区分优秀手册和普通指南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着实令人望而生畏,这通常意味着内容量巨大且信息密度极高。在快节奏的互联网设计领域,我们常常被各种“快速技巧”所裹挟,反而忽略了基础的内功修炼。我希望这本书能充当一个“定海神针”的角色,帮助我们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设计的基础。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网格系统在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行业应用中的案例对比,那将极大地拓宽读者的视野。例如,在金融报告设计中使用的严格网格与在艺术画册中使用的流动性网格,其背后的设计哲学差异何在?这种跨领域的比较分析,远比单纯的软件操作指南更有启发性。我非常看重它是否能提供一种“思维训练”的模式,让读者学会如何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地构造和打破网格,而非机械地套用既有公式。

评分

很厚的一本书将近700页,总之不错

评分

在书店看到,很喜欢,买一本当工具书用

评分

好书 好便宜 买的超值 看的安心。

评分

这本书不错,值得购买,适合阅读,特别好看,值得一看。设计用书,特别不错。送货挺快的,十分迅速及时,特别满意迅速。

评分

很好的书,看了很有启发,很多领域都可以用到。

评分

经典圣经!!!!!!!

评分

在书店看到,很喜欢,买一本当工具书用

评分

不错的书籍网格排版书籍,和预期有些不符合

评分

很棒的书 之后有活动还会来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