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思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阶级斗争
  • 法国历史
  • 1848年革命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经济
  • 著作单行本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0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0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是马克思科学总结1848-1849年法国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1次运用他的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整整一个历史阶段,对法国二月革命的原因、性质和进程作了精辟的分析,具体论述并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在书中,马克思通过对1848-1849年法国革命的分析和总结,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和策略,并第1次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划清了革命的社会主义与各种空论的社会主义的界限,阐明了“劳动权”的科学内涵,强调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要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的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此外,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还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断,并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引言
弗·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
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
二1849年6月13日
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
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
注释
人名索引
插图
《新时代》1894—1895年第13年卷第2册发表的恩格斯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导言
载有《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1942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译本
时代洪流中的抉择: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一场荡涤旧世界的风暴 1848年的法兰西,不是一个平静的乐章,而是一曲充满激昂、冲突与剧变的交响。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旧秩序的残垣断壁在革命的火焰中摇摇欲坠,而新的力量正在孕育,诉说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挣扎。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法国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以及它们如何在短暂而剧烈的政治动荡中爆发、演变,最终塑造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 1848年的二月革命,如同燎原的星火,点燃了沉寂已久的民众的希望。长期的王朝复辟带来的社会停滞,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工人阶级诉求的漠视,都成为这场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当国王路易-菲利普仓皇出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应运而生,无数普通民众——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都曾在这场胜利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他们渴望着更公平的社会分配,更广泛的政治权利,以及一个能够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政权。 然而,历史的齿轮并非总是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匀速转动。共和国的诞生,并没有立即带来所有阶级的和谐与繁荣。相反,它暴露了法国社会内部更为深刻的分裂。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尤其是金融贵族和工业资产阶级,他们是革命最初的推动者,却也最不愿意看到革命的成果被无限扩大,危及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奉行的自由主义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指向有利于资本扩张的政策,而对劳动者的权益则显得心不在焉。 与此同时,法国的工人阶级,在革命的浪潮中,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提出的“劳动权”的口号,以及对社会福利、工作时间、最低工资等问题的诉求,直接挑战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巴黎的无产者,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革命的街垒,他们相信,一场真正的革命,必须伴随着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彻底改造。国家工场(Ateliers Nationaux)的设立,虽然被视为对工人阶级诉求的一种回应,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有限的、旨在缓和矛盾的措施,并未触及根本性的社会经济问题。 而广大的农民阶级,虽然在1848年的革命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活跃,但他们的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与城市工人阶级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更关注土地所有权、税收负担以及乡村的稳定。这种分散而多样的利益诉求,使得他们在革命中难以形成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力量,也因此更容易被其他阶级所利用或分化。 本书将详细描绘1848年革命后,法国政坛上上演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临时政府的成立,虽然标志着旧王朝的终结,但内部的政治派别林立,从温和的共和派到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妥协,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四月普选的结果,显示出农村地区保守势力的强大,这让城市中的激进力量感到失望和愤怒。 六月起义,是本书着力描绘的重头戏。当国家工场关闭,失业的工人面临被遣散和饥饿的双重威胁时,他们以无可挽回的悲壮姿态,再次走上街头,与镇压他们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这场起义的失败,不仅标志着法国工人阶级在直接对抗中遭受了沉重打击,也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恐惧与残酷镇压。资产阶级及其政权,为了维护其统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暴力,并将曾经的革命盟友变成了阶下囚或流亡者。 在六月起义被血腥镇压之后,法国的政治舞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当选,预示着一种新的政治走向。他巧妙地利用了法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农民阶级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对以往革命混乱的反感,登上了权力巅峰。他的上台,并非是某个单一阶级的胜利,而是多种复杂社会情绪和政治考量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对共和国的失望,对“强人”的期盼,以及对拿破仑传奇的浪漫主义怀旧。 在路易-拿破仑统治的初期,表面上,法国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他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既有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维护,也有对部分社会问题的干预。然而,本书将深入揭示,这种平静之下,阶级矛盾的暗流仍在涌动,只是以一种更为隐蔽和复杂的形态存在。资产阶级,特别是大金融家和工业家,他们与路易-拿破仑政权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利益联盟,共同推行有利于资本积累的政策,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则被进一步压缩。 同时,本书也会探讨路易-拿破仑政权如何利用其政治手腕,平衡和分化不同的社会阶级。他既要安抚保守的农村选民,又要争取城市的资产阶级支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工人的情绪,以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这种平衡艺术,既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恰恰暴露了法国社会内部各阶级之间深刻且难以弥合的矛盾。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的爆发,随后是残酷现实的洗礼的时期。它展示了革命的巨大能量,以及在缺乏清晰的阶级觉悟和统一的政治领导下,这种能量可能被引向何方。它让我们看到,当旧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社会生产力发生冲突时,所引发的剧烈震荡。它也揭示了,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框架下,劳动者阶级所面临的困境与抗争。 本书将通过对这一时期法国政治事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主要社会群体的深入分析,来展现1848年至1850年间,法兰西大地上一场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是法国自身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对近代以来社会变革规律的一次深刻的理论探索,为理解更广泛的社会转型和阶级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它让我们理解,每一次社会变革的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阶级利益博弈,而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在这些博弈中,一步步向前推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译者真是功力深厚啊,文字流畅又不失原著的深刻与犀利,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译著那种拗口的感觉,仿佛直接在啃原汁原味的法文经典。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政治术语和人物绰号的精准把握,让一个对法国历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比如对路易·波拿巴崛起过程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把那种时势造英雄,英雄又反过来操纵时势的复杂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转述马克思原著观点时,那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分析视角,剥开了所有华丽辞藻和政治口号的表象,直指隐藏在背后的阶级利益和物质基础。看完这部分,我对1848年革命的理解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共和与帝制的斗争,而是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流氓无产者以及旧贵族之间错综复杂的角力场。书中的引文和注释也做得非常到位,为理解当时的报刊言论和政治辩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人在阅读时能不断对照历史背景,体会那种“历史的必然性”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偶然事件中被催化和实现的。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机制”的百科全书。马先生(我们习惯这么称呼他)对社会心理的洞察力是惊人的,他笔下的法国小资产阶级,那种摇摆不定、渴望稳定又惧怕革命的集体画像,简直是跨越时空的精准描绘。书中对“流氓无产阶级”的定性与分析,更是具有开创性,揭示了社会底层中那些既非革命主力又非反动势力的边缘群体,如何被卷入、利用,并最终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这种对社会各个阶层动态心理的细致入微的描摹,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读起来,你几乎能感受到巴黎街头那股混杂着希望、饥饿、恐惧和狂热的空气,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深刻洞察,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社会观察功力。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思想穿透力,是任何研究现代政治史的人都无法绕开的里程碑。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和意识形态局限的分析框架——即历史的进程是由生产力和阶级关系驱动的。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新闻、分析国际局势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那些试图理解“民主危机”和“民粹主义兴起”的当代读者来说,1848年法国的经验教训具有惊人的现实指导意义。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毫不拖泥带水,每句话都似乎蕴含着沉甸甸的重量。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不仅描述了事件,更重要的是剖析了事件背后的内在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累积并最终爆发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国历史的书,它是一堂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必修课,其思想的光芒至今仍能照亮我们理解复杂社会现实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惊喜,要知道这类经典著作,很多时候都是在牺牲阅读体验来追求内容的完整性,但这一本却做到了兼顾。厚实的纸张,虽然让整本书的分量不轻,但带来的触感却是非常踏实和有分量的,墨色印刷清晰,即便是深夜在台灯下细读那些密密麻麻的分析,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排版上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段落划分合理,关键的论述点被巧妙地留白突出,使得那些长篇的论述句在视觉上也不至于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虽然我们评价的是内容,但阅读体验是理解复杂理论的催化剂,这本书在这方面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对于一个喜欢把书带在身上随时翻阅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做工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严肃对待经典的信号,让人在捧读时都多了一份敬畏之心。这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盗版书可以比拟的,出版方对这套“文库”系列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那种历史的“加速感”。从二月革命的曙光乍现,到六月起义的血腥镇压,再到波拿巴的步步蚕食,时间线索清晰得让人心惊。作者对政治戏剧性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他没有像某些史学家那样沉溺于事件的细节描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为什么”——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派迅速走向保守?为什么工人阶级的诉求总是被利用和抛弃?这些疑问在书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解答,其逻辑链条紧密得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结构。特别是对“国民工场的解散”这一关键转折点的分析,简直是一堂关于政治欺骗和阶级背叛的公开课。它揭示了资产阶级在面对真正革命力量时的恐惧和反扑,那种瞬间从激进派变为极端保守派的速度,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透视政治权术的分析工具,而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

评分

还行不错,一会儿看。。。。。

评分

这就是为什么,尼采被誉为西方世界的命运缩影。出生在牧师家庭,接受着柏拉图主义的世界观和基督教道德的影响与约束;早期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开始以悲悯的目光注视人类的命运;随后便大刀阔斧,清空了社会赖以维系的所有价值观和预言,沉沦于迷惘而不可自拔;最后,伴随着对一切规则的不信任,走向了癫狂的苟存,而人类的前途却依旧如悬崖索桥上的可怜生物一样未知。

评分

春天也是读书天

评分

总体上感觉不错,这个价位还行。值得学习

评分

想不到佛法如此广泛地散布到西方。这种现象也促使我们希望展开一个关于“佛法和西方”的对谈。原本打算对谈名称就用“佛法和西方”,直到我们的出版者尼可儿·拉特想到一个更好的名字——《僧侣与哲学家》。

评分

或许中国人很难感受到“上帝死了”这句话的重量。在几千年的文化当中,从始至终,中国人似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神祗,相反,宗教更仿佛是一种聚合人心的工具,却从来没得到过真正掌握话语权的阶层的信任。“子不语”就很明显地表明了知识分子对鬼神的态度——知之不详,不如敬而远之。而诸如各种关于“天”的说法,例如“奉天承运”或者“老天有眼”,实际上就像朱熹所言,“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都是不具有人格色彩的客观规律集合。

评分

好书

评分

虽然当时我对马修的决定颇为不安,但从来没有跟他闹翻,也没有与他交恶。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是因为最近许多法国媒体报道说我们父子二十年没有见面,而现在计划一起写一本书,是要重建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完全错误的报道。事实上,这些年来,虽然大家距离很远,我们一直都有见面。早在一九七三年我就到了印度大吉岭去看他,那时他住在他第一位心灵导师康居仁波切那里。后来我还到过不丹和尼泊尔去看他。唯一会让我们父子关系罩上乌云的,只有亚洲的梅雨季。时间过去了,马修有更多的机会到欧洲旅行,那是因为佛法渐渐传向西方的关系,他的角色变得非常重要。

评分

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