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本土化與相續性(1914.4—1929.12)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本土化與相續性(1914.4—1929.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德山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政黨史
  • 政黨理論
  • 中國近現代史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本土化
  • 相續性
  • 民國史
  • 黨史文獻
  • 政治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742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052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本土化與相續性(1914.4—1929.12)》1914—1929年是中國近代政黨發生轉型的重要階段。歐美式政黨政治盡管在現實中破産,但其理論的宣揚不絕如縷。組建中華革命黨,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前後付齣瞭十年的艱辛,探索適閤中國革命特點的革命政黨建設模式。中國共産黨成立不久便以支部的身份加入瞭國産國際,但共産黨人也一直在摸索適閤中國國情的建黨道路,並有瞭初步的成就。青年黨亦以革命政黨自詡,有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和政黨觀點。其間,黨際關係的復雜性使中國政黨理論內容較之前一階段更為豐富多彩。

作者簡介

  楊德山,1966年生於江蘇省大豐市,199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江蘇師範大學、北京市黨的建設研究所。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政黨學說、中共政治思想史和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新世紀以來,在中文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46篇,齣版專著3部、閤著2部、譯著1部,主編“當代西方政黨研究譯叢”,主持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9項。係“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入選者”。

目錄

001.大政黨之自治阮鈞002.政黨之性質王黻煒003.日本之政黨政治(一)(二)卯漸生004.政黨之過去現在及將來傅锡鴻譯005.政治對抗力之養成(存目)李守常006.革命之首領玄玄007.息黨爭——緻《甲寅雜誌》記者伍孑餘008.說黨人惕009.對於進步黨通電感言民010.準亂黨惕011.一九一六年(存目)陳獨秀012.亂黨之界說惕013.不黨主義論蓀014.憲政與政黨引夫015.革命與政黨銘心016.說黨星017.政黨問題慧疚018.黨見——緻《民彝雜誌》記者019.毀黨初民020.答汪叔潛(節錄)(存目)獨秀021.評不黨主義鬍袖嵩022.憲法與政黨馥炎023.革命民黨善後024.政黨之今昔025.予之政黨觀稚026.立憲政治與政黨政治[日]水野鏈太郎027.予之政黨觀王逸民028.共和與政黨墨卿029.中華民國立國紀念日以前之革命黨顧實編述030.民黨與時局(存目)獨秀031.愛國之反對黨(存目)守常032.黎伯政黨論——英國人黎伯氏政治倫理學田解033.說黨黃旭034.黨派之意氣[英]愛狄生035.民國兩大黨之作成李其荃036.政治之傾軋[英]愛狄生037.時局雜感(存目)陳獨秀038.闢僞調和(存目)守常039.學會與政(黨)(存目)守常040.政黨與地方行政尹剋任041.總統與政爭鯁生042.中國政黨政治失敗之原因允衡043.政黨論 亮易044.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存目)陳獨秀045.政黨與民意冰046.群而有黨忠047.洪範言黨論語言不黨辯陳長源048.本會發起之意趣及其經過情形(節錄)王光祈049.立憲政治與政黨(存目)陳獨秀050.中國國民黨規約051.英國政黨現狀及將來君勱052.中國革命黨應該補習的功課(存目)陳獨秀053.中國政黨問題及今後組織政黨的方針——根本革新政治之第一步譚鳴謙054.紅蘿荸黨(存目)孤鬆055.社會主義討論主張産階級專政(存目)蔡和森056.俄羅斯的政黨[日]闆倉卓造057.黨爭——摘譯日本西野雄治氏著《政黨與政黨政治》[日]西野雄治058.共産黨之重要討論——蔡林彬給毛澤東蔡和森059.《共産黨》月刊短言(存目)陳獨秀060.第三國際黨(即國際共産黨)大會的緣起(存目)鬍炎061.中國共産黨宣言062.民主黨與共産黨(存目)陳獨秀063.政黨研究的要件韓永祿064.國民政治品格之提高君勱065.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存目)S�盋066.政治活動果足以救中國耶君勱067.下品的政府黨(存目)陳獨秀068.政治改造與政黨改造(存目)陳獨秀069.中國共産黨第一個綱領070.非政治的政黨鄭洪年071.共産黨在目前勞動運動中應取的態度(存目)陳獨秀072.政論傢與政黨鬍適073.組織真正政黨費覺天074.中國共産黨章程075.對於現在中國政治問題的我見(存目)陳獨秀076.政黨與中國社會改革運動林可彝077.國民黨是什麼(存目)隻眼078.“名”“實”底討論熊得山079.民治運動(存目)惲代英080.我對於陳仲甫派變更態度的批評初民081.反動政局與各黨派(存目)獨秀082.再論陳獨秀派加入國民黨底問題並質《嚮導》記者熊得山083.普遍全國的國民黨(存目)T�盋�盠084.論代議製何以不適於中國章士釗085.國民黨與交通安福 (存目)獨秀086.就中國實際改造的中心勢力問題與《北京周報》記者的談話(存目)李守常087.學生應否加入政黨何世楨088.法西塞黨的破裂(存目)大雷089.法西斯主義之國際性(存目)太雷090.給薩法羅夫的信 (存目)陳獨秀091.北京政變與國民黨(存目)獨秀092.關於學生參加政黨問題(存目)惲代英093.革命之精神與今後之急務——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國民黨懇親會講演孫中山094.革命黨員應具的要素與責任何孟津095.學生加入政黨問題(存目)但一096.革命與黨(存目)惲代英097.造黨與非黨之辯論098.國民黨改組中應注意諸點譚平山099.臨城案件與國民黨孫鐸100.羞見國民的中國國民黨(存目)春木101.中國青年黨建黨宣言102.中國國民黨全國大會與中國革命運動 張心誠103.關於國民黨的討論高一涵等104.二十年來中國的政黨 高一涵105.國民黨與社會黨 於右任106.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宣言107.中國國民黨總章108.中國國民黨章程之一要點汪精衛109.國民黨的繼往開來戴季陶110.中國國民黨批評之批評鬍漢民111.中國國民黨迴民間來瞭葉楚傖112.革命的力量在於組織(存目)瞿鞦白113.日本政友會之分裂 (存目)獨秀114.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上的發言(存目)李守常115.國民黨與共産主義者 (存目)實庵116.國民黨大會宣言與國民(存目)和森117.對於政黨前途的希望化魯118.國民黨之模範的改造(存目)獨秀119.造黨——答陳宗虞君(存目)代英120.曆史的工具——列寜(存目)瞿鞦白121.代議製與政黨周昌鴻122.國民黨左右派之真意義(存目)獨秀123.勞動界與國民黨張慧僧124.準民治主義觀察國民黨和北洋係今後的政治生命周昌鴻125.中國紛亂之原因及其救治之方法鄭琛瑞126.學生政治運動與入黨問題的討論(存目)代英127.國民黨與勞動運動(存目)獨秀128.守常交來的報告(之二)(存目)129.美國侵掠中國之又一形式——三K黨 (存目)獨秀130.法西斯黨與中國 (存目)獨秀131.假革命黨與反革命黨(存目)獨秀132.國民黨與陝西青年屈武133.革命黨員必須見義勇為(存目)蔣介石134.國民黨與最近國內思想界(存目)初遇135.國民黨與中國革命(存目)獨秀136.革命黨和農民第一次見麵(存目)獨秀137.“亡黨”(存目)獨秀138.我們的迴答(存目)獨秀139.工人與黨 (存目)士炎140.國民黨的一個根本問題(存目)獨秀141.辛亥革命與國民黨(存目)獨秀142.革命黨員應負起國傢興亡之責(存目)蔣介石143.國民黨的政治態度(存目)獨秀144.國民黨過去的經驗與今後的使命(存目)士炎145.國民黨左派與共産黨(存目)F�盡146.國民黨與北洋係子翊147.今後之國民黨子翊148.中山與國民黨149.學生與政黨丁子昂150.學生入黨之我見李一飛151.評醒獅派(存目)代英152.中山先生逝世後之國民黨譚平山153.討論丁子昂君《學生與政黨》一文(存目)代英154.革命派與反革命派廖仲愷155.日本政黨之底麵記者156.舉世側麵蘇俄共産黨受百157.為國民黨請願於言論界葉楚傖158.民族革命中的共産黨(存目)F�盡159.國民黨與階級鬥爭(存目)代英160.給戴季陶的一封信(存目)獨秀161.真革命黨必決心成仁(存目)蔣介石162.中國共産黨與民眾運動愛華163.戴季陶之道不孤矣(存目)164.國民黨中之共産黨人慎予165.什麼是國民黨左、右派?(存目)獨秀166.國民黨新右派之反動傾嚮(存目)獨秀167.日本帝政下之産政黨壽潛168.青天白日旗之下 (存目) 守常169.日本的消極政策與政黨壽潛170.黨紀與軍紀(存目)代英171.國民黨右派之過去、現在即將來(存目)獨秀172.國民黨之互哄布雷173.整頓學風湘174.日本政黨之前途壽潛175.到底要不要國民黨? (存目)大雷176.黨和主義是軍人唯一的保障 (存目)蔣介石177.黨員的責任和地位與組織紀律之重要 (存目)蔣介石178.黨(政治學概論)(存目)惲代英179.黨代錶製復活 (存目)雷180.以黨治國與軍事專政 (存目)181.這次國民黨聯席大會的中心問題(存目)大雷182.黨治,軍治,民治誠183.關於國民黨問題報告(存目)陳獨秀184.工人與國民黨(存目)中夏185.一黨政治之評價——一黨能獨治耶?張嘉森186.黨治駁義章士釗187.在野黨——答徐佛蘇章士釗188.斥醒獅報破壞全國學生運動之謬論鑒君189.黨治——答董亨久士釗190.加強黨的組訓與改善黨政關係(存目)蔣介石191.中國革命中之共産黨黨內問題(存目)瞿鞦白192.革命黨人的基本素質是什麼?(存目)楚女193.論共産教章士釗194.德國政黨之研究榖冰195.國民黨黨內糾紛與中國革命(存目)獨秀196.國民黨員應說的話弄潮197.黨化教育的意義——徐謙在國立武昌中山大學開學演講詞徐謙198.革命與革命黨的左右派唐嵩199.從第一國際到第三國際記者200.國共衝突之曆史的考察白雲201.最近的軍政與黨務(存目)鬍漢民202.中國共産黨緻中國國民黨——關於政局的公開的信(存目)陳獨秀203.“共産黨缺點的批評”(存目)鬍漢民204.中國國民黨的危險及其齣路(存目)獨秀205.中國國民黨黨權徐文颱206.悲痛中的自白施存統207.黨的民主集中製C�盕208.我所望於共産黨員的希聖209.革命道上的勇士敬硃210.論共産黨……瀋天白211.我們為什麼要退齣中國共産黨 俞墉212.政黨概論張銳213.黨治的政府(存目)鬍漢民214.黨外政政外黨(存目)鬍漢民215.黨的訓練問題(存目)鬍漢民216.黨應有的四種意義及黨的真正小組(存目)鬍漢民217.什麼是本黨的黨誼與黨德(存目)鬍漢民218.國民政府的經過及其將來(存目)鬍漢民219.為什麼要入黨,為什麼要以黨治國(存目)蔣介石210.黨員的天賦(存目)鬍漢民221.黨的傢庭化與軍隊化(存目)鬍漢民222.肅清黨治下的一切腐化分子(存目)鬍漢民223.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存目)陳獨秀224.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存目)毛澤東225.我們對於政治的主張鬍適編後記

前言/序言

  編輯這套資料,是我多年的心願。1996年上半年選擇博士學位論文題後,我在收集整理資料時就想著有朝一日能編一套中國政黨學說(或思想、理論)方麵的資料,以方便這個領域的研究工作。自2002年8月我主持的國傢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成果《中國近代資産階級政黨學說研究》齣版後,看到不少相關“學術”作品在根本沒有查閱原文的情況下,大量“引用”瞭我的這本書用過的資料(有的甚至有連續幾十頁的抄襲),讓我在感嘆目下學風不端的同時,覺得這個領域的研究似乎越來越引人關注。既如此,還不如我來編套比較完整的資料供各位研究時參考吧,也算是為中國政治學說史、思想史的探討貢獻微薄之力。2010年上半年,中國人民大學成全瞭我多年的想法,將這套資料的編集工作列入“校內重大基礎研究計劃”,給予瞭資金上的幫助。  這套資料能夠麵世,首先感謝蕭延中教授。1998年初,我的博士論文《清末民初政黨學說考析》初稿送交他批閱後,他就鼓勵我將資料收集整理得更全麵一些,不要半途而廢,繼續做下去。在看完《中國近代資産階級政黨學說研究》初稿後,他更是鼓勵我把從國傢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北京大學檔案館收集而來的資料認真整理起來。現在這個項目申報答辯時,他給瞭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立項後,他是這套書的顧問,一直關心其進展,並對體例編排提齣瞭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其次我感激“編輯凡例”中提及的那些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的同學付齣的辛勤勞動。最後,當然最要感謝的是中國人民大學主管科研工作的領導馮慧玲教授,以及同意本項目立項的劉大椿、李鞦零等教授。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人手、時間和知識的限製,難免錯誤,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本土化與相續性(1914.4—1929.12) 圖書簡介 本捲作為《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係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於1914年4月至1929年12月這一關鍵曆史時期,深入梳理和呈現瞭中國政黨學說領域內“本土化”與“相續性”兩條核心脈絡的演變與交織。這一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從帝製嚮共和的劇烈轉型,政治思潮湧動,政黨林立,各種政治理念在中國土壤中生根發芽,並試圖與既有的文化傳統相融閤,同時又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本書旨在通過匯編這一時期具有代錶性的政黨學說文獻,勾勒齣中國政黨理論在本土化進程中所展現齣的獨特路徑,以及在麵對時代變遷時所體現齣的思想上的傳承與創新。 “本土化”的探索與實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瞭延續韆年的封建帝製,宣告瞭共和時代的來臨。然而,如何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共和,如何構建有效的政黨政治,成為擺在中國麵前的嚴峻課題。西方的政黨理論與實踐被引入,但它們能否直接套用於中國,卻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捲所收錄的文獻,深刻反映瞭當時學界與政界對於“本土化”的普遍追求。 “本土化”的努力,首先體現在對西方政黨理論的批判性吸收。許多學者和政治傢認識到,中國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傳統,包括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基於人倫的政治倫理、以及對“大同”社會的理想追求。這些都與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契約精神的政治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他們試圖在引進西方政黨概念的同時,結閤中國國情進行“中國化”的改造。例如,對於“政黨”的定義,有學者在藉鑒西方“利益集團”或“政治派彆”概念的同時,強調政黨在中國曆史中的“團體”或“社團”屬性,以及其在維係社會秩序、實現“天下為公”理想中的特殊作用。 其次,“本土化”也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資源的重新發掘與運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尤其其中的“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被視為連接中國傳統政治理念與現代共和政體的橋梁。一些文獻探討瞭如何將儒傢“大同”思想、法傢“尚法”觀念、乃至於墨傢“兼愛”精神,融入到現代政黨建設的理念與實踐中。例如,關於政黨如何承擔“教化”國民、凝聚社會共識的討論,就深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傳統的“賢能政治”理念,也促使一些學者思考如何在政黨內部建立有效的選拔與激勵機製,以確保黨能夠真正代錶人民的利益。 再者,“本土化”也體現在對中國特定社會結構的考量。中國傳統社會以傢族、宗族為紐帶,這種強大的社會組織力量,在近代轉型時期並未立即消失,反而可能被政黨所利用或改造。一些文獻就探討瞭政黨如何處理與傳統社會組織的關係,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中建立和發展黨組織,以及如何剋服地方主義、傢族主義對政黨團結的侵蝕。 “相續性”的傳承與斷裂: 在“本土化”的探索過程中,如何處理與前代思想的關係,即“相續性”,也成為文獻討論的另一重要維度。1914年前後,雖然帝製已被推翻,但舊有的政治文化和思維模式並未完全消亡。辛亥革命前,圍繞革命黨與保皇黨之間的爭論,就已經涉及瞭對國傢形態、政體選擇以及政黨作用的早期思考。本捲文獻,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 “相續性”首先體現在對辛亥革命前政治思想的繼承與批判。例如,在對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的爭論中,部分文獻仍然可以看到早期維新派的思想痕跡,他們對西方憲政的理解,對政黨在實現漸進式改革中的作用的認識,為後來的政黨學說奠定瞭基礎。同時,革命黨人關於推翻專製、建立共和的激進思想,也持續影響著當時的政黨理論。 然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許多原有的思想觀念也麵臨著斷裂與重塑。革命的復雜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政黨失靈等現象,使得早期的樂觀主義受到挑戰。一些文獻開始反思,原有的政黨理論是否足以應對中國現實的復雜性。例如,對於政黨如何與國傢權力保持恰當距離、如何避免淪為個人或集團的工具等問題,就體現瞭對過去經驗的深刻反思。 “相續性”還體現在對不同政治派彆之間思想的交織與碰撞。在這一時期,國民黨、共産黨(早期)、進步黨、研究係等不同性質的政黨紛紛齣現,它們在吸收西方政治理念的同時,也各自發展齣獨特的思想體係。這些思想體係之間既有相互藉鑒,更有尖銳的論戰。例如,關於民主的實現形式(一人一票還是代錶製)、政黨的作用(革命的先鋒隊還是廣泛的聯閤體)、以及經濟發展的路徑(國傢資本主義還是私人資本主義)等問題,都充滿瞭思想上的傳承與斷裂。 文獻匯編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本土化與相續性(1914.4—1929.12)》收錄的文獻,涵蓋瞭報刊文章、政治演講、政策宣言、學術著作等多種形式。它們來自不同的政治派彆、不同的知識背景,共同構成瞭這一時期中國政黨學說發展的宏大圖景。 本捲的價值在於: 係統性地呈現瞭中國政黨理論的早期發展脈絡: 讀者可以通過這些文獻,清晰地看到中國政黨理論是如何從西方輸入的種子,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逐漸形成自身特色的。 深入揭示瞭“本土化”的艱辛與創新: 本捲充分展現瞭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傢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如何努力將外來的政治思想與本土的文化傳統進行融閤,既不照搬照抄,也不全盤否定,而是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細緻地分析瞭“相續性”中的繼承與創新: 通過對不同政黨、不同思想流派之間文獻的梳理,可以理解當時中國政治思想領域是如何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又不斷麵臨新的挑戰,並進行自我革新的。 為理解中國近代史的政治轉型提供瞭重要依據: 政黨政治是中國近代政治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捲的文獻,是理解當時政治格局、思想流變、社會動員等重要問題的寶貴史料。 為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政黨發展史、以及中國近代化進程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學術研究者,還是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本捲中獲得豐富的啓發和深刻的認識。 總而言之,《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本土化與相續性(1914.4—1929.12)》不僅是一份珍貴的文獻集成,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政黨學說如何在劇烈變革的時代,在古老的文明土壤上,探索自身獨特發展道路的生動史書。它記錄瞭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傢們在構建現代國傢、發展現代政治的進程中所付齣的努力、經曆的睏惑、以及閃耀的思想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位關注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普通讀者而言,《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書名中的“本土化與相續性”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1914年至1929年,這段時間在中國曆史上可謂波瀾壯闊,辛亥革命後的政治真空,袁世凱的稱帝野心,軍閥混戰,以及新思潮的湧入,都對中國政黨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西方的政黨製度在中國會呈現齣如此獨特的發展軌跡?這本書的選材,想必能為我提供一些綫索。我猜想,那些文獻一定展現瞭不同政治派彆是如何在學習和藉鑒西方政黨理論的同時,試圖將其“中國化”,使其更符閤中國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這種“本土化”的過程,必然充滿瞭各種探索、爭論甚至是妥協。而“相續性”則意味著,盡管有西方理論的引入和革命的滌蕩,中國固有的政治文化、社會結構,甚至是一些曆史經驗,都可能以某種形式在新的政黨理論和實踐中得以保留或轉化。我非常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政治傢們是如何在“變”與“不變”之間,為中國政黨政治的未來尋找方嚮。

評分

我是一名對思想史研究略有涉獵的讀者,而《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所選取的1914-1929年這一時段,恰好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一個充滿活力但也極其復雜的時期。從辛亥革命的餘波未平,到五四運動的爆發,再到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各自的初步發展,這段時期湧現齣瞭大量關於國傢建構、政治組織和政黨理論的論述。這本書將重點放在“本土化與相續性”上,這讓我看到瞭編者在梳理這一時期文獻時的深刻洞察。我預感,書中收錄的文獻,會展現齣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傢們在吸收西方政治學說的同時,如何努力尋找與中國自身曆史文化相契閤的政治道路。這種“本土化”的嘗試,必然伴隨著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重新解讀和批判,也可能是在構建全新的政治理念時,不自覺地融入瞭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相續性”的議題,則可能揭示瞭盡管時代變遷,但一些曆史悠久的政治觀念、組織形式乃至思維模式,是如何在新的政黨活動中得以延續,或者是在被改造後繼續發揮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理清那個時期思想的脈絡,理解不同政治流派在理論構建上的異同。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文獻比較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民國初期各個政黨如何形成其理論基礎抱有濃厚興趣。《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選取1914年至1929年這一時間段,並聚焦於“本土化與相續性”,無疑抓住瞭那個時代政黨理論發展的一個關鍵切麵。我設想,書中所包含的文獻,可能會詳細記錄下那個時期各種政治力量,是如何在吸收西方現代政黨思想的同時,試圖將其與中國悠久的政治傳統、社會結構和民族特點相結閤。這種“本土化”的努力,想必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必然充滿瞭各種嘗試、辯論和理論創新。而“相續性”則暗示瞭,即便在劇烈的思想變革和社會動蕩中,中國固有的政治文化、思維模式,甚至是一些曆史上的政治組織經驗,是如何以某種方式延續下來,並在新的政黨學說中得到體現或轉化。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這些一手文獻,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政治思想的復雜性,以及中國政黨學說在中國本土土壤上生長的獨特軌跡。

評分

作為一個對民國初年政治格局充滿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覺得那個時期的政黨活動是中國政治演變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卻鮮少有係統性的文獻匯集。這本《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二捲)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特彆是它將主題聚焦於“本土化與相續性”,這本身就觸及瞭中國現代政治發展的核心議題。我設想,書中收錄的文獻,必然會展現齣那個時期各種政治力量在思想層麵是如何進行自我定位和尋求閤法性的。無論是國民黨、共産黨,還是其他各種短暫存在的政黨,它們在麵對西方政治思潮湧入時,無疑經曆瞭一個艱難的“消化”和“改造”過程。這種“本土化”不僅僅是術語的翻譯,更是理念的在地化,是試圖將適用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政黨理論,解釋和應用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而“相續性”則暗示瞭在劇烈的變革中,中國政治文化和曆史傳統是如何與新的政治形式産生聯係,或者說是如何被有意無意地繼承和發展的。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本書,能夠深入理解不同政黨是如何在思想上構建自己的理論體係,又是如何在曆史的傳承與斷裂中,為中國未來的政治格局埋下伏筆。

評分

這套《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選取的年代跨度真是精妙,尤其是第二捲,將目光聚焦於1914年至1929年這十五年間的本土化與相續性,這個時期恰逢中國社會劇烈變革、新舊思想激蕩碰撞的窗口期。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史和政治思想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那個年代湧現齣的各種政治思潮和政黨探索感到著迷。翻閱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親眼見證瞭各種政治理念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是如何被本土的土壤所塑造和改造。書中收錄的文獻,想必是那個時期政治探索的真實寫照,它們不僅記錄瞭思想的演變,更承載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傢們對於國傢齣路的深切憂慮與不懈追求。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曾經被淹沒在曆史洪流中的聲音,如何通過這本書重新煥發生機,為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政黨製度的起源和發展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視角。那些關於“本土化”的探討,究竟是如何將西方的政黨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閤,又在實踐中遇到瞭哪些挑戰和機遇?而“相續性”的議題,又如何體現瞭中國政治思想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傳承與斷裂?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探究的欲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