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全儒 著,央美阳光工作室 绘
图书标签:
  • 观赏花卉
  • 中国花卉
  • 自然生态
  • 植物图鉴
  • 园艺
  • 花卉鉴赏
  • 中国之美
  • 植物学
  • 科普
  • 彩色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50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4307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字数:48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自然科普作品
  纸上的中国自然博物馆——真正展现中国自然之美精品书系
  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
  国内插画师团队
  历时七年斥巨资倾力打造
  展现中国本土风物的科普图鉴类读物
  3500种中国野生动植物
  4800余幅精美绝伦彩色插图
  780万字自然科普巨著
  ——弘扬专属于中国的自然之美
  ◎具价值的中国主题
  这是一部每个对于大自然、对于这片母土怀有热爱的人,都值得收藏一生的经典之作。“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内容紧扣“中国自然”这一主题,是国内专为展现中国自然动植物题材而制作的产品,系统全面、制作精良、内容丰富。
  已出版:
  《中国鸟类图鉴》
  《中国鱼类图鉴》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
  《中国野花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
  《中国昆虫图鉴》
  陆续出版:
  《中国恐龙与史前动物图鉴》
  《中国蝴蝶与蛾类图鉴》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中国农作物图鉴》
  《中国古生物与化石图鉴》
  《中国哺乳动物图鉴》
  《中国两栖与爬行动物图鉴》
  《中国野生菌类图鉴》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图鉴》
  《中国宝石图鉴》
  《中国岩石与矿物图鉴》
  《中国宠物图鉴》
  ……
  ◎知识丰富的专家团队
  为让“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成为跨时代的经典,专业性和可读性并举,特聘请国内各学术领域颇具名气、并依然在为弘扬中国科普事业不断奉献的领军人物,组成专家团队,联合确立主题、编写制订内容。
  本册《中国观赏花卉图鉴》
  作者:刘全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生于山西朔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IUCN中国植物专家组成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科技部、环保部重大基础专项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沟瓣属(卫矛科)的分类学研究”。参加《中国高等植物》以及《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等部分科属的编写。发表论文70余篇,参加编写教材、专著及科普书籍20余部。
  ◎专业插画师纯人工绘制插图
  本系列图书的又一大亮点,4800余幅插画均为人工绘制。为求展现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每个知识点均配有2~4幅彩色插图,这些插图亦由国内的插画团队创作完成,保证每一页都能让读者领略科普图鉴真正的魅力所在。
  ◎精装书全彩色印刷展现逼真、绝美的视觉效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采用法式软精装设计,无光铜版纸,全彩色,页面精美,装帧高端典雅,除了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也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是“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系列图书紧扣“中国”这一主题,从自然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面面俱到地为读者展现了全部中国本土观赏花卉植物,是一部极具知识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中国观赏花卉大典。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分为草本篇和木本篇2篇,介绍了530余种中国观赏花卉。每种均详尽地介绍了花卉名称、别称、主要分布地区、拉丁文,以及详尽的外表形态、繁殖及栽培管理要点。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所讲述的每一种花卉,都配有手绘彩色插图,包含整株图、各部位详细解析图。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在书后附有简明的内容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让读者朋友可以最直观、详细地了解中国观赏花卉知识,极具实用性,精美的精装装帧,更是适合家庭阅读与收藏。

作者简介

  刘全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全儒,1963生于山西朔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IUCN中国植物专家组成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科技部、环保部重大基础专项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沟瓣属(卫矛科)的分类学研究”。参加《中国高等植物》莲科、睡莲科、莼菜科、金鱼藻科、悬铃木科、伯乐树科、花荵科、田基麻科、五福花科、败酱科、川续断科以及《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瓶儿小草科、卫矛科、亚麻科、酢浆草科、古柯科等部分科属的编写。发表论文70余篇,参加编写教材、专著及科普书籍20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草本篇
第一章 露地一二年生
2 矮牵牛
3 白晶菊
3 玻璃翠
4 百日草
4 报春花
5 波斯菊
6 除虫菊
6 雏菊
7 翠菊
8 大花藿香蓟
8 大花亚麻
9 蛾蝶花
10 粉萼鼠尾草
……
第二章 露地多年生
44 百合
45 百子莲
45 垂花火乌蕉
46 长春花
47 春黄菊
47 瓷玫瑰
48 葱兰
49 大百合
49 大花葱
50 大花美人蕉
50 大金鸡菊
51 大丽花
52 钓钟柳
53 地涌金莲
53 番红花
54 风铃草
54 风信子
55 芙蓉葵
55 非洲菊
56 高飞燕草
56 荷兰菊
57 荷包牡丹
58 鹤望兰
59 红花酢浆草
59 红花钓钟柳
60 忽地笑
60 花贝母
……
第三章 盆栽草花
94 贝壳花
94 彩叶草
95 大花蕙兰
95 大岩桐
96 袋鼠花
97 兜兰
97 非洲紫罗兰
98 瓜叶菊
99 果子蔓
99 鹤顶兰
100 红剑凤梨
100 红掌
……
第四章 水生
114 菖蒲鸢尾
114 芙蓉莲
115 凤眼莲
116 荷花
117 萍蓬草
117 千屈菜
118 水葱
118 梭鱼草
119 睡莲
120 王莲
121 荇菜
121 再力花
第五章 藤蔓
122 大花铁线莲
122 单色蝴蝶草
123 旱金莲
123 金不换
124 嘉兰
125 蔓花生
125 毛萼口红花
126 茑萝
126 牵牛
127 球兰
127 西番莲
128 香豌豆
128 月光花
129 爱之蔓
第六章 室内观叶植物
130 白花紫露草
131 白鹤芋
132 捕蝇草
132 吊竹梅
133 吊兰
134 翡翠椒草
134 凤尾蕨
135 广东万年青
135 龟背竹
136 海芋
136 旱伞草
137 合果芋
137 红脉网纹草
138 红线竹芋
138 花叶冷水花
139 花叶万年青
139 花叶艳山姜
140 花叶芋
140 箭羽竹芋
……
木本篇
第一章 亚灌木
168 八仙花
168 倒挂金钟
169 冬珊瑚
169 鸟尾花
170 炮仗竹
170 珊瑚花
171 天竺葵
171 五星花
172 虾蟆花
172 虾衣花
173 薰衣草
173 珠兰
第二章 灌木
174 白鹃梅
174 翅荚决明
175 臭牡丹
175 垂茉莉
176 大花曼陀罗
176 大花茄
177 大叶醉鱼草
177 棣棠
178 吊灯花
178 杜虹花
179 杜鹃花
180 丁香
181 非洲芙蓉
181 凤尾兰
182 扶桑
183 枸骨
183 海桐
184 海仙花
184 海州常山
185 含笑
185 红瑞木
……
第三章 乔木
232 白兰花
232 秤锤树
233 串钱柳
234 垂丝海棠
234 刺桐
235 大花紫薇
235 灯台树
236 盾柱木
236 鹅掌楸
237 凤凰木
238 珙桐
239 枸橘
239 广玉兰
240 桂花
……
第四章 室内盆栽花卉
264 宝莲花
264 帝王花
265 佛肚树
265 佛手
266 金弹子
266 金橘
267 鲁贝拉茵芋
267 欧石楠
268 沙漠玫瑰
268 耀眼豆
269 针垫花
269 朱砂根
第五章 室内观叶植物
270 八角金盘
271 巴西铁
272 百合竹
272 变叶木
273 垂榕
273 鹅掌柴
274 佛肚竹
274 福禄桐
275 富贵竹
275 瓜栗
276 含羞草
276 红背桂
277 红刺露兜树
277 红枫
278 红桑
278 黄脉爵床
……
第六章 藤本
290 大花老鸦嘴
291 葛
291 金杯藤
292 金银花
293 鲸鱼花
293 龙吐珠
294 凌霄
295 络石
295 蔓长春
296 猕猴桃
297 扭肚藤
297 爬山虎
298 炮仗花
298 三叶木通
299 珊瑚藤
300 使君子
300 首冠藤
301 蒜香藤
301 台尔曼忍冬
302 五叶地锦
302 鹰爪花
303 云南黄素馨
303 中华常春藤
304 紫藤
305 内容索引

精彩书摘

  矮牵牛>花语:安心
  PetuniahybridaVilm。
  矮牵牛花朵硕大,色彩丰富,花形变化多样,大面积栽培时景观瑰丽、悦目。
  ·产地及习性?原产南美洲阿根廷,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喜温暖,不耐寒,怕雨涝,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株高40~50cm,全株有粘毛;茎直立或匍匐;叶互生或对生,卵形,全缘,近无柄;花单生,漏斗状,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漏斗状,花色有白、粉、红、紫、蓝、黄等,还有双色、星状和脉纹等。花期4~10月。
  ·繁殖及栽培管理?播种繁殖或扦插繁殖。春、秋播种均可,如5月需花,应在1月温室播种;10月需花,应在7月播种。种子细小,可用细土拌后播下,不覆土,温度保持在20~24℃,5天左右即可发芽。出苗后温度宜在9~15℃,待长出2片真叶后移植1次,后可上盆或定植于露地。注意补充水分,尤其是夏季和花期,肥料不必过多,适当修剪,控制株形。
  别名:碧冬茄、灵芝牡丹、毽子花、矮喇叭、番薯花
  科属:茄科碧冬茄属
  用途:一般用作盆栽、吊盆、花台及花坛美化。
  报春花>花语:初恋、希望
  PrimulamalacoidesFranch
  ·产地及习性?原产中国云南。喜温凉和湿润的环境,忌高温和强烈的直射阳光,耐湿不耐寒。为优良冷温室冬季盆花。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作一二年生栽培。叶基生,形成莲座状叶丛,叶长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缺刻;裂具细锯齿,具长柄。花葶由根部抽出,每株可抽2~4枝,高约30cm,顶生2~6层的伞状花序,每层多朵花,花冠深红、浅红、粉红或白色,高脚碟状。花期春季。
  ·繁殖及栽培管理?播种繁殖、分株繁殖。每月施肥1次,浇水适度,土壤不能过干或过湿。夏季要遮阳,以保证花色鲜艳。花谢后及时剪除残花,以利于新花枝的生长。
  别名:年景花、樱草、四季报春
  科属:报春花科报春花属
  用途:报春花品种多、花期长、花色艳丽,是冬、春季节的主要观赏花卉,可用作春季布置花坛、花境或盆栽欣赏,也可以用来切花、插花。
  ……

前言/序言

  从神秘莫测的史前生物到飞翔的鸟类,从鱼到虫,从田间地头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到美丽炫目的观赏花卉……有阳光雨露的地方,就有植被和动物的繁衍与发展,它们依从着自然规律而发展变化,生生不息,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生态,不断创造着新生的美好,使一个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专业生物学家来说,研究大自然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的秘密更多的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情怀。它是年少时笼中蝈蝈的鸣叫,是追捕蝴蝶的童真,是天空种鸟儿掠过的身影,是稻谷成熟的喜悦,也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和思考,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中国人辛勤劳动和积累经验的时光中和丰富的情感混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意象,如对土地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等。
  “中国之美——自然科普图鉴”是一套专为展现中国独有的自然生态之美而策划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包括《中国昆虫图鉴》《中国鱼类图鉴》《中国野菜图鉴》《中国野花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中国恐龙图鉴》《中国鸟类图鉴》《中国蝴蝶与蛾类图鉴》《中国田野作物图鉴》《中国古动物化石图鉴》,共计10册,其内容涵盖了从植物界到动物界,从古生物到现代生物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成果,是国内首部大型词典型自然科普图鉴。
  本套丛书由资深植物学、昆虫学、鱼类学、恐龙专家亲自撰稿,娓娓道来,科学权威。全套书的插图由国内著名的写实插画团队受邀绘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直接让你叫出它们的名字。科技绘画为人类拓展着对生物的认识和反映,那艺术视觉的张力、记述场景的再现、融合着水土木的生态环境——反映着融合的生命力,多角度展现了中国美丽的生物大世界,也展现了中国人运用智慧,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可以说不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生物工具书,更是一套送给普通读者、激励我们了解母体、热爱自然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读物。
  谨祝,开卷有益。

锦绣中华,花语万千:中国观赏花卉图鉴 中国,这片孕育了璀璨文明的古老土地,不仅以其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更以其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观赏花卉,装点着无数人的生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书,《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便是对这片土地上千姿百态、芬芳吐艳的观赏花卉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与呈现。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感受花卉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领略东方审美的独特韵味。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无论是热爱园艺的爱好者、致力于植物学研究的学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提供一份详实、权威且极具欣赏价值的参考。我们力求以最严谨的态度,最精美的图片,以及最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中国观赏花卉的全景图。 一、 纲举目张,分类清晰:构建全面认知体系 为了让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观赏花卉的丰富性,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纲举目张,分类清晰。我们依据植物学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花卉的观赏价值、生态分布以及文化意义,将浩瀚的花卉世界梳理成若干个主要章节。 名门之后:传统名花的韵味:这部分将聚焦那些在中国文化中享有盛誉、历史悠久的名贵花卉。从“花中君子”的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到“花中之王”的牡丹,寓意富贵吉祥;从“凌波仙子”的荷花,濯清涟而不妖,到“花中皇后”的月季,四季常开,风情万种。我们将深入挖掘它们在中国古代诗词、绘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以及它们在中国人心中所代表的精神象征,并结合现代园艺的视角,介绍其形态特征、栽培要点和应用价值。 四季芬芳:时令花卉的魅力: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时令花卉。本章将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介绍当季最具有代表性的观赏花卉。例如,春季的桃花、梨花、樱花,展现了生命的初醒与勃勃生机;夏季的栀子花、茉莉花、睡莲,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带来清凉与宁静;秋季的菊花、桂花、芙蓉,以其成熟的风韵和淡淡的香气,诉说着收获与丰饶;而冬季的腊梅、山茶,则在寒风中傲然绽放,传递着坚韧与希望。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花卉在不同季节的生长习性、观赏期以及适宜的栽培环境。 山野遗珠:野生花卉的野趣: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其中不乏许多未被驯化但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本书将精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野生观赏花卉,如杜鹃、报春花、鸢尾等,介绍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生态价值,以及一些已被引入园林应用的案例。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中国原生植物的独特魅力,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五彩斑斓:特色花卉的奇趣:除了上述几类,中国还拥有许多形态独特、色彩鲜艳、或是具有特殊生态习性的花卉,如兰花、山茶、杜鹃、百合等。本章将对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或观赏特征的花卉进行重点介绍,深入剖析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栽培技巧,以及在东方美学中的地位。 二、 图文并茂,精益求精:打造高品质阅读体验 作为一本图鉴,图片是其灵魂所在。本书在图片的选择上,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力求呈现给读者最真实、最生动、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花卉影像。 高清实拍,细节尽显:我们精选了大量由专业摄影师在各地实地拍摄的高清图片,确保每一张图片都能清晰地展现花卉的整体形态、花瓣的纹理、花蕊的结构,甚至叶片的脉络。这些图片不仅具有科学的参考价值,更是一幅幅精美的自然艺术品,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近距离感受花卉的生命之美。 多角度展示,全面认知:对于每一种花卉,我们不仅会展示其盛开时的美丽姿态,还会根据需要,配以不同生长阶段(如花蕾、散开的花朵、果实)以及不同角度的图片,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花卉的生长规律和形态变化。 科学标注,辅助理解:在重要的图片旁,我们将根据需要进行科学的标注,例如花朵的直径、叶片的长度、植株的高度等,为专业读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结构,也会进行局部放大和标注,以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 三、 深入浅出,知识渊博:提供多元化信息 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图片和简单的名称。我们致力于提供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知识信息,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科学精准的植物学描述:每一种花卉都将提供科学准确的植物学描述,包括其科属、形态特征(如根、茎、叶、花、果的特点)、生长环境、分布范围等。这些信息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中国自古以来,花卉便与文化紧密相连。我们将深入挖掘每一种花卉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梅花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品格,兰花代表着高雅脱俗的气质,牡丹则寄托着对富贵荣华的美好期盼。了解这些,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花卉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实用栽培与养护技巧:对于广大园艺爱好者而言,如何更好地种植和养护花卉至关重要。本书将针对每一种花卉,提供详细的栽培技术指导,包括土壤选择、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光照水分、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以及繁殖方法等。这些实用的信息将帮助读者在家中也能成功培育出美丽的花卉。 生态价值与保护意识:在介绍野生花卉时,我们将着重阐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保护状况。通过对这些“山野遗珠”的介绍,我们希望能唤起读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应用与发展前景:除了传统的观赏价值,本书还将探讨一些花卉在现代园林绿化、医药、食品、香料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 严谨考证,权威出品:确保内容的可靠性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植物学、园艺学、文学、历史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了反复的考证和核实,力求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我们深入查阅了大量的典籍文献、科学报告和研究成果,确保本书所呈现的信息具有高度的可信度。 五、 传承与创新,连接过去与未来 《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世代积累的园艺智慧。同时,它也拥抱创新,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精湛的摄影技术,赋予古老的花卉新的生命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在欣赏美丽的花朵,更是在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回归自然的宁静之旅。无论是您在家中书房翻阅,还是在户外实地对照,本书都将是您最忠实、最得力的伙伴,陪伴您一同探索中国观赏花卉的无尽魅力。 我们相信,通过这本图鉴,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丰富多样的观赏花卉,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知识的启迪。让我们一起,在这“锦绣中华,花语万千”的世界里,徜徉其中,体味那份独属于中国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之大,内容之详实,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那些最常见、最容易辨识的花卉,但惊喜地发现,其中收录了大量在普通园艺市场中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甚至是某些特定地理区域才特有的“隐秘物种”。这种对“全景式”记录的追求,让这本书的价值陡然上升。每一种植物的介绍都像是写了一篇小小的传记,从其生态环境的微观条件,到它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我特别喜欢它在记录中穿插的一些田野考察的片段,那些文字瞬间将读者带到了高山之巅或幽深峡谷之中,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植物生长的艰辛与美丽,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平面读物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一直对博物学和园艺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花卉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拉丁文和复杂的分类学描述,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网红花卉速成指南”,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然而,这本图鉴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事口吻非常巧妙,既保留了科学的严谨性,但在解读部分却用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它没有强行灌输知识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或植物学家,带着你慢慢走进植物的世界,讲述它们的生长习性、历史渊源乃至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植物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对于如何更好地养护我阳台上的那几盆绿植,也获得了许多启发。这种知识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手感极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典雅的书卷气。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挑,色彩还原度极高,那种细腻的光泽感让每一张图片都仿佛要从纸面跃然而出。特别是那些特写镜头,花瓣上的脉络、露珠的晶莹,甚至连细微的绒毛都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编排上也看得出用心良苦,图文的排版布局错落有致,既保证了信息量,又不显得拥挤,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光是翻阅这本书,就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在讲述一种关于自然生命力的故事,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审美享受。即便是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仅仅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册,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愉悦。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挑剔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它对某些现代园艺技术的讨论略显保守,更偏向于传统、自然的养护理念。不过,反过来看,这也许恰恰是它保持其核心价值的体现。这本书的立足点非常坚定,那就是对“自然之美”的忠实记录与赞颂。它没有被眼下流行的速生、高产的商业园艺趋势所裹挟,而是始终坚守着对物种本身形态和生态本真的尊重。我希望未来的版本中,能够加入更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视角,探讨如何在人工环境下更好地维持这些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现有版本的推崇。它更像是一部传世的经典,值得每一个热爱生命和土地的人珍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长达数周的“数字排毒”之旅。在习惯了快速浏览、碎片化信息轰炸的时代,沉下心来,专注于一页、一图、一段文字,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体验。它教会了我如何真正地“看”一朵花,而不仅仅是“瞥见”它。通过书中的引导,我开始留意到不同光线下花朵色彩的微妙变化,感知到植物生长的节奏和韵律。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放慢脚步、重拾生活细节的哲学指南。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仿佛重新连接了与大地最原始的脉搏,这种由内而外的平静与充盈,是任何快消品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一系列都是不错的,图是绘画的,把主要的细节都画得很清楚,介绍也很详细不错。

评分

包装好,送货快,印刷精美

评分

凑单买的,东西不错,就是有点贵。不打折不合算

评分

公园里好多花都不认识,看这本书应该会认识很多,

评分

能得到京豆,以前的都白评价了,宝宝想哭了

评分

大促时候入手很合适,印刷很好

评分

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包装精美,知识丰富,值得收藏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丰富,介绍很详细,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