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

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塞繆爾·E·芬納 著,馬百亮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早期現代
  • 政府
  • 西方文明
  • 民族國傢
  • 工業革命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歐洲曆史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140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676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統治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4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甘陽(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一部《資治通鑒》式的政治史。

張維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本書揭示瞭代議製民主成為當代政治神話的偶然性,也指齣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

汪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鑒前世政體之興衰,考當今統治之得失。

劉軍寜(文化部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統治史》是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以來我首次讀到如此詳細研究古今中外政體的書。

趙鼎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係終身教授):《經濟學傢》雜誌說如果政治學有諾貝爾奬的話,芬納的三部麯就肯定會贏得此殊榮。我個人認為這一評價仍然低估瞭芬納的卓越工作。

內容簡介

作為西方政治學領軍人物塞繆爾·E·芬納的三捲本《統治史》是20世紀西方政治學的傳世巨著。《統治史》的主要關注點是世界曆史中政府形態的發展,以各個國傢的政府形態、統治方式和國傢社會關係為核心,大緻依照時間順序,先把我們帶入世界文明中最為古老的蘇美爾城邦,述及薩爾貢、埃及、亞述、猶太、波斯、希臘、中國、羅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紀歐洲、日本、奧斯曼帝國等地區和國傢的政治史,然後把焦點轉入文藝復興和新教運動後的歐洲各國和美洲殖民地政治製度的突破性發展,最後,集中討論影響當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及工業革命)以及這些革命給世界政治、政府形態和國傢社會關係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變化。
《統治史》第三捲《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以日本德川時期為開端,接著評述中國清朝、奧斯曼帝國和莫臥兒帝國,以及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民族國傢和代議製的興起,隨後考察文藝復興和新教運動後歐洲各國和美洲殖民地政治製度的突破性發展,最後對三大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工業革命)影響下的“現代國傢路徑”進行瞭概要性評述。

作者簡介

作者薩繆爾·E·芬納,英國著名政治學傢、曆史學傢。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執教於貝利奧爾學院,後任基爾大學政治學教授,1966年開始任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係主任,1974年迴到牛津大學並任格拉斯頓講座教授。芬納還曾任英國政治學會主席和國際政治科學協會副主席(1965-1969)。芬納一生博學多産、著作等身,代錶作有《馬背上的人:軍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1962)、《比較政府:政治學研究導論》(1974)和三捲本《統治史》。
譯者馬百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起任教於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期從事翻譯工作,誌趣為世界古代史研究,目前已纍計翻譯齣版作品100多萬字。主要譯作有《統治史》捲一(閤譯)、《統治史》捲三。其中《我們為什麼不說話:以自閉癥之奧秘解碼動物行為之謎》獲2008年文津圖書奬,並獲評當年的年度百佳圖書。

精彩書評

如果政治科學領域存在諾貝爾奬的話,芬納一定會因為這部超乎尋常的三捲本《統治史》而獲此殊榮。——英國《經濟學傢》雜誌

他(芬納)沒有在比較政治學研究中拾人牙慧,也沒有確立研究潮流。“他不屬於任何學派,也沒有創建一個學派。”他通過無可替代的原始研究證明瞭一個全麵的曆史性的政治製度史是可以實現的。——Jack Hayward(原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教授、牛津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曾任英國學術院研究員、英國政治學會主席。)

芬納閱讀的範圍之廣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很難想象會有曆史學不從他的著作中受益。——Gerald Edward Aylmer(英國著名曆史學傢,生前曾任牛津大學教授、英國皇傢曆史學會主席。)

芬納的作品博大精深,他對其他學科的熟悉程度,以及他所掌握的如此眾多的政治學研究方法將注定使他成為這個豐富多彩的學術時代的耀眼角色。——英國《獨立報》

我們高度贊揚這一由當代最有活力、學識淵博且方法上不拘一格的學者所完成的戰後英國政治學經典……它填補瞭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巨大空白。——《政治季刊》

本書在很多方麵對於我們理解政治學都會産生極大幫助。——《新政治傢與社會》

這是政治學領域最好的作品,很難想象在比較政府領域還有比這更好的教科書。——《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目錄

第四部分 舊帝國和新君主製(1500—1776年)

綜 述

亞洲

第一章 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1600—1745年)
1.土地和人民
2.大事年錶
3.德川幕府的封建基礎
4.德川幕府的統治
5.政治過程
6.政府職能
7.評價

第二章 中國:清朝的黃金世紀(1680—1780年)
1.滿族入主中原:延續和轉摺
2.中央政府的重建
3.疆域的銜接
4.政府職能

第三章 奧斯曼帝國:1566年前後的鼎盛時期
1.奧斯曼帝國的重要性
2.大事年錶
3.1600年前後的奧斯曼帝國
4.統治階層
5.行政區劃
6.政府職能
7.評價
8.奧斯曼帝國衰落之注解(直到1750年前後)

第四章 印度的經曆和莫臥兒帝國(1526—1712年)
1.印度的經曆
2.印度的政治傳統
3.莫臥兒帝國
4.莫臥兒帝國的政府
5.政府職能:描述和評估
6.莫臥兒帝國之評價

歐洲國傢的重建

第五章 “現代”國傢
1.背景和大事年錶
2.歐洲國傢的重建
3.個案研究
4.現代國傢

第六章 兩個傳統:專製君主製和議會君主製
1.兩個傳統
2.法國專製之路
3.英國的選擇
4.君主專製和有限君主製在東歐的兩個變體:普魯士和波蘭
5.再談兩個傳統
6.代議製原則的命運

第七章 歐洲國傢模式的移植
1.地理大發現(1480—1607年)
2.殖民地
3.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帝國
4.英國的殖民地
5.俄羅斯的西化(1682—1796年)

第八章 專製君主製的巔峰:歐洲,1770—1780年
1.舊製度
2.歐洲主要國傢
3.啓濛“計劃”
4.開明君主製
5.歐洲專製主義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第五部 分通嚮現代國傢之路

第一章 概述
1.民族和民族主義
2.人民主權
3.民族國傢
4.世俗主義和現代國傢的意識性和目的性
5.工業化:對經濟獨立和社會福利主義的追求
6.財富和福利主義
7.現代國傢模式的齣口
8.插麯

第二章 美國革命
1.美國革命的重要性
2.幾個特徵
3.走嚮獨立
4.戰爭年代的政治機構(1776—1787年)
5.1787年憲法的製定
6.統治藝術的六大發明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的遺産
1.法國大革命
2.革命的周期
3.事件經過
4.1789至1791年:革命的工作
5.大革命的遺産一:《人權宣言》
6.大革命的遺産二:民族主義
7.大革命的遺産三:公民軍隊
8.大革命的遺産四:新型專製政體—廣場—宮廷式政體

第四章 1815至1871年:歐洲專製君主製國傢的憲政化
1.政體類型的新劃分
2.自由民主政體和憲政主義
3.對立的意識形態:歐洲新版圖和正統原則
4.大事年錶
5.1809至1875年:歐洲的憲法
6.結論

第五章 工業化
1.工業化對政府的影響
2.政府的職能
3.前工業時代的政府
4.工業革命:從1800年左右至今
5.工業化對戰爭的影響
6.工業化對社會的影響
參考文獻

索引
原書編輯後記
譯後記

精彩書摘

1.美國革命的重要性
[1485]美國革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體現瞭西歐政體被我們稱為是“守法性”的特徵。這種政體的權力源自於一個根本大法,即憲法,它隻能在憲法框架允許的範圍之內行事,而憲法本身的解釋權掌握在國傢普通法院的法官手中。守法性還能比這走得更遠嗎?還能得到比這更充分的肯定嗎?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種政體是通過廣泛的民眾選舉而産生的,但是錯綜復雜的政治製度大大削弱瞭其采取行動的權力,影響瞭其行動的速度。

阿姆河蜿蜒流淌,
穿過芳草萋萋的綠洲,
流過貧瘠乾涸的沙床。
像一個道路坎坷麯摺的行者,
忘記瞭在帕米爾高原群山環抱中,

一瀉韆裏的速度和力量。(M. 阿諾德,“邵萊布和羅斯托”,又譯為“沙場尋父行”)
這個製度中著名的權力製衡原則沒有廢除民眾意誌的自由錶達,而是對其進行約束。這樣,美國就成為一直以來我們所說的“自由民主政體”的典範。
在此過程中,美國做齣瞭至少六個政治發明,所有這些發明都在世界範圍內被采用。它們分彆是:通過民眾會議精心製定政府的新框架;成文憲法;包括在憲法之內的權利法案;由司法審查所保障的權利法案作為最高法律的地位;根據職能所進行的權力分割;聯邦政府和各個州政府之間的權力分割,即我們現在所謂的“聯邦主義”。
2.幾個特徵〖1〗
2.1對歐洲的直接影響
[1486]美國革命對於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國傢影響不大,除瞭意大利可能是個例外,在這裏,本傑明·富蘭剋林被譽為是斯巴達的萊庫古再世。C.W.Toth,《自由,平等,博愛:美國革命及其在歐洲的反響》(Whitston,New York,1989年),第5頁。在英國,它導緻一些敵意,但是僅此而已,但是在愛爾蘭,格拉頓(Grattan)堅稱愛爾蘭人民敬佩美國,並建立瞭“自由之子”。在德國和法國,尤其是在法國,用帕爾默的話說就是美國革命導緻瞭“極其熱烈的討論、猜測、贊美和爭議,人們陶醉在美國夢之中”。帕爾默,《民主革命時代》,第1捲,第242頁。在1760至1790年之間,有26本討論美國的書至少以三種語言麵世。此外,期刊上關於美國的內容也大大增加。在各個沙龍、讀書俱樂部和共濟會的會所,美國的理想和理念受到人們的深入討論。以本傑明·富蘭剋林為代錶的美國人精心策劃,錶現齣瞭一種本能的自我宣傳的天賦。同上,第242—253頁。德國和法國對美國大唱贊歌,到瞭無以復加的程度,隻有讀瞭纔能相信這種贊頌是何其荒謬可笑。同上,第256—257頁,舉瞭一些例子。歌德和席勒抗議英國徵用德國的隊伍鎮壓美國革命,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知道,也有一些人,如舒策(Schlutzer)和斯普林格(Sprengel)積極為英國的行為辯護,他們認為美國人是一群忘恩負義之徒。E.Douglas,“狂飆突進運動:德國知識分子和美國革命”,載於Toth的《自由,平等,博愛:美國革命及其在歐洲的反響》,第51頁,第54—55頁。在法國,美國革命時期的美國精神包括瞭自由、德行、繁榮和啓濛的思想,D.Echeverria,“西方的幻影:法國哲學傢重新發現美洲”,載於Toth的《自由,平等,博愛:美國革命及其在歐洲的反響》,第411頁。但是與此同時,法國人也對美國新的憲政體係進行瞭嚴肅而冷靜的審查。給法國人印象最深的是製憲會議這一概念本身,即製憲會議可以起草一部體現理性和人民意願的憲法。在其他方麵,有些人看到瞭新的美國憲法對英國古老憲法的延續,而有些人則沒有,他們不贊同對權力進行分割,兩方之間展開瞭激烈的論戰。帕爾默,《民主革命時代》,第1捲,第266頁,腳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美國成為他們的榜樣。這從他們對“國民大會”一詞的自由使用就可以看齣,這一事實看似無足輕重,實際上意義深遠。最初,美國革命的本質被認為是下層為瞭新的開始而對“閤法權威”發起的反抗。
2.2跨大西洋的啓濛
[1487]德國和法國是啓濛之火燃燒得最為璀璨的地方,而美國革命則體現瞭最為純粹的啓濛精神。毫無疑問,這是歐洲人所夢寐以求的,但是由於一方麵是世襲貴族,一方麵是根深蒂固、富可敵國的教會,這種精神在歐洲不可能實現。美國卻沒有這種曆史包袱,在這裏,自然權利、社會契約、自由平等、言論和信仰自由等觀念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比較小。美國有自己的智識階層,他們充分吸收瞭歐洲啓濛思想的精華,尤其是約翰·洛剋的哲學。康馬傑教授是美國曆史學傢中愛國主義學派的老前輩,他有一本書的名字就叫《理性帝國:歐洲是如何想象啓濛運動而美國如何使之實現》。康馬傑,《理性帝國》。雖然康馬傑總是要麼為美國大唱贊歌,要麼對歐洲進行諷刺,他的主要論點肯定是成立的,那就是啓濛思想在美洲比在歐洲得到更為充分的實現。這並不僅僅是因為美洲沒有世襲貴族和教會勢力,還因為“美洲托利黨”(他們自稱為“聯閤帝國忠誠者”)被從美國驅趕到瞭加拿大的荒蠻之地,再也沒有迴來發起反攻。總之,美國革命將歐洲啓濛思想的光輝反射到瞭其歐洲的源頭,在整個19世紀,它鼓舞著歐洲的革命事業。
2.3英國的示範作用
在前麵的章節,本書第四部分,第六章。我們對比瞭歐洲政體的兩種傳統,分彆是歐洲大陸的專製君主製和英國的議會君主製,後者顯然屬於少數派。美國革命對後麵這一傳統産生瞭極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實現瞭兩個傳統之間的平衡,而且還和其榜樣英國一起,對歐洲大陸的專製主義形成競爭,對其進行侵蝕,並最終占據上風。美國1787年成立的新政府公開承認英國公民根據普通法所享有的權利,並且對其進行瞭補充。它所建立的製衡機製比英國要強大得多,事實上也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傢都要強大得多。[1488]它以受憲法製約的統治權取代瞭君臨議會的專製統治,與此同時,它不但將政府的主要職能分割成三個獨立的部門,還進一步將統治權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進行瞭分割,這樣一來,統治權受到瞭更大的約束。
美國的開國元勛們誰也不會否認他們受到瞭英國憲政的影響。漢密爾頓十分強調地錶達瞭這一觀點。塞繆爾·亞當斯在1759年宣稱“這是人類所能創造的最完美的統治模式”,G.S.Wood,《美利堅共和國的創建,1776—1787年》(北卡萊羅納大學齣版社,教堂山,1969年),第11頁。就連印花法案大會的成員也以“生在最完美的政體形式之下”而感到驕傲。在1775年之前,將“愛國者”團結在一起的,用弗吉尼亞的喬治·梅森的話說,是“我們彆無所求,隻要享受和英國同胞同等的自由和特權,就像我們依然在英國本土一樣”。Miller,《美國革命的源頭》,第122—123頁。但是到瞭1775年,原來的景仰之情已經被衊視所取代。英國對其進行乾預的企圖讓他們變得更加激進,與此同時,他們正在從英國輝格派對英國憲政的激進觀點中汲取營養,這些激進作傢如哈林頓、彌爾頓、西德尼和理查德·普萊斯。Wood,《美利堅共和國的創建》,第16頁。到瞭1775年,他們認為英國的政製“被賄賂和腐敗所支配,已經徹底腐朽”。就像有人評價的那樣,這是一種“驚人的轉變”。同上,第12頁。現在他們聲稱“他們是英國憲政的真正捍衛者”,比英國人自己所享有的憲政“更加純粹、更加完美”。同上,第12—13頁。
與此同時,這些愛國者中很多人對英國議會的反對建立在更加抽象的層麵之上,那就是自然法和自然權利的概念。這一觀點的主要理論傢當然是約翰·洛剋。自然賦予人類某些自然權利,政府存在的目的完全是為瞭保護這些權利。因此,政府必須遵守它和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顯然,政府的行動必須要服從這一契約的約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構成對契約的違背,人民可以收迴對該政府的忠誠,並通過新的政府重新確立自己的權利。這一理論實際上就是光榮革命的哲學依據。自然法則之一就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在不經臣民同意的情況下剝奪其財産。在洛剋看來,這樣做“顛覆瞭政府存在的目的”。從洛剋的理論中,美國的愛國者不但找到瞭具體理由,用來說明為什麼不經其公開同意就不應該對其徵稅,[1489]還找到瞭這樣的說法,即“議會之母”並不像布萊剋斯通(Blackstone)所說的那樣擁有明確的最高權力,而是像大法官柯剋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想要的那樣,受到法律的約束。簡而言之,也就是其權力是受到限製的,而不是至高無上的。在此意義上,我們不妨這樣認為:美國的政治思想清除瞭英國憲政原有的弊端,使其迴到偏離正道之前的狀態,即就連擁有最高權力的議會也要受自然法的約束。但是無論是否做齣這樣的調整,英國的憲政都是美洲殖民者所仿效的對象。
……

前言/序言

  窗外蛙聲陣陣,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 50餘萬字的《統治史》第三捲總算翻譯並校對完畢,很快就可以和讀者見麵,多年的辛勞總算有瞭交代。
  迴顧起來,從澳大利亞南端美麗的塔斯馬尼亞島,到北太平洋上的東海漁政船,芬納先生這本書裏豐富的內容一直陪伴著我。為瞭一個譯名的確立,有時牽腸掛肚,有時絞盡腦汁,更多的時候是多方請教,其中包括身邊的同事,如法語老師黃冠喬,日語老師王海涵和黃春玉,當然還有翻譯上的老搭檔、上海社科院的王震老師。本書的翻譯耗時多年,在此過程中離不開眾多師友的鼓勵、鞭策和支持,尤其是倪為國老師和彭文曼編輯,這裏我要誠摯地感謝他們對譯者的耐心、寬容和關愛。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她就是上海師範大學的裔昭印教授,雖然到現在為止我和她隻有一麵之緣,但是與她的一席長談,不但幫助我對第一捲古希臘羅馬部分進行瞭大幅的修訂,更重要的是幫我明確瞭人生的目標和興趣所在。
  對於譯者本人而言,翻譯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提高的過程。在語言上,力求流暢易懂,把翻譯腔調降到最低,既要忠實於作者,又要對譯文的讀者負責。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譯者多吃點苦,多費點心,讀者就可以多一份輕鬆和愉快。當然,這隻是譯者追求的目標,這一目標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要由讀者來裁判。雖然譯者已經盡心盡力,經過多次校對和修改,但是由於水平和學識所限,不盡如人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提齣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

馬百亮
2014年3月


《權力的熔爐:古代文明的興衰與王朝的更迭》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深入探索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早期麵貌的偉大帝國與王朝。我們聚焦於那些在蠻荒與混沌中崛起,在輝煌與衰落中沉澱的古老文明,探尋它們如何建立起最初的政治組織、社會結構以及文化信仰,並在此過程中,見證權力如何被凝聚、傳承、擴張,最終又如何走嚮不可避免的衰敗。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美索不達米亞與古埃及的統治者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目光投嚮人類文明的搖籃——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榖。在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城邦的崛起與紛爭,展示瞭早期政治權力如何圍繞著神廟和灌溉係統而形成。神權與王權的結閤,宗教祭司與世俗領袖的互動,構成瞭早期統治的基礎。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帝國的更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碰撞,更是統治理念、法律體係(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和行政管理的演進。我們將探討這些早期國傢如何通過稅收、勞役和軍事徵募來維持其統治,以及它們如何應對內部的階級矛盾和外部的入侵。 與此同時,在尼羅河畔,古埃及的法老們建立瞭一個持續數韆年的宏偉帝國。本書將深入分析法老作為“神王”的地位,以及這種集權式的統治如何通過龐大的官僚體係、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統一的宗教信仰得以鞏固。我們不僅會考察金字塔等偉大工程背後的組織動員能力,還會深入研究古埃及的行政區劃、司法體係、經濟製度以及其獨特的文化和宗教如何為統治提供閤法性。從早王朝的統一,到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時期的繁榮與衰落,我們將勾勒齣古埃及統治權力的生命周期,以及其內部的權力鬥爭和外部的挑戰。 第二章:古典世界的帝國——希臘城邦、羅馬共和國與帝國 告彆瞭東方古國,我們將目光轉嚮西方古典世界的璀璨文明。本書將詳細闡述古希臘城邦的政治多樣性。雅典的民主實驗,雖然並非普羅大眾的直接參與,但其公民大會、陪審法庭等製度的設計,為後世的政治思想留下瞭寶貴的遺産。斯巴達的軍事化統治,則展現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權力組織模式,強調紀律、集體主義和對奴隸階層的嚴酷壓迫。馬其頓帝國的崛起,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又將希臘文化推嚮更廣闊的地域,催生瞭希臘化時代的統治模式。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是本書重點關注的對象。從早期貴族與平民的鬥爭,到權力機構(元老院、執政官、保民官)的形成與演變,再到羅馬對外擴張的步伐,本書將深入剖析羅馬政治製度的復雜性。我們還將探討羅馬法律體係的發展,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得以實踐和傳播。當共和國走嚮帝製,奧古斯都等皇帝如何巧妙地在保留共和形式的同時,掌握絕對權力,建立起 Pax Romana(羅馬和平)。本書將考察羅馬帝國的行政管理、軍事組織、經濟基礎以及其統治閤法性的來源,同時也會審視帝國晚期齣現的種種危機,如經濟衰退、軍事壓力和內部政治動蕩,這些最終導緻瞭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第三章:草原的雄鷹與文明的融閤——匈奴、突厥與濛古帝國的興衰 本書將突破農耕文明的範疇,將目光投嚮遊牧民族建立的強大帝國。匈奴人的崛起,如何在中亞草原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對漢朝構成巨大威脅。本書將分析匈奴部落聯盟的權力結構、軍事戰術以及其與漢朝之間復雜的政治博弈,包括和親、朝貢等外交手段。 突厥民族的崛起,在東西方之間建立瞭一個龐大的帝國。本書將考察突厥汗國的政治組織、軍事製度以及其在中亞和東歐地區的影響力。我們將分析突厥統治者如何通過部落聯盟和軍事徵服來維係其統治,以及他們與周邊農耕文明的互動,包括貿易、文化交流和衝突。 最後,本書將聚焦於改變世界曆史進程的濛古帝國。成吉思汗如何統一濛古各部,建立起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本書將深入分析濛古帝國的軍事組織、戰略戰術以及其高效的傳遞和通訊係統(驛站)。我們將探討濛古人如何通過徵服來擴張其版圖,並在被徵服地區建立有效的統治。濛古帝國雖然以軍事徵服著稱,但其對各地區原有行政體係的保留和藉鑒,以及其在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都將在本書中得到詳細的闡述。我們將審視濛古帝國如何從一個遊牧民族的聯盟,發展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統治力量,以及其內部的權力繼承和分裂如何最終導緻其走嚮衰亡。 第四章:東方帝國的延續與變革——中國王朝的統治演變 在中國悠久的王朝曆史中,本書將重點考察幾個重要的統治模式的形成與演變。從秦朝大一統的建立,中央集權製度的初步確立,郡縣製的推廣,以及法律的統一,本書將分析秦始皇如何結束分裂,建立起一個高度集權的帝國。 漢朝的統治,特彆是漢武帝時期,集權製度得到進一步鞏固。本書將深入分析漢朝的官僚體係、科舉製度的萌芽、儒傢思想如何成為統治的正統思想,以及其對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影響。我們將考察漢朝如何通過軍事擴張和絲綢之路來維係其帝國的穩定和繁榮。 唐朝的盛世,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時期。本書將分析唐朝的中央集權製度,科舉製度的完善,以及其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如何吸引瞭世界各地的使者、商人與學者。我們將考察唐朝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其多元文化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統治和社會生活。 宋朝的統治,在軍事上雖然麵臨邊患,但在文化、經濟和科技上卻取得瞭巨大的成就。本書將分析宋朝的文官政治,市民經濟的發展,以及其在科技發明上的突破。我們將審視宋朝統治者如何在內憂外患中維係其國傢,以及其經濟和文化上的繁榮如何為其統治提供瞭一定的基礎。 明朝的統治,在經曆瞭元朝的統治後,更加強調中央集權和皇權至上。本書將考察明朝的內閣製度、宦官專權以及其海禁政策。我們將分析明朝在行政管理、軍事製度和經濟政策上的特點,以及其在對外關係中的策略。 清朝的統治,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本書將分析滿族統治者如何在中國建立起一個多民族的帝國,以及其獨特的統治方式,如八旗製度、科舉製度的延續和對漢文化的融閤與壓製。我們將考察清朝的中央集權體製、官僚體係,以及其在邊疆地區的統治策略。本書還將探討清朝如何應對內部的起義和外部的挑戰,為最終走嚮王朝的終結埋下伏筆。 第五章:歐洲中世紀的權力格局——封建製、教會與王權的興衰 本書將目光轉嚮歐洲的中世紀,解析在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權力格局的重塑。本書將深入分析封建製度的形成,領主與附庸之間的復雜關係,土地分封與軍事義務的相互綁定。我們將考察封建製度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和政治權力分配。 與此同時,天主教會作為中世紀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機構之一,其權力如何滲透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本書將詳細分析教皇的權力來源、教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其與世俗君主之間的權力鬥爭,例如“敘任權之爭”。我們將探討教會如何通過其宗教權威、土地財富和教育壟斷來鞏固其統治地位。 中世紀晚期,歐洲的王權開始逐漸興起。本書將考察各地王國如何通過鞏固稅收、建立常備軍、發展司法體係等方式,逐步削弱封建領主的權力,實現中央集權的初步嘗試。我們將分析英法百年戰爭等重大曆史事件如何推動瞭民族國傢的雛形,以及君主製如何逐漸取代封建製成為歐洲大陸的主要統治模式。 結語:權力的傳承與文明的印記 《權力的熔爐》並非止步於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通過對不同文明、不同時代統治模式的深入剖析,揭示權力運作的普遍規律和人性的復雜。從早期神權與王權的結閤,到古典世界的共和與帝製,再到遊牧民族的徵服與統治,以及東方帝國的延續與變革,還有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製與教會權力,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維度、全景式的曆史視角。 本書所探討的統治者們,無論是以雷霆手段建立帝國,還是以柔性策略維係秩序,都為人類文明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建立的政治製度、法律體係、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變,相互影響,最終匯聚成我們今天所見證的世界。通過對這些古代文明統治史的迴顧,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過去的輝煌與教訓,更能為當下和未來提供深刻的啓示。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曆史的思考,認識到權力的復雜性,以及文明傳承的韌性與變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與其說是一次閱讀體驗,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曆史探索。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學習應該是觸類旁通的,《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對不同國傢政治體製的比較分析,讓我對歐洲政治格局的多樣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君主專製到議會民主的萌芽,每一個政治形態的演變都伴隨著復雜的權力鬥爭和社會博弈。我特彆對書中關於英國議會改革的敘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修改,更是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力量較量的結果。同時,書中對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矛盾的刻畫也相當生動。經濟的凋敝、社會的不公,以及啓濛思想的傳播,共同構成瞭革命爆發的“完美風暴”。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事件呈現為孤立的節點,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展示瞭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作用。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曆史事件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記,而是鮮活的、充滿張力的故事。

評分

閱讀《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的過程,就像是在觀看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我一直對工業革命前的社會變遷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求知欲。書中對於早期現代歐洲經濟發展的描述,簡直是細緻入微。從重商主義的興起,到殖民地的開拓,再到商業網絡的構建,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構成瞭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圖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市場擴張如何刺激技術創新和生産力提升的分析感到驚嘆。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數據,清晰地展示瞭經濟增長對社會結構帶來的巨大改變,比如城市人口的激增,以及新興資産階級的壯大。此外,書中對科學革命的闡述也極具啓發性。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的思想,不僅僅是科學理論的突破,更是對人類認知世界方式的一次顛覆。我看到瞭理性精神如何在科學領域生根發芽,並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為後來的啓濛運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種科學精神的傳播,如何與政治改革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是書中讓我覺得特彆精彩的部分。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對曆史研究的瞭解並不算深入,但《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的敘事方式卻能輕易抓住我的注意力。作者的筆觸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親曆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的關鍵變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民族國傢崛起的論述印象深刻。不同於以往我對國傢概念的模糊認知,這裏詳細描繪瞭各個歐洲王國如何從零散的封建領地逐步凝聚成統一的、擁有強大中央集權的國傢。從稅收製度的建立,到常備軍的組建,再到法律體係的統一,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地展現瞭國傢機器如何一步步完善和強化。這種對統治權力閤法性來源和運作機製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國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書中也探討瞭宗教改革如何成為瓦解舊秩序、催生新思想的重要催化劑。無論是馬丁·路德的呐喊,還是加爾文的教義,都不僅僅是神學上的爭論,更是對政治和社會結構産生深遠影響的革命性力量。我對書中對宗教衝突如何演變為政治衝突,甚至導緻戰爭的描述感到非常著迷,這讓我重新審視瞭宗教在曆史進程中的復雜作用。

評分

這本書是一次極富啓發性的思想旅程,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我一直對人類社會如何從相對落後的狀態發展到現代文明的曆程充滿好奇,而《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書中對歐洲各國在早期現代時期所采取的不同發展道路的比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多元性。無論是英國的漸進式改革,還是法國的劇烈變革,每一種模式都有其獨特的曆史邏輯和內在動力。我對書中關於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君權與民權之間關係的論述,尤其感到興趣。這些抽象的概念,在書中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得以生動展現。此外,書中對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以及社會分層變化的描述,也為我理解現代社會結構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綫索。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過去無數次選擇、鬥爭和創新的結果,而這本書正是梳理這些源頭的一本難得佳作。

評分

《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這本書,讓我對“進步”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並非是一個綫性前進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麯摺和反復的旅程。書中對啓濛運動的討論,讓我看到瞭理性主義的強大力量,以及它如何挑戰傳統的權威和觀念。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人們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權的道路。然而,書中並沒有將啓濛運動描繪成一場輕鬆的勝利,而是揭示瞭它在實踐過程中所麵臨的阻力,以及它如何引發新的社會衝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殖民擴張和奴隸貿易的描述感到觸動。在歐洲社會內部追求解放和進步的同時,另一部分人卻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壓迫。這種曆史的矛盾性,讓這本書的解讀更加 nuanced 和深刻。同時,書中對早期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影響的分析,也讓我思考技術進步的雙刃劍效應。效率的提升是否必然伴隨著社會公平的犧牲?這是這本書留給我的一個重要思考。

評分

《統治史》研究的對象是曆代的統治形式,即政府,按國彆與文明進行,第一捲涉及蘇美爾、法老的埃及、猶太、阿契明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共和國和帝國以及中國的秦漢,如題,主題就是古代的王權和帝國。

評分

第三章 城邦的終結

評分

第四章 公元前745-612年的亞述帝國

評分

7. 評價

評分

4. 中央權威(公元前2600-2344年)

評分

4. 中央權威

評分

5. 雜亂無章的行政風格

評分

就本書的總體立場看,對於文化相對主義者來說,作者無疑是一位西方文化中心論者,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作者就必然是個“普世的自由主義者”,在這一捲裏,我們會看到,作者強調瞭希臘城邦、羅馬共和的特殊性,在未來的各捲中,作者還將會強調18世紀以來西方工業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的特殊性———正如希臘的民主城邦和羅馬的共和國完全就是西方的産物一樣,西方工業文明、資本主義文明完全就是西方社會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現代化完全是西方的後果)。對於我們讀者來說,相關的反思就將會産生,一種隻有二百來年的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開始讓整個地球産生資源危機(儒傢的中華帝國卻持續瞭兩韆年),這種文明是否真的就是普世的,隻具有正麵價值的?人類是否還有彆的可能?一種整體性的彆的可能?發展中國傢是否要繼續西方工業國傢的後塵來實現這樣的現代化?進而一起承擔由西方文明造成的普遍的災難呢?在最後的幾捲中,作者對此已經缺乏反思,而走嚮一種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生産結閤的曆史終結模式———一種沒有反思和張力的文明是沒有前途的。  展讀此書,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激情所在,他對曆代政府形式的最後的點評都是值得好好咀嚼的,其中還懷著一個中立的社會科學傢所沒有的大慈悲心(所謂“古典心性”較之在這裏也頗為冷血),作者提及波斯的毀滅,實際上是一種文明的毀滅,絕非僅僅隻是希臘人筆下的野蠻人的失敗,作者提及,秦漢政府的建立,無論它是多麼殘酷、暴虐和階級壓迫,較之平王東遷以來的天下徵戰,對百姓來說是非常好的瞭。

評分

1. 奧古斯都•愷撒和元首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