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并用·相映成辉: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

繁简并用·相映成辉: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翊 编
图书标签:
  • 汉字
  • 两岸交流
  • 语言学
  • 文字学
  • 繁简字
  • 学术研讨会
  • 论文集
  • 中华文化
  • 规范化
  • 字形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3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42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3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3年11月初澳门举行两岸汉字使用情况研讨会。会后编辑学者们提交的学术论文,整理研讨会上的讨论发言,整理出三方面的文字资料:一是四地学者们的学术论文,二是四地社会用字调查报告,三是会上学者们的讨论发言。《繁简并用·相映成辉: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就以上三方面内容结集成稿。

内页插图

目录


开幕词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我们是同一个伟大文明的主人
——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调查报告
两岸四地汉字认知及使用状况分析
2013台湾民众汉字使用现况调查报告
两岸四地汉字认知及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分析(香港)
两岸四地汉字认知及使用状况报告(澳门)
大陆简繁汉字认知和使用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海南大学生简繁体汉字的学习使用情况及态度调查

论文
大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简繁字的处理
《异体字字典》与简化字的收录问题
111对社会用字设想
王立军谈大陆《古籍印刷通用字表》的研制
港澳学人的繁简观
——二十九年前的“繁简由之”座谈会
两岸语言文字政策之回顾与前瞻
漫谈简繁汉字之争
了解包容优化
——关于简繁汉字的点滴思考
研究两岸文字差异,促进用字统一
——两岸用字面面观
简化汉字不应废,可微调
见证汉字使用发展六十年的回顾
论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纵线关系
香港汉字、两岸汉字、对外汉字以及汉字的学术码
正视简化字姓氏用字之混淆
洋商眼中的汉字繁简问题一窥
——以澳门“威尼斯人”为例
多样的两岸文字交流方法与效果
——以外国人“简”转“繁”学习为视角
海峡两岸汉字整理与规范工作之异同
基于两岸当前对繁简字认识的思考和建议
汉字问题四议
论汉字形体的本质不在象形而在别异_
从汉字和汉文化关系谈汉字前景规划
基于系统论的汉字形体演化规律探讨
简繁汉字稳态构式理据研究
当代汉字的应用考察
关于汉字使用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
陈佳璇汉字水平、网络汉字、国际汉字
——当代社会与汉字关系的几个问题
刘斐 中西之“文”探析_.
一个文化人对汉字的看法
澳门语用中的繁简字
繁体汉字难学之迷思
——兼谈汉字在澳门之使用和教学
澳门中学生汉字使用研究
——以繁简字使用为例
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的人文趣味
殷瑞宏民主化后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推动之研究
青海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刍议
河湟地区民族院校师生汉字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港澳地区日式餐饮汉字与饮食潮流
新传媒对汉字使用的影响
两岸同形异义词探索
人名地名用字的文字学定位及其调研和规范
新时代理想的输入法
——要快、要易、要优
中文鸟名审定中的汉字应用问题

研讨会总结发言
程祥徽把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精神发扬开去
江蓝生汉字为缘聚濠江“四美”俱全情难忘
冯胜利求大同存小异
杨 渡尊重既存现实建构彼此了解的桥梁
顾青关于合作编写“两岸汉字使用对照字典”的建议

附录
附录一:媒体相关报道
简繁并存共同繁荣
——两岸四地学者澳门研讨汉字使用
两岸四地学者澳门研讨汉字使用倡简繁共存共荣
学者研讨两岸汉字繁简
两岸学者研讨汉字繁简
附录二:作者简介
后记

前言/序言


跨越海峡的文字情缘:两岸汉字使用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书集结了来自海峡两岸的二十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聚焦于当代汉字在两岸社会中的使用情况,从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汉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交流融合、应对时代发展挑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与深远影响。 一、 历史的脉络:汉字传承的时代印记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两岸的汉字使用,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根脉相连,血脉相通。本书中的多篇论文,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了汉字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发展脉络。 正体字与简体字:殊途同归的文化纽带 关于繁体字(正体字)与简体字的争论,一直是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本书中的研究,并未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各自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优势与局限。例如,有学者从字形结构、书写便利性、信息传播效率等方面,对两种字体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无论何种形式,汉字的核心在于其表意的功能以及承载的文化内涵。更有研究深入探讨了在数字时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两种字体之间的互换与兼容,以期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促进信息流通与文化共享。 古籍整理与经典解读: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 传统古籍是中华文化的宝库,两岸的学者都在为古籍的保护、整理与现代解读付出不懈努力。本书中,一些论文侧重于两岸在古籍数字化、古籍版本研究、经典文本的现代诠释等方面的合作与比较。例如,对某些重要历史文献,两岸学者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整理和注疏方法,这些差异本身就折射出不同的学术传统和文化视角。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两岸学者如何共同致力于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二、 现实的审视:两岸汉字使用的现状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汉字的使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书中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当前两岸汉字使用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教育领域的实践与反思 汉字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基石。两岸的教育体系在汉字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识字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本书中的论文,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大陆和台湾在不同学段的汉字教学效果,探讨了当前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与挑战,例如,如何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如何在信息时代平衡键盘输入与手写能力的发展等。一些研究还关注到了海外华人社区的汉字教育,为在全球范围内传承和推广汉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信息时代的汉字:输入、编码与传播 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书写和阅读汉字的方式。汉字输入法的效率、编码的统一性、信息显示的准确性等,都成为影响汉字传播的重要因素。本书中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当前两岸在汉字输入技术、信息编码标准、多媒体环境下汉字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进展与问题。例如,有学者分析了不同输入法在实际使用中的优劣,研究了汉字在网络传播中可能出现的形变、乱码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对于保障信息交流的顺畅,维护汉字信息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字变异与融合 语言是发展的,汉字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汉字的使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本书中的一些论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两岸汉字的使用变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例如,网络流行语、新词新义的出现,以及一些书写习惯的改变,都可能成为研究的对象。同时,两岸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汉字的融合,一些词汇、表达方式可能在两岸之间相互借鉴和传播。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活力。 三、 未来的展望:汉字作为文化桥梁的力量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文化载体。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汉字在促进两岸文化认同、增进民间交流、化解误解隔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认同的基石:汉字作为连接两岸的纽带 许多学者在本书中强调,汉字是维系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尽管两岸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的汉字系统,使得两岸人民在阅读、理解彼此的文化产品时,能够产生天然的亲近感。通过深入研究两岸在汉字使用上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视角,从而为构建更深层次的文化共识奠定基础。 两岸学术交流的新篇章 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两岸学术交流成果的体现。通过汇聚两岸学者对汉字使用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促进学术界的深入对话,更能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未来的两岸学术合作,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汉字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语言服务产业等领域,共同挖掘汉字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汉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正在走向世界。两岸在汉字研究和推广方面的经验,可以为海外的汉语教学、汉学研究提供支持。本书中的一些研究,可能也触及到了汉字在国际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如何让海外学习者更容易掌握汉字,如何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展现汉字的魅力等。 结语 《繁简并用·相映成辉: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两岸汉字使用现状的窗口,更引领我们深入思考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两岸交流、应对时代挑战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所展现出的跨越海峡的文字情缘,以及两岸学者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懈追求,必将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贡献一份宝贵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学术论文集有时候会感到有些畏惧,担心语言过于晦涩或者主题过于偏窄。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感觉是既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我猜测,既然是研讨会集结,必然涵盖了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我非常期待看到,这些不同的学科背景下的研究者,会从哪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两岸汉字使用情况”。例如,教育体系中对异体字的教授方式、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化选择、乃至普通民众的日常交流中如何自然地切换或混用,这些微观层面的观察,往往能揭示出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脉络。如果能有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两者影响的讨论,那就太棒了,毕竟现在大部分交流都是通过屏幕进行的,这无疑是影响书写习惯最剧烈的变量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让我不禁对其中探讨的内容充满好奇。我一直对汉字文化圈的交流与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繁简并用”这个议题上,两岸不同的使用习惯和规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这本书想必能给我一个全面的视角。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书写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共存、碰撞与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差异,更希望能看到作者们对文化认同、身份构建以及跨区域交流影响的细腻观察。从书名来看,它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智慧,想必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学术探讨平台。我希望读完之后,我对汉字在当代社会的演变与未来走向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这本书如果能将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那就更好了,比如在特定领域的应用情况,或者不同世代人群的使用习惯变化等,那样会让抽象的讨论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化交流抱有热忱的普通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驱动力在于探究“连接”的可能性。两岸汉字的使用差异,有时会被放大为文化隔阂的象征,但我更倾向于相信文字的根本力量在于其连接人心的本质。这本书的“研讨会论文集萃”的形式,意味着它可能收录了许多交锋与共识,这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实践的记录。我希望看到,学者们如何在尊重各自传统的坚实基础上,探讨出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能服务于全球汉文化圈的规范性讨论框架。我特别想知道,在处理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关键信息时,两岸的研究者是否达成了某些隐性的或显性的默契。这种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智慧,比空泛的理论探讨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构建了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美学——“繁”与“简”,“并用”与“相映成辉”。这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互补观。我期望这本书能超越简单的“哪种更好”的争论,而是深入挖掘每种书写系统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功能中所承担的独特价值。例如,繁体字在传统经典注释和书法艺术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简体字在扫盲教育和信息高速传播中的历史功绩。如果能有一篇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两岸受众对同一文本的理解速度和情感投射,那就太精彩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清晰的脉络,梳理出导致当前使用格局的诸多历史节点和关键决策,我想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资料,更是一部理解当代汉字文化生态变迁的深度报告。

评分

最近我接触了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研究,深感文字形态对信息传播效率和文化传承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本书既然是研讨会论文集,想必收录了不少前沿的、观点鲜明的文章。我尤其关注“相映成辉”这个词,它暗示了一种积极的、互相促进的关系,而非简单的对立。我希望看到学者们如何论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汉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比如,在数字媒体时代,简体字在输入效率上的优势与繁体字在书法美感和文化底蕴上的保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可以互相借鉴的路径?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方案或跨界合作的实例,那将是极具价值的。那种纯粹的文字学考据固然重要,但若能触及到实际应用层面的优化和未来展望,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