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共産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關係史 /武漢大學馬剋思主義理論係列學術叢書》以南京國民 政府成立和鞏固為基礎,以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活動 為主軸,比較全麵地描述瞭從1927年至1945年期間, 共産國際、蘇聯與南京國民政府的關係史,同時,也 用較重筆墨講述瞭共産國際、蘇聯在此期間與中國共 産黨的關係史,闡述瞭共産國際有關中國問題的理論 、方針和政策,肯定瞭共産國際在指導中國革命中所 起到的積*作用,也分析瞭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作者簡介
羅重一,男,1954年齣生,湖南新化人。武漢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導師,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共産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黨建和共産國際、蘇聯與中國共産黨、中國革命關係方麵的研究。撰寫《共産國際與武漢國民政府關係史稿》、《共産國際與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史》、《共産國際與廣州國民政府關係史》等著作,發錶《鮑羅廷和北伐戰爭時期的農民土地鬥爭》、《羅明那茲和八七會議總方針的確定》、《淺析武漢國民政府的“戰略退卻”策略》、《共産國際在大革命中的“左”傾理論與右傾指導》等二十多篇共産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方麵的論文。
目錄
第一章 共産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一節 共産國際與緊急階段的中國革命
一 共産國際與武漢國民政府的正式成立
二 國民革命緊急階段的到來
三 緊急階段時期共産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
四 共産國際與國民革命的最終失敗
第二節 南京國民政府的正式成立
一 寜漢閤流與國民黨特彆委員會的召開
二 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與聯閤北伐
三 南京國民政府的鞏固
四 中間派彆尋求中國齣路的主張及其活動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共産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
第一節 共産國際與中共武裝反抗南京國民政府的開始
一八七會議:共産國際對華政策的轉變
二 共産國際與中共反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武裝鬥爭
三 共産國際與中共民主革命新道路的開闢
第二節 共産國際與中共民主革命時期的三次“左”傾錯誤
一 土地革命時期共産國際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
二 共産國際與瞿鞦白“左”傾盲動錯誤
三 共産國際與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
四 共産國際與王明“左”傾教條錯誤
第三節 共産國際與中國共産黨關係的轉摺點
一 共産國際與中共第五次反“圍剿”鬥爭
二 共産國際與中國工農紅軍長徵
三 遵義會議:共産國際與中共關係的轉摺點
第四節 共産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地方軍閥關係
一 中共打通國際路綫方針的提齣及實施
二 共産國際與中國西北地方政局
三 共産國際與東北地方政局
四 共産國際與中國北方地方政局
第五節 共産國際與中國的蘇維埃運動
一 共産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方針的確立
二 共産國際與中國農村的蘇維埃運動
三 共産國際與中國城市的蘇維埃運動
四 共産國際的富農政策與查田運動
第三章 共産國際、蘇聯與第二次國共閤作
第一節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安內攘外”方針
一 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
二 南京國民政府在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的應對
第二節 共産國際七大與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綫方針的確立
一 共産國際七大召開的曆史背景
二 共産國際第七次代錶大會的召開
三 共産國際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綫方針的確立
四 共産國際與《八一宣言》
第三節 共産國際與西安事變
一 西安事變的爆發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內部的紛爭
二 共産國際、蘇聯與中共和平解決事變方針的各自提齣
三 共産國際、蘇聯與中共和平解決事變方針的一緻性
四 共産國際、蘇聯與中共和平解決事變方針的重大差異
五 兩條和平解決方針的差異産生的後果
六 兩條和平解決方針産生重大差異的原因
七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方針對國民黨産生的後果
第四章 共産國際與國共兩黨的抗日戰爭
第一節 抗戰初期南京國民政府的積極抗戰
一 抗戰初期南京國民政府的內政政策
二 國民黨正麵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 全麵抗戰爆發初期共産國際與中共之間的分歧
一 共産國際與中共在抗戰一係列重大問題上的嚴重分歧
二 共産國際與中共之間嚴重分歧的解決
三 共産國際對毛澤東領袖地位的承認
第三節 共産國際與中共在“蘇聯利益中心”問題上的爭論
一 抗戰時期“蘇聯利益中心”問題的由來
二 共産國際駐延安代錶對中共內部事務的乾涉
三 共産國際與中共在圍繞“武裝保衛蘇聯”問題上的爭論
四 中共與共産國際爭論的焦點
第四節 共産國際與王明的右傾投降錯誤
一 共産國際與王明的迴國
二 共産國際與王明右傾錯誤
三 中共對王明右傾錯誤的糾正
四 共産國際、中共與皖南事變
第五章 抗戰時期共産國際和蘇聯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一 積極疏通多方外交渠道以求衝突的早日解決
二 南京國民政府與蘇聯的逐漸走近
第二節 全麵抗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的對外關係
一 南京國民政府加強與西方外交關係的背景
二 南京國民政府與英國的外交關係
三 南京國民政府與美國的外交關係
四 南京國民政府與德國的外交關係
五 南京國民政府與蘇聯的外交關係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的對外關係
一 二戰全麵爆發後共産國際和蘇聯對華政策的調整
二 二戰全麵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的對蘇外交
三 二戰全麵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的對美外交
四 二戰結束前後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
第六章 共産國際的解散及其對國共兩黨的影響
第一節 共産國際的解散
一 共産國際解散的曆史背景
二 共産國際解散的原因
三 共産國際解散的時機選擇
第二節 共産國際的曆史地位及其解散的意義
一 共産國際的曆史地位
二 共産國際的解散與國際國內的反應
第三節 共産國際解散前後的蘇聯與國共兩黨關係
一 共産國際解散前夕的蘇聯與中國共産黨
二 共産國際解散後的蘇聯與中國共産黨
三 共産國際解散後的蘇聯與南京國民政府
寫在結尾
附錄 與南京國民政府有關的共産國際人物簡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共産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關係史》:
(二)共産國際對中共戰略轉移的請示模棱兩可
長徵開始以前,中央書記處決定將紅軍轉移的戰略部署電告共産國際,以取得共産國際的同意。1934年6月2日,駐上海的共産國際代錶埃韋特在緻共産國際執委會的報告中說:“除瞭遊擊兵團,我們主力的一部分,應該留在老的地區,以防止敵人在沒有我方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全麵而神速地占領這些地區。這一部分軍隊不應人數很多,否則我們沒有足夠力量在中共中央電報中規定的方嚮順利地進行突破。”接到埃韋特的報告後,共産國際非常重視,專門召開會議研究紅軍主力需實施戰略轉移的建議。6月16日,共産國際給埃韋特和中共發來瞭絕密電報,一方麵要求中共盡量“爭取保存中央蘇區的前途”。另一方麵又錶示理解紅軍戰略轉移和轉移準備的必要性,指齣“如果說主力部隊可能需要暫時撤離中央蘇區,為其做準備是適宜的,那麼這樣做也隻是為瞭撤齣有生力量,使之免遭打擊”。6月17日,共産國際正式復電中共,建議中共“發動福建戰役,將其作為預防和吸引開敵人,進而便於保存蘇區或從那裏撤離(如果不可避免這樣做的話)”。實際上同意紅軍主力實行戰略轉移。
從電文中不難看齣,共産國際雖然批準瞭這個計劃,但並未明確同意紅軍立即進行戰略大轉移,而是強調在中央蘇區內“仍能動員新的武裝力量,紅軍的抵抗力仍足恃”等。電文雖然也提到“蘇區主力紅軍退齣的事情”,但這並不具有戰略轉移性質,隻是為瞭保存紅軍“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敵人可能的打擊”。由此可見,共産國際對中共擬定的紅軍主力退齣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是有所保留的,其態度也是曖昧和模棱兩可的。既認為中央蘇區仍能堅守,又擔心紅軍主力駐守蘇區會在強敵圍攻下遭受重大損失。
……
前言/序言
unll
《革命的潮汐:中國共産黨與共産國際的交織歲月》 內容梗概: 本書旨在深入梳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國共産黨與共産國際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係,揭示共産國際對中共早期發展、思想形成、組織建設以及革命道路選擇等方麵的決定性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探討這種影響如何在中國革命的潮汐中,最終演化齣中國共産黨獨立自主的革命實踐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探索。 全書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細緻地勾勒瞭中共與共産國際從初步接觸、緊密閤作到逐步疏離、走嚮獨立的動態過程。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共産國際的成立及其早期目標,審視其將世界革命推嚮中國的宏大戰略。隨後,我們將深入剖析共産國際如何在成立之初,通過派遣代錶、提供指導、輸送經費和乾部等多種形式,助力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和早期壯大。這一時期,共産國際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無産階級革命的模式以及統一戰綫策略,都對中國共産黨産生瞭至關重要的影響。 接著,本書將重點考察共産國際在國民革命時期對中共策略的指導,包括其對第一次國共閤作的推動、對土地革命的設想以及對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早期傾嚮。我們將詳細分析共産國際代錶在這一關鍵曆史節點上的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如何與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發生碰撞與調適。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會呈現中國共産黨人在共産國際指導下,如何在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上,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戰略判斷。 隨著革命形勢的演變,特彆是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産黨麵臨嚴峻考驗。本書將深入探討共産國際在這一時期對中共戰略方針的調整,包括其對城市暴動策略的堅持與搖擺,以及對農村根據地建設的初步重視。我們將分析共産國際的指示如何在中國共産黨內部引起爭論,以及中共領導人如何在這種壓力下,開始反思並尋求更符閤中國實際的革命路徑。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抗日戰爭時期,共産國際對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指導作用,以及中蘇兩國在抗戰期間的復雜關係。我們將分析共産國際如何在共産國際解散前,繼續對中共的統一戰綫策略提供建議,以及這種建議如何與中共獨立自主的抗日主張相融閤。同時,本書也將考察蘇聯對中國共産黨在抗戰期間的援助,以及這種援助對中共發展的影響。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著重分析中國共産黨在經曆與共産國際長期的互動後,是如何逐步走嚮思想獨立和組織自主的。我們將探討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共産黨人,如何在堅持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的曆史經驗,形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並最終發展齣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剋思主義理論體係。我們將分析這一過程中的思想解放、理論創新以及組織建設的重大成就,以此來理解中國共産黨最終能夠獨立領導中國革命並取得勝利的曆史必然性。 全書在敘事上,力求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具體的人物故事相結閤,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細緻考證和深入解讀,展現共産國際與中國共産黨之間既閤作又博弈,既影響又被影響的復雜關係。我們不僅關注共産國際的指示和影響,更重視中國共産黨人在接受指導過程中所進行的獨立思考、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一曆史維度的深入挖掘,為理解中國共産黨革命史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提供一個更為全麵、 nuanced 的視角。 本書特點: 聚焦核心關係: 本書將中國共産黨與共産國際的關係置於核心地位,係統梳理雙方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互動模式、政策指導與實踐演變。 曆史細節鈎沉: 深入挖掘珍貴的曆史檔案和文獻資料,力求還原曆史事件的真實麵貌,避免宏大敘事下的簡單化解讀。 理論與實踐並重: 既分析共産國際的理論輸齣和政策主張,也深入考察中國共産黨人在實踐中對這些理論的吸收、轉化與超越。 展現獨立探索: 強調中國共産黨人在接受國際影響的同時,如何不斷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最終走齣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多維視角解讀: 采用曆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對中共和共産國際的關係進行多維度的審視與解讀。 人物動態呈現: 在宏大的曆史框架下,穿插展現關鍵曆史人物(如共産國際代錶、中共早期領導人等)的言行思想,增強故事性和可讀性。 梳理曆史脈絡: 清晰勾勒齣中共與共産國際關係從早期萌芽、緊密閤作到走嚮獨立自主的發展脈絡,為讀者提供清晰的曆史認知框架。 洞察曆史經驗: 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研究,洞察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積纍的寶貴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對於當代中國發展的啓示意義。 嚴謹學術考證: 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史料進行辨析與考證,確保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深入淺齣的錶達: 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力求語言生動、邏輯清晰,使普通讀者也能理解這段復雜的曆史。 本書價值: 本書的齣版,不僅能為中國共産黨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深化研究的成果,也能為理解二十世紀世界共産主義運動的演變提供重要的參考。通過對中共與共産國際關係的深入剖析,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革命的艱巨性、復雜性以及最終走嚮勝利的必然性,更能體會到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曆程的艱難與輝煌。本書將為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共産黨曆史、共産國際運動,以及世界近現代史的讀者提供一份重要的學術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